导读:本文包含了个体公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价格歧视,实验室实验,田野实验,不公平厌恶
个体公平论文文献综述
杨玉姣[1](2018)在《价格歧视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使得现实生活中商家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消费者信息,因此更方便商家针对不同的顾客实现个性化定价。比如,有些app对使用苹果系统的手机用户相对于使用安卓系统的用户,在提供相同服务时收取更多的费用。再者,淘宝双十一将优惠政策设计较为复杂,增加了消费者获取优惠的时间成本,通过这种方式有效识别并且区分出不同类型的消费者,以获取更多的收益,以上均是现实生活中涉及个性化定价的事例,而这种将消费者区分来的个性化定价方式也可被称为价格歧视。生产者利用有效信息识别不同内在价值的消费者,并对不同的消费者实现歧视性定价。过去关于价格歧视的研究集中在理论层面,价格歧视理论的发展主要涉及需求曲线是否线性以及凹凸性、市场状况、时间偏好、消费者价值、总产出和最终福利等问题。不过,研究价格歧视理论的最终目的一般是为了了解价格歧视对社会福利状况的影响。目前,理论上的解释尚未有一致的结论,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行为与实验经济学研究,开始从实证的角度检验了价格歧视策略对于异质性消费者带来的影响,从而分析了价格歧视现象在现实中的应用效果,无法完全通过传统经济学理论模型预测的原因。此外,由于消费者对价格歧视过程的实际感受在以往的经验数据中不易被观察,研究者更是难以测量其对经济行为产生的影响。这使得利用行为与实验经济学方法深入研究价格歧视问题成为必然,如通过在实验中设计不同的价格歧视策略以考察消费者相应的购买行为,基于不平等厌恶和参照点模型等行为经济学理论来解释消费者在价格歧视过程中的心理感受等。鉴于此,本文基于国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实验室实验以及田野实验这两种新兴的经济学研究方法,探讨消费者在面对价格歧视时,个体不公平偏好对其行为决策有哪些影响,同时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对生产者定价策略的反约束力。买卖双方获取的信息不同,可能会使得双方在交易过程中的行为发生变化,并且不同的收入的群体可能在面对价格歧视时,不公平厌恶程度会受收入高低的影响,从而改变购买行为。其中,本文的主体部分为实验室实验,后面添加另外的田野实验对主体的实验室实验部分进行补充说明。本文对实验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图表分析、无差异均值检验、秩和检验以及回归分析,最终实验结果发现,即使是在可以完全实施价格歧视的先决条件下,仍会有卖家(生产者)选择自发性的规避价格歧视策略,而采用统一定价策略。买家(消费者)的行为决策不仅受商品价格的影响,还会受其他因素影响,比如其他买家的商品售价,相关实验结论与参考点模型一致。并且,初始禀赋较低的卖家会出现较多的歧视性定价行为,不过与初始禀赋较高的卖家定价差异性并不大。当买家价值较低时,买家有动机实施高值定价,放弃低价值买家而选择赚钱高价值买家的收益。实验结果还显示当买家处于劣势不平等状态时,对不公平的忍受程度更低,此实验结果与实验所测量的不平等厌恶系数相一致。另外,实验结果显示,除了在NI无信息处理组中卖家实行价格歧视的定价策略可以使卖家的收益明显增加,在其他处理组中,卖家是否实施价格歧视对卖家的收益无明显影响。也就是说,价格歧视并不能给卖家带来正的或负的利润。(本文来源于《浙江财经大学》期刊2018-12-01)
任相峰[2](2018)在《提议者意图对高低攻击特质个体公平关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均证实人的决策行为是由情景和人格特质所共同作用影响的,并遵从着一定的社会规范。本研究欲选用高低攻击特质个体作为被试,探究个体在面临不同提议者意图情景时,个体对公平这一博弈中的重要规范进行关注的表现。公平关注的表现可体现在行为和情绪上,行为上主要是拒绝不公平,情绪上表现为负性情绪的激活。在社会各类博弈中,接受者的利他惩罚行为和负性情绪激活均可反映出接受者对博弈中公平规范的遵守和关注。在实验一中,被试充当修订版Mini最后通牒者博弈中的接受者角色,探究高低攻击特质个体在面临不公平意图情景时,其行为上的差异。实验二中,被试充当修订版Mini独裁者博弈中的接受者角色,探究高低攻击特质个体在面临不公平意图情景中的情绪激活的差异。实验一和实验二反映出高低攻击特质个体在对面对利益相关的社会博弈中,对公平规范的关注。实验叁中,被试充当修订版Mini第叁方独裁者博弈中利益无关的第叁者角色,探究被试在看到别人面临不公平提议意图情景的时候,是否还对博弈中的公平进行关注,其情绪和行为是否存在于实验一和实验二相似的差异。通过叁个实验研究实验结论如下:1.社会博弈过程中,提议者意图会影响到接受者的公平关注行为和情绪。无论角色怎样转换,随着不公平意图程度的升高,其惩罚的力度越高,负性情绪的激活也越高。2.社会博弈过程中,当不公平意图情景直接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时候,被试自身的攻击性特质会影响接受者的公平关注行为和情绪。具体表现为,高攻击特质个体在不同的角色中均有高的拒绝率和负性情绪的激活。但对他人面临的不公平对待,低攻击特质个体个体会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公平规范进行维护。3.社会博弈过程中,提议者意图对高低攻击特质个体的公平关注的行为没有显着性的影响。而对情绪激活具有显着性的影响。利己意图情景和模糊意图情景中,高攻击特质个体的负性情绪激活程度显着大于低攻击特质个体的负性情绪激活程度,而在利他意图情景中,高低攻击特质个体不存在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2)
张晓晓[3](2017)在《基于个体公平原则的寿险产品定价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保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在作用,它不仅对社会起到多方面的保障与风险防范作用,最为重要的是,巨额的保险资金一方面对社会的经济损失发挥着巨大的补偿作用,另一方面也通过投资的方式对总体经济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寿险公司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是如何对寿险产品进行合理定价,寿险资金的运用不仅限于银行存款,也开始投资于一些金融产品,寿险公司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正将运营模式由“承保获利”转向“运营获利”,因此如何准确合理地收取保费以及如何对保费进行合理地投资运用成为寿险业发展的重要问题。除此之外,寿险的定价问题与一般商品的定价也有一定的差别,寿险定价除了需要考虑市场需求外,还需要考虑收取的保费在保单期末要满足公司的营业利润以及赔付支出。因此对寿险定价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厘定公平合理的保费对寿险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运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考虑保险人及投保人对可投资资金的运用情况,将投保人和保险人置于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建立基于个体公平原则的寿险定价模型,主要工作如下:(1)运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根据投保人和保险人各自的投资决策目标分别阐述无套利寿险定价模型和资产份额定价模型;(2)根据一类特殊线性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显示解,得出投保人和保险人各自的寿险定价公式及期初的投资策略,确定个体公平寿险定价条件;(3)对影响寿险定价的死亡率因素进行分析,运用L-C模型对我国不同年龄及不同性别的人口死亡率进行预测估计;(4)实证分析,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基于投资的寿险定价模型得出的保费,不仅考虑了寿险公司的预期收益情况,而且给出了寿险公司期初的最优投资策略,以此定价方法开发出的寿险产品更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寿险市场。(本文来源于《山东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赵明清,张晓晓,陈玉澎[4](2016)在《基于个体公平原则的寿险产品定价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套利框架的基础上,讨论基于个体公平原则下的寿险产品定价问题,即运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将投保人和保险人置于同一系统中进行考虑:首先,根据双方的随机投资决策目标分别建立无套利寿险定价模型和动态资产份额定价模型,得出两个特殊线性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的显式解;然后,建立基于个体公平原则的寿险定价模型,从投保人和保险人双方的角度对寿险产品进行公平定价,得出了从供需双方考虑的投资回报定价公式;最后,利用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案例分析,计算出基于个体公平原则的保费及保险公司的投资策略.该寿险产品定价模型不仅考虑了保险人的意愿,还同时考虑了投保人的实际情况,因此,按此定价理念开发出的保险产品,不仅可以提高产品研发的成功率,而且使得研发出的新产品更能在竞争激烈的保险市场中站稳脚步.(本文来源于《经济数学》期刊2016年02期)
原胜[5](2016)在《高攻击个体公平关注的行为与fNIR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神经生理和行为研究表明高攻击个体存在认知偏见。然而,到目前为止,探究该认知偏见在社会决策领域的行为表现和神经加工过程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究高攻击个体与低攻击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模式及神经过程。被试以反应者的角色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完成Mini-UG任务,实验一为行为实验,实验二为fNIRS实验。主要结论如下:(1)低攻击个体在叁种情境条件下对不公平提议的接受率显着大于高攻击个体对不公平提议的接受率,表明个体的攻击性影响了其对不公平提议的接受情况。(2)模糊情境和利他情境下的接受率显着高于利己情境下的接受率,模糊情境下的接受率与利他情境下的接受率差异不显着,表明他们把提议者的意图考虑在内,即提议者的意图影响了个体的行为。(3)高低攻击个体在利他情境条件下在右侧TPJ区域的脑激活程度没有差异,表明高攻击个体同低攻击个体一样,注意到了不公平提议背后的意图。(4)在模糊情境条件和利己情境条件下,高攻击个体在右侧TPJ区域的脑激活程度显着低于低攻击个体,且两种情境下的脑激活程度差异不显着。这可能体现了高攻击个体存在认知偏见的脑机制。(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陶塑,许燕[6](2012)在《补偿性刻板印象对个体公平感和社会公平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合理化理论(system justification theory)认为,存在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趋势来证明和合理化现状,把现有的社会分工看成是公平、合法和合理的。其手段之一就是补偿性刻板印象(complementary stereotypes),认为优势和弱势群体各自拥有独特的、相互抵消的优点和缺点。以往研究表明,我国民众对贫富群体的刻板印象内容分为能力、热情和道德叁个维度。本研究就拟考察呈现补偿性刻板印象是否会影响被试对个人公平和社会公平的体验,及不同维度的补偿性刻板印象是否起到类似的作用。本研究为2(补偿vs.非补偿)×3(补偿维度:能力vs.热情vs.道德)被试间设计,被试为176名大学生。首先,给被试呈现自编的、描述贫富群体行为的文本,以控制被试接触到不同维度的补偿性或非补偿性刻板印象,在补偿条件下,富人的特质更消极,而穷人的特质更积极;非补偿条件将双方描述对调;其次,采用《个人公平感问卷》和《社会公平感问卷》作为因变量测量;最后,测量对文本中目标人物经济地位的感知,并对其在分属能力、热情、道德叁个维度的12形容词上进行评定,以进行操纵检验。以补偿与否和补偿维度为自变量,个人公平感和社会公平感为因变量,分别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补偿性刻板印象会对个人与社会公平感产生影响,但不同维度的作用方向不同。具体来说,在能力维度上,呈现补偿性刻板印象即富人低能力、穷人高能力,与非补偿性刻板印象条件相比,被试体验到了更高的个人公平感(M补偿=4.30,M非补偿=3.89);在热情维度上,呈现补偿性刻板印象即富人低热情、穷人高热情,使被试同时体验到了更高的个人(M补偿=4.65,M非补偿=4.17)和社会公平感(M补偿=4.12,M非补偿=3.56);但道德维度上恰恰相反,非补偿即富人高道德、穷人低道德,会使被试体验更强的社会公平感(M补偿=4.00,M非补偿=4.66)。(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个体公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济学研究和心理学研究均证实人的决策行为是由情景和人格特质所共同作用影响的,并遵从着一定的社会规范。本研究欲选用高低攻击特质个体作为被试,探究个体在面临不同提议者意图情景时,个体对公平这一博弈中的重要规范进行关注的表现。公平关注的表现可体现在行为和情绪上,行为上主要是拒绝不公平,情绪上表现为负性情绪的激活。在社会各类博弈中,接受者的利他惩罚行为和负性情绪激活均可反映出接受者对博弈中公平规范的遵守和关注。在实验一中,被试充当修订版Mini最后通牒者博弈中的接受者角色,探究高低攻击特质个体在面临不公平意图情景时,其行为上的差异。实验二中,被试充当修订版Mini独裁者博弈中的接受者角色,探究高低攻击特质个体在面临不公平意图情景中的情绪激活的差异。实验一和实验二反映出高低攻击特质个体在对面对利益相关的社会博弈中,对公平规范的关注。实验叁中,被试充当修订版Mini第叁方独裁者博弈中利益无关的第叁者角色,探究被试在看到别人面临不公平提议意图情景的时候,是否还对博弈中的公平进行关注,其情绪和行为是否存在于实验一和实验二相似的差异。通过叁个实验研究实验结论如下:1.社会博弈过程中,提议者意图会影响到接受者的公平关注行为和情绪。无论角色怎样转换,随着不公平意图程度的升高,其惩罚的力度越高,负性情绪的激活也越高。2.社会博弈过程中,当不公平意图情景直接与自己利益相关的时候,被试自身的攻击性特质会影响接受者的公平关注行为和情绪。具体表现为,高攻击特质个体在不同的角色中均有高的拒绝率和负性情绪的激活。但对他人面临的不公平对待,低攻击特质个体个体会以更理性的态度对公平规范进行维护。3.社会博弈过程中,提议者意图对高低攻击特质个体的公平关注的行为没有显着性的影响。而对情绪激活具有显着性的影响。利己意图情景和模糊意图情景中,高攻击特质个体的负性情绪激活程度显着大于低攻击特质个体的负性情绪激活程度,而在利他意图情景中,高低攻击特质个体不存在显着差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个体公平论文参考文献
[1].杨玉姣.价格歧视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实验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2018
[2].任相峰.提议者意图对高低攻击特质个体公平关注的影响[D].天津师范大学.2018
[3].张晓晓.基于个体公平原则的寿险产品定价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7
[4].赵明清,张晓晓,陈玉澎.基于个体公平原则的寿险产品定价模型[J].经济数学.2016
[5].原胜.高攻击个体公平关注的行为与fNIRS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6].陶塑,许燕.补偿性刻板印象对个体公平感和社会公平感的影响[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