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分组列车编组计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车流径路,编组计划,单组列车,分组列车
分组列车编组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肖杰[1](2018)在《分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铁路货物运输也逐渐朝着物流以及重载化方向发展。以单组列车为主的铁路货运组织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面临挑战,分组列车作为一种提高铁路货运组织效率的有效手段,其应用在提高现阶段我国铁路货运经济性和时效性方面具有现实意义。从列车构成角度讲,单组列车可以看作是分组列车的一种特定形式,研究分组列车的组织特点有助于从本质上揭示车流组织的内涵,具有显着的理论意义。本文在详细分析总结国内外关于车流组织优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铁路现状以及管理和运营机制特点,对分组列车的优化组织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按照分阶段优化的思路,将分组列车组织过程分为车流径路、单组列车编组计划和分组列车编组计划叁个子问题。在车流径路问题中,首先研究了基于点-弧模型和基于弧-路模型的车流径路优化方法,然后在此础上,结合车流径路在实际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树形结构特征,建立了基于树形结构的车流径路优化模型。不同发站但终点站相同的车流在某个技术站相遇后合并为一支车流,文中将其称为两个技术站之间的合并车流。模型以任意两个技术站之间的合并车流经过的第一个铁路弧段为决策变量,以车流总的走行车公里以及途经技术站中转费用构成的综合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以铁路弧段能力限制为约束条件。最后以我国东北地区实际路网为例,对建立的基于树形结构的车流径路模型进行验证,分别采用Lingo和遗传优化算法对算例进行求解。(2)在单组列车编组计划问题中,以车流径路为已知条件,首先研究了基于点-弧模型和基于弧-路模型的单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方法。考虑到车流的改编路径在实际现场中存在的树形结构特点,建立了基于树形结构的单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从某技术站始发或到达该技术站改编的,终点站相同车流合并为一支车流,文中将其称为两个技术站之间的技术车流。模型以任意两个技术站之间的技术车流选择的第一个改编技术站为决策变量,目标函数综合考虑车流的集结车小时消耗和改编车小时消耗,以技术站的调车线数量和改编能力限制为约束条件。最后以我国东北地区实际路网为例,对建立的基于树形结构的单组列车编组计划模型进行验证,分别采用Lingo和遗传优化算法对算例进行求解。(3)不同于单组列车编组计划在每个编组去向的发到站之间都单独编开列车的情形,在分组列车编组计划中,只是将编组去向作为车流到列流的一个中间过渡。按照分组列车的构成方式以及补轴车流沿列车运行方向的增减关系,将列车分为合并式固定车组总量分组列车,合并式不固定车组重量分组列车、衔接式固定车组重量分组列车和衔接式不固定车组重量分组列车四种类型。详细分析了每种分组列车的组织特征以及其相比于单组列车节省的技术效益,包括列车开行成本、集结成本、列车编组成本、车组等待成本以及直通车流在换挂站额外等待成本。将车流径路和路网中建立的编组去向及其吸引的车流强度作为已知条件,建立了分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用始发站、终到站和换挂站的组合来表示一个分组列车,模型以是否组织开行分组列车为决策变量,以开行分组列车比只开行单组列车节省的组织成本最大为目标函数,以不同分组列车之间的关联性限制为约束条件。最后以我国东北地区实际路网为例对建立的分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进行验证,采用Lingo对模型进行求解。(4)由于分组列车换挂站前后补轴车流的大小不同,会产生不能通过分组列车运输的多余补轴车流,当多余的补轴车流属于区段车流时,在分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中,这部分车流将单独编开区段列车。但在实际生产中,当这股车流的流量较小时,从经济效益方面考虑,将其与该区段内的摘挂车流合并开行摘挂列车可能更为合理。基于此思路,对区段车流和摘挂车流合并的技术效益进行分析,针对单个区段,建立了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编组计划协同优化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验证。然后在此基础上,从路网层面分析了分组列车、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之间的相互影响。将车流径路和路网中建立的编组去向及其吸引的车流强度作为已知条件,以路网总的组织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分组列车、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之间的关联性限制为约束条件,以分组列车是否开行以及区段车流和摘挂车流是否合并为决策变量,构建了分组列车、区段列车与摘挂列车的编组计划综合优化模型。最后以我国东北地区实际路网为例对建立的分组列车、区段列车和摘挂列车编组计划综合优化模型进行验证,采用Lingo对模型进行求解。(5)在限制分组列车之间关联性的分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中,认为一个编组去向吸引的车流最多只能编入一个分组列车的基本组或者补轴组,不能同时编入多个分组列车中。在实际生产中,如果将由于分组列车换挂站前后补轴车流大小不一致而产生的多余的补轴车流继续编入其它分组列车,可以增加分组列车的开行数量,更大程度地利用分组列车在节省组织成本方面的优势。当同一编组去向吸收的车流同时编入两个或多个分组列车寸,相互关联的分组列车之间构成嵌套关系。对嵌套的分组列车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嵌套结构的分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模型。该模型以路网中的车流径路和已建立的编组去向为已知条件,假定每一个编组去向吸引的车流可以自由分配到不同分组列车的基本组或者补轴组,以每个编组去向吸引的车流在不同列车上的分配比例为决策变量,以路网总的组织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以车流的完整性和分组列车满轴运行为约束条件。最后以我国东北地区际路网为例,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8-09-01)
田怀秀[2](2015)在《技术站单组列车与分组列车编组计划的协同优化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技术站每个车组去向车流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判定函数解析合并和衔接单组列车去向为一个分组列车去向2种情况下摘挂车组的车流组成条件,基于技术站开行单组列车的车小时消耗及开行分组列车的车小时节省,构建技术站单组列车与分组列车编组计划的协同优化模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证明合理开行分组列车能够减少路网车流组织总费用。(本文来源于《铁道运输与经济》期刊2015年08期)
梁栋,林柏梁[3](2006)在《技术站分组列车编组计划的优化理论及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铁路车流组织的主要形式之一,分组列车具有减少货车集结时间、减轻途中调车作业负荷和加速车辆周转的显着作用,但由于其复杂性和特殊性,国内学者对其组织优化进行研究的不多。本文首先阐明了分组列车的开行意义和组织特点,然后基于已有的较成熟的单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理论,分别对产生分组列车的两种情况(即合并单组列车为分组列车和衔接单组列车为分组列车)从车小时节省角度做了详细的技术效益分析。在引入阶跃函数的前提下,提出了技术站分组列车编组计划的0-1规划模型。模型以是否开行分组列车所产生的技术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并兼顾分组列车的技术作业条件。最后,通过数值算例的演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并归纳了模型的特点及适用范围。(本文来源于《铁道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分组列车编组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分析技术站每个车组去向车流结构的基础上,运用判定函数解析合并和衔接单组列车去向为一个分组列车去向2种情况下摘挂车组的车流组成条件,基于技术站开行单组列车的车小时消耗及开行分组列车的车小时节省,构建技术站单组列车与分组列车编组计划的协同优化模型。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证明合理开行分组列车能够减少路网车流组织总费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分组列车编组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1].肖杰.分组列车编组计划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
[2].田怀秀.技术站单组列车与分组列车编组计划的协同优化模型[J].铁道运输与经济.2015
[3].梁栋,林柏梁.技术站分组列车编组计划的优化理论及模型研究[J].铁道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