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惺惺论文-朱汉民,汪俐

常惺惺论文-朱汉民,汪俐

导读:本文包含了常惺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常惺惺,禅宗,理学,儒学化

常惺惺论文文献综述

朱汉民,汪俐[1](2016)在《“常惺惺”的儒学化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常惺惺"本是佛教禅宗的修行方法,最早由谢良佐引入儒学,到朱熹正式将其纳入理学工夫论体系,再到陈淳胡居仁等人结合天理论对"常惺惺"作出形上学阐发。"常惺惺"经由理学家的援引与重新诠释,其思想内涵发生了很大改变,逐渐完成了禅宗概念儒学化的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孔子研究》期刊2016年02期)

李若晴[2](2015)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的广州画坛: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对象,讨论日记主人如何运用绘画实践及其作品,建构并经营其社交生活,着重分析书画在其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沟通功能,也使嘉道年间广州地区的社会生活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首先,仪式性和非仪式性场合的赠礼画在谢兰生与友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中,起到了沟通的功能。其次,谢兰生与人会晤雅集时,往往通过书画创作增加社交生活的文化内涵。再次,在携友出游这种流动雅集中,谢兰生与僧道、寺庙的交往,为繁嚣的商业城市注入一份从容幽雅的闲情逸致,也为广州文化的丰富面相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脚注。(本文来源于《美术研究》期刊2015年06期)

李若晴[3](2015)在《嘉道年间广州地区的鉴藏与创作风尚 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兰生(1760-1831),字佩士,号澧浦、里甫,广东南海人。清嘉庆七年(1802)进士,先后主持粤秀、越华、羊城书院讲席,曾任《广东通志》总纂,为广东着名学者、画家、诗人。着有《常惺惺斋文集》、《诗集》、《书画题跋》、《游罗浮日记》、《常惺惺斋日记》(以下简称《日记》)。~1《日记》为嘉道年间广州城市生活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笔者在先前研究中已有专门论(本文来源于《新美术》期刊2015年09期)

李若晴[4](2014)在《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谢兰生为广东着名书画家、学者、诗人。其《常惺惺斋日记》手稿,始于嘉庆廿四年(1819年),终于道光九年(1829年),记录了谢氏每日的工作、行程和交往,是了解谢氏及其时代的重要资料。《日记》对于士绅与官商酬酢、书院课徒以及当时广州府城内的文酒诗会,提供了许多细节。通过这部日记,我们可以深入探究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广州士绅的日常生活。本文首先考察了日记主人退隐广州以教书为业的生活状态及其收入状况,并讨论清代广东士人"踊跃于科名而恬淡于仕宦"的原因,指出广州府城内大量书院的出现,使谢兰生这一类虽有功名但又不愿深陷官场泥沼的士人找到一条新的出路,而这一切又可归因于清廷大力扶持书院建设。接着考察了日记主人观演戏曲、参与画会以及书画收藏的情况,于此可见当日广州经济文化的繁荣盛况。最后讨论行商通过交结以谢兰生为代表的着名士绅,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和社会地位,并藉此融洽他们与官府之间的关系。这种策略通过文化、权力、经济的相互糅合,最终达到共同建立显赫名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4年05期)

常惺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对象,讨论日记主人如何运用绘画实践及其作品,建构并经营其社交生活,着重分析书画在其社会活动中所扮演的沟通功能,也使嘉道年间广州地区的社会生活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格。首先,仪式性和非仪式性场合的赠礼画在谢兰生与友人的日常生活交往中,起到了沟通的功能。其次,谢兰生与人会晤雅集时,往往通过书画创作增加社交生活的文化内涵。再次,在携友出游这种流动雅集中,谢兰生与僧道、寺庙的交往,为繁嚣的商业城市注入一份从容幽雅的闲情逸致,也为广州文化的丰富面相提供了一个有趣的脚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常惺惺论文参考文献

[1].朱汉民,汪俐.“常惺惺”的儒学化演变[J].孔子研究.2016

[2].李若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的广州画坛: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中心[J].美术研究.2015

[3].李若晴.嘉道年间广州地区的鉴藏与创作风尚以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为中心[J].新美术.2015

[4].李若晴.谢兰生《常惺惺斋日记》研究[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4

标签:;  ;  ;  ;  

常惺惺论文-朱汉民,汪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