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鼓浪屿风景区的深度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裘水清,吕津[1](2021)在《南京市智慧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大数据背景下,旅游业逐步向智能化转型。智慧旅游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其他国家,都属于比较新颖的产业,应充分挖掘影响智慧旅游的因素,发挥智慧旅游对旅游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文章通过分析南京市发展智慧旅游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借鉴国内外其他城市发展智慧旅游的经验,为南京市智慧旅游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张书涵[2](2021)在《基于CIPP理论的地理校本课程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袁媛[3](2021)在《旅游纪念品中“场所精神”的营造与表达》文中研究说明
张静雅[4](2021)在《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建筑大环境进入转型性发展阶段,陕西省作为历史文化发祥地,其所继承下来的建筑本土原生风格受到了强烈的冲击,面临建筑系统的重新构成。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增多,国外建筑思潮不断冲击影响着陕西省本土建筑风格,建筑市场一度呈现“西方化”与“国际化”。但对于陕西省本土文脉的建筑思想还未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就盲目接受国外建筑理论,使得建筑实践脱离建筑理论,建筑实践的繁荣景象与建筑理论的极度匮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造成这种结果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对陕西省现有的建筑理论系统性的总结、提炼和研究,导致建筑理论远远落后于建筑实践。本课题研究以论题的方式展开,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对能够体现陕西省当代建筑思想的基础资料进行了基本统计分析。基础资料包括:陕西省建筑师在建筑领域进行的探索、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专业着作、陕西省高等院校建筑类硕博士论文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等。在本课题组,已有人进行建筑期刊及会议论文、陕西省建筑思想的建筑师和陕西省当代建筑作品的研究。本论文则透过陕西省高校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来看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统计分析的时间段均控制在1949年至今,其中因所收集到的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的发表是在1980年之后,所以本篇文章主要研究发表硕博士论文之后的时间。首先,本文以时间为纵轴,运用文献计量法统计分析了1984-1989年段、1990-1999年段、2000-2009年段和2010-2020年段四个历史时段的建筑学硕博士论文;其次,从统计分析的结果出发,梳理了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并从数据特征、理论特征和关键词特征三个方面对硕博士论文进行分析。随后,提出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由原创思想与引进思想两部分组成,对这两部分分别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最终,笔者对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在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方向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探讨。
武聪聪[5](2021)在《城景一体视角下麟游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土地扩张,许多生态环境良好、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与其周围旅游景区及风景资源之间的空间关系日益紧密,城景二者的发展关系逐渐由过去相对独立转向对城景相依、协调一体的追求。然而,当前多数城市对旅游景区资源的开发建设存在强调自身利益,而忽视对自然山水及历史遗存保护等“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这使得城市与其周围密切关联的风景资源产生了“城侵景、景限城”的城景空间失调问题以及“千城一面、万城一景”等缺失地方风貌特色的现象,严重制约城景一体化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多次被提高到总布局的宏观层面探讨,因此,如何统筹风景资源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好城景空间关系已成为诸多拥有丰富旅游风景资源的城市日渐关注的重点。本文以“城景一体”为视角,以涵盖城市与其周围景区及风景资源的麟游城区为对象展开研究。首先,在厘清城景关系的理论基础、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麟游城区城景一体发展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借鉴依据。其次,通过梳理麟游城区城景二者的形成、发展现状及城景发展的现实困境,初步探讨在城景一体视角下麟游城区空间的总体布局的思路。再次,分别从功能、结构、形态三个层面分析,提出相应的调整思路与对应策略:功能上,在梳理麟游城、景各自功能发展问题、城景一体功能发展条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疏城强景、产城景融合发展”的思路,以旅游康养为主导产业,致力于将麟游打造为以隋唐历史文化为特色的避暑康养休闲旅游目的地;结构上,在梳理麟游城、景各自空间发展问题、确立“保护与发展统一、城市与景源共生”的调整思路,通过遵循和承续“景”的宏观山水空间格局和历史文脉基础上,确定城市空间拓展方向,并构建“一脉三心、四区多点、九山环抱、满城宫苑”的空间结构。形态上,通过梳理麟游城、景各自形态发展问题,分析城区城、景形态主要影响因素,在自然地形环境的限定以及功能结构的引导下,确立“契合地形特征,促进带形向多组团城景形态演化”的调整思路,最终形成“有机分散、组团集中”的形态。最后,将城景整体的空间要素与麟游城区功能、结构和形态进行整合,最终形成体现城景一体的麟游城区空间总体布局,引导麟游城区长远、可持续与健康发展。本文研究的是自然山水环境与历史人文遗迹风景资源条件良好的山地小城市在城景一体视角下的总体布局,在城景矛盾频发的当下,探讨城市与风景资源的融合一体、健康可持续发展,对同类小城市的城景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谢青[6](2021)在《全域旅游背景下仙桃市沔阳特色小镇服务质量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全域旅游的推进为特色小镇的建设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协同推进下,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成为了精准扶贫的一种形式,社会各层面都给予相对应的支持。仙桃市沔阳小镇文化旅游产业扶贫建设项目是创新“旅游+产业扶贫”新模式的产业精准扶贫项目,作为全省范围内重点打造的6个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之一,成功入选《2017年湖北省优选旅游项目名录》,现已成为当地人和外地游客旅游打卡的景点之一。但是,沔阳小镇在服务质量上是否能够达到游客的需求,应该如何改进值得探究。本文在在明晰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的基础上,通过梳理特色小镇的研究、服务质量的研究、服务质量差距模型的研究,在服务营销的理论的指导上,探析仙桃市沔阳小镇的发展情况,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存在的服务质量问题,通过问卷调研,明晰其目前的服务质量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对应的改善策略和方案。因此,本文可能存在两处创新:首先,全域旅游是新时期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和新形态,而旅游小镇又是近几年发展的旅游趋势,在这一背景下,本论文研究仙桃市沔阳小镇的服务质量问题是当前研究的趋势。近几年,国内关于旅游特色小镇的研究逐渐增多,但现阶段全域旅游在建设发展中涉及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相关研究对特色小镇的服务质量问题关注不够,本论文丰富了这一研究缺陷。其次,本文以质量差距模型为基本的研究框架,结合沔阳小镇的特点和现状,运用了适用于沔阳小镇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以SERVQUAL量表为基础,借鉴前人的研究,从游客和服务人员两个层面寻找服务质量差距,既弥补了目前单一从游客层面研究服务质量差距的研究缺陷,又从理论意义上丰富了针对旅游特色小镇服务质量问题的研究,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本文具体的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本章介绍了本论文在全域旅游背景下特色小镇的研究背景,明晰研究意义,介绍具体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研究的现状及研究综述,介绍了全域旅游、4P理论和品牌理论,综述了特色小镇、服务质量和服务质量差距的研究。第三章为仙桃市沔阳小镇的现状分析,对沔阳小镇水文、交通、气候、地质等进行说明,简述沔阳小镇的发展,并通过对游客的访谈,明晰沔阳小镇目前存在政府支持创建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具有旺盛的社会消费需求、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的带动作用受到重视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旅游景点的识别度较低、产业融合还有待提升、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人才欠缺和景点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的问题。第四章为沔阳小镇服务质量的实证调查分析,从调查问卷的设计、预调查、正式调查,问卷信度,描述性统计、服务质量差距分析等方面展开分析。分析表明,沔阳小镇总体旅游服务质量在游客期待和实际感知、服务人员感知和游客感知两个层面上都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说明沔阳小镇的服务质量与游客心目中的服务质量标准、游客感知到的服务质量与服务人员自我感知的服务质量两个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有待进一步提升。细分维度来看,除了经济性之外,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移情性其他五个维度都存在着5%显着性水平的差异。第五章为沔阳小镇服务营销策略优化研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分析沔阳小镇目前服务质量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运用旅游+理念优化硬件设施,推动旅游关联产业有机融合、培养高质量的服务人员团队,提升服务人员自身能力、建立保障机制,提升沔阳小镇总体服务质量三个方面的改进方案。第六章为本文研究结论与展望,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本文由于调查条件和研究视角等方面的局限性,提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于丽梅[7](2021)在《海岛县人口迁移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其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变化必将对其他要素的配置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随着国家建设“海洋强国”政策的提出,海岛经济快速发展,海岛旅游业的发展,使海岛人口迁移呈现出岛内居民迁出和岛外人口迁入的特殊现象。12个海岛县(区)人口迁移状况存在明显不同,2018年,除定海区和崇明区外,其余海岛县(区)迁出人口均大于迁入人口,人口迁出现象比较严重,对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促进海洋经济蓬勃发展非常不利。本文对海岛人口迁移的时空间演变进行分析,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与OLS回归估计方法,对海岛人口迁移及迁移类型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剖析,以长海县为例,从微观层面切实探究海岛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为明晰海岛人口迁移现状及采取措施解决现存的海岛人口问题提供借鉴。本文的研究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12个海岛县(区)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旅游发展在总体趋势向好的情况下,各个海岛县(区)之间差异明显,对海岛人口迁移的空间分异产生影响。第二,在海岛人口迁移演变特征方面,海岛人口迁移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差异,2009-2018年,海岛总和迁移量逐渐减少,但海岛间的迁移存在差异性,其中崇明区人口迁移数量最多,其次为平潭区、普陀区,而长海县与南澳县人口迁移数量最少。从迁移类型区划分上看,发现无论采用何种指标,海岛人口迁移类型区的划分具有大致相同的趋势,海岛人口迁移较为活跃,且人口迁出类型区逐渐增多,迁入类型区逐渐较少,海岛人口迁出现象较为严重。第三,对海岛总体迁移与海岛迁移类型的宏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海岛不同迁移类型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影响因素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中教育水平是共同的影响因素。利用SPSS软件对海岛人口迁移的微观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海岛生活环境对海岛居民的迁移意愿的产生具有显着影响,与前文宏观层面影响因素研究较为一致,海岛的娱乐设施、就业环境、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治安、教育条件及自然环境指标对海岛居民迁移意愿的产生都具有显着影响。但公共交通条件指标对海岛居民迁移意愿的产生不具有显着影响,由此可以发现,部分宏观因素如海岛交通条件的便利程度会促进海岛人口的迁移,但人们并不会因为交通不便利而产生迁移意愿。
梁海峰[8](2021)在《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旅游者情感指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如今,旅游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经济、政治具有协调整合的关系,更对经济长期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近几年,我国的旅游市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国内旅游人数以每年10%左右的增速不断增长,2019年达到了60.1亿人次。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国内旅游人数仍然有近30亿人次。在我国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旅游者不成熟的旅游行为、盲目从众的心理以及旅游景区的管理水平等等,都会对旅游市场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研究旅游者情感与旅游市场表现之间的互动关系,对解决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网络时代的出现,不仅调动了旅游者了解事物的积极性,也带动了旅游者的旅游出行性。旅游者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创造信息。如今互联网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这些信息包含了旅游者对景点的看法以及旅游过后的体会,旅游者积极主动地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其它网络媒体进行探讨。网络媒体的出现,在给大众提供便利的信息时,也增加了大众获取真实体会信息的难度。旅游者获取信息的内容往往会影响其对旅游市场的看法,并改变自己的旅游行为意愿。文献研究信息表明,网络评论信息的情感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市场的走势,因此,可将网络文本信息为主要切入点,对旅游者情感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研究旅游者在网络评论信息的情感强弱以及旅游者情感指标与旅游市场之间的互动关系。首先选取访问量大、普民性广且景点信息全面的旅游网站---携程网作为数据来源,以携程网内选取的全国20个代表性的景区作为样本,利用Python爬虫技术,爬取景区的评论信息,并通过分词词性标注,计算文本情感得分值;然后利用情感分析,研究旅游者的文本情感倾向,构建了旅游者文本情感因子模型。再借鉴行为金融学中关于投资者情绪指标的构建方法以及相关学者对旅游市场的研究指标来构建以情感代理变量为核心的旅游者综合情感指数及旅游者复合情感指数。最后,将所构建的旅游者文本情感因子、旅游者综合情感指数以及旅游者复合情感指数分别与全国旅游月度收入进行实证分析,建立了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模型及误差修正模型,验证了旅游者情感与旅游市场有显着的相关性和较强的解释程度。
塔娜[9](2021)在《基于GPS轨迹数据的北京户外登山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旅游是指旅游者在一段时间内伴随空间位置移动发生的一系列旅游行为的总和,是一个复杂的时空行为集合。随着旅游发展数字化、互联网发展智能化、信息技术发展便捷化,旅游资源交换与共享进入新阶段。近年来地理信息系统得到迅猛发展,信息通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精准定位并记录保存时空移动信息变得简单易行。而旅游者行为规律的研究需要大量时空数据,智能手机的发展为时空数据的生产和记录提供了设备支持,GPS等新数据采集方式补充了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传统数据采集方式,为旅游者时空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和数据分析方法。北京市旅游业发展状况良好,常年位居全国旅游热点城市前列,而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可以揭示旅游者行为规律,识别热点区域位置,能够为旅游规划、旅游运营管理以及旅游营销提供借鉴意义。本文选取北京市为研究地,以六只脚户外旅行社区网站平台为数据来源,采集2010-2020年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者的GPS轨迹数据、地理照片数据、游记文本数据为数据源,使用文献分析法、统计分析法、Arc GIS空间分析法,将研究数据按照时间维度、空间维度、时空维度、认知维度划分,对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者时空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游客量年度变化经历了三个波峰,呈“3n”型分布,且波峰幅度逐渐减小,年内游客量差异明显,游客量分布结构由多个不规则的低谷和高峰组成,且在不同时间段呈现出“相似性”的特点。游客量季节性变化明显,存在明显的淡旺季现象,游客量季节分布总体呈现出春季(Q1)>秋季(Q3)>冬季(Q4)>夏季(Q2)的特点。游客量集中性较强,高峰期集中分布在3-5月、10-12月,节假日登山旅游的集中度较高,登山旅游的时间选择上以星期六为主,且集中在上午8-10点,旅游者登山活动的平均时长为7小时3分钟。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者分布存在明显地理分布差异,主要分布在北京市西北和西南方向,登山旅游的空间分布与北京市山脉所在位置完全吻合,登山旅游轨迹主要分布在海淀区,空间集聚程度较高,旅游者旅游活动的空间分布较为集中,登山旅游轨迹形成的热点区域中,热度值最高的地区为海淀区、石景山区、昌平区、门头沟区的交界处。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活动的平均行程距离为13.15公里,旅游活动主要以中长距离为主,行程轨迹还呈现出创意化、个性化特征。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时空演化可以划分为2010-2013年、2013-2017年、2017-2020年三个时间断面。2010-2020年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时空演化经历了空间集聚—分散—集聚三个阶段。登山旅游兴趣点照片数量分布前三名分别是门头沟区、房山区、海淀区,兴趣点照片季节分布分析发现春季兴趣点照片数量最多,夏季兴趣点照片数量最少,但冬季热点区域包括的景区数量最多,夏季热点区域包括的景区数量最少。登山旅游夜爬活动主要集中在小西山附近,道路设施完善,管理运营规范、安全系数高、距离市区较近的香山公园、西山国家森林公园是夜爬旅游者最喜欢的景区。北京户外登山旅游者主要是25-35岁的中青年群体,整体学历水平较高,男女比例为6:4。旅游动机包括强身健体、挑战自我、亲近自然、情感互动、享受宁静、感悟人生六个方面。户外登山旅游事故类型越来越多,包括迷路、高坠、疾病等。围绕登山旅游主题词展开高频词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这些高频词和节点词包括景区名称、旅游吸引物、空间方向、体验感受等方面。北京市户外登山旅游总体认知形象可以分为相关地名、景观吸引物、主观感受、主题、天气特征、交通/设施6个维度。
朝鲁格尔[10](2021)在《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以内蒙古正蓝旗研学活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教育部等十一个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意见》,提出将研学旅行纳入教学计划,开发不同学段的研学旅行课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四大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并建议改变传统的教学与评价方式,提倡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学习过程。《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的颁布及实施,促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发生变化,广大地理教师开始重视地理课程资源呈现形式的开发,重视学生素养的培养。本文以内蒙古正蓝旗为例,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归纳法,在其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课程方案,研究结论有以下几点:第一,依据内蒙古正蓝旗乡土地理资源,整理出了正蓝旗研学旅行资源22处,其中自然地理研学资源9处、人文地理研学资源13处。第二,依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研学旅行课程标准》,结合正蓝旗地理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在分析16篇当前研学旅行案例的基础上,设计了正蓝旗高中研学旅行案例6个,分别是:忽必烈广场研学旅行方案、上都河国家湿地公园研学旅行方案、元上都博物馆研学旅行方案、元上都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方案、金莲川草原研学旅行方案、乌和尔沁敖包森林公园研学旅行方案;并归纳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一般策略: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研学旅行的主题设计:体现主题性和乡土性,研学旅行的内容设计: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研学内容,研学旅行设计主体:以学生的学习和体验为主体,研学旅行设计形式:研学旅行内容以问题式为导向,研学旅行设计规律: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第三,通过研学旅行案例的实施,并归纳了研学旅行实践注意的6条事项:教师准备要以课前分析为重点,学生准备阶段要以前置性学习为重点,行中研学阶段要以多种形式开展研学活动,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要以问题式导向进行,研学成果的展示要具体化、多样化,学业评价要注重学生的内在品质的评价。
二、论鼓浪屿风景区的深度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鼓浪屿风景区的深度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南京市智慧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智慧旅游的特征 |
南京市智慧旅游发展概况及优势 |
南京市智慧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
制约南京市智慧旅游发展的因素 |
国内外发展智慧旅游的经验借鉴 |
促进南京市智慧旅游发展的措施 |
(4)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中国当代建筑理论研究 |
1.3.2 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发展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1.6 论文创新点 |
2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研究对象的确立与分析 |
2.1 相关概念的限定 |
2.1.1 当代 |
2.1.2 建筑学 |
2.1.3 建筑理论 |
2.1.4 陕西当代建筑理论 |
2.2 硕博士论文的收集 |
2.2.1 确定高校研究范围 |
2.2.2 论文收集的网上整理 |
2.2.3 论文收集的实地调查 |
2.3 硕博士论文的层次分析 |
2.3.1 四所高校论文的统计分析 |
2.3.2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 |
2.3.3 国外建筑思想的冲击 |
2.4 本章小结 |
3 陕西省建筑学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3.1 统计分析的基本范围和建筑理论框架 |
3.1.1 基本范围 |
3.1.2 建筑理论框架 |
3.1.3 纵向时间段划分 |
3.2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硕博士论文梳理 |
3.2.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2.4 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2.5 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2.6 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3 长安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3.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3.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3.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4 西安交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4.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4.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4.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5 西北工业大学建筑理论硕士论文梳理 |
3.5.1 硕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3.5.2 硕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3.5.3 硕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总结呈现与解析 |
4.1 陕西省四所高校建筑理论硕士论文分类汇总 |
4.1.1 硕博士论文数量统计分析 |
4.1.2 硕博士论文建筑理论统计分析 |
4.1.3 硕博士论文关键词统计分析 |
4.1.4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4.1.5 硕博士论文特征总结 |
4.2 陕西省四所高校硕士论文选题的共同点 |
4.2.1 建筑创作论 |
4.2.2 居住建筑 |
4.2.3 生态建筑学 |
4.2.4 建筑评价理论 |
4.3 陕西建筑思想流派倾向的硕博士论文分析 |
4.3.1 建筑方针 |
4.3.2 民族性的现代化演绎 |
4.3.3 地域性建筑的新作为 |
4.3.4 可持续发展(园林景观——城市环境意识)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外建筑思想的引进 |
5.1 引进建筑思想的硕博士论文统计 |
5.1.1 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1.2 高校导师代表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 |
5.2 国外建筑思潮的发展 |
5.2.1 经典现代主义建筑思潮 |
5.2.2 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 |
5.3 国外建筑理论引进的热点问题 |
5.3.1 经典现代与先锋流派引进的统计分析 |
5.3.2 国外建筑师及其设计理念引进的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致谢 |
(5)城景一体视角下麟游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宏观背景:我国城景空间关系发展的现实困境 |
1.1.2 发展背景:国家相关政策对城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
1.1.3 现实背景:麟游城景一体空间发展的现实要求 |
1.2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及相关概念 |
1.2.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
1.2.2 相关概念 |
1.3 研究目的、意义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城景关系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综述 |
2.1 城景关系与城市规划 |
2.1.1 城景关系的内涵 |
2.1.2 城景关系的属性 |
2.1.3 蕴含于城市规划中正确的城景观念及价值选择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城景关系相关传统理论 |
2.2.2 新时期城景关系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及实践案例 |
2.3.1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2.3.2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
2.4 本章小结 |
3.麟游城区空间现状城景关系及总体布局探析 |
3.1 麟游城区空间城景形成 |
3.1.1 “景”的形成 |
3.1.2 “城”的形成 |
3.2 麟游城景发展现状 |
3.2.1 “景”的现状构成及分布特征 |
3.2.2 “城”的总体布局现状特征 |
3.3 当下麟游城区空间城景发展的现实困境 |
3.3.1 城市可建设用地紧缺,“城侵景”、“景限城”矛盾频现 |
3.3.2 优良风景资源发掘保护不足,城市空间发展特色不显 |
3.4 对麟游城区空间城景发展的思考 |
3.4.1 麟游城区空间现状城景关系判定 |
3.4.2 麟游城区空间“城景一体”发展探析 |
3.4.3 城景一体视角下麟游城区空间总体布局思路 |
3.5 本章小结 |
4.衍生于城景一体的麟游城区空间功能 |
4.1 麟游城区空间城、景的功能发展分析 |
4.1.1 “景”的功能发展分析 |
4.1.2 “城”的功能发展分析 |
4.1.3 “城景一体”的功能发展探析 |
4.2 麟游城区空间城景一体的功能发展基础条件分析 |
4.2.1 优势资源条件分析 |
4.2.2 城景发展相关政策研究 |
4.2.3 区域产业发展对比分析 |
4.2.4 麟游城区空间城、景功能总体发展研判 |
4.3 城景一体视角下麟游城区空间功能 |
4.3.1 麟游城区空间城景功能发展思路 |
4.3.2 产业发展研判及策略 |
4.3.3 城区功能定位 |
4.3.4 “城景一体”功能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5.凸显城景一体的麟游城区空间结构 |
5.1 麟游城区空间城、景结构发展分析 |
5.1.1 “景”的空间发展分析 |
5.1.2 “城”的空间发展分析 |
5.1.3 “城景一体”的空间结构发展探析 |
5.2 麟游城区空间城景一体的结构发展判析 |
5.2.1 “景”的宏观空间格局分析 |
5.2.2 “城”的空间拓展方向分析 |
5.2.3 “城景一体”的空间结构总体调整判析 |
5.3 城景一体视角下麟游城区空间结构 |
5.3.1 麟游城区空间结构发展思路 |
5.3.2 “城景一体”空间结构 |
5.4 本章小结 |
6.强化城景一体的麟游城区空间形态 |
6.1 麟游城区空间城、景形态发展分析 |
6.1.1 “景”的形态发展分析 |
6.1.2 “城”的形态指标测度分析 |
6.1.3 “城景一体”的形态发展探析 |
6.2 麟游城区空间形态形成主要影响因素 |
6.2.1 自然地理景观环境形成限定及引导作用 |
6.2.2 历史文化风景资源限制形态边界 |
6.2.3 内外交通网络主导形态发展路径 |
6.3 城景一体视角下麟游城区空间形态 |
6.3.1 麟游城区空间形态发展思路 |
6.3.2 “城景一体”空间形态 |
6.4 本章小结 |
7.麟游城区空间城景一体总体布局思路及发展策略 |
7.1 布局思路 |
7.2 发展策略 |
8.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不足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表1 麟游县不可移动文物名录(199 处) |
附表2 麟游县文物保护单位(38 处) |
附表3 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 |
附表4 旅游资源评价等级与图例 |
致谢 |
(6)全域旅游背景下仙桃市沔阳特色小镇服务质量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现实意义 |
二、研究目的及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地调查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四)统计分析法 |
五、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一、理论基础 |
(一)全域旅游 |
(二)4P理论 |
(三)品牌理论 |
二、文献回顾 |
(一)国内旅游小镇的研究现状 |
(二)服务质量 |
(三)服务质量差距 |
(四)研究述评 |
第3章 仙桃市沔阳小镇旅游现状分析 |
一、沔阳小镇的相关介绍 |
(一)沔阳小镇基本情况 |
(二)水文条件 |
(三)地质条件 |
(四)气候条件 |
(五)交通条件 |
(六)历史文化 |
二、沔阳小镇的发展过程 |
三、沔阳小镇发展面临的机遇 |
(一)政府的支持创建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
(二)具有旺盛的社会消费需求 |
(三)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脱贫的带动作用受到重视 |
四、沔阳小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沔阳小镇旅游景点的识别度较低 |
(二)沔阳小镇产业融合还有待提升 |
(三)沔阳小镇旅游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人才欠缺 |
(四)旅游景点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游客需求 |
第4章 沔阳小镇旅游服务质量实证调查分析 |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问卷构成 |
二、预测试与正式问卷收集 |
三、样本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一)沔阳小镇景区一线服务人员人口统计特征分析 |
(二)游客样本的描述性统计 |
四、信度分析 |
(一)游客对沔阳小镇服务质量的期望量表的信度分析 |
(二)游客对沔阳小镇服务质量的感知量表的信度分析 |
(三)沔阳小镇一线服务人员员工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分析 |
(四)沔阳小镇服务人员服务质量感知量表的信度分析 |
五、服务质量重要性分析 |
六、服务质量差距分析 |
(一)游客服务期望与服务感知差距分析 |
(二)游客与服务人员感知到的服务质量的差距分析 |
七、沔阳小镇服务人员员工满意度与服务质量相关分析 |
第5章 全域旅游导向的沔阳小镇旅游服务质量优化策略 |
一、运用旅游+理念优化硬件设施,推动旅游关联产业有机融合 |
(一)强化互联网技术在景区的运用 |
(二)加大关联产业建设力度 |
(三)增加项目开发的游客需求调查 |
二、培养高质量的服务人员团队,提升服务人员自身能力 |
(一)严格掌控服务人员招聘质量 |
(二)强化旅游服务人员培训 |
(三)在员工绩效考核上思考员工想法并纳入服务质量的指标 |
(四)充分尊重年轻化服务员工 |
三、建立保障机制,提升沔阳小镇总体服务质量 |
(一)实施首次服务问题责任制 |
(二)建立服务补救处理机制 |
(三)运用电子等平台对优秀服务人员进行表扬 |
(四)完善员工激励机制 |
(五)加强沔阳小镇全程服务的监督与总结优化机制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不足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服务人员满意度及服务质量感知调查问卷 |
附录二:游客期待服务质量及服务质量感知调查问卷 |
附录三:游客访谈记录 |
致谢 |
(7)海岛县人口迁移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2 研究进展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研究进展 |
2.1.2 国内研究进展 |
2.1.3 现有文献评述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 |
2.2.2 人口迁移类型 |
2.2.3 海岛与海岛旅游 |
2.3 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 |
2.3.1 宏观迁移理论 |
2.3.2 微观迁移理论 |
3 海岛县(区)人口迁移演变特征分析 |
3.1 海岛县(区)基本情况 |
3.1.1 海岛自然地理情况 |
3.1.2 海岛经济发展 |
3.1.3 海岛旅游发展 |
3.1.4 海岛人口情况 |
3.2 海岛县(区)人口迁移演变特征分析 |
3.2.1 数据来源 |
3.2.2 海岛人口迁移时间演变特征分析 |
3.2.3 海岛人口迁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海岛县(区)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研究 |
4.1 海岛县(区)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宏观分析 |
4.1.1 指标体系构建与数据来源 |
4.1.2 影响因素分析 |
4.2 海岛县(区)人口迁移影响因素微观分析 |
4.2.1 数据来源 |
4.2.2 岛民生活环境满意度分析 |
4.2.3 生活环境满意度对海岛居民迁移意愿的影响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海岛基本情况分析 |
5.1.2 海岛县(区)人口迁移时空间演变特征分析 |
5.1.3 海岛县(区)人口迁移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
5.1.4 岛民生活环境感知差异反映出海岛建设需要改善的侧面 |
5.2 不足与展望 |
5.2.1 研究深度方面 |
5.2.2 在影响因素选取方面 |
5.2.3 在数据采集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长海县人口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8)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旅游者情感指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旅游者情感研究综述 |
1.3.2 基于文本挖掘的旅游者情感研究综述 |
1.3.3 旅游者情感研究综述分析 |
1.4 论文创新性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文本挖掘方法 |
1.5.3 协整模型理论 |
1.6 论文框架 |
第2章 网络文本数据获取及情感倾向分析 |
2.1 文本信息采集 |
2.1.1 数据源的选取 |
2.1.2 数据爬取 |
2.2 信息预处理 |
2.2.1 网页分词及噪声处理 |
2.2.2 分词词性标注 |
2.3 情感倾向分析 |
2.3.1 构建情感词典 |
2.3.2 情感倾向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旅游者情感指数构建 |
3.1 旅游者综合情感指数的构造 |
3.1.1 情感代理变量的选择 |
3.1.2 构造旅游者综合情感指数 |
3.2 旅游者复合情感指数的构造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实证分析 |
4.1 全国旅游月度收入与旅游者情感指数的相关分析 |
4.2 旅游者文本情感因子与全国旅游收入的实证分析 |
4.2.1 旅游者文本情感因子与全国旅游收入的协整关系模型 |
4.2.2 旅游者文本情感因子与全国旅游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 |
4.3 旅游者复合情感指数与全国旅游月度收入的实证分析 |
4.3.1 旅游者复合情感指数与全国旅游收入的协整关系模型 |
4.3.2 旅游者复合情感指数与全国旅游收入的误差修正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基于GPS轨迹数据的北京户外登山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登山旅游 |
2.1.2 旅游时空行为 |
2.1.3 兴趣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旅游者行为理论 |
2.2.2 时间地理学理论 |
2.2.3 行为地理学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3.1 户外登山旅游研究 |
2.3.2 出行规律及模式研究 |
2.3.3 旅游行为规律研究 |
2.3.4 旅游时空行为研究 |
2.3.5 信息技术的旅游应用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 数据来源与处理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1.1 北京概况 |
3.1.2 地形地貌 |
3.1.3 北京交通路网系统 |
3.1.4 北京旅游资源概况 |
3.2 数据来源 |
3.2.1 北京市基础GIS数据 |
3.2.2 GPS轨迹数据 |
3.3 数据采集 |
3.3.1 数据爬取 |
3.3.2 数据属性研究 |
3.4 数据预处理 |
3.4.1 GPS轨迹数据预处理 |
3.4.2 照片数据与文本数据预处理 |
4 北京户外登山旅游者时空行为分析 |
4.1 时空动态分析 |
4.1.1 时间分布特征 |
4.1.2 年度变化 |
4.1.3 年内变化趋势 |
4.1.4 季节变化趋势 |
4.1.5 季节性强度指数 |
4.1.6 月变化 |
4.1.7 星期变化 |
4.1.8 日内时间分布及变化 |
4.1.9 节假日 |
4.2 空间分布特征 |
4.2.1 空间分布 |
4.2.2 空间集聚特征 |
5 时空演化研究与热点分析 |
5.1 时空演化研究 |
5.2 热点分析 |
5.2.1 热点分析 |
5.2.2 季节分布 |
5.2.3 夜爬分析 |
6 户外登山旅游者群像分析 |
6.1 群像特征分析 |
6.1.1 户外登山旅游者概况 |
6.1.2 户外登山旅游动机 |
6.1.3 户外登山旅游安全 |
6.2 认知形象分析 |
6.2.1 整体认知形象分析 |
6.2.2 认知维度构建 |
6.2.3 语义网络构建 |
7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旅游者时间行为特征研究 |
7.1.2 旅游者空间行为分布研究 |
7.1.3 时空演化研究 |
7.1.4 热点分析研究 |
7.1.5 群像特征分析 |
7.1.6 认知形象分析 |
7.2 创新之处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10)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以内蒙古正蓝旗研学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和研究内容 |
1.研究现状 |
2.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做中学理论 |
3.地理学习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1.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
2.研学旅行 |
二、当前研学旅行案例及课程标准分析 |
(一)当前研学旅行案例分析 |
1.案例分析流程 |
2.案例分析过程 |
(二)当前研学旅行案例分析启示 |
1.目标设计方面 |
2.内容设计方面 |
3.设计策略方面 |
4.任务安排方面 |
5.成果体现方面 |
(三)课程标准分析 |
1.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分析 |
2.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分析 |
三、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研学旅行案例设计与实施 |
(一)案例设计流程 |
1.主题的确立 |
2.目标的提出 |
3.内容的选择 |
4.组织的形式 |
5.评价的方式 |
(二)内蒙古正蓝旗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
1.正蓝旗研学旅行案例整体设计 |
2.案例一:忽必烈广场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
3.案例二:上都河国家湿地公园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
4.案例三:元上都博物馆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
5.案例四:元上都遗址世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
6.案例五:金莲川草原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
7.案例六:乌贺尔沁敖包森林公园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
(三)案例实施 |
1.行前准备 |
2.行中研学 |
3.行后总结 |
4.实施启示 |
(四)设计策略 |
四、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16 篇案例一览表 |
附录二:16 篇案例分析表 |
附录三:《研学旅行家长同意书》 |
附录四:《广场使用情况问卷调查》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奖项 |
致谢 |
四、论鼓浪屿风景区的深度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南京市智慧旅游现状及对策研究[J]. 裘水清,吕津. 旅游与摄影, 2021(15)
- [2]基于CIPP理论的地理校本课程评价研究[D]. 张书涵.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3]旅游纪念品中“场所精神”的营造与表达[D]. 袁媛.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4]基于硕博士论文统计分析的陕西省当代建筑理论研究成果梳理[D]. 张静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5]城景一体视角下麟游城区空间总体布局研究[D]. 武聪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6]全域旅游背景下仙桃市沔阳特色小镇服务质量优化策略研究[D]. 谢青.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海岛县人口迁移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 于丽梅.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8]基于网络文本挖掘的旅游者情感指数研究[D]. 梁海峰.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9]基于GPS轨迹数据的北京户外登山旅游者时空行为研究[D]. 塔娜.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21(09)
- [10]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研学旅行案例设计 ——以内蒙古正蓝旗研学活动为例[D]. 朝鲁格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