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大细胞性论文-侯倩,赵海鸥,于海,高建芳,张娜

弥漫大细胞性论文-侯倩,赵海鸥,于海,高建芳,张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弥漫大细胞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DLBCL,BCL-2,基因重排,基因扩增

弥漫大细胞性论文文献综述

侯倩,赵海鸥,于海,高建芳,张娜[1](2019)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bcl-2表达与基因重排的相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中bcl-2蛋白表达与基因异常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2例不同器官和部位发生的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bcl-2蛋白表达,采用双色FISH法检测42例DLBCL石蜡包埋组织中BCL-2基因重排及扩增。观察组织标本中bcl-2蛋白表达与基因异常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BCL-2基因重排阳性率为42.9%(18/42),16例生发中心型(GCB型)阳性率为43.8%(7/16),26例non-GCB型阳性率为42.3%(11/26),统计学分析χ~2=0.008(P>0.05),差别不显着;bcl-2蛋白表达与基因重排列联系数为0.333(P<0.05),差异显着;bcl-2蛋白表达与BCL-2扩增列联系数为0.243(P>0.05),差异不显着。结论 bcl-2蛋白高表达(中强以上,≥50%)与BCL-2基因重排有密切相关性。DLBCL中,bcl-2蛋白高表达提示可能存在BCL-2基因重排。(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葛娜[2](2018)在《彩超诊断弥漫性甲状腺肿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弥漫性甲状腺肿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使用彩超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日至2017年8月收入弥漫性甲状腺肿(观察组)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对照组)患者各45例,共90例,所有患者经过病理检查全部确诊,所有患者使用彩超进行检查,分析彩超对于该疾病诊断率。结果诊断率比较中两组诊断率差异无意义(P> 0.05)。结论对于弥漫性甲状腺肿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予以彩超进行诊断,临床上诊断率有效提高,便于医师对于疾病诊断,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8年33期)

张安莉,孙思柏,杜军,孔雪,吴海波[3](2018)在《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50岁。半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晕、乏力,有间断胸闷。查体:心尖区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性质粗糙,向左腋中线传导。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内见一5.3cm×2.6cm×2.2cm的不规则团块样回声,随心脏收舒来回摆动,边缘不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左房及左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二尖瓣中度返流,叁尖瓣轻度返流。临床诊断:左房黏液瘤伴二尖瓣闭锁不全及叁尖瓣闭锁不全。患者行二尖瓣置换+叁尖瓣成形+左房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心房肿物蒂部位于(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8年11期)

曹永峰,季从飞,宋佳烨,张珣磊,陈佳[4](2018)在《30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合并HBV感染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HBV感染对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的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在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初诊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60例,其中感染HBV与非感染HBV各30例。采用字2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HBV感染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LDH水平、B组症状、结外浸润等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比较两组患者对一线CHOP或者R-CHOP方案化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采用Kaplan Meier生存函数分析HBV感染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HBV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性别、LDH水平没有相关性(P>0.05);与B组症状、结外浸润及ann Arbor分期具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1、0.012);HBV感染组近期疗效达到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4例,有效率50.0%。非HBV感染组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8例,有效率76.67%,非感染明显优于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恶心呕吐、脱发、肾功能损害、周围神经毒性不良反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肝功能损害、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032、0.028);Kaplan Meier生存函数分析显示HBV感染组生存率低于非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结论:HBV感染与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B组症状、结外浸润及分期具有相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HBV感染者疗效差,不良反应发生率高,预后不良。(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8年26期)

李小霞,孙艳,曲荣锋,任立参,李亚荣[5](2018)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PB-DLBCL)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案,为其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例诊断为PB-DLBCL患者行影像学、病理和骨髓细胞学检查,追踪观察治疗效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PB-DLBCL患者均为女性,且具有与乳腺癌相似的临床表现(无痛性乳腺肿块)及影像学表现,1例患者行乳腺肿块切除明确诊断,后给予R-CHOP×4+CHOP×4周期+1次预防性鞘内注射治疗,现治疗结束1年余,随访无复发。另2例近期收治,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确诊,经CHOP×2周期、CHOP×1周期方案化疗,分别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和完全缓解(CR),此2例仍在化疗中,过程顺利。结论:对于以无痛性乳腺肿块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应结合其临床资料,若高度怀疑为原发性乳腺淋巴瘤(PBL),可以行空心针穿刺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进行确诊。R-CHOP/CHOP方案化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早期治疗中行中枢神经系统(CNS)预防可能会改善预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1期)

张静,孙健,罗玉凤,凌庆,梁智勇[6](2017)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12例原发性乳腺DLBCL的病例标本,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免疫组化检测、EBER原位杂交及IGH、IGK和IGL基因重排检测。结果 12例均为女性,发病年龄22~77岁,平均年龄50.4岁,均表现为单侧乳腺肿块(左、右各6例)。组织学上,表现为成片的中等至大的肿瘤细胞弥漫浸润乳腺小叶、导管周围、间质及周围脂肪组织。根据免疫组化表型4例表现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8例表现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其中伴MYC和bcl-2或bcl-6双阳性5例;Ki-67增殖指数70%~90%。12例CD20和CD79α均(+),EBER原位杂交均为(-),基因重排12例IGH重排(+),6例IGK重排(+),1例IGL重排(+)。病例随访时间为12~87个月,随访时期内1例死于本病,2例带病生存,7例病情缓解无病生存,2例失访。结论乳腺原发性DLBCL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淋巴瘤,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点,多为非生发中心B细胞样型,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预后差。(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09期)

熊基玲,宋金钧,张文博[7](2017)在《脾原发性巨块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男性,65岁。因左上腹部胀痛1月余,加重10天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腹部胀痛,伴低热、盗汗,食欲不佳、乏力。自行在家服用中草药,效果不佳。10天前感上腹胀痛加重。于外院行腹部增强CT示脾内上缘区域占位性病变,考虑为间质瘤(恶变)并脾浸润可能性大,不完全除外脾脏来源恶性肿瘤。查体:体温38.2℃,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膨隆,左肋缘下可触及包块,达肋缘下(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08期)

张广迎,刘接班[8](2017)在《R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32例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美罗华联合CHOP(RCHOP)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疗效观察。方法采用联合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联合方案组;同期采用CHOP治疗的32例DLBCL患者作为CHOP组;以3周为1个治疗周期,共进行6个周期的治疗与观察,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血常规、CT或彩超、肝功、肾功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检查,并详细记录。结果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达到8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6%,差异显着(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LDH水平均明显下降,联合组治疗后LDH水平下降更为显着(P<0.05)。结论美罗华联合治疗DLBCL未加重不良反应,疗效确切,有效地改善了血清LDH水平,但推广时应注意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本文来源于《实用癌症杂志》期刊2017年03期)

陈定宝,沈丹华,张银华,张焕,宋秋静[9](2017)在《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疆地区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发病机制及治疗,并进行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对比分析。方法将108例DLBCL组织制成组织芯片,按WHO(2008)造血与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分类,应用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方法,筛选出EBV(+)DLBCL7例,其中EBV(+)老年性DLBCL5例,另收集会诊病例EBV(+)老年性DLBCL2例,结合文献,对9例EBV(+)DLBCL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结果 108例DLBCL中,确定可进行分析的病例为103例,其中汉族80例,少数民族23例。EBV(+)8例,其中1例因重新诊断为浆母细胞性淋巴瘤,从本组删除。7例EBV阳性DLBCL占所有病例的6.8%,其中2例年龄<50岁,分别为40岁(维吾尔族)、48岁(回族);其余5例均>50岁,诊断为EBV阳性老年性DLBCL,占所有病例的4.9%。7例中,外周血淋巴细胞百分比6%~44%,1例升高;LDH水平184~1965U/L,3例升高。7例EBV阳性老年性DLBCL(包括2例会诊病例)中,维吾尔族仅1例。在DLBCL中,汉族占7.5%(6/80),少数民族占4.3%(1/23),维吾尔族占7.1%(1/14)。7例EBV阳性老年性DLBCL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52~81岁,平均年龄63.6岁,中位年龄56岁。病理形态多形性4例,单一型大细胞3例,3例可见坏死;临床分期Ⅰ期1例,Ⅱ期3例,Ⅲ期2例,3例经CHOP相关方案化疗,其中1例应用RCHOP方案。9例EBV阳性DLBCL中,7例有随访资料,随访1~48个月,3例放弃治疗死亡。结论新疆地区EBV阳性DLBCL少见,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地区特点,对化疗反应远比EBV阴性者差,预后不良。对该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以及该地区与内地人群之间淋巴瘤的对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诊断病理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郑巧灵,冯昌银,杨映红[10](2016)在《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继发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患者女性,51岁。因发现双腋下肿物伴咽痛1年于2015年12月28日就诊。查体:左侧颈后及左侧腋下可触及多发肿大淋巴结,直径1~1.5 cm,质韧,活动度可;右侧腋窝可触及一肿大淋巴结,大小2 cm×2 cm,质韧,无粘连,无触痛。余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侧扁桃体Ⅰ度肿大,无咽红。胸、腹部CT诊断:双侧腋窝小至轻度肿大淋巴结,纵隔、腹膜后及双侧腹股沟见数个小淋巴结。PET-CT:前纵隔高代(本文来源于《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期刊2016年12期)

弥漫大细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弥漫性甲状腺肿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使用彩超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日至2017年8月收入弥漫性甲状腺肿(观察组)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对照组)患者各45例,共90例,所有患者经过病理检查全部确诊,所有患者使用彩超进行检查,分析彩超对于该疾病诊断率。结果诊断率比较中两组诊断率差异无意义(P> 0.05)。结论对于弥漫性甲状腺肿以及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予以彩超进行诊断,临床上诊断率有效提高,便于医师对于疾病诊断,使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弥漫大细胞性论文参考文献

[1].侯倩,赵海鸥,于海,高建芳,张娜.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中bcl-2表达与基因重排的相关性[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9

[2].葛娜.彩超诊断弥漫性甲状腺肿和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的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8

[3].张安莉,孙思柏,杜军,孔雪,吴海波.心房黏液瘤伴纤维素相关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8

[4].曹永峰,季从飞,宋佳烨,张珣磊,陈佳.30例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合并HBV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8

[5].李小霞,孙艳,曲荣锋,任立参,李亚荣.原发性乳腺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3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

[6].张静,孙健,罗玉凤,凌庆,梁智勇.原发性乳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2例临床病理分析[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7

[7].熊基玲,宋金钧,张文博.脾原发性巨块型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1例[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7

[8].张广迎,刘接班.RCHOP治疗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32例临床观察[J].实用癌症杂志.2017

[9].陈定宝,沈丹华,张银华,张焕,宋秋静.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临床病理观察[J].诊断病理学杂志.2017

[10].郑巧灵,冯昌银,杨映红.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继发EBV阳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1例[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

标签:;  ;  ;  ;  

弥漫大细胞性论文-侯倩,赵海鸥,于海,高建芳,张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