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延伸区论文-王同宇,张书文,马永贵,陈法锦,蒋晨

黑潮延伸区论文-王同宇,张书文,马永贵,陈法锦,蒋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黑潮延伸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黑潮延伸区,气旋式涡旋,浮游植物繁殖,混合层

黑潮延伸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同宇,张书文,马永贵,陈法锦,蒋晨[1](2019)在《黑潮延伸区气旋式涡旋浮游植物繁殖个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黑潮延伸体区域内的涡旋活动对浮游植物繁殖的影响。【方法】根据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和再分析资料,对李亚诺夫指数(FSLE)、海表面温度(SST)、海表面高度异常(SLA)、叶绿素(Chl-a)浓度进行归一化合成分析,并计算气旋式涡旋内混合层厚度(MLD)以及引起的埃克曼抽吸速率。【结果与结论】黑潮延伸体区域内的气旋式涡旋引起的埃克曼抽吸作用和冬季混合是Chl-a浓度升高的主要驱动机制。周期为44周的涡旋在16~23周(春季)期间Chl-a浓度高于同期背景场,最大Chl-a浓度是周围的3倍。冬季强湍流混合和涡-风导致的埃克曼抽吸作用使得混合层深度加深至由埃克曼抽吸主导营养盐输送的跃层深度,结合涡致埃克曼抽吸,有利于携带跃层内更多的营养盐输送至混合层,配合春季充足的光照条件,则会更进一步促进浮游植物繁殖。长时间的闭合拉格朗日拟序结构,对于维持高浓度Chl-a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马静[2](2017)在《黑潮延伸区海洋锋与海洋涡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应用海洋涡旋判别资料、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和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模式研究了黑潮延伸区海洋涡旋对大气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大气对海洋涡旋响应的季节差异特征。接着采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春季黑潮延伸区海洋锋经向位置变化和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估了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不同海洋分辨率模式对黑潮-亲潮延伸区海洋锋的模拟情况,并研究了与海洋锋相联系的海表温度模拟误差和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EASJ)模拟误差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准确描述海洋锋的重要性。主要结论如下:(1)与冷涡相联系的海表温度负异常能够减小海表风速,减弱潜热、感热通量,引起云中液态水含量、水汽含量和降水率减小,暖涡反之。海表风散度异常与下风方海表温度梯度呈线性相关,表明动量垂直混合机制在海洋涡旋影响大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涡旋引起的垂直速度异常能够穿越边界层,同时海表温度异常与对流降水异常之间也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海洋涡旋能够影响自由大气。通过对冬季两个典型中尺度涡旋的个例分析还发现,中尺度海洋涡旋能够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强度,该影响可达自由大气中低层。大气瞬变扰动强度在暖(冷)涡下游上空出现极大(小)值,平流作用和斜压能量转换贡献显着。(2)观测、再分析资料分析和WRF模拟结果均表明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响应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海表风速、海气热通量、云中液态水含量和降水率在冷季的响应强于暖季,其中冬季最强,夏季最弱。边界层高度响应则是暖季强于冷季,可能是由于暖季垂直混合弱,虚位温垂直梯度的变化较强。此外,纬向扰动动量的垂直输送、风速和垂直速度的响应均是冷季强于暖季,且响应的最大伸展高度在冷季明显大于暖季。大气响应的季节差异与背景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度紧密联系,大气越不稳定,风速、热通量和垂直速度等对涡旋的响应越强。(3)春季黑潮延伸区海洋锋的经向位移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春季黑潮延伸区海洋锋与6月高空急流的南北位置和降水雨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春季海洋锋偏北(南),6月高空急流、风暴轴和雨带亦偏北(南)。对应于春季海洋锋偏北,6月副热带高压偏北,其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控制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本州岛大部地区,有利于降水量的增加。同时,春季黑潮延伸区海洋锋强度有着显着的年际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海洋锋强度变化振幅显着增大。在黑潮延伸区海洋锋偏强年,同期黑潮延伸区北侧海表温度降低,南侧海表温度升高,东亚-西北太平洋上空出现异常反气旋,使得我国中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中部降水明显增多,偏弱年反之。总体上,海洋锋强度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气温分布来改变大气斜压性,从而对大气环流产生作用。(4)CMIP5模式中低(高)分辨率海洋模式模拟的黑潮-亲潮延伸区海洋锋偏南(北),该区海表温度相比集合平均偏低(高)3K(2K),该差异主要源于海洋热输送的差异。此外,海洋模式分辨率较低(高)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的EASJ位置在四个季节均偏南(北),而EASJ的经向位置又与黑潮-亲潮延伸区海表温度紧密相关。因此,海气耦合模式对黑潮-亲潮延伸区海洋锋更为准确的描述可以改善其对EASJ经向位置的模拟。(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7-06-01)

董迪[3](2017)在《基于卫星遥感和现场观测的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潮延伸区海域(25oN-45oN和130oE-180oE)是世界上最活跃的海域之一。中尺度涡分别从黑潮延伸体的南边和北边剥落,与当地复杂的海洋峰以及来自副热带和副极地海域的中尺度涡相互作用。黑潮延伸区海域的这些中尺度涡促进了北太平洋海域热量和盐度的纬向传输,影响着黑潮路径的变异、局部海域的水文环境、水团的形成、海洋生态、渔业甚至暴风雨的路径等。因此,系统地开展关于黑潮延伸区海域中尺度涡的研究不仅对理解西北太平洋中物质和能量的平衡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也对其他西边界流海域中尺度现象的研究有启示作用。本文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Argo浮标数据,对黑潮延伸区海域中尺度涡的统计属性、传播特征、叁维结构、输运作用以及日本南部四国环流涡旋(SRG)海域附近的一种特殊类型的中尺度涡——模态水中尺度涡(ACME)的属性和产生机制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在黑潮延伸区海域比较了两种涡旋自动提取算法——FAG算法和NEN算法。证实了FAG算法能提取到更多的寿命较长的涡旋,有利于涡旋的自动跟踪;并基于FAG算法制作了黑潮延伸区海域涡旋的数据集。(2)联合海表面高度异常(SLA),海表面温度(SST)和海表面盐度(SSS)卫星数据,提取了涡旋的海表面信号,并发现相对于涡旋的SLA信号,涡旋的SST和SSS信号向西偏移。而且,这种不对称性,涡旋SST数据相较于SSS数据更明显,反气旋涡相较于气旋涡更明显,黑潮延伸区以南的涡旋相较于以北的涡旋更明显。(3)联合现场实测数据,分析了涡旋的垂直结构和空间变异。发现黑潮延伸区以南(以北)海域的涡旋在水下(近海表面)深度上有强化的温度和盐度异常。(4)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提出了一种基于涡旋运动轨迹和叁维结构的计算由涡旋运动造成的热量和盐度传输的新方法,有效抑制了Argo浮标采样数不足的问题。研究区内涡旋的纬向热量(等价淡水)输送大约为0.01 PW(103 m3/s)。涡旋热量输送的散度在黑潮延伸体以南和以北的海域分别造成海洋热量的损失和获取,表明有穿过黑潮延伸体向北的热量输送。(5)基于卫星高度计和Argo浮标数据,本文发现日本南部SRG附近反气旋涡在海表层(海表面到水下100 m的深度)表现出明显的冷信号,而这与常见的暖核反气旋涡的规律不符。通过分析该海域反气旋涡的垂直温盐结构、核内的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统计分布以及SSTA与涡旋幅度的关系,证实了该海域附近的反气旋涡实际上以ACME为主。反气旋涡的融合过程以及冬天海洋的对流活动是促进ACME形成的两个重要因素。在寒冷的季节,混合层的深度在ACME中相较于在气旋涡和涡旋外的水体内要深,意味着ACME为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局地特殊的地形和特定的水文环境(SRG的存在)共同帮助吸引反气旋涡,使得反气旋涡融合的频率更高,模态水中尺度涡的产生也更有效。(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期刊2017-06-01)

王钦,李双林,付建建[4](2016)在《两类ENSO背景下黑潮及其延伸区海温异常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个例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160站月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比分析了在2009/2010年中部型E1Nino和1997/1998年东部型El Nino背景下,黑潮及其延伸区海温异常对东北地区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东亚沿岸自南向北异常"反气旋-气旋-反气旋"环流的偏移是导致这两年东北夏季降水不同的关键。2010年这一异常环流型比1998年整体偏东偏北,使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中纬度西风槽以及东北亚阻塞形势也偏东偏北,造成冷暖空气交汇于东北南部,降水西南多而西北少;1998年异常气旋中心位于松-嫩流域,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配合偏强的水汽输送,降水表现为区域性增强。观测与数值试验结果表明两类El Nino事件中黑潮及其延伸区异常海温的差异是形成东亚沿岸异常环流位置偏移的主要原因:(1)受2009/2010年中部型El Nino的异常下沉气流比1997/1998年偏北的影响,前者异常暖海温位于黑潮延伸区,后者位于黑潮区;(2)2010年夏季黑潮延伸区的异常暖海温通过加强Rossby波活动使得东亚高空西风急流北进东扩至日本以北,1998年黑潮区暖延伸区冷的海温分布使得急流偏南、偏弱,对应急流南北两侧的异常反气旋、气旋也随之偏北,东北亚阻塞随之偏北偏东。(本文来源于《热带气象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马静,徐海明,董昌明[5](2014)在《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态合成、带通滤波等方法,通过对冬季黑潮延伸区暖、冷两个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分析,研究了大气对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与近海面风速的正相关关系在涡旋的动态合成图上清晰可见,暖(冷)涡上空对应10 m风速的极大(小)值,即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在日时间尺度上表现显着;SST高低值中心基本对应10 m风无辐散区,暖(冷)涡上空为异常正(负)涡度分布;暖(冷)涡上空潜热、感热通量增大(减小),降低(增大)大气稳定度,从而加强(减弱)边界层垂直混合作用,使得海洋大气边界层增厚(变薄)。暖(冷)涡旋上空对应摩擦速度极大(小)值,反映了湍流粘性力在高(低)海温中心增大(减小)的特征,表明动量垂直混合机制在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中起着主要作用。中尺度海洋涡旋能够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大气瞬变扰动强度在暖(冷)涡下游上空出现极大(小)值,该影响不仅表现在海洋大气边界层,在自由大气中低层也有较为清晰的反映。此外,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入手,发现斜压能量转换在中尺度海洋涡旋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强度中贡献明显。(本文来源于《大气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马静,徐海明,董昌明[6](2013)在《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动态合成、带通滤波等方法,通过对冬季黑潮延伸区暖、冷两个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分析,研究了大气对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海表温度(SST)与近海面风速的正相关关系在涡旋的动态合成图上清晰可见,暖(冷)涡上空对应10m风速的极大(小)值,即海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在日时间尺度上表现显着;SST高低值中心基本对应10m风无辐散区,暖(冷)涡上空为异常正(负)涡度分布;暖(冷)涡上空潜热、感热通量增大(减小),降低(增大)大气稳定度,从而加强(减弱)边界层垂直混合作用,使得海洋大气边界层增厚(变薄)。暖(冷)涡旋上空对应摩擦速度极大(小)值,反映了湍流粘性力在高(低)海温中心增大(减小)的特征,表明动量垂直混合机制在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中起着主要作用。中尺度海洋涡旋能够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大气瞬变扰动强度在暖(冷)涡下游上空出现极大(小)值,该影响不仅表现在海洋大气边界层,在自由大气中低层也有较为清晰的反映。此外,从能量转换的角度入手,发现斜压能量转换在中尺度海洋涡旋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强度中贡献明显。(本文来源于《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6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期刊2013-10-22)

马文龙[7](2013)在《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与低频海流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SODA同化资料和OFES模式数据,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和低频海流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通过探讨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涡通量与低频海流的关系,以及涡强迫对低频海流的影响,诊断分析了大气中存在的一种中尺度涡对低频流正反馈过程在黑潮延伸区的作用状况。通过滤波和时间平均等统计分析方法提取中尺度涡和低频海流,对中尺度涡涡通量和低频流进行相关分析,两种资料的分析结果一致。经向涡通量与纬向低频流的相关系数以及纬向涡通量与经向低频流的相关系数均有正有负,非常零散,没有明显的相关倾向,也没有表现出正反馈所特有的高值正相关和负相关。更进一步计算空间每点时间序列涡通量逆时针旋转到低频流的角度,统计涡通量指向低频流左侧的频率,在整个区域内大于0.5和小于0.5的情况是并存的,没有表现出左手规则特有的大于0.5占优的特征。将涡通量逆时针旋转到低频流的角度每30一组,分为12个组进行统计,整体上正值和负值相差不大,发现每组的频率都在平均值1/12附近,分布很均匀,没有显着的高值角度。这些结果与大气中的正反馈得到的左手规则完全不符,这表明该规则在黑潮延伸区表现不明显。使用低频流纬向流速的经向梯度表示低频流的旋转方向,诊断涡通量辐聚和低频流的关系,两种资料分析结果相同。低频流纬向流速经向剪切和涡通量辐聚所形成的散点没有全部集中到表征正反馈的一叁象限,而是在所有象限均有分布且频率大致相同。对散点分布进行线性拟合,斜率为负,即随着气旋式或反气旋式低频流的加强,涡通量取正值或负值的量值是增加的,但是二者的的线性拟合的斜率很小,结果不显着。使用一点相关重新构造中尺度涡的涡包结构,诊断分析涡强迫变化对应涡结构的变化和低频流异常的产生,虽然存在涡包结构的倾斜和拉伸,但是涡包结构的分布大体是沿着黑潮延伸体主轴分布的,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在涡活动的基础上分析了涡强迫的空间模式,发现涡强迫沿着黑潮延伸体主轴呈片状分布,在弯曲的槽附近存在气旋式强迫趋势,在脊附近则存在反气旋式的强迫,维持了黑潮延伸体弯曲,中尺度涡对气候态时间平均流存在加强的作用。这表明由于黑潮延伸体弯曲的存在,大气中存在的正反馈作用对年以上多种尺度低频变化的作用远不不如对气候态时间平均流的作用。在黑潮延伸区由于主轴弯曲的存在以及复杂而强烈的中尺度涡活动,在大气中存在的中尺度涡对低频流的正反馈很微弱,不是该区域中尺度涡和低频流相互作用的主要机理,但是在研究中尺度涡和气候态时间平均流关系时还是很有必要考虑这种反馈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6-30)

王闪闪,管玉平,黄建平[8](2012)在《黑潮及其延伸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相关性的初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黑潮海表温度的时间变化特征,以预测黑潮海表温度变化趋势,本文利用哈德莱中心1941—2009年海表温度资料定义了一个黑潮温度指数KI,来表征吐噶喇海峡以东黑潮及其延伸区的海温变化.由小波分析得到,KI具有准3、7年的年际振荡特征和准20年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此外KI还具有明显的季节锁相特征.KI与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有很好的滞后相关性.通过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再分析资料合成分析发现KI为正异常时,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变暖(即厄尔尼诺发生),哈德莱环流加强,使得西风动量的输送增强,造成阿留申低压加深(PDO为暖相),进而冷却黑潮延伸区的海表温度并使黑潮延伸区向东延伸,这一"ENSO-PDO-黑潮海温变化"的过程具有滞后性,从而使得ENSO指数、PDO指数可以作为黑潮温度变化的前兆因子,对于预测黑潮海温变化及周边气候均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2年16期)

高理,刘玉光,荣增瑞[9](2007)在《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93~2004年卫星高度计TP/Jason-1和ERS/ENVISAT提供的海平面异常(SLA)融合数据,分析了黑潮延伸区12年来的平均海平面异常的变化特征及中尺度涡的分布规律。研究表明,在黑潮延伸区海平面异常(SLA)呈递增趋势,年平均上升率为8.89mm/a,显着性周期是1年、0.5年和6年;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海表面温度异常的低频分量与Nino3指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说明,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变化和海表面温度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都受到黑潮变化的密切影响。在日本东部的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自东向西移动,寿命约为1年,移动速度大约是10经度/年。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面积呈现几乎同步增减的规律,均呈年周期变化,上半年少,下半年多。在1997~1998年,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面积显着减小,并且正好对应于Nino3指数极大值出现的年份。因此,黑潮延伸区内中尺度涡的数量和强度也与厄尔尼诺事件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海洋湖沼通报》期刊2007年01期)

高理[10](2006)在《黑潮延伸区与南海的海平面异常及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CNES提供的12年(1993-2004年)卫星高度计TOPEX/Poseidon、Jason-1和ERS/ENVISAT网格化融合数据SLA,对黑潮延伸区(120oE-170oE,25oN-45oN)和南海海域(105oE-121oE,0oN-25oN)的海平面异常及中尺度涡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辅以JPL提供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所测海表面高度异常数据SSHa和AVHRR所测海表面温度数据SST,对两海域的海平面高度异常及海表面温度异常与同期Nino3指数作了相关分析,探讨该海域与厄尔尼诺的关系;利用海平面高度异常数据反演中尺度涡,观察涡的存在和移动状态,并对气旋涡和反气旋涡的面积分布随时间的变化作了统计。两海域海平面异常值12年以来均呈递增趋势,黑潮续流区年上升速率为8.89mm/a,南海年上升速率为5.34mm/a,通过功率谱分析发现两海域的最显着性周期均为1年、0.5年和6年,海平面异常值呈明显年际变化规律,且上半年海平面异常值比较低,下半年海平面异常值比较高。黑潮延伸区SLA与SSTa的两年以上低频分量与Nino3指数之间均存在负相关,Nino3指数滞后SLA、SSTa在11个月时最大,相关系数前者约为-0.62,后者约为-0.63;南海SLA两年以上低频分量与Nino3指数之间存在负相关,SLA滞后Nino3指数2个月时最大,相关系数为-0.6251,SSTa的两年以上低频分量与Nino3指数之间存在正相关,SSTa滞后Nino3指数6个月时最大,相关系数为0.8120。这表明,厄尔尼诺现象对黑潮延伸区和南海海域有一定影响。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随时间向西移动,大约每年移动10个经度,生命周期为1年左右,气旋涡与反气旋涡交替出现,集中在32oN-36oN纬度带内。在南海海域,中尺度涡移动规律不规则。在15oN海域,中尺度涡部分东移,部分西移。在20oN和113oE以东海域可见涡旋西移,持续大约半年,移动7经度左右。两海域,气旋涡反气旋涡面积同增同减,均有年周期特征。区别在于,黑潮延伸区呈半年变化规律,上半年面积小,下半年面积大,而南海是呈季节变化的,夏季、冬季面积大,而春季、秋季面积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06-06-02)

黑潮延伸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应用海洋涡旋判别资料、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CFSR(Climate Forecast System Reanalysis)再分析资料和 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数值模式研究了黑潮延伸区海洋涡旋对大气的影响及其机制,并进一步揭示了大气对海洋涡旋响应的季节差异特征。接着采用高分辨率卫星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等研究了春季黑潮延伸区海洋锋经向位置变化和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评估了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不同海洋分辨率模式对黑潮-亲潮延伸区海洋锋的模拟情况,并研究了与海洋锋相联系的海表温度模拟误差和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EASJ)模拟误差之间的联系,强调了准确描述海洋锋的重要性。主要结论如下:(1)与冷涡相联系的海表温度负异常能够减小海表风速,减弱潜热、感热通量,引起云中液态水含量、水汽含量和降水率减小,暖涡反之。海表风散度异常与下风方海表温度梯度呈线性相关,表明动量垂直混合机制在海洋涡旋影响大气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涡旋引起的垂直速度异常能够穿越边界层,同时海表温度异常与对流降水异常之间也具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海洋涡旋能够影响自由大气。通过对冬季两个典型中尺度涡旋的个例分析还发现,中尺度海洋涡旋能够影响大气瞬变扰动强度,该影响可达自由大气中低层。大气瞬变扰动强度在暖(冷)涡下游上空出现极大(小)值,平流作用和斜压能量转换贡献显着。(2)观测、再分析资料分析和WRF模拟结果均表明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响应存在显着的季节差异。海表风速、海气热通量、云中液态水含量和降水率在冷季的响应强于暖季,其中冬季最强,夏季最弱。边界层高度响应则是暖季强于冷季,可能是由于暖季垂直混合弱,虚位温垂直梯度的变化较强。此外,纬向扰动动量的垂直输送、风速和垂直速度的响应均是冷季强于暖季,且响应的最大伸展高度在冷季明显大于暖季。大气响应的季节差异与背景大气边界层的稳定度紧密联系,大气越不稳定,风速、热通量和垂直速度等对涡旋的响应越强。(3)春季黑潮延伸区海洋锋的经向位移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春季黑潮延伸区海洋锋与6月高空急流的南北位置和降水雨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当春季海洋锋偏北(南),6月高空急流、风暴轴和雨带亦偏北(南)。对应于春季海洋锋偏北,6月副热带高压偏北,其西北侧的西南气流控制朝鲜半岛南部和日本本州岛大部地区,有利于降水量的增加。同时,春季黑潮延伸区海洋锋强度有着显着的年际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海洋锋强度变化振幅显着增大。在黑潮延伸区海洋锋偏强年,同期黑潮延伸区北侧海表温度降低,南侧海表温度升高,东亚-西北太平洋上空出现异常反气旋,使得我国中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岛中部降水明显增多,偏弱年反之。总体上,海洋锋强度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气温分布来改变大气斜压性,从而对大气环流产生作用。(4)CMIP5模式中低(高)分辨率海洋模式模拟的黑潮-亲潮延伸区海洋锋偏南(北),该区海表温度相比集合平均偏低(高)3K(2K),该差异主要源于海洋热输送的差异。此外,海洋模式分辨率较低(高)的海气耦合模式模拟的EASJ位置在四个季节均偏南(北),而EASJ的经向位置又与黑潮-亲潮延伸区海表温度紧密相关。因此,海气耦合模式对黑潮-亲潮延伸区海洋锋更为准确的描述可以改善其对EASJ经向位置的模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黑潮延伸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同宇,张书文,马永贵,陈法锦,蒋晨.黑潮延伸区气旋式涡旋浮游植物繁殖个例[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19

[2].马静.黑潮延伸区海洋锋与海洋涡旋对大气的强迫作用和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7

[3].董迪.基于卫星遥感和现场观测的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旋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17

[4].王钦,李双林,付建建.两类ENSO背景下黑潮及其延伸区海温异常对东北夏季降水的影响:个例对比[J].热带气象学报.2016

[5].马静,徐海明,董昌明.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J].大气科学.2014

[6].马静,徐海明,董昌明.大气对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海洋涡旋的响应——冬季暖、冷涡个例分析[C].创新驱动发展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6短期气候预测理论、方法与技术.2013

[7].马文龙.黑潮延伸区中尺度涡与低频海流的相互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3

[8].王闪闪,管玉平,黄建平.黑潮及其延伸区海表温度变化特征与大气环流相关性的初步分析[J].物理学报.2012

[9].高理,刘玉光,荣增瑞.黑潮延伸区的海平面异常和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J].海洋湖沼通报.2007

[10].高理.黑潮延伸区与南海的海平面异常及中尺度涡的统计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6

标签:;  ;  ;  ;  

黑潮延伸区论文-王同宇,张书文,马永贵,陈法锦,蒋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