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加坡华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校友会,《钦差大臣》,新加坡华语,《正气歌》
新加坡华语论文文献综述
蔡曙鹏[1](2019)在《一颗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华语戏剧种子的成长》一文中研究指出幼年体弱多病,求神问卦都说养不大,父母便把我从出生地印尼送到新加坡的友人家中寄养。那时的许多印尼华人都相信体弱的孩子易夭折,只有送出去给人领养,才能熬过劫难顺利长大。寄养家庭,干妈陈孟瑜是已故战前新加坡画家张汝器的遗孀,家里墙上都是画家的作品,这也成为我最早受到的艺术熏陶。陈孟瑜是建国幼稚园的校长,在现在的朝阳会馆正后方的一间洋房开设幼稚园。歌唱与舞蹈教育是这所幼稚园教学内容中的重要一部分。通过舞蹈不断地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培养儿童的情操和品德。这让年幼的我接触了儿童歌舞。1953年,幼稚园陈校长组织小朋友们参加在快乐世界体育馆由佛教团体举办的慈善晚会。5岁的我,与同学们一起演出了两个节目,那是我第一次正式上台演出,一个毕生难忘的经历。这一年,父亲把祖母从中国潮安接到新加坡来。因为我体弱多病,祖母特别(本文来源于《艺术学界》期刊2019年01期)
王蕾雅[2](2019)在《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迭现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华语作为普通话的一种区域变体,与普通话一脉相承,二者呈现“异名同构”的关系,因其语言生态环境的复杂而独具特色。新加坡华文文学是长期居住于新加披的华人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新加坡华语的语言面貌。新加坡华语中的重迭现象与普通话相比,既有共性,又独具个性。因此,本文以文学作品为语料,以重迭现象为视角,来探析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重迭现象的特点。重迭是一种手段,既是语法平面上的构词手段,也是语用平面上的迭加手段,其本质都是重复。重迭的范围不局限于语素和词,可扩展至短语、句子。本文所讨论的重迭是广泛意义上的重迭,根据重迭所操作平面的不同,将重迭分为语法重迭和语用重迭。因此,本论文以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为语料,对华语文学作品中的差异较大语法重迭和语用重迭进行了描写、分析。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新加坡华语和重迭现象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研究的问题,明确了研究对象及范围,阐明了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至第叁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了语法重迭中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差异较大的5类重迭式:AA式、AAA式、AAAA式、AABB式、ABB式,从形式、构词范围、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二者间的差异点,并对语法重迭的超常搭配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二章探讨了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语用重迭的类别和功能。按照构成形式和语义相近的程度,将语用重迭分为反复式、类义式、递进式、总分式四类。语用重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量范畴的增加、主观意义的增强及句篇组合功能。第叁章总结了新加坡华语中的重迭特点,并从方言影响、象似性原理、羡余机制、文化认知心理及表达需求等五个方面简要阐述了重迭的动因和理据。结语部分对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迭现象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3-20)
潘秋平[3](2019)在《从语义地图模型看新加坡华语的助动词“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潘秋平(2018)的基础上,立足于情态概念空间,重新分析文献中所记载的新加坡华语的"会"的用例,并通过语法调查扩大语料范围,确定新加坡华语的"会"的不同语法功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新加坡华语的"会"的可能来源和形成机制。(本文来源于《华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潘秋平[4](2018)在《新加坡华语助动词“会”分析框架之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讨论如何分析新加坡华语的助动词——"会"。关于这个助动词,不少早期研究新加坡华语语法的学者虽已对它做了描写和分析,但迄今它的整体面貌仍不是很清楚。本文首先说明现有研究的局限,并引入语义地图模型(semantic map model)这种跨语言比较的工具以期解决由偏侧关系所造成的研究困难,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分析文献中的语料,进一步通过语法调查扩大语料范围,确定了新加坡华语的"会"的不同语法功能,最后进一步探讨了新加坡华语"会"的产生机制。(本文来源于《华文教学与研究》期刊2018年04期)
张渤[5](2018)在《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文化归依》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指出,电视及其媒体文化的形式在构建当代的认同性思维和塑造思维、行为等方面起了关键的作用,为当代世界的认同性提供了模型。(1)新加坡实行"发展新闻"传播制度,强调媒体要服务于国家发展,只赋予媒体有限的自由。在传播日渐全球化的背景下,新加坡华语电视剧并不强化其对外输能力,反而愈发"收敛"。电视剧的题材内容与价值导向收编于该国特殊的"威权政治"与多元种族社会,以发挥其维系族群认同、建构国家认同的驯化作用。(本文来源于《青年》期刊2018年33期)
董静雅[6](2018)在《清末民初中国与新加坡华语词汇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构建以1911-1912年《申报》和《叻报》中广告语料为重点的11万余字的语料库(包括《申报》(675期)约8万字和《叻报》(630期)3万字),对中国和新加坡近代华语词汇差异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从两份报纸的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以及时间词五个方面入手,分析清末民初汉语与新加坡华语存在的差异,以及两地词汇形成差异的原因。研究认为二者差异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异形同义词、同形异义词、特色词语,还有同一词使用频率不同。差异的成因则有五: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二是方言词的影响,叁是英语、马来语等外来语的影响,四是政府政策的影响,最后是编者的个人语言习惯、政治态度等个体因素。其次,清末民初新加坡华语词汇形成了既有中国特点,又有自己特点的风貌,尤其是这一时期方言向通用语转变的面貌。在研究中我们还发现中国社会巨变尤其是辛亥革命对新加坡华人社会也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8-06-20)
康海玲[7](2018)在《人类学视野下的新加坡华语话剧》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华语话剧从中国传入,已经有一个世纪左右的历史。作为新加坡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华语话剧在其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保留"中华性",一方面还必然走上一条"本土化"的主体重建的道路,以一种崭新的姿态生存于新加坡多元的文化版图中。华语话剧在新加坡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境地,其可持续性发展是新加坡华人文化权诉求的结果。(本文来源于《民族艺术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于汐[8](2017)在《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中华思维》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一带一路"的展开,中国同邻近国家在经贸互动的同时也展开了文化交流。其中,东南亚因其华人较多的缘故,同中国的关系显得又为密切。本文立足于新加坡,分析其本土制作的华语电视剧中的中华文化传统,展现中新两国在华人血缘影响下的文化共性。(本文来源于《电视指南》期刊2017年20期)
尚越[9](2017)在《从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看台湾电影发展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电影工业的不断发展,电影中心由美国向东方倾斜,亚洲电影开始崛起并逐渐取代美国电影的地位。而其中华语电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除了大陆以外的亚洲华人地区,华语电影在东南亚和南亚(特别是新加坡和台湾地区)也得到了极高的重视和发展。(本文来源于《电视指南》期刊2017年20期)
徐春晖[10](2017)在《印尼巴淡国际学校使用的新加坡华语教材调查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华语教学作为世界汉语教学的一部分,由于教学对象——华人群体的特殊性,其反映教学内容的教材也有着特殊性,但海外华人地区的华语教材编写和使用情况并不容乐观,本研究选取使用广泛的新加坡华语系列教材《小学华文》、《中学华文》作为研究对象,以世界华人最多的国家印尼的一所国际学校为例,对华语教材进行评估,采用Tom Hutchinson和Alan Waters的教材评估理论和模式,即把对教材本身进行的客观对象分析与对教材使用者进行的自身需求分析相结合,两相对照做出评估。本文的主体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原因、意义和价值,并对相关研究做了综述,最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小学华文》《中学华文》评估体系:对本研究的教材评估体系做出了说明。先简单介绍研究对象——新加坡《小学华文》、《中学华文》,然后阐述了评估标准和模式的确立,主要包括理论依据、评估要素(课文选材的生字、词、语法、体裁、题材、中华文化元素)的评估标准,并确立了评估方案。第叁章《小学华文》《中学华文》教材选材评估:对新加坡华语教材进行客观分析评估,包括教材选材的语言要素(字、词、语法)评估、教材选材的形式内容(体裁、题材)评估,以及中华文化元素评估。第四章关于教材反馈的问卷调查: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教材使用者——印尼巴淡国际学校的华人学生做了自身需求分析,即对教材的反馈情况调查,包括问卷的制作、发放实施、回收和统计结果及数据分析。第五章结语:将对教材的客观评估与使用者的反馈情况结合起来对教材进行了综合评估。(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7-05-01)
新加坡华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加坡华语作为普通话的一种区域变体,与普通话一脉相承,二者呈现“异名同构”的关系,因其语言生态环境的复杂而独具特色。新加坡华文文学是长期居住于新加披的华人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集中反映了新加坡华语的语言面貌。新加坡华语中的重迭现象与普通话相比,既有共性,又独具个性。因此,本文以文学作品为语料,以重迭现象为视角,来探析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重迭现象的特点。重迭是一种手段,既是语法平面上的构词手段,也是语用平面上的迭加手段,其本质都是重复。重迭的范围不局限于语素和词,可扩展至短语、句子。本文所讨论的重迭是广泛意义上的重迭,根据重迭所操作平面的不同,将重迭分为语法重迭和语用重迭。因此,本论文以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为语料,对华语文学作品中的差异较大语法重迭和语用重迭进行了描写、分析。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要分析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新加坡华语和重迭现象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以往研究的不足和本文研究的问题,明确了研究对象及范围,阐明了语料来源及研究方法。第一章至第叁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分析了语法重迭中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差异较大的5类重迭式:AA式、AAA式、AAAA式、AABB式、ABB式,从形式、构词范围、句法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分析,着重分析了二者间的差异点,并对语法重迭的超常搭配现象进行了简要分析。第二章探讨了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语用重迭的类别和功能。按照构成形式和语义相近的程度,将语用重迭分为反复式、类义式、递进式、总分式四类。语用重迭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叁个方面:量范畴的增加、主观意义的增强及句篇组合功能。第叁章总结了新加坡华语中的重迭特点,并从方言影响、象似性原理、羡余机制、文化认知心理及表达需求等五个方面简要阐述了重迭的动因和理据。结语部分对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迭现象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不足之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加坡华语论文参考文献
[1].蔡曙鹏.一颗20世纪50年代新加坡华语戏剧种子的成长[J].艺术学界.2019
[2].王蕾雅.新加坡华语文学作品中的重迭现象研究[D].西南大学.2019
[3].潘秋平.从语义地图模型看新加坡华语的助动词“会”[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9
[4].潘秋平.新加坡华语助动词“会”分析框架之建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8
[5].张渤.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文化归依[J].青年.2018
[6].董静雅.清末民初中国与新加坡华语词汇对比[D].暨南大学.2018
[7].康海玲.人类学视野下的新加坡华语话剧[J].民族艺术研究.2018
[8].于汐.新加坡华语电视剧的中华思维[J].电视指南.2017
[9].尚越.从新加坡华语电影节看台湾电影发展史[J].电视指南.2017
[10].徐春晖.印尼巴淡国际学校使用的新加坡华语教材调查报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