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导电多层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磁控溅射,多层膜,透明导电膜,退火
导电多层膜论文文献综述
赵银女[1](2015)在《退火温度对透明导电Ga_2O_3/ITO周期多层膜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射频磁控溅射Ga2O3陶瓷靶材和直流磁控溅射ITO靶材在石英玻璃衬底制备Ga2O3/ITO周期多层膜。样品在300~800℃真空退火1小时,研究退火温度对薄膜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400℃退火的Ga2O3/ITO周期多层膜面电阻和电阻率低至68.76Ω/□和3.47×10-3Ω·cm,载流子浓度和霍尔迁移率高达1.30×1020cm-3和14.02cm2 V-1s-1。退火温度超过500℃后,Ga2O3膜层和ITO膜层之间开始相互扩散,薄膜结晶质量和导电性变差。所有退火薄膜在紫外-可见光范围的平均光学透过率高于83%,光学带边吸收随退火温度增加发生蓝移,光学带隙从4.59eV增加到4.78eV。(本文来源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梁丹维[2](2014)在《导电多层膜的层层自组装及其电学、电化学及光伏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能源是全球长期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化石燃料储量的急剧减少及其过量使用对环境产生的显着危害,可使得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核电等,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它们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且需要高昂的设备及维护成本。相比之下,太阳能因其来源广、无污染等优点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对电极作为太阳能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显着影响光伏参数中的填充因子(FF),通过增加对电极的反应面积,可有效地提高反应速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1991年,Decher发展了一种基于阴、阳聚电解质间静电作用为推动力的制备多层膜的层层自组装法,这种方法制成的多层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不同的界面,其在对电极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旨在采用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高导电性高催化性多层膜,研究其导电机理,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对电极,促进层层自组装法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中的应用。在论文的第二章中,采用聚乙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氧化石墨烯(GO)进行静电自组装制备(PDDA/GO)n导电多层膜。实验表明(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生长方式为均匀线性生长,每一层PDDA/GO导电多层膜的厚度基本一致。(PDDA/GO)n导电多层膜在硫酸溶液介质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受扩散作用控制。同时,(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氧化还原中的电荷转移由膜内的电荷扩散所控制。(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膜电阻几乎不随双层数发生改变,但(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电导率随双层数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这表明随着双层数的增加,表面电荷的积累也呈现线性趋势,表现出电子隧穿效应。光电性能测试表明(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光电流响应高度依赖于双层膜的沉积周期,且光电流密度随着沉积周期的增多而迅速增加。这表明光激发电子同样具有从GO层底部转移到顶部的电子隧穿效应。这个独特的性质在DSSC的对电极中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在论文的第叁章中,利用与第二章类似的静电自组装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导电聚合物聚吡咯(PPy)与氧化石墨烯(GO)的层层自组装。实验结果表明,(PPy/GO)n导电多层膜的生长方式为均匀线性生长。(PPy/GO)n导电多层膜在硫酸溶液介质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受扩散作用控制。同时,(PPy/GO)n导电多层膜的氧化还原中的电荷转移由膜内的电荷扩散所控制。(PPy/GO)n导电多层膜的膜电阻不随双层数的增加而改变,但其电导率随之呈线性增加的趋势,表现出电子隧穿效应。(PPy/GO)n导电多层膜对电解液的催化性能随双层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其导电性能也随之增加,完全符合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SC)对电极的性能要求。将(PPy/GO)n自组装导电多层膜作为对电极测试其电池效率,电池效率随双层数的增加而增加,最高效率为4.86%。采用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PDDA/GO)n导电多层膜和(PPy/GO)n导电多层膜,研究了导电多层膜的电学、电化学及光伏性能,并将(PPy/GO)n导电多层膜应用于DSSC对电极。将静电自组装方法应用于DSSC,促进DSSC对电极的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4-06-06)
张晓锋,颜悦[3](2011)在《银基透明导电多层膜界面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具有较低的电阻率和成本、较好的机械加工性能、设计上的灵活性,可室温沉积等优点,银基透明导电多层膜已广泛应用于低辐射膜、强电磁屏蔽、低功耗光电子器件特别是柔性电子器件等领域。但由于材料自身的性质与制备条件的差异性,实际制备的金属/电介质(或半导体)透明导电多层膜界面处往往存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界面导电电子散射、膜层脱层开裂等问题,这些均与多层膜界面特性密切相关。本文针对这类问题,评述了近年来银基透明导电多层膜界面研究的进展,并对今后发展给予分析和展望。(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11年S1期)
张昊宇[4](2009)在《导电高分子/偶氮聚电解质多层膜和微尺度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导电高分子具有很多独特的电学和光学性能,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功能高分子材料。偶氮聚合物具有独特的光响应性和潜在的应用前景。制备同时包含这两种聚合物的分子复合材料和相关的纳/微米结构,系统研究其功能性是本论文研究的重点。本论文对有关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纳/微米结构控制、电化学活性和光响应性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如下的创新性成果。通过静电逐层吸附方法,制备了聚苯胺分别和四种偶氮聚电解质(PPAPE、PNACN、PNANT和PNATZ)的自组装多层膜。通过改变溶液的浓度和pH等,薄膜的层厚和内部结构可以得到精确控制。这类自组装多层膜具有多种电活性和光响应性,特别是具有丰富的电致变色功能性。通过改变偶氮聚电解质的种类和层数,自组装多层膜可表现出不同的电致颜色变化。建立了一种结合电化学聚合和静电逐层自组装制备多层膜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电化学沉积制备导电高分子层,利用静电吸附引入聚电解质层。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导电高分子(PANI、PPY和PEDOT)和聚电解质(PNACN、PNANT、PEDOT:PSS)以及羧化MWNT等体系的研究,证明了该方法具有很好的普适性,具备成膜快、薄膜增长可控等优点。该方法是一种制备偶氮聚电解质和不溶性导电高分子复合多层膜的有效新途径。利用模板电化学聚合、模板静电逐层自组装和软刻技术等,成功制备了导电高分子(PEDOT)的有序多孔介孔薄膜、超支化大分子重氮盐/聚(3-乙酸噻吩)的中空微囊泡,聚苯胺的表面起伏光栅等。系统研究了聚苯胺光栅在不同酸掺杂和电化学氧化还原电位条件下的光栅衍射效率变化规律,利用Lorentz振子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不同酸掺杂程度对光栅衍射效率的影响规律。论文还探索了偶氮聚电解质(PPAPE)和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β-葡萄糖苷酶(GLS)的模板静电逐层自组装。通过在聚苯乙烯胶体球表面的交替吸附,得到了固定化GLS的多层膜。对比游离酶,这种固定化酶在不同pH和温度环境下的酶活稳定性较高。研究了紫外光照对PPAPE/GLS复合膜的催化活性的影响,发现光照会引起PPAPE固定化酶活性小幅度下降。(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期刊2009-04-01)
唐群委[5](2009)在《导电多层膜的层层自组装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组装多层膜已经引起了来自不同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自组装多层膜主要存在于气/液或液/固界面上,且很容易通过层-层自组装技术来构建。1991年,Decher发展了一种基于阴、阳聚电解质间静电作用为推动力的制备多层膜的方法,由此揭开了自组装多层膜制备与研究的新篇章。本论文旨在采用自组装法制备高导电性多层膜,研究多层膜的电导率与结构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导电机理,促进高导电性自组装多层膜的发展。在论文的第二章中,采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C16TAB)修饰氧化石墨(GO)与聚丙烯酸(PAA)进行静电自组装。实验表明通过C16TAB表面修饰后,GO可与PAA牢固的吸附,制备的多层膜具有较高的导电性。由于PAA分子链可以扩散进入纳米GO薄片层间,致使GO薄片层间距扩大甚至剥离,当GO层间距(或组装层数n)增大至渗滤阈值时便会产生渗滤效应。采用分子量为2000-4000的PAA组装的多层膜具有典型的PTC/NTC效应。分子量较低的PAA更容易扩散至GO层间,导致多层膜产生更高的电导率和更低的渗滤阈值。将(PAA/GO)n多层膜还原后,电导率得到极大提高,渗滤阈值向较高组装双层数移动。依此,我们获得了组装高电导率和低渗滤阈值多层膜的新方法。在论文的第叁章,利用与第二章类似的静电自组装方法,成功地实现了C16TAB修饰的石墨(G)与聚苯乙烯磺酸钠(PSS)的层层自组装。实验结果表明将纳米GO薄片还原后的表面更易被C16TAB修饰,所制备的(PSS/G)n多层膜的电导率得到极大提高。当多层膜的厚度达到52纳米时,便会克服表面粗糙度与形貌的影响,产生渗滤现象,渗滤阈值n=4时,电导率最高可达204.1 S/cm。在论文的第四章,我们首先提出用聚合—生长两步法(无需任何模版)制备了高度有序的PANI阵列。实验结果证实苯胺浓度、酸用量、酸浓度及酸种类对PANI纤维阵列的形貌具有很大影响,实现了PANI阵列的尺寸与形貌可控性,通过优化制备条件可以制备出高度有序的PANI薄片和纤维阵列。研究了高度有序PANI阵列的生长机理,发现苯胺阳离子为PANI阵列的生长起到“模板”作用。采用XRD、UV-vis及FTIR测试表明,PANI阵列具有有序的分子构象和较高的结晶性。制备的PANI阵列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符合准一维可变程跳跃模型,显示出半导体特性。在论文的第五章中,我们采用第四章中制备的高度有序PANI纤维阵列与PSS制备了(PSS/PANI)n自组装导电多层膜。实验结果证明PANI纤维阵列溶解后仍呈纳米颗粒状,保持良好的晶体结构,所制备的多层膜比采用传统法制备的PANI颗粒制备的多层膜具有更高的电导率、电化学活性和更低的渗滤阈值。在论文的第六章中,研究了采用旋涂自组装技术制备(PSS/G+/G-)n多层膜。结果表明不同PSS/G+/G-比例制备的多层膜与组装层数均呈线性关系;相同组装层数与相同旋涂转速时,不同PSS/G+/G-比制备的多层膜中PSS的组装量相等,而G(G++G-)的组装量则与G层数成正比例关系;旋涂转速ω越高,所制备的多层膜越薄,且G的组装量与ω-1/2呈正比关系。PSS/G+/G-比例高的多层膜具有较高的电导率和较低的渗滤阈值,较高的旋涂转速制备的多层膜具有较低的渗滤阈值。采用目数较大的纳米石墨片组装的(PSS/G+/G-)n旋涂自组装多层膜具有更高的电导率与更低的渗滤阈值。我们采用自组装法制备多种高导电性多层膜,研究了多层膜的制备条件—结构—导电性之间的系统关系,发现了多层膜的电导性渗滤现象,提出了其导电机理。这些结果在导电多层膜的制备方法,导电性能和导电机理等方面深化和拓展了自组装导电多层膜研究范畴,促进高导电性自组装膜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09-03-01)
王振国,蔡珣[6](2005)在《金属基复合透明导电多层膜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分析了金属基复合透明导电多层膜的发展及应用现状,对其原理、结构设计、稳定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阐述了金属基复合透明导电多层膜的发展趋势。(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05年02期)
禹金强,周勇,蔡炳初,徐东[7](2001)在《铁磁层/导电层/铁磁层多层膜中巨磁阻抗效应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经典电磁理论,对铁磁层/导电层/铁磁层(M/C/M)多层膜中出现的巨磁阻抗效应进行了理论分析。对于单轴横向磁各向异性多层膜,理论计算结果表明:高频阻抗在某一外加磁场(近似等于等效各向异性场)下出现最大值,铁磁层和导电层电阻率相差较大的多层膜中将出现较强的巨磁阻抗效应。多层膜在1MHz附近即可出现远大于单层膜的阻抗变化比。多层膜理论计算与实验结果能够较好地符合。(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2001年02期)
导电多层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能源是全球长期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化石燃料储量的急剧减少及其过量使用对环境产生的显着危害,可使得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核电等,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但它们的应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且需要高昂的设备及维护成本。相比之下,太阳能因其来源广、无污染等优点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具有远大的应用前景。对电极作为太阳能电池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显着影响光伏参数中的填充因子(FF),通过增加对电极的反应面积,可有效地提高反应速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1991年,Decher发展了一种基于阴、阳聚电解质间静电作用为推动力的制备多层膜的层层自组装法,这种方法制成的多层膜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及不同的界面,其在对电极上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旨在采用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高导电性高催化性多层膜,研究其导电机理,并将其应用于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对电极,促进层层自组装法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对电极中的应用。在论文的第二章中,采用聚乙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PDDA)和氧化石墨烯(GO)进行静电自组装制备(PDDA/GO)n导电多层膜。实验表明(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生长方式为均匀线性生长,每一层PDDA/GO导电多层膜的厚度基本一致。(PDDA/GO)n导电多层膜在硫酸溶液介质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受扩散作用控制。同时,(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氧化还原中的电荷转移由膜内的电荷扩散所控制。(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膜电阻几乎不随双层数发生改变,但(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电导率随双层数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的趋势,这表明随着双层数的增加,表面电荷的积累也呈现线性趋势,表现出电子隧穿效应。光电性能测试表明(PDDA/GO)n导电多层膜的光电流响应高度依赖于双层膜的沉积周期,且光电流密度随着沉积周期的增多而迅速增加。这表明光激发电子同样具有从GO层底部转移到顶部的电子隧穿效应。这个独特的性质在DSSC的对电极中将具有很好的应用。在论文的第叁章中,利用与第二章类似的静电自组装的方法,成功地实现了导电聚合物聚吡咯(PPy)与氧化石墨烯(GO)的层层自组装。实验结果表明,(PPy/GO)n导电多层膜的生长方式为均匀线性生长。(PPy/GO)n导电多层膜在硫酸溶液介质中的氧化还原反应受扩散作用控制。同时,(PPy/GO)n导电多层膜的氧化还原中的电荷转移由膜内的电荷扩散所控制。(PPy/GO)n导电多层膜的膜电阻不随双层数的增加而改变,但其电导率随之呈线性增加的趋势,表现出电子隧穿效应。(PPy/GO)n导电多层膜对电解液的催化性能随双层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其导电性能也随之增加,完全符合染料敏化太阳电池(DSSC)对电极的性能要求。将(PPy/GO)n自组装导电多层膜作为对电极测试其电池效率,电池效率随双层数的增加而增加,最高效率为4.86%。采用静电自组装的方法制备了(PDDA/GO)n导电多层膜和(PPy/GO)n导电多层膜,研究了导电多层膜的电学、电化学及光伏性能,并将(PPy/GO)n导电多层膜应用于DSSC对电极。将静电自组装方法应用于DSSC,促进DSSC对电极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导电多层膜论文参考文献
[1].赵银女.退火温度对透明导电Ga_2O_3/ITO周期多层膜性能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5
[2].梁丹维.导电多层膜的层层自组装及其电学、电化学及光伏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
[3].张晓锋,颜悦.银基透明导电多层膜界面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1
[4].张昊宇.导电高分子/偶氮聚电解质多层膜和微尺度结构研究[D].清华大学.2009
[5].唐群委.导电多层膜的层层自组装及性能研究[D].华侨大学.2009
[6].王振国,蔡珣.金属基复合透明导电多层膜的研究进展[J].机械工程材料.2005
[7].禹金强,周勇,蔡炳初,徐东.铁磁层/导电层/铁磁层多层膜中巨磁阻抗效应理论[J].功能材料.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