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防灾空间体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地下空间,综合防灾,结构重构,策略性
防灾空间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邵继中,宋其泽[1](2019)在《地下空间契机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重构的策略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分析地下空间所具有的热稳定性、密闭性和高安全性等优势,提出地下空间将成为驱动城市综合防灾空间体系重构的重要契机。策略上,以地下空间为契机重构思维意识、功能布局和空间结构,全面提升城市抗灾抗毁能力,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5期)
李兰芳[2](2018)在《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城市建设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灾害逐渐成为了城市广大居民与相关研究人员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以城市防灾空间内容作为切入点,对城市防灾空间体系构建具体措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城市防灾空间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8年17期)
贺庆[3](2017)在《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复杂,人口膨胀、生态平衡失调、基础设施滞后、自然与人为破坏因素争夺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日益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城市空间作为城市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为城市防灾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同时通过有机的组织城市防灾活动,保卫城市安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空间利用率与诱导城市有序发展,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城市规划视角出发,针对城市空间系统的防灾功能与需求进行系统分析。论文主要阐述如下内容:首先,论文从城市规划与城市空间要素出发,针对城市空间类型与安全需求进行分析,并梳理了基于城市安全考虑的城市空间类型,如城市街道、广场、公园、绿地、公共设施、地下空间等;其次,结合城市灾害类型,分析了城市空间防灾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城市规划分析了其可行的城市空间防灾对策;再次,从行为模式、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经济效益等方面梳理了城市防灾空间体系规划的基本思路,并针对城市空间类型中的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城市社区、城市地下空间等城市防灾要素进行分析。最后,以孝感市为例,针对城市现状与灾害类型,基于城市总体规划从城市绿地、城市交通、城市消防、城市医疗以及公共应急场所等方面进行了城市主要防灾空间规划分析。本文结合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空间防灾分析,为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湖北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贺庆,张辉[4](2016)在《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灾害越来越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城市规划角度出发,理论探讨了城市规划中城市防灾空间体系的意义以及思路,并结合城市规划的相关内容提出了城市防灾空间体系的要素与标准,为城市规划与城市防灾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建筑》期刊2016年09期)
谷溢,段晨,刘刚[5](2015)在《基于城市空间的防灾避险照明体系框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基于城市空间的防灾避险照明体系",目的是减少夜晚灾时人员伤亡,为受灾人员开展自救和互救提供照明;同时,该体系还起到完善城市防灾功能覆盖范围、增强夜间城市灾害抵御能力的作用。通过使用系统论的方法,结合城市规划学与城市灾害学的理论,利用照明技术实践建立了基于城市空间防灾避险照明体系的研究框架,为这一照明体系进行下一步的细化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平台。(本文来源于《照明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施亭亭[6](2014)在《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下土地空间策略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人口集中,土地开发密度较大,在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的作用与功能越来越重要,城市一旦受灾,将涉及千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国有土地空间规划与综合防灾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重视起来,将严重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正确落实,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城市抵抗灾害的能力减弱。加强土地空间规划的研究,并从城市防灾减灾角度提出土地空间与防灾规划的对策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此背景下,结合当前城市土地利用模式现状,运用实地考察、文献调研和总结研究等方法,探讨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下土地空间策略,增强城市的防灾减灾能力。(本文来源于《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期刊2014-09-13)
彭晓丽,陈志龙,孙远,郭东军,郭峰[7](2013)在《城市综合防灾背景下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建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资源潜力,将地下空间作为城市防灾的综合体系的重要和必要组成部分,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促进城市综合防灾空间体系的建设和综合防灾能力的提高。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地下空间防灾特性和各灾种间的相关性,提出了城市综合防灾背景下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明确了地下空间防护体系的功能、建设原则、布局、结构、并对其网络化防护效能进行了分析。(本文来源于《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S2期)
王翔[8](2013)在《基于GIS技术的北京市社区防灾空间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国内外灾害频发,我国在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的重大城市灾害,给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重大的财产和人员损失,由此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收到高度重视和关注。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作为直面灾害的前沿阵地,在防灾减灾中发挥这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北京市作为首都,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可能遭受多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其可能造成的危害远大于经济和人员的损失。本文首先通过对社区防灾相关的文献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对国内外现阶段社区防灾工作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国内外研究的比较,了解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绩和现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不足。同时结合北京市的重要地位,选取北京市的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以GIS技术为手段,进行图形分析和数据整理。其次,针对社区防灾问题,对北京市通过国际“安全社区”评选的5个街道的共17个社区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掌握第一手信息和资料,了解北京市社区防灾的基本现状,了解普遍问题,对各类社区的防灾工作进行重点把握。第叁,对本文的研究对象——老山街道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针对社区建筑、公共空间、绿地、社区防火、消防通道和应急指挥系统进行实地调研,走访社区工作部门,了解社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发现问题,为后文分析提供扎实的资料来源和实地信息。第四,通过GIS软件SuperMap的平面分析,发现社区中存在的防灾薄弱环节,主要从空间角度出发,对社区安全空间、社区避难空间和避难通道的问题进行阐述,通过避难通道的实际可达性和空间容量的数字话,了解社区中的防灾空间问题。最后,根据前文中的实地调研和软件分析,得出老山街道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分析,结合老山街道的自身特点和北京市现有住宅基本情况,运用投资收益法解决社区防灾现有问题。并针对社区防灾改建提出一系列建议和实施办法。本文旨在通过对北京市社区现状调研,选取典型社区案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GIS软件实现数据分析,支持社区改造的必要性和方法方向,根据调研、软件分析和实地走访建设较好的社区,提出一套全面的社区防灾改造建议设建设方案。为北京市社区防灾空间改建提供一定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北方工业大学》期刊2013-06-30)
董世永,肖婧[9](2012)在《山地住区立体式防灾空间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山地城市的土地开发强度不断加大,城市生活对通讯、交通的依赖性也逐渐增加,住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堪忧,亟待对住区防灾空间体系进行完善。研究分析了山地自然灾害的特征和住区防灾空间体系建立的难点,总结出避难场所面积不足、疏散通道不畅、生命线系统脆弱等问题,结合住区立体开发的趋势,利用地下空间的抗毁特性,构建立体式防灾空间体系,即通过各项防灾功能的立体迭加,形成地上地下一体化的防灾体系,强调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并提出该体系的规划策略,即整合防灾要素,建立分层利用的竖向结构,组织立体式救灾通道系统,以共同沟形式构建抗毁性强的生命线系统等。(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2年S2期)
李宁,郭小东,刘艳,岳骥[10](2010)在《建立城市避难疏散防灾空间体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保障城市在巨灾、大灾、中灾情况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和居民生命安全为前提,针对地震后避难疏散和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大地震灾后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与震后有关的避难疏散场所、救灾干道、物资保障等各方面的要求,探讨了以避难疏散为主的城市防灾空间结构体系,以期为我国震后的救援和城市规划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0年07期)
防灾空间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伴随着城市建设程度的不断提高,城市灾害逐渐成为了城市广大居民与相关研究人员最为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以城市防灾空间内容作为切入点,对城市防灾空间体系构建具体措施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剖析,其主要目的在于为城市防灾空间建设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防灾空间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1].邵继中,宋其泽.地下空间契机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重构的策略性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
[2].李兰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初探[J].居舍.2018
[3].贺庆.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7
[4].贺庆,张辉.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防灾空间体系初探[J].中外建筑.2016
[5].谷溢,段晨,刘刚.基于城市空间的防灾避险照明体系框架研究[J].照明工程学报.2015
[6].施亭亭.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下土地空间策略的探讨[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2014
[7].彭晓丽,陈志龙,孙远,郭东军,郭峰.城市综合防灾背景下的地下空间防护体系建设[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3
[8].王翔.基于GIS技术的北京市社区防灾空间体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3
[9].董世永,肖婧.山地住区立体式防灾空间体系研究[J].规划师.2012
[10].李宁,郭小东,刘艳,岳骥.建立城市避难疏散防灾空间体系的探讨[J].河南科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