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体家族论文-董月美,张方,赵美华,张目涵,冯百岁

受体家族论文-董月美,张方,赵美华,张目涵,冯百岁

导读:本文包含了受体家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炎症性肠病,核受体,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孕烷X受体

受体家族论文文献综述

董月美,张方,赵美华,张目涵,冯百岁[1](2019)在《核受体家族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主要累及结直肠的慢性特发性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上皮细胞破坏、异常黏膜免疫反应和基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核受体在消化系统稳态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调节肠道微生物群、参与胆汁酸肠-肝循环过程、吸收或分泌溶质和水分以及营养物质运输等过程,部分核受体成员还参与调控肠道免疫反应、维持肠道上皮细胞及黏膜屏障完整性,并与IBD的病理生理过程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医学综述》期刊2019年22期)

刘静文,杨东梅[2](2019)在《EGF家族及其受体对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相应配体结合,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参与到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胚胎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和免疫调节作用,在组织再生和功能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总结EGF家族及其受体对MSCs的增殖、迁移、分化、旁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为MSCs临床应用转化提供候选调节因子。(本文来源于《口腔生物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郭宇含,张红[3](2019)在《甲酰肽受体家族在炎症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甲酰肽受体(FPRs)家族是一个包含7个跨膜结构域的家族受体,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GPCRs),FPRs对炎症的调节表现出其独特的多样性,FPRs家族可通过促进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循环血管生成细胞等细胞的生成参与炎症反应的发生发展。FPRs家族可促进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病原体。FPRs家族可通过与血管活性肠肽、血清淀粉样蛋白A、淀粉样蛋白1-42、损伤相关分子模式、膜联蛋白A1等配体结合,调控炎症细胞的迁移、聚集及活化等。(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27期)

孙莹,林艺灵,赵鹏程,徐小萍,陈晓慧[4](2019)在《龙眼类受体蛋白激酶CRK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调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龙眼富含半胱氨酸的类受体蛋白激酶(cysteine-rich receptor-like kinase,CRK)家族的基本特征与功能,本研究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筛选出的98个龙眼CRK基因家族的成员进行分析鉴定,包括分子进化树的构建和对蛋白结构域及其特性、启动子及其顺式作用元件、体胚发生的过程以及组织器官特异性表达的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龙眼和拟南芥CRK基因做进化树分析,可根据亲缘关系的远近将其分为7个亚家族;不同亚家族成员的蛋白质特性(氨基酸数量、相对分子质量、等电点、信号肽及糖基化位点)有所不同;各成员基因结构特性,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蛋白结构域特性等与进化树中家族成员亲缘关系的远近相关;98个CRK家族成员在体胚发生过程(NEC、EC、ICpEC、GE)以及生长发育过程中组织器官特异性表达情况有所不同,其中在非胚性愈伤组织以及幼果中表达量较高,在种子和果实中几乎未表达。此外,富含半胱氨酸的类受体蛋白激酶在生物胁迫、非生物胁迫(抗病虫害、抗旱、抗寒、抗盐胁迫等)以及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热带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汪琼,孙群,陈其国,杨钦泰,李浩[5](2019)在《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叉头状转录因子p3与细胞抗原识别受体Vγ亚家族基因表达的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allergic rhinitis with nasal polyps,ARwNP)患者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pecific sublingual immunotherapy,SLIT)前后外周血Treg细胞叉头状转录因子p3(forkhead box p3,Foxp3)基因和γδ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 cell receptor,TCR)Vγ亚家族基因表达的特点。方法 18例接受SLIT治疗的ARwNP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满1年后进行鼻部总症状评分、鼻息肉大小评分,血常规检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比例,鼻息肉(nasal polyps,NP)组织HE染色检测组织Eos比例,RT-qPCR检测外周血Foxp3与TCR VγⅠ~Ⅲ基因表达水平。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结果 ARwNP患者SLIT治疗总体有效,治疗前Foxp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U=30.5,P=0.019),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升高(W=139,P=0.001);治疗前TCR VγⅠ~Ⅲ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U=35,P=0.039;U=32.5,P=0.027;U=10,P <0.001),治疗后仅Vγ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3.893,P=0.001);治疗前Foxp3与VγⅢ呈正相关、与外周血Eos比例呈负相关;治疗后Foxp3与VγⅡ、Ⅲ呈正相关、与鼻部总症状评分呈负相关,VγⅢ与外周血Eos比例呈负相关。结论 ARwNP患者SLIT治疗1年前后外周血Treg细胞和γδT细胞亚群之间存在着动态平衡,免疫治疗早期症状的改善可能与T细胞免疫的重塑相关。(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4期)

任依梦,房静远[6](2019)在《Toll样受体家族相关信号通路及其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消化道内数以亿计的微生物与上皮细胞及免疫细胞等共同构成人体特有的肠道微环境。在肠管中,免疫系统的促炎和修复信号之间的平衡对于维持肠稳态必不可少。包括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在内的多种模式识别受体通过识别各类病原相关分子模式及损伤相关分子模式,参与机体抗病原体的固有免疫防线。近年来研究证实,TLR信号通路在肠癌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菌群-TLR信号通路-炎性反应及肿瘤级联反应被认为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可能的发病机制之一。本文就TLR家族的结构及功能、TLR信号通路及其与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关系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肿瘤》期刊2019年07期)

卜平,简佐义,岳碧松,范振鑫[7](2019)在《林麝嗅觉受体基因亚家族和特异性气味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嗅觉是哺乳动物的重要感觉器官,动物依赖其寻找食物、避开天敌、寻找配偶以及群体交流等。嗅觉由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超家族的嗅觉受体蛋白(OR)介导,编码嗅觉受体蛋白的基因家族是哺乳动物中最大的多基因家族。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作为典型的晨昏活动型动物,敏锐的嗅觉有利于其捕食和规避风险。为了研究林麝嗅觉受体的基因信息,我们利用本实验室已组装完成的林麝基因组序列,对林麝嗅觉受体进行了详细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使用本实验室开发的orfam程序,鉴定出林麝有1378个OR基因,其中完整基因、假基因和片段基因分别为864个、366个、148个,假基因比例约26%;通过聚类分析得出,林麝OR基因可分为Class I和Class II两个类别,进一步通过序列一致性又可分为18个家族和244个亚家族,林麝OR基因家族分化大。对小鼠、人类、犬和林麝的OR蛋白序列进行相似性聚类分析,共聚成551个基因簇,4个物种共享185个基因簇,而林麝特有12个基因簇;但对林麝、牛、牦牛和猪的OR蛋白序列进行相似性聚类分析时,林麝仅有2个特有基因簇。林麝OR基因的潜在识别气味分析得出,林麝偏向于识别花香、木香、青草香和脂类等气味,而特有基因则集中在对薄荷和香菜的识别。本研究首次对林麝嗅觉受体基因家族进行描述,了解林麝嗅觉受体基因家族的分化情况,对理解林麝行为与嗅觉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数据支持,更有利于林麝保护。(本文来源于《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期刊2019-07-18)

梁晓芳[8](2019)在《花鲈味觉受体第一家族在摄食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肉食性鱼类花鲈摄食植物蛋白完全替代鱼粉的饲料后会出现厌食到适应甚至产生补偿摄食的食欲转变,前期厌食是导致其生长性能差的重要原因。厌食期机体处于能量负平衡,但下丘脑mTOR磷酸化激活抑制下游靶蛋白S6K1磷酸化,进而下调促食欲肽AgRP和上调抑食因子POMC,因此中枢神经系统(CNS)对外周饥饿状态缺乏有效响应,是导致花鲈厌食的主要原因,但CNS食欲反应钝化的关键原因仍有待研究。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1Rs)是一类G蛋白偶联受体,存在T1R1、T1R2和T1R3叁种亚型,与鱼类食性和摄食偏好直接相关。本研究初步探究花鲈味觉受体第一家族(T1Rs)参与摄食调控的机制。首先克隆花鲈味觉受体第一家族基因,并开展蛋白结构预测、同源性及组织差异表达分析;其次检测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后花鲈在厌食、适应和补偿摄食等不同摄食行为反应阶段舌和肠道味觉受体及肠道中小肽和氨基酸转运载体表达水平;最后,在植物蛋白饲料中添加鲜味诱食剂,探究诱食剂对花鲈摄食调控和味觉感知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花鲈味觉受体T1R3开放阅读框共有2574bp,编码857个氨基酸,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包含七次跨膜结构域;与其他肉食性鱼类有较好的保守性,但与草食性、杂食性鱼类、哺乳动物的保守性较差;花鲈味觉受体第一家族在各组织中出现表达差异,其中T1R1在肝脏中表达量最高,其次是下丘脑,在前肠、中肠、后肠、唇、皮肤、舌中表达量相差不大,T1R2在检测的各组织中都有表达,且各组织间表达量差异较小,而T1R3主要在前肠、中肠、后肠、唇、皮肤、舌组织中有表达,在肝脏中几乎不表达,在下丘脑中极少量表达。2.花鲈味觉系统应对植物蛋白饲料时发生适应性改变,随着对植物蛋白适应能力的增加,舌组织中Ⅱ型味蕾发生退化,且舌和肠道中T1R1和T1R2 mRNA表达量下调,对鲜味的感知能力下降,参与调控花鲈摄食行为转变。此外味觉受体第一家族在肠道中参与调控氨基酸的转运,味觉受体在肠道中具有重要的营养感知功能。3.鲜味诱食剂的添加能够改善植物蛋白替代鱼粉后花鲈短期内的厌食症状,显着降低血浆中食欲肽α-MSH含量,提高摄食。但两组植物蛋白源饲料显着降低了肠道中味觉受体T1R3及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重要蛋白IP3R和TRPM5的表达,表明鲜味诱食剂虽然可以改善摄食行为,但仍无法短期内改变肠道味觉受体对植物源内容物的营养感知和转运吸收,这也是添加诱食剂后花鲈生长性能仍然低于鱼粉组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表明应对植物蛋白源饲料时味觉受体第一家族参与调控花鲈摄食,舌、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共同组成鱼类强大的味觉感知系统,味觉受体第一家族在营养物质的感知和信息传递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对阐明鱼类味觉感知和摄食调控机制奠定基础,为实现植物蛋白饲料的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7-01)

马苓,牛俊奇[9](2019)在《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G亚家族成员1~+自然杀伤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发挥抗纤维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据《J Hepatol》2019年3月报道】题: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G亚家族成员1~+自然杀伤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发挥抗纤维化作用(Wijaya RS等)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具有强抗病毒活性。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G亚家族成员1 (KLRG1)由终分化NK细胞表达,而表达KLRG1的淋巴细胞在慢性病毒感染后也会扩增。KLRG1在慢性乙型肝炎(CHB)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来自悉尼大学韦斯特米德医学研究所的Wijaya等采用流式细胞术和体外刺激法,对CHB患者和健康人血液和(本文来源于《临床肝胆病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张西玲,刘春来[10](2019)在《TRPV4活化调控炎性小体Nod样受体家族3在小鼠膀胱上皮细胞损伤中作用和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亚家族4(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receptor 4, TRPV4)通道活化在小鼠原代培养的膀胱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小鼠1只,原代培养膀胱上皮细胞,并分为对照组、刺激组、β-羟基丁酸(β-hydroxybutyrate, BHB)预处理组和细胞因子释放抑制药物3(cytokine release inhibitory drug 3, MCC950)预处理组,刺激组采用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 100μmol/L进行刺激;BHB预处理组和MCC950预处理组分别给予10 mmol/L BHB和50μmol/L MCC950后采用TRPV4激动剂GSK1016790A进行刺激;对照组正常培养。4组细胞采用Calcein-AM/PI双染色法观察活细胞数和死细胞数;采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细胞毒实验检测细胞LDH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刺激组GSK1016790A刺激前及刺激3、6、9 h时细胞Nod样受体家族含pyrin结构域蛋白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 NLRP3)及其下游活化产物胱冬肽酶-1(caspase-1 p10)相对表达量。结果刺激组Calcein-AM染色的活细胞数[(46.80±15.51)个]较对照组[(1 242.20±143.79)个]、BHB预处理组[(1 001.20±115.41)个]和MCC950预处理组[(1 144.00±138.62)个]减少(P<0.05),BHB预处理组、MCC950预处理组少于对照组(P<0.05),BHB预处理组与MCC950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组PI染色的死细胞数[(1 111.60±127.49)个]较对照组[(33.80±8.41)个]、BHB预处理组[(251.80±48.67)个]和MCC950预处理组[(265.20±31.57)个]增多(P<0.05),BHB预处理组、MCC950预处理组多于对照组(P<0.05),BHB预处理组与MCC950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组LDH水平[(85.27±7.18)u/L]高于对照组[(22.47±2.94)u/L]、BHB预处理组[(35.74±4.32)u/L]和MCC950预处理组[(37.09±4.09)u/L](P<0.05),BHB预处理组、MCC950预处理组高于对照组(P<0.05),BHB预处理组与MCC950预处理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组GSK1016790A刺激3、6、9 h时细胞中NLRP3(0.68±0.07、0.86±0.08、0.79±0.09)、caspase-1 p10表达量(0.68±0.06、0.51±0.07、0.47±0.05)均高于刺激前(0.36±0.05、0.24±0.06)(P<0.05)。结论 TRPV4可通过活化炎性小体NLRP3导致小鼠膀胱上皮细胞损伤,调控TRPV4-NLRP3可能为膀胱过度活动症治疗提供新靶点。(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受体家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表皮生长因子(EGF)与相应配体结合,可通过调节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参与到组织的再生和修复、胚胎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MSCs)具有多分化潜能、自我更新能力和免疫调节作用,在组织再生和功能重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简要总结EGF家族及其受体对MSCs的增殖、迁移、分化、旁分泌、免疫调节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为MSCs临床应用转化提供候选调节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受体家族论文参考文献

[1].董月美,张方,赵美华,张目涵,冯百岁.核受体家族在炎症性肠病中的作用机制[J].医学综述.2019

[2].刘静文,杨东梅.EGF家族及其受体对间充质干细胞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J].口腔生物医学.2019

[3].郭宇含,张红.甲酰肽受体家族在炎症反应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9

[4].孙莹,林艺灵,赵鹏程,徐小萍,陈晓慧.龙眼类受体蛋白激酶CRK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调控分析[J].热带作物学报.2019

[5].汪琼,孙群,陈其国,杨钦泰,李浩.变应性鼻炎合并鼻息肉患者免疫治疗前后外周血叉头状转录因子p3与细胞抗原识别受体Vγ亚家族基因表达的特点[J].实用医学杂志.2019

[6].任依梦,房静远.Toll样受体家族相关信号通路及其与结直肠癌关系的研究进展[J].肿瘤.2019

[7].卜平,简佐义,岳碧松,范振鑫.林麝嗅觉受体基因亚家族和特异性气味识别[C].第八届中国西部动物学学术研讨会会议摘要汇编.2019

[8].梁晓芳.花鲈味觉受体第一家族在摄食调控中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9].马苓,牛俊奇.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G亚家族成员1~+自然杀伤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发挥抗纤维化作用[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9

[10].张西玲,刘春来.TRPV4活化调控炎性小体Nod样受体家族3在小鼠膀胱上皮细胞损伤中作用和机制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9

标签:;  ;  ;  ;  

受体家族论文-董月美,张方,赵美华,张目涵,冯百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