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近代,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群体,社团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辉[1](2019)在《传统与近代之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领导群体研究(1924-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领导成员多经选举产生,更替比例较高,但亦存在更替频率较低,并长期由少数人把持等问题。领导群体的社会结构表明,领导成员的当选并不完全以体育专业能力及对会务关心、参与的程度为标准,地缘、年龄、学缘乃至性别等亦是重要影响因素。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领导群体的构成与变迁长期游移于传统与近代之间,处于亦旧亦新、亦中亦西的状态,这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过程中传统与近代彼此互渗和相互交织的时代特征的反映。(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陈明辉,刘宗灵[2](2018)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体育知识的传播(1924—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对近代体育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体育书籍、报刊及电影等大众传播,通过开展体育巡回表演和举办体育谈论会、体育演讲、体育讲习会及体育培训班等群体传播,通过联络社会各界名流、派遣体育指导员等人际传播,以及通过下设体育组织和各地分支会等组织传播方式来传播近代体育。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体育在社会各界的广泛传播,提高了民众对体育的认识与兴趣,增强了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而且促进了体育科研的发展,培养和锻炼了大量体育人才,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大众化进程。(本文来源于《近代史学刊》期刊2018年02期)
陈明辉,王鹤[3](2018)在《扶植与创新: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民国时期国产体育器材的发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昂贵的进口体育器材和国产体育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了中国近代体育运动的开展和推广。鉴于此,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仅竭力扶植中国体育器材生产工厂,而且积极发挥创造精神,因地制宜地改造、创制体育器材,促进国产体育器材的生产和发展。这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秉持的经济民族主义和体育救国理念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8年03期)
陈明辉,莫智群,史亚楠[4](2018)在《救国情怀与近代中国体育展开的历史语境: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心(1937-1945)》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41年内迁重庆后,继续高举体育救国的大旗。一方面,为了配合抗战建国的总体要求,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工作的开展处处体现出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和民族主义情怀,畅言以体育来救国;另一方面,在国民体育严重落后的时代背景下,救国情怀也成为近代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价值基础和推动力量。"以体育来救国"和"因救国而体育"成为近代中国"体育救国"思潮的两个方面,二者互为对照,互为促进。构成进入中国近代体育发展历程的历史语境。这一语境,正是认识和理解近代以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入手和逻辑起点。(本文来源于《运动精品》期刊2018年04期)
陈明辉,孙健[5](2018)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体育慈善活动述论(1924—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体育慈善活动、特点及影响进行了梳理与总结。民国时期,作为民间体育组织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出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开展同业救济的同时,亦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积极主办或协办自然灾害救济,抗战募捐,赞助卫生、教育、体育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以体育为载体,通过举办体育慈善比赛、体育慈善拍卖等方式来开展公益活动。这些公益活动不仅有助于扩大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社会影响力,增强体育界的凝聚力,而且还进一步丰富了体育的内涵,推动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1期)
陈明辉[6](2017)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社会体育事业(1924-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社会的救国思潮相结合,形成了影响广泛的体育救国思潮,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发展。然而,重要的国内外赛事和全国性体育组织几乎都掌握在以基督教青年会为代表的外国人手中。随着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涨和收回教育权运动的发展,收回体育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在热心体育事业的社会名流及一批受过体育专业教育的体育专业人才的共同努力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24年正式成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展、停滞、复会、恢复重建,直至改组的曲折历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后,先后采用董事制和理监事制,不断完善组织的内部结构,同时制定了较为规范的议事制度和内控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组织的有序运行。以张伯苓、王正廷、沈嗣良、董守义等为核心的领导群体成员热心会务,并通过邀请社会各界名流担任职务等方式,形成了较为广泛的社会网络,对中华体协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通过编译、发行体育书刊,举办体育讲习会、体育讨论会和体育培训班,组织体育表演团,派遣体育指导员,联络社会各界名流、放映体育电影及举办体育展览等方式积极传播体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观,而且还通过组建各种社会体育组织,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使得体育空间不断拓展,逐渐由学校推及社会,由东部地区扩散至西部地区,推动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社会化和普及化进程,促进了西方现代文明在中国的传播和扩散。在此过程中,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通过与政府开展广泛的合作,使得南京国民政府的合法性基础得以扩展、国家渗透能力和政治控制能力得以增强,推动了现代民族国家建构。随着各种体育赛事的发展,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逐渐建立起一个包括统一的赛事规范、多层次的赛事格局、多元化的赛事目标、中西合璧的赛事内容及现代化的体育设施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体育赛事制度,推动了民国时期体育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进程。此外,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还以体育为载体开展体育慈善活动,扩展了社会体育事业的范畴和体育文化的内涵,而且还在一定程度起到了补助政府行政之作用。作为民国时期社会体育事实上组织者和领导者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仅积极发展国内社会体育事业,而且代表中国开展国际体育交往。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不仅致力于加入国际体育组织,主办、参与国际体育赛事以及开展国际体育间的交流与考察,而且积极向世界传播中华传统体育,极大地推动了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在推动中国体育国际化进程的同时,还借助国际体育舞台,开展体育公共外交,在展示和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敦睦邦交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的脚步和中国的国际化进程。(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陈明辉,李丹阳,刘亮[7](2016)在《1941-1945年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体育文化特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抗战时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体育文化进行归纳和分析,研究认为抗战时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积极发展国民体育,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体育文化:以抗战建国为工作方针,彰显浓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鲜明的民族主义情绪;传播体育,启蒙大众,蕴含丰富的体育启蒙精神;中西体育并行发展、相互融合,呈现出兼容并包、多元发展的态势;联络友谊,敦睦邦交,凸显浓厚的体育公共外交色彩;举办慈善体育比赛,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具有鲜明的公益性和慈善情怀。(本文来源于《吉林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杨涛[8](2014)在《民国时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略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对当时及后来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作用。本文在研究了民国时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产生的背景以及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了促进民国时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成立的主要因素,并且分析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发展的历程以及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主要贡献。(本文来源于《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柯火炎[9](2009)在《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研究(1924-1949)》一文中研究指出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近代体育开始传入我国。到20世纪20年代,它已在我国近代体育中占据了主要地位。20世纪初,随着国内外体育运动会竞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体育界掀起了一场争夺体育自主权的斗争。在此情况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于1924年8月4日在南京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外国人控制中国体育的终结和中国人自理体育的开始。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是民国时期的全国性体育运动领导组织,对外代表“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同时也是政府联系、沟通、管理和促进我国近代体育发展的桥梁。可以看出,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自成立时起,就有意识与国际体育接轨,使其目标、结构、管理等与国际体育组织相吻合。因此,本论文尝试从组织社会学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对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组织目标、组织性质、组织结构、组织管理及其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进行分析。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领导者和职员为了推动我国近代体育事业发展和促进我国体育与国际体育接轨,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先后协助国民政府举办了四届全国运动会,主办了七届全国分区足球赛,筹备参加了四届远东运动会和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当然,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不乏失败的教训。无论如何,他们为之付出的努力是不该被否认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吕玉军,伯亮[10](2001)在《民国时期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于国内反帝斗争的影响和体育运动比赛活动的增多,中国教育界和体育界人士发出了从外国人手中收回体育运动比赛主办权的强烈呼声。并从1923年起,开始酝酿成立由中国人自己组建的全国性体育组织。1924年8月,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以下简称全(本文来源于《历史档案》期刊2001年04期)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对近代体育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主要通过体育书籍、报刊及电影等大众传播,通过开展体育巡回表演和举办体育谈论会、体育演讲、体育讲习会及体育培训班等群体传播,通过联络社会各界名流、派遣体育指导员等人际传播,以及通过下设体育组织和各地分支会等组织传播方式来传播近代体育。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体育在社会各界的广泛传播,提高了民众对体育的认识与兴趣,增强了民众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而且促进了体育科研的发展,培养和锻炼了大量体育人才,推动了近代体育的大众化进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论文参考文献
[1].陈明辉.传统与近代之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领导群体研究(1924-1949)[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
[2].陈明辉,刘宗灵.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体育知识的传播(1924—1949)[J].近代史学刊.2018
[3].陈明辉,王鹤.扶植与创新: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民国时期国产体育器材的发展[J].体育科技.2018
[4].陈明辉,莫智群,史亚楠.救国情怀与近代中国体育展开的历史语境: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为中心(1937-1945)[J].运动精品.2018
[5].陈明辉,孙健.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体育慈善活动述论(1924—1949)[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8
[6].陈明辉.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与近代社会体育事业(1924-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17
[7].陈明辉,李丹阳,刘亮.1941-1945年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体育文化特色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6
[8].杨涛.民国时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略考[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9].柯火炎.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研究(1924-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9
[10].吕玉军,伯亮.民国时期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J].历史档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