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绿型小麦论文-龚月桦,林娜,石慧清,周春菊

持绿型小麦论文-龚月桦,林娜,石慧清,周春菊

导读:本文包含了持绿型小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持绿型小麦,冠层温度,氮肥亏缺,高温

持绿型小麦论文文献综述

龚月桦,林娜,石慧清,周春菊[1](2016)在《持绿型小麦冠温特性及其对低氮和高温的适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持绿型小麦的冠温特性及其对高温和低氮的适应性,为小麦低温种质资源鉴选提供依据。【方法】以正常栽培条件为对照,对低氮和高温处理下冬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叶绿素荧光参数、茎鞘干物质量、产量、绿叶面积和冠层温度等进行测定。【结果】在不同生长条件下,持绿型小麦豫麦66和潍麦8均表现出较低的冠层温度和较高的绿叶面积。持绿型小麦旗叶的净光合速率及光化学淬灭系数都高于非持绿型小麦,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低于非持绿型小麦,叶片吸收的光能较多地用于光化学反应,而以热能的形式辐射出来的较少。低氮和高温逆境下持绿型小麦茎鞘干物质转运率增加,收获指数提高,经济产量高。【结论】持绿型小麦冠层温度低,叶片衰老延迟,干物质累积多,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在低氮和高温逆境下更有优势,可用于筛选低温种质资源和创建具有更好生物学性状、高产的优良品种。(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9期)

骆永丽[2](2016)在《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花后光能利用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小麦(Triticum astivum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是确保总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在“足群体,壮个体”的高产栽培理论指导下,籽粒灌浆期间小麦个体生产力差,叶片光合生产力较低,是进一步实现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本试验探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和不同用量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为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提高小麦光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3-2014年及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选用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设置N0(0)、N1(240kg/hm2)、N2(360kg/hm2)叁个氮肥用量,同时,花后连续3d叶面喷施25mg/L 6-苄基腺嘌呤(6-BA)及300mg/L洛伐他汀(Lovastatin),用量均为100m L/m2,探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与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光能利用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花后荧光特性的调控喷施外源6-BA显着提高两品种小麦旗叶花后不同时期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 P),而喷施外源洛伐他汀对上述指标产生显着降低作用。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的济麦20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08%、14.21%、9.43%,汶农6号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44%、14.84%、11.58%;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的济麦20旗叶ETR分别提高16.57%、25.81%、18.83%,汶农6号旗叶ETR分别提高13.88%、23.58%、22.80%,两品种其它荧光参数指标均表现出以下规律,即外源6-BA与N1互作对小麦旗叶Fv/Fm、ΦPSII、ETR以及q P的提高效应均高于单一喷施外源6-BA或6-BA与N2的互作效应。同时,品种、氮肥、激素单一效应及激素与氮肥互作对ΦPSII、ETR、q P影响显着,品种、激素单一效应对Fv/Fm影响显着,而激素与不同用量氮肥的互作效应对Fv/Fm无显着影响。叶面喷施细胞分裂素的抑制剂洛伐他汀使N0、N1、N2处理的济麦20旗叶ETR分别降低22.71%、12.06%、11.92%,两品种其它荧光参数指标Fv/Fm、ΦPSII、q P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因内源细胞分裂素合成减少导致的小麦荧光参数的降低。(2)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花后叶片功能的调控外源喷施6-BA对两品种小麦内源激素含量影响显着。喷施外源6-BA显着提高旗叶玉米素核苷(ZR)含量、生长素(IAA)含量以及N0、N1处理的21-28d赤霉素(GA3)含量,显着降低脱落酸(ABA)含量,而喷施外源洛伐他汀后,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以上结果相反。随着施氮量增加,ZR含量、14-28d IAA含量随之增加,ABA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GA3含量在7-14d的N1处理条件下最高。同时,品种、氮肥、激素单一效应、激素与氮肥互作效应对ZR含量影响显着。汶农6号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济麦20。喷施外源6-BA后,显着提高两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10.70%-19.70%,喷施外源洛伐他汀显着降低两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随之提高。N0处理下,喷施外源6-BA后,济麦20叶绿素含量提高13.2%,而在N1和N2处理下,分别提高19.7%、15.2%,汶农6号叶绿素含量在N0、N1、N2处理下分别提高18.82%、20.79%、13.45%。抗氧化酶系活性也有相似的规律,即6-BA与N1的互作效应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效应高于单一喷施6-BA或6-BA与N2互作,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显着影响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与不施氮相比,N1与N2处理下,外源洛伐他汀对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活性的降低幅度减小,即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因内源细胞分裂素合成减少引起的两品种小麦光合结构的衰老。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小麦旗叶氮含量均增加。汶农6号旗叶全氮含量高于济麦20,汶农6号旗叶花后全氮含量比济麦20高15.58%(各处理平均值),说明生育后期持绿型小麦旗叶全氮含量高于济麦20。与对照相比,外源6-BA显着提高了两品种小麦旗叶氮含量,济麦20在N0、N1、N2处理下分别提高11.16%、13.46%、9.67%;汶农6号在N0、N1、N2处理下分别提高7.93%、9.45%、9.25%,N1处理下喷施外源6-BA两品种小麦旗叶全氮含量提高最多,说明外源6-BA与N1互作的调控效应最有利。而与对照相比,外源洛伐他汀显着降低了两品种小麦旗叶全氮含量,济麦20在N0、N1、N2处理下分别降低12.75%、10.34%、11.20%;汶农6号在N0、N1、N2处理下分别降低10.12%、9.36%、7.11%。(3)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灌浆的调控外源喷施6-BA提高了济麦20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活跃生长期及实际灌浆终期,而外源6-BA提高了汶农6号的活跃生长期及实际灌浆终期。不同氮肥水平灌浆参数比较,济麦20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为:N2>N1>N0,活跃生长期为N1>N2>N0;而汶农6号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及活跃生长期均为N1>N2>N0,以上结果表明适量施氮能够有效提高灌浆速率和延长灌浆期,有利于增加两品种的千粒重,氮素缺乏会导致灌浆速率降低,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而过量施氮,不仅造成氮的浪费,也不利于粒重的增加。(4)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的调控外源喷施6-BA后,两品种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的数量及分配比例高于对照处理,而鞘、穗轴+颖壳、叶片的分配比例低于对照处理,说明植物内源细胞分裂素的提高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输。不同氮处理,两品种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的分配比例N1>N2>N0。相同氮肥水平,6-BA处理与对照相比,济麦20提高了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而汶农6号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不同氮肥处理下,济麦20花前贮藏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为N1>N2>N0,汶农6号花后贮藏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为N1>N2>N0。品种贡献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影响极显着(P<0.01)。氮肥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极显着(P<0.01),花后喷施外源6-BA显着影响千粒重和产量(P<0.01),对穗数、穗粒数无显着影响,6-BA与不同用量氮肥互作(N×H)显着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6-BA与N1互作对产量的提高高于单一6-BA效应和6-BA与N2的互作效应。(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6-05-10)

杨东清,王振林,倪英丽,尹燕枰,蔡铁[3](2014)在《高温和外源A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籽粒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花后高温和外源脱落酸(A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胚乳细胞增殖、籽粒灌浆和内源激素的影响,为高温逆境下采用激素调控措施提高粒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持绿型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济麦20,花后1—5 d,用透明聚乙烯塑料膜搭设增温棚进行高温处理,同时花后1—3 d喷施10 mg·L-1的ABA于穗部,用量100 mL·m-2,3次重复。定期取籽粒样,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种内源激素,用简易胚乳细胞计数法测定胚乳细胞数目,Richard方程对籽粒增重及胚乳细胞增殖动态模拟并计算相关参数。【结果】高温处理显着降低了两品种强弱势籽粒的胚乳细胞数目,降低胚乳细胞增殖速率,但延长了籽粒胚乳细胞活跃分裂期和实际分裂终期;显着降低两品种弱势籽粒的灌浆速率,缩短了两品种弱势粒的生长活跃期及实际灌浆终期。高温处理显着降低两品种千粒重和穗粒数,其中汶农6号强、弱势粒分别减少3.7和8.2粒/穗,济麦20强、弱势粒分别减少1.3和4.3粒/穗;显着降低两品种产量,汶农6号和济麦20产量分别降低19.65%和26.22%。常温及高温下喷施ABA均显着提高了两品种灌浆速率,提高了籽粒胚乳细胞增殖速率,扩大胚乳细胞数目。高温处理降低了强弱势籽粒ZR含量,显着提高了济麦20强、弱势粒花后3—27 d的GA3含量,显着提高汶农6号花后12—27 d的GA3含量;但降低了弱势粒花后15—27 d的IAA含量。高温处理下喷施ABA,降低了济麦20强势粒花后3—9 d ZR含量,但显着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3—28 d内源ABA含量,显着提高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3—18 d ABA含量。常温下喷施ABA显着降低了济麦20和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GA3含量;高温下喷施ABA,显着降低了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GA3含量,降低济麦20强势粒花后3—12 d的GA3含量,显着降低弱势粒花后6—15 d的GA3含量。常温下喷施ABA显着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12—18 d的IAA含量;提高了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6—18 d IAA含量,显着提高两品种弱势粒花后6—27 d IAA含量。持绿型汶农6号的千粒重和产量均显着大于非持绿型济麦20。【结论】高温胁迫对非持绿型品种的产量和两品种弱势粒粒数影响较大,高温降低了两品种籽粒胚乳细胞数目,降低籽粒灌浆速率,最终导致粒重及产量降低。喷施外源ABA通过调节内源激素水平,促进胚乳细胞分裂,扩大了常温及高温下籽粒库容量,提高了籽粒灌浆速率,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杨东清,李玉玲,倪英丽,尹燕枰,杨卫兵[4](2014)在《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揭示持绿型小麦品种的灌浆特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对外源激素的响应,认识植物激素调控籽粒灌浆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机制。自盛花期开始,连续4 d喷施10 mg L-1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的灌浆期(t3)、活跃生长期(D)、平均灌浆速率(Gmean)、最大灌浆速率(Gmax)、千粒重(TGW)和产量(GY)均大于非持绿型济麦20,且强势粒的各项灌浆参数均大于弱势粒。喷施两种外源激素显着提高两品种的Gmean、Gmax、TGW和GY,对t3和D的影响存在粒位及品种效应。喷施ABA和6-BA均显着提高花后35 d的籽粒蛋白质含量,显着提高汶农6号强、弱势粒的麦谷蛋白含量,但济麦20强、弱势粒的麦谷蛋白含量显着降低。喷施ABA后,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7~21 d的玉米素核苷(ZR)含量显着升高;喷施6-BA后,济麦20弱势粒花后14~35 d的ZR含量显着升高,而汶农6号强势粒7~21 d的赤霉素(GA3)含量显着降低,弱势粒花后7~28 d的GA3含量显着提高。喷施外源ABA和6-BA显着提高两品种强势粒花后7~21 d的生长素(IAA)和ABA含量。ABA和6-BA处理显着提高花后7~21 d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可见,喷施外源ABA和6-BA使小麦内源激素水平变化,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和产量,提高籽粒GS活性和蛋白质含量,改变蛋白质组分。(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杨东清[5](2013)在《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衰老及籽粒灌浆的调控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以持绿型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济麦20为试验材料,采用田间试验小区的方法,研究了喷施ABA和6-BA对冬小麦旗叶衰老及籽粒灌浆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喷施ABA和6-BA对冬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在大田条件下叶面喷施ABA和6-BA,SOD、POD、CAT活性和叶绿素含量较对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且使灌浆后期旗叶MDA含量显着降低,减弱膜脂过氧化。喷施外源ABA是通过提高内源IAA和GA3含量,来延缓叶片衰老。喷施6-BA是通过提高内源ZR含量,降低内源ABA含量,来延缓叶片衰老。1.1外源ABA和6-BA对小麦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外源ABA及6-BA处理,均能显着提高花后7~21d旗叶叶绿素含量,其中喷施ABA和6-BA后,汶农6号花后7d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5.4%和27.8%,济麦20的旗叶叶绿素含量分别提高13.3%和17.2%。1.2外源ABA和6-BA对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ABA处理后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后7~21d旗叶差异不显着,但在花后28~35d显着提高,其中汶农6和济麦20花后28d分别提高18.8%和22.8%。外源6-BA处理则显着提高两品种旗叶7~35d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其中花后28d汶农6号和济麦20分别提高33.7%和30.1%。1.3外源ABA和6-BA对叶片MDA含量的影响外源ABA及6-BA处理显着降低了两品种花后28~35d旗叶MDA含量。ABA处理后,花后35d汶农6和济麦20旗叶MDA含量分别降低10.9%和17.7%,而6-BA处理后两品种分别降低26.3%和15.0%。1.4外源ABA和6-BA对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济麦20喷施ABA和6-BA的旗叶中ZR含量在花后28d达到最大,以后含量降低。喷施6-BA显着提高了两品种旗叶ZR含量,而喷施ABA降低了ZR素含量。外源ABA处理显着提高了汶农6号花后14d旗叶ABA含量,但降低了花后28~35dABA含量。喷施ABA显着降低了济麦20花后21~35d旗叶ABA含量。喷施外源6-BA提高了汶农6号花后14~21d旗叶内源ABA含量,但降低了花后28~35d旗叶ABA含量。喷施6-BA显着降低济麦20花后14~35d旗叶内源ABA含量。ABA和6-BA处理降低了汶农6号花后14d旗叶GA3含量,但提高了花后28d的GA3含量。ABA和6-BA处理提高了济麦20花后14~21d的GA3含量。ABA处理后显着提高济麦20花后21~28d旗叶IAA含量。6-BA处理提高了汶农6号花后7~14d及提高济麦20花后7~21d旗叶的IAA含量,但显着降低了两品种花后28d旗叶IAA含量。2外源ABA对小麦籽粒的灌浆动态两品种的强势粒粒重均显着大于弱势粒粒重。喷施外源ABA提高了两品种粒重。两品种籽粒灌浆速率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花后15天左右济麦20灌浆速率达最大,而汶农6号最大灌浆速率则在花后18天左右。喷施外源ABA提高了两品种籽粒灌浆速率。2.1外源ABA对籽粒蔗糖含量的影响喷施ABA显着提高了强弱势籽粒的蔗糖含量,其中花后7天,济麦20强、弱势粒分别提高9.50%和10.32%,汶农6号强、弱势粒分别提高7.32%和7.14%。2.2外源ABA对籽粒淀粉和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喷施ABA以后,两品种强、弱势籽粒淀粉含量显着提高,其中花后35天,济麦20强、弱势粒淀粉含量分别提高10.19%和9.59%,汶农6号强、弱势粒淀粉含量分别提高10.92%和2.59%。2.3外源ABA对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量的影响喷施ABA显着提高了淀粉积累量,其中花后35天,济麦20强弱势粒淀粉积累量分别提高12.68%和13.56%,汶农6号分别提高15.25%和7.33%。喷施外源ABA可显着提高两品种的强、弱势籽粒蛋白质积累量,其中花后35天,济麦20强、弱势籽粒分别提高6.81%和10.57%,汶农6号强、弱势籽粒分别提高7.01%和18.38%。2.4外源ABA对籽粒淀粉和蛋白质积累速率的影响两品种强、弱势籽粒的淀粉积累速率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花后21天,济麦20强势粒的淀粉积累速率达最大,而弱势粒最大淀粉积累速率出现在花后28天。济麦20强势粒在花后14天有最大蛋白质积累速率,弱势粒在花后28天有最大积累速率。汶农6号强、弱势籽粒在花后21天有较高的蛋白质积累速率。2.5外源ABA对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外源ABA显着提高了汶农6号花后7-21天强势粒ZR含量,提高弱势粒14-28天ZR含量。喷施ABA显着提高济麦20强势粒花后7-14天ABA含量,显着提高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7-28天ABA含量。外源ABA处理则显着提高了两品种弱势粒花后7-28天ABA含量。汶农6号ABA处理则显着提高了强势粒花后21-28天GA3含量,显着提高弱势粒7-28天GA3含量。。外源ABA处理后显着提高了济麦20强势粒花后7-21天IAA含量,显着提高汶农6号强势粒花后7-35天IAA含量。喷施ABA显着提高两品种弱势粒花后7-35天IAA含量。2.6外源ABA和6-BA对籽粒GS活性的影响ABA和6-BA都能提高籽粒GS活性,灌浆前期差异显着,灌浆后期差异不明显。强势粒开花7天至14天ABA处理的GS活性相对较高,花后28天6-BA处理的GS活性下降相对缓慢,保持较高的活性。6-BA处理使弱势粒灌浆后期GS活性保持较高水平。3外源ABA和6-BA对不同品种小麦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ABA和6-BA处理后小麦穗数和穗粒数差异没有达显着水平,而两品种的籽粒千粒重显着提高,外源ABA和6-BA提高产量主要是通过增加籽粒粒重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3-06-10)

杨东清,王振林,尹燕枰,倪英丽,杨卫兵[6](2013)在《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认识植物激素在小麦抗氧化和调控衰老中的作用机制,以持绿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品种济麦20为材料,在盛花期后喷施脱落酸(ABA)和6-苄基腺嘌呤(6-BA),考察外源激素对旗叶衰老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激素与衰老的关系。结果表明,汶农6号旗叶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叶绿素含量及籽粒千粒重和产量均大于济麦20,且丙二醛(MDA)含量低于济麦20,表明持绿型品种抗氧化能力强,衰老进程较慢,进而获得较高产量。外源ABA和6-BA处理显着提高花后7~28d旗叶叶绿素含量,提高花后21~35d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降低花后28~35d旗叶MDA含量。外源ABA降低两品种旗叶玉米素(ZR)含量,但提高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含量,降低了其在花后28~35d的ABA含量。6-BA处理提高旗叶ZR含量及花后7~14dIAA含量,降低济麦20花后21~35d旗叶ABA含量。外源ABA显着提高汶农6号花后7~21d旗叶SOD活性,喷施ABA对汶农6号旗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没有显着性影响,但显着提高了济麦20花后7~28dPOD活性,喷施6-BA提高了两品种7~28dSOD、POD和CAT活性。总之,ABA和6-BA处理改变了旗叶内源激素水平,提高抗氧化酶活性,降低MDA含量,延缓旗叶衰老,从而提高了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刘洋,石慧清,龚月桦[7](2012)在《硫氮配施对持绿型小麦氮素运转及叶片衰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持绿型小麦品种‘豫麦66号’、‘潍麦8号’及非持绿型品种‘小偃6号’为材料,采用以氮肥为主区硫肥为副区的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2个施氮水平[纯氮120kg/hm2(N120)、220kg/hm2(N220)]和3个施硫水平[纯硫0kg/hm2(S0)、20kg/hm2(S20)、60kg/hm2(S60)]下植株各部位的含氮量、叶片干鲜重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探讨硫氮配施对不同类型小麦氮吸收及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下,持绿型小麦植株的总含氮量、氮素转运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及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高于非持绿型小麦。N120处理条件下,不同硫肥处理时持绿型小麦与非持绿型小麦变化趋势相同,开花期茎和叶含氮量及叶绿素含量在S60处理下均低于其他2个硫肥处理,生育后期叶片含水量下降幅度也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在N220处理条件下,3个品种开花期叶含氮量、收获期总氮累积量、氮收获指数、叶绿素含量及叶片含水量在S60处理下均高于其他2个处理,其中非持绿型小麦在高硫处理条件下灌浆期的叶绿素含量的增长率明显高于持绿型小麦,而灌浆中后期叶片含水量的下降幅度则明显低于持绿型小麦。研究发现,施用硫肥在氮肥不足时会对小麦植株氮素的吸收利用及叶片衰老等方面产生负面影响,但在氮肥充足时却在氮素的吸收利用、延缓叶片衰老及最终籽粒产量和总生物量等方面表现出正面效应;本实验条件下,220kg/hm2左右施氮量和60kg/hm2左右施硫量有利于各品种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高N和高S水平对于延缓小麦的衰老而言,非持绿性小麦比持绿型小麦更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石慧清,龚月桦,张东武[8](2011)在《花后高温对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及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选用持绿型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豫麦66’(‘Ym66’)和‘潍麦8号’(‘Wm8’)为研究材料,以当地生产上起主导作用的冬小麦品种‘小偃22’(‘XY22’)和‘小偃6号’(‘XY6’)为对照。花后用塑料薄膜搭建成增温棚进行高温处理,测定各品种绿叶数目、叶绿素和丙二醛(MDA)含量及叶片细胞膜透性,并研究籽粒灌浆成熟期高温对持绿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及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后,各品种的绿叶数目和叶绿素含量都减少,MDA含量和膜透性都增加,说明高温加速了小麦叶片衰老。同时,各品种籽粒中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蔗糖合成酶(S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活性都低于正常生长下的籽粒中的酶活性,其中高温对籽粒SS和AGPP活性的影响不显着,而对籽粒SSS活性的影响显着(p=0.015)。品种间比较,持绿型小麦在两种处理下,都表现出较多的绿叶数目和较高的叶绿素含量;且3种与淀粉合成相关的酶活性也都高于非持绿型小麦,说明持绿型小麦酶活性受高温抑制程度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有品种籽粒SS、AGPP、SSS活性都与籽粒灌浆速率成极显着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905、0.419和0.801)。因而,持绿型小麦不仅具有较好的持绿特性,而且籽粒中与淀粉合成相关的3种酶活性都较高,这有利于其籽粒淀粉的合成,从而增加籽粒产量。(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石慧清[9](2011)在《持绿型小麦对花后高温的耐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于2009年10月—2010年6月在大田搭建增温棚模拟高温胁迫环境,以持绿型小麦豫麦66和潍麦8号及两个非持绿型小麦品种小偃22和小偃6号为试验材料,在小麦籽粒灌浆结实期,通过测定绿叶数目、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叶片膜透性、植株含水量和干物质积累转运量、冠层温度及穗粒重和千粒重、淀粉合成关键酶(蔗糖合成酶(S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和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活性等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花后高温对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及籽粒淀粉合成的影响,探明持绿型小麦的耐热性及原因,从而为拓宽持绿型小麦的应用范围和选育高产、优质、耐热的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在小麦籽粒整个灌浆结实期,持绿型小麦的绿叶数目、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都高于非持绿型小麦;丙二醛含量和叶片膜透性都小于非持绿型小麦品种。在高温处理下,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绿叶面积、叶绿素含量的下降幅度和丙二醛含量和细胞膜透性的上升幅度与非持绿型小麦相比,持绿型小麦不论是上升指标的幅度还是下降指标的幅度都相对较小。表明持绿型小麦叶片功能期较长,膜脂过氧化程度较低,耐热性较好。2不同冬小麦品种叶片、茎秆和穗部含水量都表现为对照条件>高温处理。持绿型小麦叶片、茎秆和穗部含水量在不同处理下都相对较高,充分延缓了叶片衰老,保证了正常的生理代谢。此外,同一处理下,所有品种累积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贡献率都表现出花后>花前。持绿型小麦花前花后的叶片和茎秆贮存的总量都高于非持绿型小麦,花后干物质转运量也较高。高温处理下,所有品种小麦花前叶片和茎秆贮存的干物质总量、转运量和贡献率都增加;花后则相反,其中非持绿型小麦干物质总量显着性下降,而持绿型小麦干物质总量下降不显着。3在对照和高温处理下,持绿型小麦Ym66和Wm8的相对冠层温度都低于非持绿型小麦XY22,且大部分点都在基准线以下。持绿型小麦较低的冠层温度,表明其具有一定的抗热性。4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中与淀粉合成有关的叁种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单峰曲线趋势。经高温处理后,叁种酶活性均有下降,其中籽粒SSS活性下降最大,受高温影响显着(P=0.015)。品种间比较,持绿型小麦Ym66和Wm8在高温处理后,籽粒中SS,AGPP,SSS活性下降较少,且显着高于对照品种XY22和XY6。说明在相同的高温处理下,持绿型小麦籽粒淀粉合成受高温影响较小。相关性分析表明,所有品种叁种酶活性与其籽粒灌浆速率均有着极显着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05**、0.419**、0.801**,表明其在籽粒淀粉积累中起着关键性作用。5持绿型小麦粒叶比高,源库关系协调,其穗重、穗粒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总生物量都高于非持绿型小麦。在高温胁迫下,持绿型小麦仍表现出相对较高的穗粒重和千粒重,因此具有较高的增产潜力。此外,持绿型小麦热感指数小于1,几何平均穗粒重也相对较高,充分表明其耐热性强。(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1-05-01)

武永胜,薛晖,刘洋,龚月桦[10](2010)在《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4个小麦品种对其开花后绿叶面积、色素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及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持绿型小麦的绿叶面积显着高于非持绿型小麦,且生育后期下降缓慢;生育后期持绿型小麦叶片色素含量降低缓慢;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小麦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都呈上升趋势,与非持绿型小麦比较,持绿型小麦MDA上升缓慢且维持较低水平;生育后期持绿型小麦叶片的Fv/Fm、Fv/Fo、qP、PSⅡ、ETR明显高于非持绿型小麦,而qN明显低于非持绿型小麦;持绿型小麦产量较高,收获指数大。总之,持绿型小麦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光合功能维持时间长,光合产物积累多,具有较好的增产优势。(本文来源于《干旱地区农业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持绿型小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小麦(Triticum astivum L.)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进一步提高小麦单产是确保总产,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在“足群体,壮个体”的高产栽培理论指导下,籽粒灌浆期间小麦个体生产力差,叶片光合生产力较低,是进一步实现高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本试验探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和不同用量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光合特性的调控效应,为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提高小麦光合生产力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于2013-2014年及2014-2015年在山东农业大学试验农场进行,选用持绿型品种汶农6号和非持绿型品种济麦20为试验材料,设置N0(0)、N1(240kg/hm2)、N2(360kg/hm2)叁个氮肥用量,同时,花后连续3d叶面喷施25mg/L 6-苄基腺嘌呤(6-BA)及300mg/L洛伐他汀(Lovastatin),用量均为100m L/m2,探讨外源细胞分裂素(6-BA)与氮肥互作对小麦花后光能利用的调控效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花后荧光特性的调控喷施外源6-BA显着提高两品种小麦旗叶花后不同时期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以及光化学猝灭系数(q P),而喷施外源洛伐他汀对上述指标产生显着降低作用。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的济麦20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08%、14.21%、9.43%,汶农6号旗叶ΦPSII分别提高12.44%、14.84%、11.58%;喷施外源6-BA使N0、N1、N2处理的济麦20旗叶ETR分别提高16.57%、25.81%、18.83%,汶农6号旗叶ETR分别提高13.88%、23.58%、22.80%,两品种其它荧光参数指标均表现出以下规律,即外源6-BA与N1互作对小麦旗叶Fv/Fm、ΦPSII、ETR以及q P的提高效应均高于单一喷施外源6-BA或6-BA与N2的互作效应。同时,品种、氮肥、激素单一效应及激素与氮肥互作对ΦPSII、ETR、q P影响显着,品种、激素单一效应对Fv/Fm影响显着,而激素与不同用量氮肥的互作效应对Fv/Fm无显着影响。叶面喷施细胞分裂素的抑制剂洛伐他汀使N0、N1、N2处理的济麦20旗叶ETR分别降低22.71%、12.06%、11.92%,两品种其它荧光参数指标Fv/Fm、ΦPSII、q P均表现出下降趋势,而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因内源细胞分裂素合成减少导致的小麦荧光参数的降低。(2)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花后叶片功能的调控外源喷施6-BA对两品种小麦内源激素含量影响显着。喷施外源6-BA显着提高旗叶玉米素核苷(ZR)含量、生长素(IAA)含量以及N0、N1处理的21-28d赤霉素(GA3)含量,显着降低脱落酸(ABA)含量,而喷施外源洛伐他汀后,4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与以上结果相反。随着施氮量增加,ZR含量、14-28d IAA含量随之增加,ABA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GA3含量在7-14d的N1处理条件下最高。同时,品种、氮肥、激素单一效应、激素与氮肥互作效应对ZR含量影响显着。汶农6号叶绿素含量显着高于济麦20。喷施外源6-BA后,显着提高两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与对照相比提高10.70%-19.70%,喷施外源洛伐他汀显着降低两品种旗叶叶绿素含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叶绿素含量随之提高。N0处理下,喷施外源6-BA后,济麦20叶绿素含量提高13.2%,而在N1和N2处理下,分别提高19.7%、15.2%,汶农6号叶绿素含量在N0、N1、N2处理下分别提高18.82%、20.79%、13.45%。抗氧化酶系活性也有相似的规律,即6-BA与N1的互作效应对小麦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的提高效应高于单一喷施6-BA或6-BA与N2互作,激素与氮肥配合施用显着影响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与不施氮相比,N1与N2处理下,外源洛伐他汀对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系活性的降低幅度减小,即增施氮肥能够缓解因内源细胞分裂素合成减少引起的两品种小麦光合结构的衰老。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两品种小麦旗叶氮含量均增加。汶农6号旗叶全氮含量高于济麦20,汶农6号旗叶花后全氮含量比济麦20高15.58%(各处理平均值),说明生育后期持绿型小麦旗叶全氮含量高于济麦20。与对照相比,外源6-BA显着提高了两品种小麦旗叶氮含量,济麦20在N0、N1、N2处理下分别提高11.16%、13.46%、9.67%;汶农6号在N0、N1、N2处理下分别提高7.93%、9.45%、9.25%,N1处理下喷施外源6-BA两品种小麦旗叶全氮含量提高最多,说明外源6-BA与N1互作的调控效应最有利。而与对照相比,外源洛伐他汀显着降低了两品种小麦旗叶全氮含量,济麦20在N0、N1、N2处理下分别降低12.75%、10.34%、11.20%;汶农6号在N0、N1、N2处理下分别降低10.12%、9.36%、7.11%。(3)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灌浆的调控外源喷施6-BA提高了济麦20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活跃生长期及实际灌浆终期,而外源6-BA提高了汶农6号的活跃生长期及实际灌浆终期。不同氮肥水平灌浆参数比较,济麦20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均为:N2>N1>N0,活跃生长期为N1>N2>N0;而汶农6号的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及活跃生长期均为N1>N2>N0,以上结果表明适量施氮能够有效提高灌浆速率和延长灌浆期,有利于增加两品种的千粒重,氮素缺乏会导致灌浆速率降低,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而过量施氮,不仅造成氮的浪费,也不利于粒重的增加。(4)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的调控外源喷施6-BA后,两品种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的数量及分配比例高于对照处理,而鞘、穗轴+颖壳、叶片的分配比例低于对照处理,说明植物内源细胞分裂素的提高有利于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输。不同氮处理,两品种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的分配比例N1>N2>N0。相同氮肥水平,6-BA处理与对照相比,济麦20提高了开花前贮藏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而汶农6号提高了开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不同氮肥处理下,济麦20花前贮藏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为N1>N2>N0,汶农6号花后贮藏同化物对籽粒的贡献率为N1>N2>N0。品种贡献对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影响极显着(P<0.01)。氮肥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极显着(P<0.01),花后喷施外源6-BA显着影响千粒重和产量(P<0.01),对穗数、穗粒数无显着影响,6-BA与不同用量氮肥互作(N×H)显着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6-BA与N1互作对产量的提高高于单一6-BA效应和6-BA与N2的互作效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持绿型小麦论文参考文献

[1].龚月桦,林娜,石慧清,周春菊.持绿型小麦冠温特性及其对低氮和高温的适应性[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2].骆永丽.外源6-BA与氮肥互作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花后光能利用的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16

[3].杨东清,王振林,倪英丽,尹燕枰,蔡铁.高温和外源A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品种籽粒发育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4

[4].杨东清,李玉玲,倪英丽,尹燕枰,杨卫兵.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籽粒灌浆进程及蛋白质含量影响[J].作物学报.2014

[5].杨东清.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衰老及籽粒灌浆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2013

[6].杨东清,王振林,尹燕枰,倪英丽,杨卫兵.外源ABA和6-BA对不同持绿型小麦旗叶衰老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作物学报.2013

[7].刘洋,石慧清,龚月桦.硫氮配施对持绿型小麦氮素运转及叶片衰老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12

[8].石慧清,龚月桦,张东武.花后高温对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及籽粒淀粉合成相关酶的影响[J].植物生态学报.2011

[9].石慧清.持绿型小麦对花后高温的耐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10].武永胜,薛晖,刘洋,龚月桦.持绿型小麦叶片衰老和叶绿素荧光特征的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

标签:;  ;  ;  ;  

持绿型小麦论文-龚月桦,林娜,石慧清,周春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