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兴国县第五中学342400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要有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由此可见,家长和学校相互配合,分工合作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根本途径。
但是在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学校教育相对封闭,容易忽视学生个性差异,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而传统的家教观使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的功能,家长素质也影响着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效合作。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我们就得重新思考如何把家校教育有机整合的问题。
正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有优势与不足,沟通不好步调不一致,孩子就不能平稳成长。两个方面必须观点统一,步调一致,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教育的合力。
一、作为家长应该和老师保持联系,并掌握一些沟通技巧
1.尽量和老师多沟通。
沟通能化解很多误会,很多时候家长对老师的抱怨甚至指责,其实是双方缺少沟通所致。老师的一些做法,也许是出于惯例或常规,但在家长眼里却有可能演变为刁蛮或冷漠。如果家长对老师的一些做法无法理解,建议家长多跟老师进行沟通,虚心听取老师对家庭配合教育问题的意见和要求,并在家庭中配合落实。平时,孩子在家里发生的问题,也要及时和老师取得联系,交换意见,以便学校、家庭配合教育。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学习和掌握一些教育孩子的理论和方法。
2.维护老师的威信。
有的家长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自身肯定也有不完美的一面,家长可以私下向老师建议,但切忌损毁老师的形象。我认为家长和老师最好是朋友关系。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家长要先想想自己哪一点做的不到位,不要把责任都一股脑地推向老师,应该与老师一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应该与老师换位思考,应该想到班上还有其他的孩子,要理解老师工作的辛苦。
如果在孩子面前随便评论老师,甚至诋毁老师,破坏老师的形象,降低了老师的威信,学生不听老师的话了,还能再听谁的话,还能崇拜谁呢?正确的做法是:不随便在孩子面前议论老师,特别是老师的不足,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评价老师,要让孩子看到老师的优点,放大老师的优点,缩小其缺点。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老师的缺点还要指出来,但是要讲究方法。不树立老师威信,再好的配合也无从谈起。
二、与家长进行联系、沟通,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1.尊重约谈的家长。
对有些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经常会约谈其家长,这时切忌一见面就对家长指责其子女的错误,把学生家长当学生来教育,这样会使沟通无法顺利进行。教育是理性的行为,与家长的沟通更需要互相尊重。尽管在教师与家长关系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他们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家长的人格,特别是要尊重所谓“差生”和“不听话”孩子家长的人格。应该把家长放在对等的位置和家长沟通,而不要拿对自己的学生说话的语气居高临下地和家长交流。否则,很容易造成家长对老师的抵触和不认同。而相互激励,相互理解,则会出现友好、愉悦和互相合作的气氛。所以教师要以真诚与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取得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讨对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2.家访是纽带。
家访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家访,可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也可以让家长及时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教师也可以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与在校是否一致。总之,家访在教育工作中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随着手机、电脑及通讯器材的普及,现在的教师很多都采用电话、邮件等方式和家长沟通。相对来说,传统家访能让教师清楚地了解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想法,以及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内心情感等,有利于教师开展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另一方面,传统家访能让教师和家长面对面地交流,这种情感的交流会让家长感觉到教师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个普通朋友,缩短了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使家长更乐意和教师配合,更好地关注孩子成长。家访不是告学生的状,反映情况要讲究点策略,语气要婉转、和气,以表扬为主,进行疏导,使家长乐于接受,愿与我们配合,共同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3.家长会是教师与家长们沟通桥梁。
开好家长会,让家长了解班主任的治班方针,使家长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形成“统一战线”,班主任的教育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开好家长会的原则是共同的问题集中讲,少数同学的问题会后讲,个别同学的问题私下谈。组织好科任教师,邀请他们与家长沟通。
教育是家庭、社会、学校三方面教育的有机结合,但直接具体落实到孩子身上的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而在家庭和学校直接对孩子实施教育影响的则是教师和家长。很难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孰轻孰重,但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与教师的密切配合,可以使学校教育事半功倍,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此架起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共同教育好祖国的下一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