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浅析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一、浅析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周文莹[1](2020)在《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政策方向的指引下,科技创新是将来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金融又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因此科技金融作为两者有效的结合,必然是国家发展战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为了扶持从孵化培育期到初创期直至成长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内所有的科创公司,传统金融必须完成底层逻辑的迭代更新从而转换为科技金融思维。同时在中国现有金融体系框架下,早期或者中小型的科创企业在获得一轮轮风险股权投资资金之外,最主要的融资渠道还是银行,因此专门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科技银行是助力我国科创腾飞的重要金融力量。近十年来我国科技银行呈现了多样化发展,中资银行科技支行,互联网银行,民营科技银行,外资背景的科技银行等等,均是在科技银行探索之路上做的多种尝试。其中A科技银行作为拥有国际知名科技银行股东背景的合资银行,自带成功科技银行基因,要落地于中国市场并生根发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本土化战略。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基于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以A科技银行作为目标研究主体,通过与其境外母行硅谷银行的业务发展差异比较,层层分析内外部原因,在差异化对比的基础上,逐步得出中国科技银行的发展解决方案。A科技银行作为发展洪流中的一脉,其与众不同的资源能力和国际成功经验是整个市场中的亮点,被寄予了发展厚望。在进入中国之后,A科技银行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与西方经济体国家完全不同,要将其母行在国际上的成功经验照搬到中国来,势必要进行银行本土化战略改造,而改造的前提必须是对本地市场进行充分彻底的研究和了解,然后再借用SWOT分析框架来为银行制定进一步的细化战略。本文从理论基础出发,在对中国科技银行发展的外部大环境与银行自身资源能力优势等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总结了A科技银行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关键点,并提出本土化战略需要从业务风控特殊性、目标客户选择、与本地产业的融合度、与本地资本市场和生态圈的合作关系、与本地监管的有效对接等多方面多维度来进行考量,最终实现业务、客户、品牌、渠道、合作、系统、产品、人才和公司治理的全面本土化。在A科技银行发挥主观能动性之外,本文还对配合银行发展的外部环境、保障措施提出了对策和建议,指出科创生态圈、法律体系、资本市场、监管机构等外部环境需要也要实施配合保障,优化科创发展环境,辅助市场自我纠正,顺应经济发展大潮的同时,也为科技银行和科创企业发展铺平了道路。通过A科技银行自身的本土化适应外加外部环境向核心区域的不断靠拢,中国的科技银行和科技金融必会在不久的将来创造辉煌。

赵梦娴[2](2019)在《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前行,一种创新型的实体组织——社会企业1在全球范围内成长迅猛,并日益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社会服务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强调供给侧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当下,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恰逢其时。一般认为,社会企业在我国的发展十年有余,近年来已有残友集团、多背一公斤、黑暗中对话等优秀的社会企业纷纷涌现,并在提供就业机会、养老服务等多个社会领域发挥了不小的效用。鉴于我国社会企业本身处于发展初期,且需大量资金供给,发展债券融资路径是较为理想的融资选择。然则,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缺失,法律制度供给已不能满足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实际需求,无法起到促进、规范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良好作用。反观世界范围内,在社会企业发展时间较久的国家,债券融资已然成为社会企业的主要融资路径之一,相关法律制度发展也较为成熟。社会证券交易所在巴西、英国、加拿大等国家逐步建立,着名的英国社会企业残友之家发行债券融资成功,符合社会企业特殊需求的社会影响力债券登上历史舞台,为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提供了创新的思路。从国外经验来看,社会企业对公司法等法律制度供给提出了新的需求,满足社会企业需求的法律规定又促使社会企业债券融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的法律制度应当及时响应社会企业的需求,在借鉴部分国家较为成熟的制度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全面有效的法律制度供给促进、规范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本文在导言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四章。首先,在界定社会企业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企业债券融资需求及法律制度供给的必要性,社会企业界定是本文的逻辑起点。接着,论述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的缺失,阐明了有利于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主体规范的空缺以及现行债券规则对社会企业的不适用性。再次,从国外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中归纳出可借鉴的制度经验。最后,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参考国外的法律制度经验,构建了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第一章先以界定社会企业为基础,论述了社会企业的融资现状,引出社会企业债券融资需求。接着,从参与主体多样性、融资平台特殊性以及部分融资工具非典型性这三个要素层面对社会企业债券融资进行了分析,实际上将本文研究的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界定为社会企业运用典型债券工具以及根据社会企业需求而异化的融资工具进行融资。再对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特质进行分析:社会企业二重属性使其区别于商业企业债券融资;借助债券市场融资使其区别于传统非营利组织融资;相较股权融资,社会企业债券融资不涉及股权变动,将会有效地保障社会企业目标的实现。然则,社会企业自身作为不能替代法律制度供给,往往被债券市场拒之门外,而即使进入债券市场,社会企业债券融资仍可能面临“市场失灵”,仅在政策层面也无法有效地促进、规范社会企业债券融资,如此一来,社会企业债券融资亟需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第二章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法律规定,具体阐述了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的缺失。首先,我国缺乏有利于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主体规范,目前组织形式为非营利法人的社会企业难以进入债券市场融资,缺失法律层面的认可也会影响社会公信力,阻碍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发展。其次,现行的准入及退出规则并不适用于社会企业,过高的发行准入门槛会将大部分社会企业拒之门外,退出机制也未能考量社会价值标准。再次,现行信息披露规则对社会企业债券融资具有不适用性,依据现有的债券信息披露规则,无法披露符合债券属性且契合社会企业主体特殊性的有效信息,不利于保障投资者权益。最后,社会企业债券融资工具无法被现行证券法律有效规制。综合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完全适用于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法律制度是缺失的。第三章将国外较为成熟的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分为三个维度进行阐述:首先是在法律主体制度层面,可将确立社会企业法律主体地位的模式分为以英、美为代表的创设法律实体和以韩国为代表的法律认证。在融资平台及其制度设计方面,本文选取了英国的社会证券交易所、加拿大的社会风险投资连接所、新加坡与毛里求斯的联合倡议——影响力交易所作为研究对象,将社会证券交易所及其制度设计进行列举对比。在规制融资工具方面,本文详细论述了社会影响力债券在英国、美国的发展及其相关法律制度的规定。通过对国外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的汇总研究,总结出构建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法律制度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法律主体制度不可或缺;针对社会企业的特殊需求,应当在法律框架内建立类似社会证券交易所的专门融资平台,并建立适用于专门平台的准入及退出规则;构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建立具有“包容度”的法律规范,将社会企业债券融资工具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内。第四章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和法律规定的现状,以国外较为成熟的制度经验为参考,构建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本文对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的构建设想分为:首先,建立有利于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主体规范,建议可以分为“两步走”:目前我国社会企业尚处于萌芽阶段,可先将社会企业纳入现有规则;当我国社会企业发展到更加成熟、个体存量更为可观的阶段,可创设特殊的法律实体,赋予社会企业统一的融资主体资格。其次,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框架下,搭建专属于社会企业的债券融资平台,由部门规章进行规制,并由社会企业债券融资平台出台规则设立准入条件及退出机制。再次,建立全面的信息披露制度,先在法律层面确立完全契合债券特质的信息披露规定,同时,针对社会企业的特殊性,通过社会企业债券融资平台出台的规则将影响力维度纳入信息披露。最后,为对融资工具进行有效规制,先建立统一有效的上位法规范,对典型债券进行统一规定,在此基础上,引入类似美国证券法“投资合同”的一般性定义,将在社会变化中不断翻新的非典型债券融资工具纳入我国证券法的调整范围内。

赵培灵[3](2019)在《失望厌恶模型及其在中国股票市场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资产定价模型一般将投资者假设成完全理性的个体,但在实际金融市场中,投资者的行为会受到心理因素和周围环境的多重影响,因此传统资产定价模型并未刻画真实的情况。尤其是中国股票市场中,中小投资者比重较大,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主导股票市场行情,导致传统资产定价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中价格发现功能偏弱。因此,探讨适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定价模型对准确进行资产定价、提高市场效率、维持市场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与传统资产定价模型相比,行为金融资产定价模型从理性到非理性的突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失望厌恶模型”引入投资者不对称偏好构建了定价核,“失望厌恶”是指投资者的经济行为如果产生一个低于他主观预期的结果,该投资者就会产生一种失望的心理,而这种失望是投资者不愿意承受的。“失望厌恶模型”在美国资本市场中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但在中国股票市场中应用该模型在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首次系统解析了失望厌恶模型的前沿文献,并进一步探讨该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适用性。本文引入Delikouras(2017)构建的基于消费的失望厌恶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进行研究。为使失望厌恶模型的假设条件更加贴合中国股票市场,本文改进该模型中投资者跨期替代弹性和效用函数二阶系数的假设。选取2008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所有上证A股为研究对象,使用全国消费数据计算出投资者个人消费月度增长率,应用广义矩估计法求出失望厌恶模型中的关键参数。通过分析失望厌恶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率和波动的预测能力,本文发现:第一,中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在失望事件中遭受损失时的打击是正常时期损失的6倍左右;第二,改进后的失望厌恶模型在中国股票市场的拟合优度与Fama-French五因子模型相比略胜一筹;第三,失望厌恶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收益和波动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中国资产定价研究的发展,为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经济意义。

张昕元[4](2019)在《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诉讼是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而诉讼又必然会产生成本。商事诉讼多为财产类案件,标的额通常较大,按照修改后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的规定,标的额为130万以上的财产类诉讼案件,受理费用反增不减(标的额为130.25万元的案件,按照新旧收费标准,受理费用均为16522.5元,以此为界,标的额在其下的受理费用较旧标准减少,标的额在其上的受理费用较旧标准增加),并且在“败诉方承担诉讼费用”的规则下,本身就风险颇高的商事诉讼的败诉方还要承担对方的诉讼费用;同时,商事诉讼的律师费用普遍较高,某种程度上超过了诉讼费用,更是加重了当事人的诉讼压力。对于经济实力雄厚的商事主体来说,诉讼支出也许并非负担,但对于一般的商事主体,特别是成长中的中小企业来说,诉讼支出可能会使其变得经济拮据,而具有扶贫济弱性质的法律援助与司法救助又很难覆盖到这些商事主体。所以,亟待找出一条解决其诉讼成本问题的途径。从澳大利亚兴起的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的出现为商事主体摆脱诉讼成本负担指明了道路。在“互联网+法律+金融”模式正如火如荼开展之际,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作为一种法律和资本相融合的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商事主体解决资金问题,还能够探索出新型的投资市场与法律市场,实有一举两得之效。本文从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的发展现状与诉讼实践出发,总结域外制度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为制度的引入提供理论支持与改进措施,希望能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本文第一章从微观角度入手,分别对第三方诉讼融资的含义以及商事诉讼融资的运作程序进行了梳理,为接下来的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主要研究的是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的发展沿革与域外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制度能在域外产生的条件与发展现状,并分析借鉴有关经验。第三章研究了制度引入我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问题。首先以我国几则较为典型的商事诉讼融资案件为例,介绍我国目前的商事诉讼融资公司开展的业务领域与状况,然后从我国目前商事主体的成本负担重、费用转嫁机制需要完善以及良好的金融环境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引入相关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四章主要研究的是制度引入的完善。首先分析了制度引入存在的障碍,运用现有视角与将来视角,发现制度引入过程中存在立法空白、可能产生诉权滥用、投资人控制诉讼以及律师职业伦理受到冲击的问题,其次是根据研究结果,分析引入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需要在哪些领域做出完善,为制度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建议。

蔡远蒙[5](2017)在《谈专题教学下语外知识储备对同传质量的影响 ——以一节同传实践课为例》文中指出本文是基于北京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汉英同传实践课教学的一项实证研究,以丹尼尔·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型和理解等式,法国释意派的"意义单位"概念为理论基础,结合陈菁的"口译质量评估表",重点探讨同传专题教学模式下前序课程教授的语外知识对后续课程学生同传表现的影响。笔者开展的实证研究主要有两部分:课堂教学和课后实验。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A、B两班学生分别完成宏观经济专题下《成思危谈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简称《成思危谈风投》)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同传练习,并进行点评讲解。笔者在课后引导A班同学完成第二部分练习,并收集两个班12名学生的课堂及课后同传录音,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由此得出结论。本文的结论是,同传专题教学中,教师在前序课堂上讲解的语外知识对学生后续同传表现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作用大小取决于学生本人对知识的吸收消化程度。学生如果想让自己的课堂收获最大化,提升自身翻译水平,还需在课前做好准备,课后及时复习吸收,让知识得以内化,同传时可以减少反应时间,提高翻译忠实度和流畅度。

郑冉君[6](2016)在《风险投资与口译风险调控 ——目的原则视角下模拟汉英交传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风险投资在中国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市场对于口译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本报告以成思危在《百家讲坛》作的系列讲座之一《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为例,分析了此次模拟口译过程中译者面临的口译风险,即需要解决的难点,并总结了调控口译风险的方法。作为一档“电视学术”节目,《百家讲坛》在成立之初由于受众定位模糊,节目失去效果,后来进行了转型,受众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更多地面向普通百姓,其最终目的是以讲座的方式将中国文化和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给普通大众。本案例的分析采用了目的原则,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中心内容,它将翻译的目的视为翻译的最高原则,即“目的决定手段”,而影响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受众。考虑到该节目的传播目的和讲座的目标受众,译员在口译过程中需要在目的原则指导下相应调整口译方法,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准确清楚地传达关于风险投资的讲座信息,实现信息传递的目的。报告共提出了删繁就简、合理转化、概括整合、模糊处理和补充说明五种不同的口译策略,希望能为实战翻译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

施顺成[7](2014)在《REITs的价值分析与其在中国市场的展望》文中指出REITs(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作为投资不动产(房地产)市场的重要投融资载体和工具,在海外多个金融市场如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地区等已是一个较为成熟和热门的投资品种,其中在公开市场交易的Public REITs是产品中的主流而另一方面,REITs在中国的发展步伐较长时期都处于一个较为暧昧的节奏本文从REITs的基本属性和历史表现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金融地产市场状况,探讨REITs这一金融产品的价值究竟何在,是否正真适合中国市场,同时引申展望REITs在中国发展的起步领域全文除第一章导论外共分五个章节,逻辑结构上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第三四五章节最为重要其中,第二章对美国及全球的REITs市场做了描述和统计,共分为3节知古而论今,第1节简要回顾了REITs自1960年的起源和之后步步发展第2节侧重美国市场,通过US-REITs累计6千亿存量规模,近10年每年200只的募集个数;2位数的年化收益率和分门别类的品种形式在深度,宽度,广度上证明REITs在美国惊人的成功第3节则简要介绍了全球其他国家地区REITs的复制性和发展其后,第三章分为2大部分,第1节重点探讨了令REITs成功的特质历史数据证明REITs的成功是长期而非偶然的,其资产证券化创造流动性的能力,集合投资的功能,长期风险收益比的优势等几大因素奠定了它的成功而这些成功的基因也需要适宜的土壤第2节则通过结合分析目前我国国内金融地产市场现状,指出REITs在中国市场落地发芽的需求和意义,以及未来茁壮成长的可能在此基础上第四章首先回顾了之前国内资产借道海外REITs上市案例的得失,其后着重展望了在国内本土市场发展REITs的准备工作,包括制度建设,框架设计,标的资产导向,税收等几方面如何借鉴海外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因地制宜地优化国内REITs的发展模式第五章则更近一步,第1节探讨了国内市场REITs起步领域可能的选择,也指出了适时地推出保障房REITs有着促进住宅市场健康发展,降低政府负债水平,拓宽地产投资渠道等一举多得的作用第2节则以保障房中的公租房为例,通过海外类似种类REITs的真实交易价格回测数据,结合我国现阶段经济状况,探讨了公租房REITs的合理定价,希望能借此对国内市场创造既叫好又叫座的REITs产品产生些许帮助第六章是全文的结论,提炼了在中国市场REITs的价值所在,如何扬弃地加以借鉴,并对起步领域的展望做了总结

雷勇[8](2011)在《基于网络社区的众包商业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启示》文中研究指明众包一词源于英文Crowdsourcing,是由美国《连线WIRED》杂志撰稿人杰夫.豪(Jeff Howe)在2006年首次提出。“众包”这一概念一经提出便在国际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也成为一个标准术语被商界广泛重视和应用。众包模式背后的认识基础是由社区个体组成的集体智能在某些领域将胜过由一般组织(公司、政府等)的职能。从开源运动激起的大众热情,到着名公司开始重视并利用众包从事多种工作,从非盈利组织(如维基百科等)的广泛运用,到重量级公司(如IBM投入10亿美元开发众包商业)的参与,众包成为了当今时代重要的商业模式。从大量案例分析中可以发现,众包这种免费的基于礼品式馈赠经济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有着更广阔的天地,最大的网民群体将有助于中国新一代众包商业新星的崛起,繁荣的网络社区将成为中国众包模式发展的基石。基于上述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多案例分析,全面总结基于网络社区众包模式的特点,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众包模式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一点启示。本文以两家美国众包公司和一家中国众包公司的小案例为例,总结并分析基于网络社区众包模式可以应用的领域,分析众包模式在中国应用与创新的一些启示。结合长尾理论、免费商业理论分析未来在中国可能出现的众包创新模式,最后,结合对当代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的环境分析,提出了众包模式在我国的生存基础和发展前景。

王海俊[9](2011)在《中国企业年金研究 ——企业年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普遍遭受了经济衰退,老龄化问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单一的基本养老保障面临日趋严重的支付压力。1995年,以世界银行专家为代表的国际组织提出了养老保险制度的三支柱理论,并迅速的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和应用。我国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努力构建我国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由国家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共同保障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企业年金作为保障体系的第二支柱,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会在介绍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后,首先阐述企业年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依据,从理论角度论述企业年金产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其次分析企业年金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和作用,提出在企业年金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随后以比较分析的方法介绍以美国等为代表的国家现存年金制度的状况,从中得到借鉴意义。接着通过对企业年金实际案例的分析介绍,对企业年金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最后就前文提出的一些问题,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为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完善贡献出自己的一份智慧。

苏基溶[10](2010)在《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用科技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提高技术吸收能力;另一方面要扩大内需,平衡内外需求结构,改善投资与消费结构,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本文从金融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包括金融发展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机制,以及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二十世纪中期以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又重新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普遍关注。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许多经济学家利用内生增长模型的框架研究了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在理论和经验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进展。金融发展对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发育良好的金融市场以及畅通无阻的传导机制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以及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进而推动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以及长期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隐性税收机制逐步瓦解,为了支持渐进式改革,金融部门承担了改革的成本,动员性扩张型金融发展模式取代了财政投资的主导地位,通过金融支持政策为公有经济部门融资,支撑了经济高速增长。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约束机制的改变,金融支持政策的收益正在下降,而金融风险却在不断积累,成本在递增。另外,随着干中学经济增长源泉逐步枯竭,需要引入技术进步的增长源泉。技术进步并非由社会总投资规模决定,而是取决于金融体系的资本配置效率。因此,中国金融体系的功能需要转变,逐步从数量型扩张向市场配置转型。本文考察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金融体系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机制。基于Romer(1990)中间投入品种类扩张型的内生增长模型,本文把金融部门纳入到内生增长模型,同时考察了金融部门通过提高研发的产出效率和技术吸收能力,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对模型竞争性均衡的求解,得到稳态经济增长率依赖于金融发展水平这一关键结论。金融发展通过直接为研发融资和提高技术吸收能力两种机制,提高了研发的产出水平和经济增长率。论文进一步用中国1998~2007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金融体系促进增长的机制,发现金融发展通过研发促进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但是提高了对国外技术的吸收能力,并且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要大于进口贸易的技术外溢。由于金融部门的发展是有成本的,需要吸收实物资本和人力资本,当金融部门过度发展时,过多的资本被配置到金融部门,造成实体经济部门投入不足,因此,金融过度发展会造成实体经济萎缩,反而阻碍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的增长效应是非线性的。本文利用金融体系发达的OECD国家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的非线性增长效应。结果表明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倒U型。经济中存在最优的金融规模,而且潜在的最优金融规模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决定。最后,论文还探讨了金融发展对贫困人口收入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如果金融发展仅仅只是提高了当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就只对富人有利,从而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当金融发展表现为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从而使得更多的低收入者和小型企业能获得金融服务,贫困人口的收入会上升,收入分配差距会缩小。本文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对贫困家庭收入和收入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金融发展更有利于提高贫困家庭的收入。金融发展水平更高导致贫困家庭收入的增长率要快于平均GDP的增长率,从而降低了收入不平等。贫困家庭的收入增长有大约31%归因于金融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而剩下的69%是由于金融发展提高了总体的经济增长率。

二、浅析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研究框架
    第四节 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对象的创新
        二、研究结论的创新
        三、研究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战略管理理论
        二、本土化战略理论
        三、企业生态系统理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跨国企业本土化战略选择
        二、外资银行在华本土化战略
        三、科技银行研究综述
第三章 A科技银行业务概况与资源能力分析
    第一节 A科技银行概况分析
    第二节 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资源能力分析
        一、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概况
        二、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资源能力分析
第四章 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宏观环境分析
        一、社会、政策环境分析
        二、经济环境分析
        三、技术环境分析
    第二节 金融市场和金融监管环境分析
        一、金融市场方面
        二、金融监管方面
    第三节 科创生态圈环境分析
    第四节 竞争环境分析
第五章 A科技银行在中国面临的本土化挑战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A科技银行的业务现状
    第二节 A科技银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一、稳定的低成本存款增长压力较大
        二、投贷联动融资方式在中国接受度还不高
        三、在中国科技信贷市场上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
        四、在中国与风投私募基金合作较为局限
        五、产品引入中国后需进一步验证
        六、对中国科创生态圈认知度不够
        七、盈利性挑战
第六章 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选择
    第一节 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整体发展定位
    第二节 A科技银行本土化战略的SWOT分析
        一、A科技银行的优势分析
        二、A科技银行的劣势分析
        三、A科技银行发展中的机会
        四、A科技银行面临的威胁
    第三节 A科技银行本土化战略思路与方案分析
        一、业务本土化
        二、客户本土化
        三、渠道本土化和合作本土化
        四、产品本土化
        五、品牌本土化
        六、系统本土化
        七、公司治理本土化和人才本土化
第七章 A科技银行本土化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分析
    第一节 A科技银行的本土化战略保障措施
        一、提升金融科技和金融大数据支撑能力
        二、构建有利于本土化管理的组织架构
        三、集中培养敢于创新的专业复合型人才
    第二节 外部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本地科技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规范并完善资本市场、股权交易、知识产权抵押等公共配套
        三、加强与政府、监管等机构的对话通道建设
        四、完善科技企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2)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社会企业债券融资及法律制度诉求
    第一节 社会企业界定及其债券融资需求
        一、社会企业内涵厘定
        二、我国社会企业类型
        三、社会企业发展现状及融资瓶颈
        四、发展社会企业债券融资路径
    第二节 社会企业债券融资要素及特征
        一、参与主体多样性
        二、融资平台特殊性
        三、部分融资工具非典型性
    第三节 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特质
        一、社会企业二重属性使其区别于商业企业债券融资
        二、可依托债券市场融资使其区别于传统非营利组织融资
        三、债券融资更能保障社会目标的实现
    第四节 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供给的必要性
        一、社会企业自身作为不能替代法律制度供给
        二、社会企业债券融资存在市场失灵现象
        三、在政策层面难以推进社会企业债券融资
        四、社会企业债券融资亟需法律制度的有效供给
第二章 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缺失
    第一节 缺乏有利于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主体规范
        一、法律层面缺乏对社会企业的确认
        二、现行法律规定下部分社会企业难以进行债券融资
    第二节 现行准入及退出规则对社会企业的不适用性
        一、债券发行准入门槛过高
        二、退出机制未能考量社会标准
    第三节 现行信息披露规则对社会企业的不适用性
        一、债券信息披露规则模糊
        二、社会价值信息披露缺失
    第四节 现行规则无法有效规制融资工具
        一、缺乏统一规制典型债券融资工具的上位法规范
        二、现有规则无法有效规制新型债券融资工具
第三章 国外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经验
    第一节 社会企业主体制度
        一、创设法律实体:以英美为代表
        二、法律认证:以韩国为代表
    第二节 融资平台及相关制度
        一、英国的社会证券交易所
        二、加拿大的社会风险投资连接所
        三、新加坡和毛里求斯联合倡议的影响力交易所
        四、不同融资平台中的影响力评估制度
    第三节 融资工具规制
        一、英国的社会影响力债券
        二、美国的为效果付费债券
    第四节 国外法律制度经验总结
第四章 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构建
    第一节 构建有益于社会企业债券融资的主体规范
        一、纳入现有规则
        二、创设特殊法律实体
    第二节 专门债券融资准入平台及其规则构建
        一、搭建专门的债券融资准入平台
        二、设立优化的准入评估规则
        三、确立严格的退出机制
    第三节 建立全面信息披露制度
        一、建立契合债券特质的信息披露规则1
        二、影响力评估纳入信息披露规则
    第四节 建构有效规制融资工具的制度
        一、确立统一规制典型债券融资工具的上位法规范
        二、建立有效规制新型债券融资工具的规则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失望厌恶模型及其在中国股票市场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和论文框架
    1.4 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回顾
    2.1 理论基础
        2.1.1 非预期效用理论
        2.1.2 失望厌恶理论
    2.2 研究现状
        2.2.1 基于不对称偏好的资产定价模型
        2.2.2 基于失望厌恶的资产定价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失望厌恶模型定价核的测量
    3.1 模型设定
        3.1.1 Delikouras基于消费的失望厌恶模型
        3.1.2 失望厌恶模型的优化
    3.2 样本数据与来源
    3.3 变量的构建与描述
        3.3.1 无风险利率
        3.3.2 投资者个人消费
        3.3.3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3.4 计算失望厌恶定价核
        3.4.1 平稳性检验
        3.4.2 广义矩估计的结果
        3.4.3 失望厌恶定价核的变化趋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望厌恶模型在中国市场的应用
    4.1 失望厌恶模型对上证A股市场的收益预测能力
    4.2 失望厌恶模型对上证A股市场的波动预测能力
    4.3 失望厌恶模型的应用前景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5.1 结论
    5.2 建议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概述
    第一节 第三方诉讼融资的含义
        一、第三方诉讼融资的定义
        二、第三方诉讼融资的法律关系
        三、第三方诉讼融资在商事诉讼中的适用
    第二节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的程序
        一、融资协议签订前的评估
        二、融资协议订立后的履行
第二章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的域外借鉴
    第一节 制度产生的条件
        一、中间阶层成为“权利贫困者”
        二、诉讼风险的存在与管控可能
        三、商事诉讼的特殊性
    第二节 制度在英美法系国家的发展
        一、澳大利亚
        二、英国
        三、美国
        四、总结
    第三节 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的发展
        一、德国
        二、其他大陆法系国家
        三、总结
    第四节 域外制度发展之比较与启示
        一、域外制度发展之比较
        二、域外制度发展之启示
第三章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本土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我国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发展现状
        一、案例一(股权转让纠纷)
        二、案例二(债权转让纠纷)
        三、案例三(买卖合同纠纷)
        四、案例四(专利侵权纠纷)
    第二节 本土化的必要性
        一、当前我国商事主体诉讼成本负担重
        二、我国诉讼成本负担、救济与转嫁机制需要完善
    第三节 本土化的可行性
        一、诉讼成本可预测
        二、诉讼程序可控
        三、存在良好的金融环境
        四、法律服务职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第四章 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构建的完善
    第一节 制度构建的障碍
        一、立法存在空白
        二、投资人控制诉讼
        三、存在执行难题
    第二节 制度构建的相关建议
        一、将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纳入立法
        二、完善监管机制
        三、加强行业自治组织的引导
        四、强化内部构建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谈专题教学下语外知识储备对同传质量的影响 ——以一节同传实践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丹尼尔-吉尔认知负荷模型和理解等式
        2.1.2 信息传递数量评估与释意学派勒代雷对意义单位的划分
        2.1.3 陈菁的口译质量评估表
    2.2 前人研究
第3章 课堂教学和课后实验
    3.1 课堂教学
    3.2 课后实验
第4章 实验数据分析
    4.1 定量分析
        4.1.1 信息传递数量
        4.1.2 重点段落表达质量
        4.1.3 表达流畅度
    4.2 定性分析
    4.3 实验结论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实验材料原文
    附录二:陈菁口译质量评估表
    附录三:学生译员译文听录(第二部分1-6段)
    附录四:教师课堂教学实录(第二部分1-6段)

(6)风险投资与口译风险调控 ——目的原则视角下模拟汉英交传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任务描述
    第一节 任务背景
    第一节 理论依据
第二章 任务实施
    第一节 实施过程
    第二节 需要解决的难点
第三章 案例分析
    第一节 解决问题的原则
    第二节 处理方法及案例分析
第四章 总结
    第一节 对该口译实践的认识
    第二节 该项目的不足
    第三节 该项目报告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附件 (源语和译语文本)
致谢

(7)REITs的价值分析与其在中国市场的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论:研究 REITs 的背景和意义
第2章 美国及全球的 REITs 市场概况
    2.1 美国 REITs 的起源及发展阶段
        2.1.1 REITs 的起源
        2.1.2 美国市场 REITs 的定义及发展阶段
    2.2 美国 REITs 市场的现状
        2.2.1 美国 REITs 市场的规模
        2.2.2 美国 REITs 市场的收益表现
        2.2.3 美国 REITs 市场的分类
    2.3 全球市场的 REITs 现状
        2.3.1 REITs 的发展概况
        2.3.2 全球 REITs 的规模
第3章 中国市场对 REITs 的潜在需求
    3.1 REITs 的成功要素
        3.1.1 创造流动性
        3.1.2 集合投资功能
        3.1.3 长期风险收益比
        3.1.4 政府的有效推动
    3.2 国内地产行业投融资现状
        3.2.1 投融资现状概要
        3.2.2 各类资金的特点和缺陷
        3.2.3 REITs 在国内市场的空间
第4章 REITs 在国内市场发展的展望
    4.1 REITs 的前期探索
        4.1.1 越秀模式
        4.1.2 凯德模式
    4.2 国内外 REITs 的经验借鉴
        4.2.1 制度建设
        4.2.2 框架设计
        4.2.3 标的资产的导向
        4.2.4 税收的优惠
第5章 REITs 的起步领域和定价
    5.1 REITs 的起步领域
        5.1.1 海外可供参考的领域与创新精神
        5.1.2 中信办公楼 REITs 模式
        5.1.3 国内保障房 REITs 模式探索
    5.2 公租房 REITS 和定价
        5.2.1 公租房 REITs 的定价原理
        5.2.2 公租房 REITs 的定价建议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基于网络社区的众包商业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本章摘要
    1.1 研究背景
        1.1.1 众包模式的概念与起源
        1.1.2 众包模式的应用现状
    1.2 本文的研究结构
        1.2.1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2 主要研究内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网络社区的众包商业模式
    本章摘要
    2.1 网络社区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
        2.1.1 网络社区的涵义
        2.1.2 网络社区的特点
        2.1.3 网络社区的功能
        2.1.4 网络社区的人际互动特点
    2.2 网络社区与众包模式的关系
        2.2.1 众包源于社区
        2.2.2 社区为何不同于其它组织?
        2.2.3 社区成员免费工作的动力何在?
        2.2.4 社区----众包基础的发展过程
        2.2.5 如何才能形成或创建一个网络社区?
        2.2.6 如何众包?
    2.3 商业模式概念及其特点
        2.3.1 商业模式的概念
        2.3.2 什么因素构成商业模式?
        2.3.3 商业模式的特点
    2.4 本文研究的众包商业模式的类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众包案例分析
    本章摘要
    3.1. Threadless----T恤只是开始
        3.1.1 Threadless是什么?
        3.1.2 除了T恤Threadless还能做什么?
        3.1.3 Threadless商业模式总结
    3.2 iStockphoto真的股票民主化?
        3.2.1 iStockphoto的历史
        3.2.2 iStockphoto究竟是什么?
        3.2.3 iStockphoto的模式还能做什么?
        3.2.4 iStockphoto商业模式总结
    3.3 猪八戒里有多少人在工作?
        3.3.1 24小时营业超过200万雇员的小公司?
        3.3.2 猪八戒还有什么不能做?
        3.3.3 猪八戒商业模式的总结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网络社区的众包商业模式分析
    本章摘要
    4.1 多案例分析
        4.1.1 社区的价值体现
        4.1.2 Threadless为何吸引如此众多的设计师和爱好者?
        4.1.3 成功众包商业模式核心要素的案例解析
    4.2 众包模式多案例分析的启示
        4.2.1 如何找到众包的源泉----寻找大众乐意奉献的金库
        4.2.2 让顾客自己做他需要的
    4.3 中国众包市场的不同之处
        4.3.1 为何中国没有iStockphoto?
        4.3.2 猪八戒还能走多远?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众包商业模式在中国应用的前景
    本章摘要
    5.1 中国互联网产业背景分析
    5.2 众包商业模式在中国的前景分析
        5.2.1 众包----这种免费的基于礼品馈赠经济的商业模式在中国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5.2.2 最大的网民群体将有助于中国新一代众包商业新星的崛起
        5.2.3 繁荣的网络社区将成为中国众包模式发展的基石
        5.2.4 中国众包商业的展望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企业年金研究 ——企业年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企业年金的相关文献综述
    2.1 企业年金的基本概念
        2.1.1 企业年金的定义
        2.1.2 企业年金的分类
        2.1.3 企业年金运营的行为主体
        2.1.4 企业年金的意义
    2.2 企业年金相关的理论综述
        2.2.1 世界企业年金的起源和发展的几个阶段
        2.2.2 企业年金的发展趋势
        2.2.3 企业年金的一些相关理论
第三章 企业年金在中国的发展
    3.1 在中国大力发展企业年金的必要性
    3.2 企业年金制度在中国演变历程
    3.3 我国企业年金的发展现状
    3.4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带来的重要作用,客观条件和现存问题
        3.4.1 企业年金起到的作用
        3.4.2 企业年金在我国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现存问题
第四章 企业年金制度的国际比较
    4.1 美国的企业年金制度
    4.2 日本的企业年金制度
    4.3 澳大利亚的超级年金制度
    4.4 中国香港的强积金制度
    4.5 中国大陆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现状
第五章 企业年金实例分析(企业年金计划)
    5.1 企业年金计划的一些基本内容
    5.2 年金的参与资格
    5.3 参加与退出
    5.4 关于缴费的相关内容
    5.5 权益归属问题
    5.6 离职处理步骤
    5.7 待选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产品
    5.8 最终选择的保本增值组合及其具体介绍
第六章 年金问题的建议
全文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10)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现实背景及研究意义
        1.1.2 理论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1.3 分析框架
    1.4 研究创新
第2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理论综述
    2.1 金融体系的功能
        2.1.1 提供信息功能
        2.1.2 监督企业和公司治理功能
        2.1.3 风险管理功能
        2.1.4 动员储蓄功能
        2.1.5 便利交易功能
    2.2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2.2.1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早期研究
        2.2.2 金融发展与内生增长的理论研究
        2.2.3 金融发展与内生增长的实证研究
    2.3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
        2.3.1 理论研究
        2.3.2 实证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转变
    3.1 动员性扩张型金融与经济增长
    3.2 动员性扩张型金融的激励逻辑
    3.3 动员性扩张型金融模式的困境
    3.4 从动员性扩张向市场配置转变
    3.5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演进
        3.5.1 中国金融资产总量的分类统计
        3.5.2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
        3.5.3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开放条件下的金融发展、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4.1 引言
    4.2 基本模型
        4.2.1 技术
        4.2.2 消费偏好
    4.3 竞争性市场均衡分析
        4.3.1 基本假设和代理人行为
        4.3.2 家庭与市场均衡
        4.3.3 比较静态分析
    4.4 中国金融发展的经验研究
        4.4.1 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4.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金融发展的倒U型增长效应与最优金融规模
    5.1 引言
    5.2 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竞争性的市场均衡
        5.2.3 比较静态分析
    5.3 金融发展与增长非线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5.3.1 估计方法
        5.3.2 变量和数据来源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最优金融规模的决定因素
        5.4.1 计量模型的设定
        5.4.2 实证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和贫困:中国的经验
    6.1 文献回顾
    6.2 模型设定、变量和估计方法
        6.2.1 理论与模型设定
        6.2.2 变量以及数据来源
        6.2.3 估计方法
    6.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1 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
        6.3.2 金融发展与贫困
    6.4 公共政策选择——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
        6.4.1 改善法律和信息基础
        6.4.2 促进竞争和金融稳定的政策
        6.4.3 政府直接干预政策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课题研究目录

四、浅析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A科技银行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研究[D]. 周文莹.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2]我国社会企业债券融资法律制度构建[D]. 赵梦娴.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3]失望厌恶模型及其在中国股票市场应用研究[D]. 赵培灵. 山西大学, 2019(01)
  • [4]第三方商事诉讼融资制度研究[D]. 张昕元.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5]谈专题教学下语外知识储备对同传质量的影响 ——以一节同传实践课为例[D]. 蔡远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08)
  • [6]风险投资与口译风险调控 ——目的原则视角下模拟汉英交传实践报告[D]. 郑冉君. 苏州大学, 2016(02)
  • [7]REITs的价值分析与其在中国市场的展望[D]. 施顺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4(07)
  • [8]基于网络社区的众包商业模式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启示[D]. 雷勇. 复旦大学, 2011(03)
  • [9]中国企业年金研究 ——企业年金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研究[D]. 王海俊. 复旦大学, 2011(08)
  • [10]金融发展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证研究[D]. 苏基溶. 湖南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浅析风险投资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