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萧条论文-李纯童

经济大萧条论文-李纯童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济大萧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美国,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职业教育

经济大萧条论文文献综述

李纯童[1](2019)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大萧条对于普通美国人来说,是一段艰难黑暗的时期,对于其国内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如此。经济全球化在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危险,居安思危,对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弥补该领域研究的不足,也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危机提供借鉴。本研究由以下4章组成。第一章探讨了大萧条到来之前美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整体情况。在大萧条到来之前,美国已经创建起高、中等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史密斯—休斯法案》在联邦层次设立了专门的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此时,美国职业教育处于稳步发展阶段。第二章探讨了在大萧条初期,数百万人失业并陷入贫困,美国青年受到大萧条的打击尤其严重。联邦政府迅速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包括胡佛和罗斯福都采取了削减职业教育经费的行动,罗斯福为了提高办公效率,节省开支将联邦职业教育委员会与美国教育办公室合并,部分地区部分类别职业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第叁章对罗斯福为应对经济大萧条而组建的一系列的新政机构进行了研究。这些新政救援机构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救济失业失学的美国青年和失业工人,在职业培训领域进行了创新努力,这包括公共工程管理局、联邦紧急救援署、平民保育团、公共事业振兴署、土木工程署等提供的工作培训。在此期间,《史密斯—休斯法案》和《乔治—里德法案》授权的资金减少了两年。但是通过美国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密集游说活动,《史密斯—休斯法案》恢复了全部的联邦拨款,并且随后通过《乔治—埃利泽法案》和《乔治—迪恩法案》提供了额外的资金。第四章对美国职业能够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继续发展的原因进行了思考。首先,职业教育本身的经济属性是使其能够在大萧条期间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确保职业教育长久不衰的保障。其次,新政时期的临时举措是丰富学校职业教育的有效方法,校内与校外职业教育并存确保了职业教育旺盛的生命力。最后,职业教育机构团体的抗争保障了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培养职业教育利益团体对于职业教育稳定发展也十分重要。(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斯蒂夫·H·汉克,陈文烨[2](2017)在《经济大萧条和经济大衰退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共同之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在过去的100年里,美国出现了哪两个最大的经济灾难?分别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和2007年至2009年经济大衰退。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大萧条"始于2008年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垮台。实际上,"大萧条"始于2007年8月9日,当时的法国巴黎银行(France’s BNP Paribas)开始限制投资者取出投在具有次级抵押贷款敞口的叁家货币基金的资金,声称"流动性完全蒸发"。与此同时,前住房互助协会(接受买房或建房人的保证金及向其贷款的组织)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开始变(本文来源于《《IMI研究动态》2017年下半年合辑》期刊2017-12-01)

布鲁·伍德里奇,海蒂·简·M.史密斯,李倩,周志忍[3](2018)在《美国次国家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大萧条”:公共服务成本收益的公平分配及其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专家认为,面对财政压力,公共管理者有叁种应对措施:削减公共服务、扩大现有财源、裁员减编。在经济大萧条时期(2008-2012年),美国次国家政府采取了上述叁种措施。本文致力于分析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的应对机制,并探讨上述机制如何减少对女性、少数族裔和贫困人口的消极作用。本文列举事实案例,描述美国次国家政府应对财政压力的具体策略,并评估这些策略对公共服务与产品的公平配置有何影响。文章还对"社会公平"的概念进行了文献回顾,分析不同的应对措施对弱势群体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对策建议,说明应对措施如何减少对弱势群体的累退效应。(本文来源于《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期刊2018年01期)

宋丽智[4](2016)在《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思想的普适性和中国经济的特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中国经济和经济思想在世界经济大萧条中的历练与演变,将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和经济思想的发展与转变同时置于中国语境和世界语境之中,充分考虑中国与世界的互动关系。同时关照此时期世界宏观经济思潮转向的普适性以及中国经济的特异性,以期为世界范围内解释经济大萧条问题提供有益的补充,为中国以一个更加开放的视野面对世界竞争和全球危机提供经验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北经贸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韩琼[5](2016)在《《金色的羁绊:1919-1939年金本位制与经济大萧条》(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经济产生了浓厚兴趣。人们开始有意识、自发地关注经济形势,了解经济动态。因此,经济学理论及相关书籍也开始畅销。在这些书籍中,经济学家们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对历史上经济事件的分析上,他们试图从曾经发生过的重大事件中获取经验与教训,为当前经济情形提供参考与指导,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因此,此类书籍的翻译在一定程度上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有助于决策者们从历史中吸取经验,避免大萧条等重大经济灾难再次上演。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该项目是对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金色的羁绊:1919-1939年金本位制与经济大萧条》的汉译,委托方为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译者选取该书的第一章“绪论”进行该翻译项目实践的总结,因为所选章节对全书的整体背景、基本概念及各章节内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说明,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便于后续章节的展开。此外,所选章节的语言特征显着,其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非常具有代表性,因此译者选取该章节作为翻译实践的代表,分析并总结了实践过程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本文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移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此类经济学文本的汉译。在翻译过程中,译员遇到了词汇层面、语法层面和句子层面上的具有代表性的翻译难点。在对这些难点进行分类与分析之后,译员利用翻译转移理论中的层次转移、结构转移和类别转移对其进行翻译,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对文本进行适当转换,提高译本的可读性。具体而言,在词汇层面上,译者使用类别转移对部分词语的词性进行转换,使句子更加通顺并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在语法层面上,译者使用层次转移对原文中的时态、虚拟语气和单复数等语法现象加以转换,通过适当增译还原其隐含的意义;在句子层面上,译者使用结构转移重组句子结构,增强句子的逻辑性,使之更加具有可读性。(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6-05-01)

乔明英[6](2015)在《谈美国的会计准则和经济大萧条》一文中研究指出危机推动进步,20世纪初,美国奉行自由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发展比较开放,会计行业没有制定统一的规章制度。这样无序、无管理的发展,导致了1929—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美国总结了沉痛的经验教训,制定了会计准则等一系列的会计管理制定和管理机构,使美国抵抗经济危机的能力大大加强。(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5年12期)

郑晓峰[7](2015)在《整体史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以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下的民国经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16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后,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特别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确立,人类世界更加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树立整体史观,把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相结合,能够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和背景。在教学中,我们除了关注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之外,也要关注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间的横向联系和比较。以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为例,很(本文来源于《历史教学(上半月刊)》期刊2015年09期)

陈爱梅[8](2015)在《被遗忘的工作女性——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马来亚客家琉琅女(1929—1933)》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通过查阅典藏在马来西亚国家档案局的档案文献和田野调查,梳理和分析了在马来亚以洗琉琅为生的中国客家女性,在1929年至1933年全球经济大萧条时期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其中包括支柱的工作型态及女性对于家庭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虽然琉琅业从15世纪就开始出现于史册中,但琉琅工作者的身影,却在20世纪之后才在马来亚官方史料中出现。从事体力劳动的华人琉琅女在马来亚工作,把钱寄给中国的家人;她们的经济生产所得未嫁前归原生家庭,出嫁后则归夫家。这是以华人女性尤其是客家女性为主的年代,琉琅女是女性经济独立的前驱者。(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杨焌熔[9](2015)在《《免除恐惧的自由:1929年-1945年,经济大萧条与二战时期中的美国人民》第十一章选译(英译汉)及翻译研究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该论文翻译材料节选自大卫·肯尼迪的作品——《免除恐惧的自由:1929——1945,经济大萧条和二战中的美国人民》第十一章“富兰克林·罗斯福的考验”。1929年到1945年间,美国人民经历了经济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场浩劫,这对美国的发展和变革有着重大意义。面对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帮助美国人民走出了困境,挽救了资本主义危机。但新政的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了民主党和共和党中保守派的激烈反对,本次翻译节选的章节就主要介绍了1935年到1938年间,罗斯福新政与保守的最高法院间的对抗与斗争。该论文分为两部分:一、翻译。在翻译过程中,作者查阅了相关的历史文献,并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了直译加注、词类转换、拆译、词序调整、增译等策略完成了翻译工作;二、翻译报告。报告结合译文,具体举例逐一说明了各项翻译策略的运用,讨论了翻译过程当中遇到的翻译困难及解决办法,并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的经验和收获。本翻译项目的意义主要有两方面。首先,通过译文能更好地了解持续的经济萧条与罗斯福社会经济改革的计划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为研究1929年到1945年间的美国历史提供历史参考资料。再次,从实际角度看,本翻译项目为其他译者翻译类似历史文学提供了一定借鉴。(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5-06-01)

朱永涛[10](2015)在《经济大萧条助推行为科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社会,"泰罗制"的推行使企业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企业一片繁荣。在柯立芝担任美国总统期间(1923.8~1929.3)达到了顶峰。然而,由于国家整体社会生产的无计划性,企业的生产率越高,整个经济结构不协调的矛盾越突出,最终造成生产过剩,从而爆发了大规模的经济危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一片恐慌之中。凡是推行"泰罗制"比较好的国家,经济危机也最严重。(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5年13期)

经济大萧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一、在过去的100年里,美国出现了哪两个最大的经济灾难?分别是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萧条和2007年至2009年经济大衰退。值得一提的是,大多数美国人认为"大萧条"始于2008年的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垮台。实际上,"大萧条"始于2007年8月9日,当时的法国巴黎银行(France’s BNP Paribas)开始限制投资者取出投在具有次级抵押贷款敞口的叁家货币基金的资金,声称"流动性完全蒸发"。与此同时,前住房互助协会(接受买房或建房人的保证金及向其贷款的组织)北岩银行(Northern Rock)开始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济大萧条论文参考文献

[1].李纯童.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河北大学.2019

[2].斯蒂夫·H·汉克,陈文烨.经济大萧条和经济大衰退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共同之处?[C].《IMI研究动态》2017年下半年合辑.2017

[3].布鲁·伍德里奇,海蒂·简·M.史密斯,李倩,周志忍.美国次国家政府如何应对“经济大萧条”:公共服务成本收益的公平分配及其启示[J].国际行政科学评论(中文版).2018

[4].宋丽智.经济大萧条时期经济思想的普适性和中国经济的特异性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

[5].韩琼.《金色的羁绊:1919-1939年金本位制与经济大萧条》(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华中科技大学.2016

[6].乔明英.谈美国的会计准则和经济大萧条[J].现代交际.2015

[7].郑晓峰.整体史观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以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下的民国经济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5

[8].陈爱梅.被遗忘的工作女性——经济大萧条时期的马来亚客家琉琅女(1929—1933)[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5

[9].杨焌熔.《免除恐惧的自由:1929年-1945年,经济大萧条与二战时期中的美国人民》第十一章选译(英译汉)及翻译研究报告[D].云南大学.2015

[10].朱永涛.经济大萧条助推行为科学[J].化工管理.2015

标签:;  ;  ;  ;  

经济大萧条论文-李纯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