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秦岭西端志留系中淋铀矿床及其成矿特征(1973)

南秦岭西端志留系中淋铀矿床及其成矿特征(1973)

一、南秦岭西端志留系中淋滤型铀矿及其成矿特征(1973)(论文文献综述)

董之凯,李宝新,陈田华,张新民,马冰,冯国丕[1](2021)在《若尔盖铀矿田东部104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拓展104矿床的找矿空间,依据塔尔组上段的最新勘查进展和成果,详细总结了塔尔组上段碳硅泥岩型铀成矿类型的铀矿化特征。104铀矿床位于南秦岭铀成矿带西端,若尔盖铀矿田东端。本文在以往勘查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铀矿体(化)特征、矿床成因及找矿远景进行了分析,认为区内地层、岩性、构造及岩浆热液活动与铀成矿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该矿床具有极大的铀矿成矿潜力和找矿远景。

吴宇杰[2](2021)在《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文中提出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齐全且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26个省(区)发现高岭土矿。前人对高岭土矿床成因、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但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多侧重于定性的地质研究,缺少依托信息化时空层面上的定性、定量的规律性分析。对现有高岭土矿床的数据挖掘程度也大多限于表征上的投点分布,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利用好这种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故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全国1000余份高岭土矿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选取了有代表性且数据比较齐全的521个高岭土矿床,分析了我国高岭土资源概况。结合GIS空间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手段,挖掘了高岭土矿床的分布规律。按照研究任务,划分出3个成因类型和6个成因亚类型,划分出4个成矿域、13个成矿省和44个高岭土成矿区带,以此作为分析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依据。在高岭土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圈定出12个矿集区,对高岭土做定性的潜力评价。识别出成矿远景区,为矿产资源空间分析建模和高岭土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按照资源储量来看,我国高岭土矿床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陕西、江西、江苏等省份。此6省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71%。按照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区带上的分布来看,粤西-桂东南成矿带拥有最多的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和最丰富的大型矿床,总共拥有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的34%。而武功山-杭州湾高岭土矿成矿带矿床数量最多,但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按照成因类型来看,风化残积亚型矿床数量和查明资源储量都最多,拥有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61%。其次为煤系沉积亚型,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13%。(2)我国高岭土成矿区带可划分为44个,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新生代、中生代。在成矿区带上表现为集中分布于华南成矿省,高岭土矿床总数超过全国一半以上,以风化型矿床为主。其次是华北陆块成矿省,涵盖了全国90%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而扬子成矿省相对于华北华南成矿省,最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应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其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占全国此类矿床总数量50%以上。我国高岭土重点矿集区可划分为12个,其中广东茂名、广西合浦、福建同安矿集区宜寻找风化型高岭土,而内蒙古清水河、陕西榆林等北部高岭土矿集区宜重点寻找价值更大的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需注意的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找矿工作可适当往北转移。(3)我国高岭土具备良好的找矿前景,成矿资源潜力较大。成矿远景区13个,分别为陕西北-内蒙南Ⅰ级成矿远景区,闽南风化残积型高岭土Ⅰ级成矿远景区等5个Ⅰ级成矿远景区,以及3个Ⅱ类成矿远景区,5个Ⅲ类成矿远景区。远景区分别位于华北成矿省(Ⅱ-14)、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A)、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B)和华南成矿省(Ⅱ-16)。其中5个Ⅰ类成矿远景区有巨大找矿潜力,其余也均有较大找矿潜力。

黄卉[3](2020)在《陕西华阳川铀-多金属矿床中生代岩浆和热液成矿作用研究 ——来自矿物学的证据》文中提出碳酸岩矿物学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揭示其岩浆-热液演化历史,而且对成矿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是碳酸岩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华阳川铀-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以电子探针(EPMA)、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等高精度的原位微区分析技术为支撑,对华阳川矿床铀铌矿物和典型副矿物进行系统研究。结合岩相学、岩石-矿物地球化学和矿物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获得矿物类型、化学成分、成岩-成矿年代学、矿物演化、元素迁移规律等重要的信息,为深入研究该矿床的成矿演化过程和成矿机理提供依据,同时对丰富铀-多金属成矿理论也有重要的指示意义。根据矿物组合、矿化类型及脉体穿插关系,华阳川铀多金属矿床中生代碳酸岩成矿分为两阶段:早阶段为赋存于含霓辉石碳酸岩中的岩浆铀铌成矿阶段成矿;晚阶段为赋存于含重晶石碳酸岩中的高温热液铀铌活化再成矿阶段。碳酸岩浆铀铌成矿阶段含霓辉石碳酸岩中发育大量的烧绿石和晶质铀矿,矿物组合为方解石+石英+烧绿石(Pcl3)+晶质铀矿(Ur1)+褐帘石(Aln1)+霓辉石+独居石+榍石(Ttn1)+磷灰石。氧钙烧绿石(Pcl3)呈半自形-他形粒状分布,或呈脉状沿石英和方解石之间的裂隙充填,化学成分B位以Nb为主,A位以Ca和U占满为特征,其边部和内部沿裂隙处发生低温热液蚀变反应:3Ca2++YO2-→Ba2++Sr2++A(?)+Y(?),形成空烧绿石(Pcl4)。晶质铀矿(Ur1)具有高Pb O、低(Ca O+Fe O+Si O2)含量、U/Th比值为28.7~92.3、∑REE含量为4.8 wt.%~6.7 wt.%,为典型的高温流体产物。Ur1的边部和微裂隙经历晚期热液蚀变,形成低PbO、高(CaO+FeO+SiO2)含量的晶质铀矿(Ur3)。晶质铀矿(Ur1)原位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213±3.7)Ma,与碳酸岩中独居石原位LA-ICP-MS U-Th-Pb获得的碳酸岩年龄(218.7±1.2)Ma基本吻合,表明早中生代铀-铌矿化是碳酸岩岩浆作用的产物。早中生代秦岭造山带处于碰撞后阶段,华阳川碳酸岩部分熔融源于地幔,碳酸岩岩浆富含成矿物质(Nb、U和Pb)并优先存在于碳酸岩岩浆晚期,形成烧绿石(Pcl3)和晶质铀矿(Ur1),构成华阳川矿床铀-铌主成矿期。高温热液改造成矿阶段含重晶石碳酸岩矿物组合为方解石+石英+烧绿石(Pcl5,Pcl7)+晶质铀矿(Ur2)+褐帘石(Aln2)+榍石(Ttn2)+重晶石-天青石+萤石+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氧钙烧绿石(Pcl5)呈八面体或半自形粒状集合体分布,内部裂隙发生低温热液蚀变反应:3Ca2++YO2-→Ba2++Sr2++A(?)+Y(?),形成空烧绿石(Pcl6);边部则发生高温热液蚀变反应:3Nb5++4Ca2+→2Si4++Ti4++U4++REE3++Ba2++Sr2++A(?),形成水烧绿石(Pcl7)。晶质铀矿(Ur2)呈它形粒状或脉状沿烧绿石(Pcl5)边部、裂隙分布,与呈它形榍石(Ttn2)一起出现。晶质铀矿(Ur2)原位LA-ICP-MS U-Pb同位素年龄为(133±1.8)Ma,属晚中生代矿化,为热液流体活动的产物。东秦岭地区晚中生代时期(130~146Ma)的岩浆活动可能是重要的热源和富F的成矿流体来源。区域上密集发育的断裂和裂隙构造为热液流体的迁移提供了通道,富F的热液流体从烧绿石(Pcl5)和早期220Ma形成的晶质铀矿(Ur1)中萃取铀,形成富F和U的流体。直至热液流体中的F与围岩中的Ca结合形成萤石时,铀在热液流体中的溶解度降低并沿早期烧绿石(Pcl5)的边部和裂隙处沉淀,形成晶质铀矿(Ur2)。从烧绿石(Pcl5)中迁移的Ca、Ti、Nb等其他元素与热液流体中的Si形成榍石(Ttn2)。同时,部分早期褐帘石(Aln1)沿边部向核部发生热液蚀变:(Mg,Mn,Sr,Fe)2++REE3+→Ca2++Al3+,并形成褐帘石(Aln2)。因此,本文认为华阳川铀-多金属矿床在中生代时期经历了岩浆铀铌成矿及热液改造成矿作用。早中生代铀-铌矿化发生于220Ma左右,是碳酸岩岩浆作用的产物;晚期铀铌活化-改造发生于130Ma左右,是热液流体活动对早期岩浆铀-铌矿化改造的结果。

李哲萱[4](2020)在《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北部地区作为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复杂的洋陆转换构造演化信息。长久以来,众多学者通过不同的构造研究手段对北疆构造演化进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导致存在大量争议,尤其是关于北疆地区石炭-二叠纪构造环境的认识仍存在诸多分歧。笔者所在研究团队在新疆北东部广泛分布的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灰黑色细粒沉积岩中发现了大量由深源物质构成的岩浆-热液喷流沉积岩(喷积岩)。该岩类成因机制中所蕴含的二叠纪深部岩浆活动特征可为构造背景争议提供新颖的沉积学证据。因此,本文通过宏观岩心观察,微观-超微观岩石学、矿物学、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综合精细研究,对构成喷积岩的碎屑物质来源和成因机理进行重新解释,探讨了其形成可能代表的构造背景,为该区二叠纪构造背景研究提供新的证据。论文主要获得了以下成果及认识:1.喷积岩以夹层形式广泛产出于芦草沟组灰黑色湖相细粒沉积岩中,具有不同矿物组成及沉积结构,主要包扩热液沉淀成因的喷流岩及主要由深源碎屑组成的喷爆岩两种类型。按照主要造岩矿物不同,喷流岩进一步分为白云质喷流岩及方沸石质喷流岩。按照构成碎屑颗粒主要矿物不同,喷爆岩进一步分为方解石喷爆岩、白云石喷爆岩及透辉石喷爆岩三类。同类型喷爆岩按照碎屑颗粒产状不同,又分为碎斑状喷爆岩及团块状喷爆岩两种类型。2.喷爆岩矿物组成种类单一,成分成熟度及结构成熟度较低;碎屑晶质颗粒粒内微裂隙发育。认为构成喷爆岩的碎屑颗粒来源是陆内裂谷欠补偿湖盆背景下、源自地球内部不同深度、不同性质的岩浆-热液物质流体。即由气、液、固三相共存的物质流沿断裂上涌进入湖底喷流通道,自喷口喷出后,随距离喷口远近,在不同机械搬运方式和驱动力下参与沉积。其本质为热液喷流型深源碎屑沉积岩。3.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研究显示,构成喷爆岩颗粒的矿物为深部来源,甚至可能有幔源物质加入。方解石及白云石喷爆岩具有与碳酸岩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构成其碎屑颗粒的主要矿物(方解石及白云石)具有岩浆及岩浆期后热液改造特征。全岩Th/U比均远低于地壳平均值,而Sr含量远高于沉积碳酸盐岩,且具有与地幔极为相近的Sr、Mg同位素组成。以上表明构成其碎屑颗粒的方解石及白云石源区与岩浆作用及岩浆期后热液改造作用关系密切。4.由于物质来源及沉积过程不同,喷爆岩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团块状喷爆岩为地球不同深度的岩浆-热液物质自喷口喷出后形成高密度物质流体,在重力流机制下沉积而成,为近喷口产物。碎斑状喷爆岩则以晶质矿物为主,在牵引流作用下沉积形成,为远喷口产物。5.喷爆岩整体含量极少,但分布广泛,且富含深源物质,蕴含着重要的构造背景信息。喷爆岩矿物组成以碱性矿物为主,或为富碱性元素矿物。表明其碎屑物质的来源极有可能与碱性岩岩浆有成因联系。以上信息揭示了新疆北东部地区二叠纪芦草沟组沉积时期有丰富的碱性岩浆及碱性热液活动。该发现也进一步为研究区在二叠纪已进入板内伸展构造演化阶段提供了沉积学证据。中二叠统芦草沟组灰黑色细粒沉积岩系中深源碎屑沉积岩的确定,既丰富、深化了细粒沉积岩研究,也为探索深源物质如何参与并影响细粒沉积岩的沉积、成岩作用提供了资料和基础。同时,加强细粒沉积岩中深源碎屑物质研究,还提供了利用深源碎屑分析区域构造背景的新思路,为研究区构造演化阶段判断提供了沉积学证据。同时也有助于突破传统找油气理念,探索深源物质对烃源岩形成的影响。

李洪奎[5](2020)在《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盆地与造山带研究是地质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盆地的研究也是地球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四川盆地是环青藏高原盆山体系中的重要构造单元,也是经历了多旋回构造演化的克拉通内含油气叠合盆地。研究四川盆地的内部结构、不同时期的盆地类型与纵向上的叠置关系,对于四川盆地乃至扬子克拉通构造演化研究,加快四川盆地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步伐,拓展四川盆地的勘探新领域,进一步扩大资源规模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四川盆地地质结构的认识已经有诸多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对基底结构的研究主要依靠重磁电资料的解译,缺乏最新地震剖面的约束;盖层结构的刻画随着盆地资料精度的提高有待细化;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原型盆地性质需要深化研究;基底对盖层发展演化的影响研究比较薄弱,急需攻关,以提高对盆地的整体认识。因此,论文以四川盆地这一复杂含油气盆地为研究对象,在盆地动力学理论指导下,利用最新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对盆地内部不同时期的建造与改造进行详细剖析,揭示四川盆地的结构与不同时期发育的盆地原型,建立盆地演化序列及叠合模式,并对盆地叠合演化的动力机制、基底对盖层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进行探讨。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如下:(1)在基底结构方面,厘定出17条呈“棋盘格式”展布的基底断裂,提出了四川盆地基底具有纵向上的三分性和横向上的三分性。纵向上由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组成,横向上由峨眉-成都-三台、泸州-重庆-开江和广元-南江三个磁性不同的岩块组成。同时将四川盆地基底划分为3个二级构造单元(川中基底隆起带、川西基底拗陷带和川东基底拗陷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川西南、川西北、川南、川中、川北、川东南和川东北基底构造带)。(2)在盖层结构方面,识别出五个明显的区域不整合面,将盖层在纵向上自下而上可划分为五个构造层:震旦系-志留系构造层(Z-S)、下二叠统-中三叠统构造层(P1l-T2l)、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一段-三段构造层(T3x1-T3x3)、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侏罗系构造层(T3x4-J)、白垩系-第四系构造层(K-Q)。(3)在原型盆地叠合演化方面,提出处于地壳震荡环境下的四川盆地自下而上形成了海相克拉通裂陷盆地(Z-S)、海相克拉通拗陷盆地(D-T2l)、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T3x1-T3x3)、陆相拗陷盆地(T3x4-J)、前陆盆地(K-Q)等原型盆地的有序叠合。(4)在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方面:(1)认为基底结构及基底深大断裂控制了盆地现今的宏观构造格局。基底在横向上的三分性和“棋盘格式”的基底断裂系统致使现今盆地呈现出具有菱形边框、西部凹陷、中部隆起和东部强烈变形的特征。(2)厘定出基底断裂及基底活动控制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的发育。北东向华蓥山断裂、龙泉-通江断层以及北西向厚坝-蓬安-丰都断裂控制了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构造形态、展布,基底堑垒式构造差异活动导致乐山-龙女寺古隆起进一步抬升剥蚀,古隆起范围扩大。(3)认为基底断裂的分期活动控制了活动时期的沉积格局。早寒武世晚期,华蓥山断裂、齐岳山断裂、厚坝-蓬安-丰都断裂、南江-通江-开江断裂及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控制了整个四川盆地龙王庙组沉积格局;晚二叠世长兴期,南江-通江-开江断裂与昭化-碧泉-达州断裂、厚坝-蓬安-丰都断裂与遂宁-合川断裂为两对倾向相对的正断层,由于基底断裂的差异性活动,在盖层形成北西向展布的开江-梁平海槽与篷溪-武胜台凹,以及相伴的地垒构造,由此形成晚二叠世四川盆地“三隆两凹”的古地理格局,控制了这一时期的沉积格局。

刘华,罗平,丁迪生[6](2019)在《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铀矿成矿特征与找矿远景》文中认为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湖北地区)是湖北省重要的铀矿成矿区带之一。研究区铀成矿类型主要为碳硅泥岩型,其次为产于变质岩中的铀矿。铀成矿受铀源条件、构造条件和岩浆岩条件等因素控制。研究表明,李家堡、冲天炮等找矿远景区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陈稳兴[7](2019)在《甘肃宕昌县干峪沟地区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与成矿模式》文中指出秦岭成矿带是有名的贵金属、有色和黑色金属的蕴藏地,是中国矿产勘察和研究的密集区,干峪沟位于西秦岭造山带的南部,随着近些年的研究,发现了铁矿、金矿、铅锌矿等,但目前对该地区矿床的储量和成因还有待于进一步探究。研究区域上出露的地层主要有志留纪白龙江群、泥盆纪西汉水群古道岭组、泥盆纪铁山组、下石炭统。构造格局由临潭—宕昌—两当深大断裂和玛曲—迭部—康县断裂控制。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背斜翼部的层间断裂,走向北西,产状与地层一致。本文对宕昌县干峪沟地区地质资料分析、物探、化探和岩矿测试等手段进行地球化学异常评价研究,主要取得以下成果:(1)查明了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及矿化蚀变特征。通过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共圈出Au异常7处、Cu异常2处、Pb异常2处、Zn异常3处、As异常1处、Hg异常1处、Ag异常3处。(2)在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的基础上,选择对研究区圈定的Au-1、Au-2、Au-3号异常利用1:2.5万沟系法土壤测量进行查证,重新圈定Au异常7处,Cu异常3处、Pb异常2处、Zn异常2处、Ag异常4处。(3)进行1:1万土壤剖面测量,共圈定Cu异常6处、Zn异常9处,经综合整理为Hs-1和Hs-2两个综合异常,浓缩了找矿靶区。采用地表工程揭露,圈出Au矿体1条,Cu、Zn、Fe多金属矿(化)体1条,锌矿化点1处。通过研究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石类型,发现水潭子矿段主要为Au矿体,沙楞干矿段主要为Cu、Zn、Fe多金属矿(化)体。这些矿体均是热水溶滤型矿床与斑岩型矿床的综合体。印支—燕山期花岗岩类小侵入体相对发育,与成矿关系密切。

张岩[8](2015)在《南秦岭迭部地区硅质岩成因及富铀建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迭部铀矿田是我国典型的碳硅泥岩型铀矿田,区内分布数个铀矿床、矿点。这些矿床主要分布于志留纪地层中,并普遍显示出构造及地层控矿特征。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内志留纪碳硅泥岩建造进行了详细的野外地质调研、镜下观察和扫描电镜测试以及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重点研究了碳硅泥岩富铀建造中硅质岩成因及铀矿物在硅质岩中的赋存状态,探讨了碳硅泥岩富铀建造的形成机理。通过论文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显示,研究区志留纪碳硅泥岩建造中的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早-中志留世硅质岩的形成古环境为具深大断裂(裂谷)边缘海环境,中志留世硅质岩的形成古环境可能为具深大断裂(裂谷)的边缘海向小洋盆过渡环境。(2)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志留纪时期硅质岩中的铀部分来源于下伏中酸性火山岩,部分由陆源物质带入。(3)矿物学及扫描电镜分析测试表明,硅质岩中的铀矿物是以沥青铀矿的形式存在的。铀矿物局部与金属硫化物共生共同被有机炭的变种炭质(可能为石墨)所吸附,充填于石英颗粒中的微孔隙及微裂隙中。与铀矿物共生的元素为Ni、Mo、V、As等元素。(4)以硅质岩成因为约束条件,结合碳酸盐岩、陆源碎屑岩形成理论及研究区构造等前人研究成果,探讨了碳硅泥岩富铀建造的形成机理。

王春[9](2015)在《若尔盖地区向阳沟铀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文中指出位于秦岭-祁连山-昆仑山活动带西秦岭-南秦岭华力西-印支褶皱带的若尔盖铀矿田,是我国重要的碳硅泥岩型铀矿田之一。矿田内矿床不仅规模大、品位高,而且分布集中,并伴有多种金属元素可综合利用。本文所研究的向阳沟铀矿床位于若尔盖铀矿田的最西端,具有良好的找矿前景。本文在系统收集、分析前人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野外地质工作,运用现代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向阳沟铀矿床地球物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包括:γ能谱测量、氡气测量、汞气测量,以及γ测井分析及解释,明确了该区铀矿床控矿因素,探讨了矿床成因,指出了找矿方向。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研究区主要出露下志留统羊肠沟组和塔尔组;主要构造为NWW向和NE向断裂构造;区内岩浆岩多呈脉岩零星出露,钻孔见辉绿岩、英安斑岩、闪长玢岩、煌斑岩等。(2)研究区硅灰岩中的伽玛背景值和铀背景值均比其它岩石高,氡异常延伸方向与硅灰岩走向一致,且异常峰值基本上出现在羊肠沟组上段硅灰岩透镜体内。(3)成矿流体来自地幔,成矿物质来源于下志留统羊肠沟组的硅灰岩层,成因属于原生富集热液-改造型矿床。(4)根据热液成矿理论、地质及物探资料综合分析,认为NWW向断裂构造、NE向断裂构造与硅灰岩透镜体接触带附近为成矿有利部位;根据地质和物探成果,确定了向阳西沟、雪莲沟和拉日玛三个找矿远景区。上述成果和认识,为向阳沟铀矿床深部以及区域找矿提供了理论依据。

张立军[10](2012)在《若尔盖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若尔盖铀矿田位于南秦岭成矿带的南端,主要矿床类型为碳硅泥岩型铀矿床,已列入全国第二批整装勘查区。已发现2个大型铀矿床,多处中、小型铀矿床。在充分搜集和整理前人资料及分析测试的基础上,依托四川省若尔盖地区铀矿整装勘查最新成果,从若尔盖铀矿田成矿地质特征入手,通过区域和典型铀矿床的系统研究,分析探讨、总结了本区铀矿床的成矿规律和找矿标志,建立了找矿模式。并通过对本区成矿远景区的划分,预测了整个铀矿田的资源潜力。取得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首先研究确认本区成矿地质背景,系统分析地层、构造、岩浆作用、物化遥和矿产特征,总结成矿规律,分析铀矿床严格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的特征。其次,通过对中长沟典型铀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或下古生代(志留系)地层;成矿热液来自于深部流体及与大气降水的混合、混染;在流体迁移过程中活化、萃取围岩中的铀,在适宜的次级构造破碎带和有利的灰岩、硅(炭)灰岩中沉淀、富集,并经过后期近地表改造作用,进一步富集成矿。该区铀矿床应是以多源多期多阶段复合叠加成因矿床。最后,从中酸性侵入体特征、构造交切特征、岩性组合、物化探异常、保矿条件等方面探讨总结了本区的找矿模式,为成矿远景区的划分提供了依据,共划分三个等级8个成矿远景区。通过对8个成矿远景区进行成矿预测,共预测各类资源量16000t,具有良好的找矿潜力,能满足整装勘查项目的实施,保证完成预期的目标任务。

二、南秦岭西端志留系中淋滤型铀矿及其成矿特征(197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南秦岭西端志留系中淋滤型铀矿及其成矿特征(1973)(论文提纲范文)

(1)若尔盖铀矿田东部104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成矿地质背景
2铀矿化特征
    2.1铀矿体特征
    2.2铀矿化特征
    2.3围岩蚀变
3矿床成因及远景分析
    3.1矿床成因分析
        3.1.1矿岩时差性
        3.1.2矿物共生组合特征
        3.1.3同位素特征
        3.1.4矿床成因
        3.1.5远景分析
4结语

(2)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以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1.2.2 关于高岭土成因类型研究现状
        1.2.3 资源潜力评价研究
    1.3 工作流程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概况
    2.1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储量及其特点
    2.2 资源利用现状
第三章 中国高岭土矿床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3.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3.1.1 风化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3.1.2 风化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3.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3.2.1 热液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3.2.2 热泉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3.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3.3.1 碎屑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3.3.2 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第四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空间分布规律
    4.1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域上的分布规律
    4.2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省上的分布规律
    4.3 高岭土矿床在三级成矿区带上的分布规律
    4.4 中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空间分布规律
第五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 高岭土的主要成矿时代
    5.2 与高岭土矿有关岩浆岩的成岩时代
    5.3 高岭土矿的赋矿地层层位
    5.4 中国高岭土成矿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
        5.4.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5.4.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5.4.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5.4.4 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演化史
第六章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潜力评价
    6.1 高岭土矿集区圈定及主要特征
    6.2 高岭土矿的成矿预测
        6.2.1 高岭土预测评价要素
        6.2.2 远景区资源潜力评价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陕西华阳川铀-多金属矿床中生代岩浆和热液成矿作用研究 ——来自矿物学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自然地理概况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碳酸岩矿床研究现状
        1.3.2 铀矿物学研究现状
        1.3.3 华阳川铀-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实物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2.1 太古界
        2.2.2 元古界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太古代变质侵入岩
        2.3.2 元古代花岗岩
        2.3.3 中生代花岗岩
    2.4 区域构造特征
        2.4.1 区域构造格局
        2.4.2 褶皱构造
        2.4.3 断裂构造
    2.5 区域矿产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岩浆岩
        3.2.1 太古代变质侵入岩
        3.2.2 元古代花岗岩
        3.2.3 中生代花岗岩
    3.3 成矿脉岩特征
    3.4 构造特征
        3.4.1 断裂构造
        3.4.2 褶皱构造
        3.4.3 裂隙
    3.5 矿体特征
    3.6 矿石特征
    3.7 热液蚀变特征
    3.8 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顺序
4 样品分析测试方法
    4.1 扫描电镜(SEM)分析
    4.2 矿物电子探针(EPMA)定量分析
    4.3 晶质铀矿电子探针(EPMA)U-Th-Pb化学定年
    4.4 全岩主微量元素(XRF,ICP-MS)分析
    4.5 独居石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分析
    4.6 晶质铀矿LA-ICP-MS微区原位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5 含矿脉岩岩石学特征
    5.1 伟晶岩期
        5.1.1 岩相学特征
        5.1.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5.2 碳酸岩期
        5.2.1 岩相学特征
        5.2.2 地球化学特征
    5.3 讨论与小结
        5.3.1 华阳川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差异性
        5.3.2 华阳川含矿碳酸岩成因
6 矿物学特征
    6.1 烧绿石超族矿物
        6.1.1 烧绿石超族矿物及计算方法
        6.1.2 伟晶岩期
        6.1.3 碳酸岩期
        6.1.4 烧绿石超族矿物化学成分特征
    6.2 晶质铀矿
        6.2.1 矿物学特征
        6.2.2 主量元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6.2.3 微量元素特征及地质意义
    6.3 榍石
    6.4 褐帘石
    6.5 讨论与小结
        6.5.1 华阳川原生矿物特征
        6.5.2 华阳川多阶段蚀变特征
        6.5.3 热液(蚀变)过程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6.5.4 小结
7 碳酸岩成岩与成矿年代学
    7.1 碳酸岩独居石原位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
    7.2 碳酸岩晶质铀矿原位LA-ICP-MS U-Pb同位素定年
    7.3 碳酸岩晶质铀矿电子探针U-Th-Pb化学定年
        7.3.1 U-Th-Pb化学定年理论基础
        7.3.2 华阳川U-Th-Pb化学定年结果
    7.4 讨论与小结
        7.4.1 华阳川碳酸岩形成时代
        7.4.2 华阳川矿床形成时代
        7.4.3 小结
8 华阳川中生代岩浆和热液成矿作用
    8.1 中生代以前铀铌成矿作用
    8.2 中生代铀铌成矿作用
        8.2.1 早中生代岩浆成矿作用
        8.2.2 晚中生代热液成矿作用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4)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外细粒沉积岩研究现状
    1.3 中国陆相细粒沉积岩研究进展
    1.4 喷流岩研究现状
        1.4.1 现代喷流沉积研究
        1.4.2 地质历史时期喷流岩研究
    1.5 喷积岩研究现状
    1.6 新疆北部地区构造背景争议
    1.7 主要研究思路
    1.8 论文工作量
    1.9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三塘湖盆地构造背景
        2.1.1 三塘湖构造单元划分
        2.1.2 构造演化特征
        2.1.3 三塘湖盆地晚石炭世-中二叠世地层发育概况
    2.2 准噶尔盆地构造背景
        2.2.1 准噶尔盆地构造单元划分
        2.2.2 构造演化特征
        2.2.3 准噶尔盆地东部地质特征
第三章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3.1 钻井岩心观察和样品采集
    3.2 普通岩石薄片研究
    3.3 岩石学、矿物学研究
    3.4 微量元素研究
    3.5 同位素特征研究
    3.6 实验技术方法
第四章 三塘湖盆地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
    4.1 喷流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1.1 白云质喷流岩
        4.1.2 方沸石质喷流岩
    4.2 喷爆岩特征
        4.2.1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4.2.2 地球化学特征
        4.2.3 数据结果分析
        4.2.4 物质来源讨论
第五章 准噶尔盆地东部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
    5.1 喷流岩特征
        5.1.1 白云质喷流岩
        5.1.2 方沸石质喷流岩
        5.1.3 其他特殊热液矿物
    5.2 喷爆岩特征
        5.2.1 岩石学、矿物学特征
        5.2.2 地球化学特征
        5.2.3 数据结果分析
        5.2.4 沉积过程及方式讨论
第六章 新疆北东部地区喷积岩形成构造背景探索及相关问题探讨
    6.1 石炭-二叠纪区域岩浆活动特征
        6.1.1 新疆北东部区域性石炭纪-二叠纪岩浆活动特征
        6.1.2 三塘湖盆地二叠系火山-沉积地层特征
    6.2 新疆北东部地区喷积岩发育特征
        6.2.1 喷流岩
        6.2.2 喷爆岩
        6.2.3 喷流岩及喷爆岩特征小结
        6.2.4 热液流体示踪矿物
    6.3 喷积岩形成构造背景探索
    6.4 喷积岩成因机制模式
    6.5 相关问题讨论
        6.5.1 喷爆岩与正常沉积碎屑岩
        6.5.2 喷爆岩与火山碎屑岩
        6.5.3 喷爆岩与喷流岩
    6.6 存在问题及展望
        6.6.1 概念的更新与完善
        6.6.2 喷爆岩沉积、成岩过程有待深入研究
        6.6.3 深源物质与油气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6.6.4 开发新技术或新研究手段的需求
结论及主要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叠合盆地研究现状
        1.2.2 盆地动力学研究现状
        1.2.3 四川盆地地质结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前震旦系
        2.2.2 震旦系
        2.2.3 古生界
        2.2.4 中生界
        2.2.5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演化
        2.3.1 扬子克拉通
        2.3.2 秦岭造山带
        2.3.3 龙门山构造带
        2.3.4 松潘-甘孜褶皱带
第3章 四川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3.1 盆地深部结构
        3.1.1 航磁异常反映的深部结构
        3.1.2 重力异常反映的深部结构
        3.1.3 岩石圈结构
    3.2 基底断裂分布
        3.2.1 一级基底断裂
        3.2.2 二级、三级基底断裂
    3.3 盆地基底结构特征
        3.3.1 基底的纵向分层结构
        3.3.2 基底的横向分块结构
        3.3.3 基底构造单元划分
    3.4 基底结构形成的动力学背景
第4章 四川盆地盖层结构及其叠合特征
    4.1 地震剖面基本地质特征
    4.2 不整合面识别与盖层结构
        4.2.1 关键不整合面识别及其特征
        4.2.2 构造层划分
    4.3 不同地质时期盆地原型
        4.3.1 震旦纪-志留纪(Z-S)盆地原型-克拉通裂陷盆地
        4.3.2 泥盆纪-中三叠世(D-T2~l)盆地原型-克拉通拗陷盆地
        4.3.3 晚三叠世早期(T_3x~1-T_3x~3)盆地原型-断陷盆地
        4.3.4 晚三叠世晚期-侏罗纪(T_3x~4-J)盆地原型-拗陷盆地
        4.3.5 白垩纪-第四纪(K-Q)盆地原型-前陆型盆地
    4.4 盆地叠合模式
第5章 四川盆地基底对盖层的控制作用
    5.1 基底控制盆地后期构造格局
        5.1.1 基底结构控制现今盆地宏观格局
        5.1.2 基底断裂活动控制盆内凹陷与隆起的发育
    5.2 基底控制上覆地层的古构造演化
    5.3 基底断裂对盖层沉积的控制作用
        5.3.1 基底断裂对龙王庙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5.3.2 基底断裂对长兴组沉积的控制作用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铀矿成矿特征与找矿远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成矿地质背景
    1.1 地层
    1.2 构造
    1.3 岩浆岩
    1.4 变质作用
2 铀矿化特征
    2.1 铀矿化类型
    2.2 铀矿地质特征
3 铀矿成矿有利条件分析
    3.1 铀源
    3.2 构造
    3.3 岩浆岩
4 找矿远景
5 结 语

(7)甘肃宕昌县干峪沟地区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以往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1.5 本文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地质地理概况
    2.1 地理概况
    2.2 大地构造背景
    2.3 区域地层
    2.4 区域构造特征
    2.5 区域岩浆岩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8 区域化学异常特征
第三章 矿区地质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脉
    3.4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第四章 实验方法
    4.1 样品采集
        4.1.1 1:5 万水系沉积物化学样采集
        4.1.2 1:2.5 万沟系法次生晕化学样采集
        4.1.3 1:1 万土壤剖面化学样采集
        4.1.4 槽探工程中采用刻槽法取样
    4.2 样品管理
    4.3 样品测试
第五章 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评价
    5.1 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5.2 1:5 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5.3 1:2.5 万沟系法土壤测量地球化学特征
    5.4 1:1 万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及异常评价
        5.4.1 1:1 万土壤剖面地球化学特征
        5.4.2 1:1 万土壤剖面异常评价
第六章 矿体地质及成矿模式
    6.1 矿体段划分
    6.2 矿体特征
        6.2.1 水潭子矿段矿体特征
        6.2.2 沙楞干矿段矿(化)体特征
        6.2.3 沙楞干矿段Zn矿(化)点特征
    6.3 矿石特征
        6.3.1 水潭子矿段Au-1 号矿体
        6.3.2 沙楞干矿段Cu、Zn、Fe多金属矿(化)体
    6.4 矿石类型
        6.4.1 水潭子矿段矿石类型
        6.4.2 沙楞干矿段矿石类型
    6.5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5.1 水潭子矿段矿体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6.5.2 沙楞干矿段找矿标志
    6.6 成矿模式
        6.6.1 区域矿产概况
        6.6.2 成矿模式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南秦岭迭部地区硅质岩成因及富铀建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硅质岩及研究区碳硅泥岩富铀建造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技术路线
    1.4 分析测试方法和主要工作
        1.4.1 分析测试方法
        1.4.2 主要工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岩浆岩
3 碳硅泥岩建造中岩石类型及硅质岩中铀的赋存状态
    3.1 硅质岩
    3.2 灰岩
    3.3 板岩
    3.5 中-薄层硅质岩中铀的赋存状态
4 碳硅泥岩富铀建造中硅质岩地球化学
    4.1 早-中志留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4.1.1 主量元素特征
        4.1.2 微量元素特征
        4.1.3 稀土元素特征
        4.1.4 Si、O同位素特征
    4.2 中志留世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
        4.2.1 主量元素特征
        4.2.2 微量元素特征
        4.2.3 稀土元素特征
        4.2.4 Si同位素特征
5 碳硅泥岩富铀建造成因―以硅质岩成因为主要约束条件
    5.1 硅质岩成因
        5.1.1 早-中志留世硅质岩成因
        5.1.2 中志留世硅质岩成因
    5.2 硅质岩中铀的来源
        5.2.1 早-中志留世硅质岩中铀的来源
        5.2.2 中志留世硅质岩中铀的来源
        5.2.3 硅质岩中铀的赋存状态
    5.3 碳硅泥岩富铀建造成因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若尔盖地区向阳沟铀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碳硅泥岩型铀矿勘查现状
        1.2.2 国内碳硅泥岩型铀矿勘查现状
        1.2.3 研究区地质工作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1.4 实物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震旦系(Z)
        2.1.2 寒武系太阳顶组(∈t)
        2.1.3 奥陶系苏里木塘组(O2s)
        2.1.4 志留系(S)
        2.1.5 泥盆系--中三叠统(D~T2)
        2.1.6 侏罗系--白垩系(J~K)
        2.1.7 第四系(Q)
    2.2 区域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晋宁期岩浆岩
        2.3.2 加里东早期岩浆岩
        2.3.3 加里东晚期岩浆岩
        2.3.4 印支-燕山期岩浆岩
    2.4 变质作用
    2.5 区域矿产特征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1.1 志留系
        3.1.2 第四系(Q)
    3.2 构造
        3.2.1 褶皱
        3.2.2 断裂构造
    3.3 岩浆岩与变质作用
        3.3.1 辉绿岩
        3.3.2 闪长玢岩
        3.3.3 英安斑岩
        3.3.4 煌斑岩
        3.3.5 变质作用
    3.4 围岩蚀变
    3.5 矿体特征
    3.6 铀矿石特征
        3.6.1 矿石矿物
        3.6.2 矿物共生组合
        3.6.3 矿石中铀的赋存状态
        3.6.4 矿石的结构构造
4 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4.1 γ能谱测量
        4.1.1 测量方法
        4.1.2 数据处理
    4.2 氡气测量
        4.2.1 测量方法
        4.2.2 数据处理
    4.3 汞气测量
        4.3.1 测量方法
        4.3.2 数据处理
        4.3.3 汞气与氡气测量结果的对比
    4.4 γ测井及解释
        4.4.1 工作方法
        4.4.2 资料解释
        4.4.3 各种影响因素的修正方法
    4.5 物探参数的确定
        4.5.1 矿石密度
        4.5.2 矿石湿度的测定
        4.5.3 铀镭平衡系数的测定
        4.5.4 有效原子系数
    4.6 放射性地球物理特征
        4.6.1 放射性地球物理特征
        4.6.2 异常的验证
    4.7 小结
5 矿床成因和找矿方向
    5.1 控矿因素
        5.1.1 构造控制
        5.1.2 地层和岩性控制
    5.2 找矿标志
    5.3 矿床成因
    5.4 找矿方向
6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图版说明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若尔盖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序言
    1.1 研究的意义、内容及研究思路和方法
        1.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和研究内容
        1.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1.4 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1.3 研究区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及特征
    2.2 地层特征
    2.3 构造特征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3.3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2.4 岩浆作用特征
        2.4.1 晋宁期岩浆岩
        2.4.2 加里东期岩浆岩
        2.4.3 印支—燕山期岩浆岩
    2.5 物化探异常特征
        2.5.1 重力场特征
        2.5.2 航磁特征
        2.5.3 放射性场特征
        2.5.4 地球化学特征
        2.5.5 物化探异常特征
    2.6 遥感影像特征
    2.7 矿产分布特征
第3章 中长沟铀矿床地质特征
    3.1 含矿层位及岩石地质特征
    3.2 构造控矿特征
        3.2.1 褶皱
        3.2.2 断层
    3.3 岩浆作用与成矿关系
    3.4 围岩蚀变特征
    3.5 矿体与矿石特征
        3.5.1 矿体特征
        3.5.2 主要矿体特征
        3.5.3 矿石矿物
        3.5.4 矿石的化学组份特征
        3.5.5 矿石类型和品级
    3.6 脉体与脉石特征
第4章 若尔盖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分析与成因模式
    4.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4.1.1 铀源条件
        4.1.2 富集改造条件(构造条件)
        4.1.3 深部流体作用(岩浆活动)
        4.1.4 成矿集中分布在一定的高程段并与保矿条件相吻合
    4.2 矿田成矿规律探讨
    4.3 找矿标志总结
        4.3.1 地层及岩性标志
        4.3.2 构造标志
        4.3.3 物化探标志
    4.4 矿床成因
        4.4.1 成矿物质来源
        4.4.2 成矿热液来源
        4.4.3 成矿模式
        4.4.4 矿床成因
    4.5 找矿模式
        4.5.1 中酸性侵入体发育区
        4.5.2 构造交切部位
        4.5.3 有利的岩性组合
        4.5.4 硅灰岩产出地段
        4.5.5 各种脉体发育、成分复杂
        4.5.6 物化探异常显着
        4.5.7 矿体的保矿条件
第5章 若尔盖铀矿田资源潜力分析
    5.1 雪莲沟—向阳东沟Ⅰ级找矿远景区
    5.2 中长沟—谷陇Ⅰ级找矿远景区
        5.2.1 下推的主要依据
        5.2.2 下推资源量计算方法
        5.2.3 下推铀资源量计算结果
        5.2.4 异常区预测资源量
    5.3 罗军沟—日龙沟Ⅰ级找矿远景区
        5.3.1 外推依据
        5.3.2 外推资源量计算方法
        5.3.3 外推铀资源计算结果
        5.3.4 莫龙沟异常区资源量预测
    5.4 哈隆沟Ⅰ级找矿远景区
    5.5 温泉Ⅱ级找矿远景区
    5.6 占哇Ⅱ级找矿远景区
    5.7 降扎—白依和牙相Ⅲ级找矿远景区
    5.8 全国铀矿资源潜力评价项目成果
    5.9 资源潜力总体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南秦岭西端志留系中淋滤型铀矿及其成矿特征(1973)(论文参考文献)

  • [1]若尔盖铀矿田东部104铀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J]. 董之凯,李宝新,陈田华,张新民,马冰,冯国丕. 四川地质学报, 2021(02)
  • [2]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D]. 吴宇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3]陕西华阳川铀-多金属矿床中生代岩浆和热液成矿作用研究 ——来自矿物学的证据[D]. 黄卉.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4]新疆北东部地区中二叠统芦草沟组喷积岩特征及其形成构造背景探索[D]. 李哲萱. 西北大学, 2020(01)
  • [5]四川盆地地质结构及叠合特征研究[D]. 李洪奎.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6]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铀矿成矿特征与找矿远景[J]. 刘华,罗平,丁迪生. 有色金属设计, 2019(02)
  • [7]甘肃宕昌县干峪沟地区地球化学异常评价与成矿模式[D]. 陈稳兴. 兰州大学, 2019(09)
  • [8]南秦岭迭部地区硅质岩成因及富铀建造研究[D]. 张岩.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15(03)
  • [9]若尔盖地区向阳沟铀矿床地质地球物理特征及找矿方向[D]. 王春. 河南理工大学, 2015(09)
  • [10]若尔盖铀矿田成矿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分析[D]. 张立军.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南秦岭西端志留系中淋铀矿床及其成矿特征(197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