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不同分离株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沙门菌,食物中毒,血清型,生化分析
不同分离株论文文献综述
李映霞,郭凯纯,许少洪,黄芳,曾雅[1](2019)在《2012—2018年广州市海珠区不同来源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学分型及生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2012—2018年广州市海珠区沙门菌食品污染物监测分离株、食物中毒分离株、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分离株的血清学分型及生化分析。方法 2012—2018年分离416株沙门菌,包括28株食物中毒菌株、5株食品污染物监测菌株、383株体检人群菌株,对其进行血清学分型、生化鉴定。结果 416株沙门菌鉴定出40个血清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56株(13.5%),肠炎沙门菌46株(11.1%),德尔卑沙门菌41株(9.9%),其他血清型273株(65.6%)。沙门菌以A~F群血清型为主,同时检出多例罕见血清型。结论广州市海珠区人群中沙门菌的血清型众多且分布广,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为海珠区优势沙门菌血清型;开展沙门菌血清型监测,对该菌引发的疾病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卫生杂志》期刊2019年04期)
吴晓晓,贾毅飞,段真真,何宗霖,杨世忠[2](2019)在《不同浓度大蒜素溶液对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N2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大蒜素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XTT法检测了不同浓度大蒜素(512,256,128,64,32,16,8,4,2,1μg/m L)处理对不同生长时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2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素浓度与OD450值呈反比。512μg/m L浓度大蒜素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N2菌株后测得的OD450值均<0. 1,表现为对生物被膜的强烈抑制作用;256,128,64,32,16,8,4μg/m L浓度大蒜素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N2菌株后测得的OD450值均≥0. 1~≤0. 4,表现为对生物被膜的明显抑制作用;2,1μg/m L浓度的大蒜素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N2菌株后测得的OD450值均>0. 4,表现为对生物被膜的微弱抑制作用。说明大蒜素浓度是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N2分离菌生物被膜的主要因素,大蒜素浓度为512μg/m L时呈现明显的杀菌作用。(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14期)
招丽婵,覃健萍,王占新,林欣,孙石开[3](2019)在《鸡滑液囊支原体的流行调查及不同地区分离株药物敏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近年来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的流行情况,自2015年1月-2017年12月,对广东、广西、江苏、浙江、福建等地10个不同地区养殖场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该病在调查的10个不同地区均有发生,感染鸡群多见于l~4月龄,平均感染日龄为60日龄;8个不同品种鸡的平均感染率为8.89%,平均死亡率为2.16%。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存在品种差异,其中817肉杂鸡及清远麻鸡的感染死亡率最高。从157份疑似鸡滑液囊支原体感染鸡的病料中分离到96株田间流行株,各地区随机取1株进行10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10株临床分离株均对泰妙菌素、泰万菌素、泰乐菌素及多西环素较为敏感,对金霉素、庆大霉素等的敏感性显着下降且出现不同程度的耐受性,对盐酸环丙沙星、沙拉沙星敏感性较差,此结果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6期)
程芳洲,杨玥涛,高春花,汪俊云[4](2019)在《不同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情况,为选择合适培养基用于利什曼原虫培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3×105个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分别接种至1 m L NNN培养基、1 m L M199+20%胎牛血清培养基、1 m L M199+20%马血清培养基及1 m L脑心浸液培养基(含血红素)中,22℃温箱中无菌静置培养,显微镜下连续观察计数8 d,绘制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的生长曲线。结果 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能在NNN培养基、M199+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20%马血清培养基中生长繁殖,在NNN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3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着高于M199+20%胎牛血清培养基和M199+20%马血清培养基(P均<0.05),在这3种培养基中培养不同时间后的KS-2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计数均显着高于Cy和JIASHI-5株(P均<0.05)。KS-2、Cy、JIASHI-5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均不能在脑心浸液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结论分离自我国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在同一培养基中生长增殖速度有差异,同一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不同培养基中的生长繁殖速度亦有差异。NNN培养基是最适合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培养基。(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唐虹[5](2019)在《不同宿主生殖道的弯曲菌流行病学及其分离株分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弯曲菌(Campylobacter)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之一。人类弯曲菌感染轻则引起急性胃肠炎,严重时还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在反刍动物中,胎儿弯曲菌胎儿亚种(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fetus,C.ff)和空肠弯曲菌(Campylobacter jejuni,Cj)多引起羊散发性流产和地方流行性流产,胎儿弯曲菌性病亚种(Campylobacter fetus subsp.venerealis,C.fv)作为牛生殖道弯曲菌病病原,则引起不育、胚胎早期死亡及流产,给畜牧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已有研究表明胎儿弯曲菌性病亚种能在牛生殖道定植,常通过人工授精或动物交配途径引起弯曲菌感染,但对于其他种或亚种的弯曲菌是否存在于牛或其他宿主的生殖道鲜有文献报道。因此明晰弯曲菌在生殖道中的流行状况和传播规律,对于人和动物弯曲菌病的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建立了胎儿弯曲菌PCR检测方法,并结合现有的弯曲菌分离鉴定方法,对来自人、猴、牛和羊4种宿主的生殖道样品进行弯曲菌的分离鉴定,初步分析国内灵长类和反刍类动物生殖道弯曲菌的流行分布规律:对生殖道弯曲菌分离株的牛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并从基因组水平分析来自生殖道的弯曲菌分离株与肠道弯曲菌分离株的差异,从而为人和动物生殖道中弯曲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数据支持。一、胎儿弯曲菌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初步应用以胎儿弯曲菌表面蛋白基因sapB2为靶基因,应用软件设计引物,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引物敏感性、特异性和灵敏度的试验以及模拟污染样品的检测,建立胎儿弯曲菌PCR快速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样品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PCR方法能特异性扩增胎儿弯曲菌sapB2(789 bp)基因片段,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唾液弯曲菌和豚肠弯曲菌以及其他17株参考菌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均未扩增出条带;胎儿弯曲菌纯培养物最低可检出0.23 pg/μL的DNA,模拟感染样品污水和奶牛粪便样品中胎儿弯曲菌的最低检出量分别为0.9 CFU/mL和20 CFU/g;临床样品检测中,该PCR方法与传统平板分离法对400份奶牛肛门擦拭样和125份产妇阴道擦拭样的检测结果一致且均为胎儿弯曲菌阴性,两类样品的对照组样品中,PCR方法的胎儿弯曲菌回收率均为100%,奶牛肛门擦拭样品平板分离法回收率为80%,产妇阴道擦拭样平板分离法回收率为100%。本研究所建立的胎儿弯曲菌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度高、简便快速等特点,为胎儿弯曲菌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识别该菌株的爆发流行,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二、不同宿主生殖道的弯曲菌流行病学调查于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间,于扬州市某医院采集1128名孕妇的生殖道擦拭样及肛拭样,包括269例流产病例,收集其流产胎盘269份;于苏州和上海采集101只母猴的生殖道擦拭样及肛拭样;于扬州市某奶牛场采集455头健康奶牛和17头牛流产奶牛的生殖道擦拭样及肛拭样,采集流产奶牛胎盘及死胎的心脏、肝脏、脾脏、肺、肾和胃内容物;于江苏省的海安、盐城、盱眙、江都和涟水采集368头母羊的生殖擦拭样和肛拭样,及225份环境样。共采集了 2126份生殖道样品、2126份肛拭样及225份环境样。弯曲菌的分离鉴定结果显示,从人、猴、牛和羊的生殖道样中共分离到7株空肠弯曲菌、2株结肠弯曲菌、1株唾液弯曲菌及1株豚肠弯曲菌,所有样品均未分离到胎儿弯曲菌。其中空肠弯曲菌能从4种宿主的生殖道中被分离到,结肠弯曲菌在猴和羊的生殖道中被分离到,唾液弯曲菌和豚肠弯曲菌仅在牛的生殖道中被分离到。医院采集的孕妇生殖道样品中分离到1株弯曲菌且为空肠弯曲菌,阳性率为0.09%,肛拭样共分离到2株弯曲菌,总阳性率为0.18%,生殖道样和肛拭样弯曲菌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健康孕妇和流产个体生殖道弯曲菌分离率分别为0.12%和0,无显着性差异(P>0.05);流产个体和健康个体的肛拭样弯曲菌分离率分别为0.37%和0.12%,无显着性差异(P>0.05);269份胎盘样品未分离到弯曲菌。猴源生殖道擦拭样及肛拭样分别分离到3株和24株弯曲菌,总阳性率为2.57%和20.69%,生殖道样的弯曲菌阳性率显着低于肛拭样(P<0.05);母猴生殖道样分离到空肠弯曲菌2株,阳性率为1.72%,结肠弯曲菌1株,阳性率为0.86%;肛拭样中分离到空肠弯曲菌6株,阳性率为5.17%,结肠弯曲菌14株,阳性率为12.07%,其他弯曲菌属4株,阳性率为3.45%。116只母猴来自两种不同养殖模式,大笼群养和独笼养殖母猴生殖道样品弯曲菌总阳性率分别为3.16%和0,肛拭样弯曲菌总阳性率分别为24.21%和4.76%,大笼群养模式的母猴生殖道和肠道弯曲菌阳性率均显着高于独笼养殖模式(P<0.05)。羊源生殖道样和肛拭样的弯曲菌总阳性率分别为0.73%和13.41%,生殖道样的弯曲菌阳性率显着低于肛拭样(P<0.05)。410份母羊生殖道样品共分离到2株空肠弯曲菌和1株结肠弯曲菌,阳性率分别为0.49%和0.24%。6周内4次追踪采样一母羊群,正常饲养组和被接种李斯特菌组的生殖道样品均未分离到弯曲菌,正常饲养组肛拭样弯曲菌总阳性率从90.00%持续下降至37.50%,被接种李斯特菌组肛拭样弯曲菌总阳性率分别为100.00%、100.00%、88.89%和88.89%,连续6周处于一个较高的弯曲菌阳性水平。分群饲养的母羊群和公母混养的羊群生殖道样品弯曲菌分离率分别为0和1.48%,肛拭样弯曲菌分离率分别为0.97%和26.11%,差异显着(P<0.05)。羊源正常散养的羊群和经过长途运输羊群的生殖道样品弯曲菌分离率分别为1.61%和0,肛拭样弯曲菌分离率分别为25.81%和95.00%,长途运输后的羊群肛拭样弯曲菌分离率显着高于正常散养的羊群(P<0.05),但其生殖道弯曲菌分离率并未升高。牛源455头健康奶牛和17头牛流产奶牛的生殖道样弯曲菌阳性率分别为0.88%和0,均处于一个较低的感染水平,其中455头健康奶牛生殖道样品中分离到2株空肠弯曲菌、1株唾液弯曲菌和1株豚肠弯曲菌,分离率分别为0.44%、0.22%和0.22%。17头牛流产奶牛的生殖道擦拭样、胎盘及死胎脏器样品中均未分离到弯曲菌。健康奶牛和流产奶牛肛拭样弯曲菌阳性率分别为3.74%和5.88%,无显着性差异(P>0.05)。叁、生殖道弯曲菌分离株生物学特性及分子特征分析为了探究来自生殖道的弯曲菌分离株与其他生态位如肠道的弯曲菌分离株是否存在差异,我们对弯曲菌分离株的运动力、趋化性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手段,对来自生殖道和肠道的弯曲菌分离株进行了基因组的比较分析。运动力实验结果从菌种水平上分析,生殖道空肠弯曲菌分离株与肛拭样分离株的运动力平均直径分别为4.94 cm和5.05 cm,无明显差异,而结肠弯曲菌和唾液弯曲菌的运动力平均直径均大于肛拭样分离株。乳酸耐受能力从菌种水平上分析,生殖道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和唾液弯曲菌分离株的乳酸耐受能力均强于肛拭样分离株,其在乳酸MH溶液中于37℃下作用8 min后的平均减少量分别为1.53、1.49、1.10个数量级和1.60、1.93、2.15个数量级。硬琼脂法进行趋化性分析,从菌种水平上看来,生殖道空肠弯曲菌分离株在趋化物DL-苹果酸和丁二酸中均表现出比肛拭样分离株更强的趋化性;生殖道结肠弯曲菌分离株在叁种趋化物中均表现出比肛拭样分离株更强的趋化性;生殖道唾液弯曲菌分离株在α-酮戊二酸和丁二酸中均表现出比肛拭样分离株更强的趋化性。细胞黏附侵袭从菌种水平上来看,生殖道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和唾液弯曲菌分离株对Caco-2细胞和CHO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均强于肛拭样分离株,且对CHO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强于Caco-2细胞。从整体水平上看来,大多数情况下生殖道弯曲菌分离株在运动力、乳酸耐受能力、趋化性以及对Caco-2和CHO两种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上均强于肛拭样分离株。因此我们推测,这些能在生殖道中生存的弯曲菌在某些生物学特性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使其能够生殖道这种存在胁迫因子的恶劣环境中得以生存。进行进化关系分析显示,生殖道弯曲菌分离株与肛拭样分离株程交叉分布。生殖道弯曲菌分离株与肛拭样弯曲菌分离株在CDS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生殖道弯曲菌分离株基因组的总碱基数量和平均GC(%)含量均低于肛拭样分离株,可能与适应性进化有关。MLST分析显示,生殖道弯曲菌分离株与肛拭样分离株有3个同源复合体类型(ST-21,ST-22,ST-828)相同,表明宿主生殖道中感染的弯曲菌的同源复合体类型并不是特异的;生殖道弯曲菌分离株与肛拭样分离株有2个ST型(2和4253)相同,说明宿主生殖道中感染的弯曲菌ST型并不是特异的。细菌基因组的11类毒力基因数量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生殖道弯曲菌分离株与肛拭样弯曲菌分离株之间并未发现明显的差异和规律。(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9-06-01)
Wen,Xue-xia,He,Xi-jun[6](2019)在《我国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不同于2007年格鲁吉亚分离株》一文中研究指出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猪的一种烈性、传染性病毒病,主要感染家猪和野猪,其发病率和死亡率极高,给感染地区或国家的养殖业及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列为需要通报的动物疫病,被我国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其病原是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非洲猪瘟病毒属(Asfivirus)唯一成员,基因组为双股DNA,长约170 kb~193 kb,共编码151~167个蛋白,根据B646L基因的相似性,可以将ASFV分成24个不同的基因型。(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程芳洲,高春花,杨玥涛,汪俊云[7](2019)在《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的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 (ITS-1)序列的多态性。方法实验室培养10个分离自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包括四川/甘肃山丘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SC6和Cy分离株,新疆喀什人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801和KS-2分离株,新疆伽师荒漠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的JIASHI-1、 JIASHI-5、 XJ771分离株以及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的KXG-Xu、KXG-Liu和KXG-927分离株。收集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提取DNA, PCR扩增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ITS-1并送测序,用GENEDOC软件对ITS-1序列进行比对分析,从GenBank下载利什曼原虫其他分离株的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分析我国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亲缘关系。结果我国10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均扩增出单一的条带。序列分析结果显示, 801和KS-2分离株的ITS-1片段为316 bp,与MHOM/IN/80/DD8参照株比较其碱基突变率为0; JIASHI-1、 JIASHI-5和XJ771分离株为313 bp,碱基突变率为1.6%; KXG-Xu、 KXG-Liu和KXG-927分离株为312 bp,碱基突变率为1.6%; Cy和SC6分离株为318 bp,碱基突变率为0.6%。系统进化树显示,这10个利什曼原虫分离株ITS-1序列聚集成2个群和3个亚群,其中JIASHI-1、 JIASHI-5和XJ771分离株聚集为A亚群, KXG-Xu、 KXG-Liu和KXG-927分离株聚集为B亚群, A和B亚群聚集于群Ⅰ,为婴儿利什曼原虫; Cy、SC6、 801和KS2分离株聚集为C亚群,属群Ⅱ,为杜氏利什曼原虫。结论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ITS-1序列存在多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期刊2019年02期)
付启云,郑绍同,连建春,戴京京,张小云[8](2019)在《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不同年份分离株耐药元件基因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两组相隔7年的鲍曼不动杆菌菌株可能存在的耐药基因状况及菌株间的亲缘关系。方法分别收集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08年20株鲍曼不动杆菌,2016年20株鲍曼不动杆菌。菌种鉴定为鲍曼不动杆菌种特异mdf A基因与bla_(OXA-51)基因PCR双重检测为阳性方确认为鲍曼不动杆菌。再用PCR方法检测32种β-内酰胺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获得性耐药基因、10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最后对检测结果作样本聚类分析(UPGMA法)。结果 2016年分离株对第叁代头孢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喹诺酮药物均为耐药。2008年分离株仅对第叁代头孢类药物均为耐药,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均为敏感,对喹诺酮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分别有50.00%和60.00%的敏感性。2008和2016年分离株均检出bla_(ADC)和bla_(OXA-51),但bla_(OXA-2群)、bla_(OXA-23群)只有2016年分离株均被检出。2008年分离株对第叁代头孢类药物耐药主要与bla_(ADC)相关,2016年分离株对第叁代头孢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主要与bla_(ADC)、bla_(OXA-2群)和bla_(OXA-23群)相关。2016年分离株均测出aac(2)-Ⅰb、aph(3)-Ⅰ、armA等3种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相关基因,而2008年分离株均无检出。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tnp U、tnp513、IS26和ISaba1等4种也只有2016年分离株被全部检出。菌株亲缘关系分析可见2008和2016年不同年份分离株分成两个独立的簇群(A簇群和B簇群),2016年分离株聚集性更强相差系数更小。A和B簇群均可分为两个亚簇群。A-1亚簇群有两个克隆播散,A-2、B-1和B2亚簇群各有一个克隆播散。其中2016年分离株B-簇群一个有14株菌构成的大克隆播散。分离株耐药元件检测阳性模式显示,2008年分离株仅携带2~7种耐药元件基因;2016年分离株则携带14种~16种耐药元件基因。结论多种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基因、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耐药的重要原因。在同一家医院的对相隔7年的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耐药元件基因检测与分析是国内首次报道。不同年份分离株的耐药性和耐药元件基因携带状况差异明显:2016年分离株比2008年分离株耐药性更强,携带的耐药元件基因更多。2008年和2016年分离株均有克隆播散,提示有医院感染的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刘金,王占新,陈彤,鲁俊鹏[9](2019)在《2017年不同地区黄鸡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N基因遗传进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2017年国内不同地区黄羽肉鸡中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核衣壳蛋白基因(N基因)的遗传进化规律,本研究在2017年从广西、云南、山东等地共分离到16株IBV株,并对各分离株进行N基因扩增、测序及分析。结果显示:16株分离株N基因全长均为1 230 bp,不存在碱基缺失和插入。同源性分析显示:16株IBV分离株之间核苷酸和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5.9%~99.9%和89%~99.8%。进化分析显示:16株分离株中12株属于QX-Like型,3株属于Mass-Like型,1株属于4/91-Like型。以上结果表明:IBV N基因在我国部分地区主要以QX-Like型为主,已形成独立进化群,同时存在基因突变及重组的现象。本研究首次对不同地区黄羽肉鸡IBV N基因遗传进化进行了分析,阐明了该基因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预防兽医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蔡彦秋,马智龙[10](2018)在《泰州市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毒力基因型和耐药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泰州市水产品及腹泻病人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情况,并对检出的所有阳性菌株进行毒力基因和耐药性的比较研究。方法对采集的水产品和腹泻病人的粪便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的分离及鉴定,运用荧光PCR技术检测副溶血弧菌的tlh(不耐热溶血素)、tdh(耐热直接溶血素)、trh(相关耐热溶血素)这3种毒力基因,采用WHO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B法)分别对所有阳性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泰州市2014-2017年采集的水产品和腹泻病人样本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分别为34. 3%(37/108)、1. 2%(18/1 548),55株阳性菌株中tlh均为阳性,trh均为阴性,水产品分离株均未检出tdh,但腹泻病人分离株tdh的检出率为94. 4%(17/18)。腹泻病人分离株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四环素的耐药性高于水产品分离株,其中腹泻病人分离株和水产品分离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分别达到61. 1%(11/18)、54. 1%(20/37)。结论本市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污染情况较为严重,副溶血性弧菌是导致食源性腹泻的主要致病菌之一。腹泻病人分离株的tdh携带率较高而水产品分离株均未携带tdh;腹泻病人分离株对头孢唑啉、氨苄西林、四环素的耐药性高于水产品分离株,而且两种分离株对氨苄西林均有较高的耐药率。(本文来源于《现代预防医学》期刊2018年23期)
不同分离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不同浓度的大蒜素溶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试验采用XTT法检测了不同浓度大蒜素(512,256,128,64,32,16,8,4,2,1μg/m L)处理对不同生长时间的金黄色葡萄球菌N2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素浓度与OD450值呈反比。512μg/m L浓度大蒜素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N2菌株后测得的OD450值均<0. 1,表现为对生物被膜的强烈抑制作用;256,128,64,32,16,8,4μg/m L浓度大蒜素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N2菌株后测得的OD450值均≥0. 1~≤0. 4,表现为对生物被膜的明显抑制作用;2,1μg/m L浓度的大蒜素作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N2菌株后测得的OD450值均>0. 4,表现为对生物被膜的微弱抑制作用。说明大蒜素浓度是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N2分离菌生物被膜的主要因素,大蒜素浓度为512μg/m L时呈现明显的杀菌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不同分离株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映霞,郭凯纯,许少洪,黄芳,曾雅.2012—2018年广州市海珠区不同来源沙门菌分离株血清学分型及生化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9
[2].吴晓晓,贾毅飞,段真真,何宗霖,杨世忠.不同浓度大蒜素溶液对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N2分离株生物被膜的影响[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3].招丽婵,覃健萍,王占新,林欣,孙石开.鸡滑液囊支原体的流行调查及不同地区分离株药物敏感性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9
[4].程芳洲,杨玥涛,高春花,汪俊云.不同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培养基中生长繁殖观察[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9
[5].唐虹.不同宿主生殖道的弯曲菌流行病学及其分离株分子特征分析[D].扬州大学.2019
[6].Wen,Xue-xia,He,Xi-jun.我国流行的非洲猪瘟病毒:不同于2007年格鲁吉亚分离株[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7].程芳洲,高春花,杨玥涛,汪俊云.我国不同利什曼病流行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1的多态性分析[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19
[8].付启云,郑绍同,连建春,戴京京,张小云.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不同年份分离株耐药元件基因比较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9
[9].刘金,王占新,陈彤,鲁俊鹏.2017年不同地区黄鸡中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分离株N基因遗传进化分析[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9
[10].蔡彦秋,马智龙.泰州市不同来源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毒力基因型和耐药性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