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功能区开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G1-熵权组合评价法,综合评价
功能区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辉,张培钰[1](2019)在《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选择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区域功能定位,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层面构建了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G1-熵权主客观组合评价方法和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对13个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的经济发展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与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22期)
叶楠[2](2019)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开发强度指标动态监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及《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辽政发[2014]11号)正式发布以来,国家和地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尽快建立监测制度,明确监测依据,细化监测内容,提出监测方法,评估监测结果。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国家和省级联合制定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发展规划~([2])。主体功能区规划监测的基本目标是市县是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基本发展方向推进,监测的具体关键指标应当包括主体功能区类型调整的关键指标和国土空间关键约束指标。主体功能区规划涉及的空间尺度比较大,监测实时性要求比较高,要做到尽可能的及时、准确、客观,因此监测手段引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大数据获取和处理等技术手段,缩短评估时间降低监测成本,增强监测成果的科学性。首先,本文选取典型区域沈阳市,初步研究确定监测基本内容和指标;重点针对关键的监测指标——开发强度,基于GIS/RS技术,通过Landsat遥感影像、夜间灯光数据等,提出动态监测的基本依据、数据准备、影像识别、指标测算、成果确认等基本监测示范流程和技术运用模式,并完成沈阳市2013年-2017年开发强度变化的动态监测,作为沈阳市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考核的基本依据,研究的开发强度监测示范流程和技术方法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其次,运用Landsat遥感影像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完成对沈阳市主体功能区2013年至2017年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和人口的数据提取,利用ArcGIS处理分析技术提取出13个单元的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的面积和人口数量。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开发区中,铁西区和苏家屯区等叁个区域建设用地比重高于规划目标,开发强度高;重点开发区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比重高于规划目标、城市扩张规模过大、人口集聚度逐年下降;限制开发区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开发强度高于规划目标的2倍以上。最后,针对沈阳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区域规划相关理论,提出优化发展建议:优化开发区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与重组为主线,采取积极政策缓解人口压力,整治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重点开发区应调控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保证城市发展的科学性和稳定性,控制过高的开发强度;限制开发区应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首位,制约进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贝尔,孙京禄,陆贝贝,徐鑫[3](2019)在《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主体功能区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大战略,目前主体功能区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重点开发区域以提供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为主体功能,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主战场。本文总结近5年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成效和不足,从完善规划体系、优化空间格局、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要素保障、完善绩效考核制度等方面,提出进一步推动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中国经贸导刊(中)》期刊2019年05期)
唐益[4](2019)在《划定59个生态功能区经济开发设准入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内禁止开垦、建设道路;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内禁止导致水体污染的产业发展;河网水域生态功能区内需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日前,我市印发《中山市生态功能区划》(以下简称“区划”),将全市域划分为9个一级生态区,21个生态亚区,59个生态(本文来源于《中山日报》期刊2019-05-16)
李斌,石永明,赵伟[5](2019)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土地利用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纲领,其中指出:"重点生态功能区,要形成‘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的空间结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确定与重点生态功能区相适宜的土地利用模式。本文通过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和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探讨了"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与重点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和国土空间优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重点生态功能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土地利用模式,可以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徐放,喻建华[6](2018)在《城市重点功能区开发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功能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点地区,其所收获的政策关注度、资金投入、项目安排、功能导入等各方面的力度明显高于一般地区。对于我国多数城市而言,重点功能区建设仍处于探索阶段,关注的重点多集中于重点功能区"终极理想状态"的空间状态描绘,而对重点功能区实施综合绩效预测、评估关注并不够。在实施层面,重点功能区的土地储备实施主体主要着眼于土地出让金,对实施后产生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考虑并不多,单一地从土地出让的角度来评价重点功能区的建设绩效,可能导致"一叶障目"。本文以武汉市为例,通过对比国内外对重点功能区或类似区域的评估理论,探索适合国内重点功能区的综合效益评价体系,为重点功能区的规划与建设提供更好的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期刊2018-11-24)
孙莉[7](2018)在《开发性金融支持房山产业功能区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房山区产业功能区发展阶段与特征的基础上,依据规划定位、发展方向,提出功能区的投融资需求,制定相应的投融资方案,并提出开发性金融支持的重点功能区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8年21期)
东佳玲,许子杰,徐琪[8](2018)在《徐州市主体功能区开发建设策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功能区指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重视主体功能区规划、开发与建设,对于推动区域发展而言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徐州市主体功能区开发建设工作,从徐州市主体工区的合理规划、关系处理以及政策完善叁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论述。(本文来源于《产业与科技论坛》期刊2018年12期)
马涛,高卓群,王晓磊[9](2018)在《北京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与城市开发边界变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开发边界的划定已成为我国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有序发展,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重要管控手段之一。本文从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主体功能特点、空间落位及规划的发展方向入手,科学设定主体功能区与城市开发区的功能与空间对应关系,以及用地类型变化与城市开发边界变动的关系。结合数据的可得性,定义主体功能在相应空间上的实现情况。引入系统动力学思想,对演进过程背后的动力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城市开发边界变动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的耦合关系。最终得出结论:北京市各主体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功能依规实现程度较高,各主体功能区的人口承载功能仅有部分得以较好地依规实现,各主体功能区的生态农业主体功能总体呈下降趋势,尚未完全依规发展。各个城市功能区的主体功能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发展方向有较多不一致,未来应采取更为有效的空间管控手段。在主体功能实现视角下的功能空间布局发展与开发边界变动的同步性尚未充分实现,主体功能在空间布局上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8年12期)
王磊,方维萱,鲁佳,孙少楠[10](2017)在《乌拉根地区矿山开发与生态功能区耦合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乌恰地区是我国天山南坡荒漠草原水土流失敏感生态功能区,脆弱生态系统面临主要问题是荒漠化和盐渍化胁迫;同时也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基地,实现新疆乌恰地区生态-环境-资源基地的协调发展,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重要支撑点。乌拉根砂岩型超大型铅锌矿床位于塔里木盆地西段乌拉根前陆盆地(方维萱等,2016)之中,目前已探明铅锌金属储量超过500万吨,预测的铅锌金属(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期刊2017-12-09)
功能区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及《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辽政发[2014]11号)正式发布以来,国家和地区的主体功能区战略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尽快建立监测制度,明确监测依据,细化监测内容,提出监测方法,评估监测结果。主体功能区规划是在国家和省级联合制定的战略性、基础性、约束性的空间发展规划~([2])。主体功能区规划监测的基本目标是市县是否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基本发展方向推进,监测的具体关键指标应当包括主体功能区类型调整的关键指标和国土空间关键约束指标。主体功能区规划涉及的空间尺度比较大,监测实时性要求比较高,要做到尽可能的及时、准确、客观,因此监测手段引入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大数据获取和处理等技术手段,缩短评估时间降低监测成本,增强监测成果的科学性。首先,本文选取典型区域沈阳市,初步研究确定监测基本内容和指标;重点针对关键的监测指标——开发强度,基于GIS/RS技术,通过Landsat遥感影像、夜间灯光数据等,提出动态监测的基本依据、数据准备、影像识别、指标测算、成果确认等基本监测示范流程和技术运用模式,并完成沈阳市2013年-2017年开发强度变化的动态监测,作为沈阳市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考核的基本依据,研究的开发强度监测示范流程和技术方法具有普遍的推广意义。其次,运用Landsat遥感影像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完成对沈阳市主体功能区2013年至2017年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和人口的数据提取,利用ArcGIS处理分析技术提取出13个单元的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的面积和人口数量。研究结果显示:优化开发区中,铁西区和苏家屯区等叁个区域建设用地比重高于规划目标,开发强度高;重点开发区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比重高于规划目标、城市扩张规模过大、人口集聚度逐年下降;限制开发区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城镇及工业建设用地规模扩张速度过快,开发强度高于规划目标的2倍以上。最后,针对沈阳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利用区域规划相关理论,提出优化发展建议:优化开发区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与重组为主线,采取积极政策缓解人口压力,整治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重点开发区应调控城市发展速度和规模,保证城市发展的科学性和稳定性,控制过高的开发强度;限制开发区应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首位,制约进大规模高强度开发,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功能区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1].李旭辉,张培钰.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构建[J].统计与决策.2019
[2].叶楠.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开发强度指标动态监测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3].张贝尔,孙京禄,陆贝贝,徐鑫.安徽省重点开发区域主体功能区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
[4].唐益.划定59个生态功能区经济开发设准入条件[N].中山日报.2019
[5].李斌,石永明,赵伟.重点生态功能区“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土地利用模式探讨[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徐放,喻建华.城市重点功能区开发综合效益评价体系研究[C].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规划实施与管理).2018
[7].孙莉.开发性金融支持房山产业功能区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
[8].东佳玲,许子杰,徐琪.徐州市主体功能区开发建设策略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
[9].马涛,高卓群,王晓磊.北京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效果与城市开发边界变动关系研究[J].城市建筑.2018
[10].王磊,方维萱,鲁佳,孙少楠.乌拉根地区矿山开发与生态功能区耦合关系[C].第八届全国成矿理论与找矿方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2017
标签:重点开发主体功能区; 经济社会发展绩效; G1-熵权组合评价法; 综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