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给药系统论文-程刚,胡容峰,王斌,王丽娜

经鼻给药系统论文-程刚,胡容峰,王斌,王丽娜

导读:本文包含了经鼻给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石杉碱甲,微透析,原位凝胶,鼻腔给药

经鼻给药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程刚,胡容峰,王斌,王丽娜[1](2016)在《微透析技术进行石杉碱甲微乳温度/pH敏感型原位凝胶经鼻给药系统的脑靶向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Hup A为指标性成分,评价Hup A微乳温度/pH敏感型原位凝胶鼻腔给药脑靶向性,探讨鼻腔给药的可行性。方法以Hup A静脉注射液和微乳为对照,结合血液和脑部的微透析取样技术,收集叁种剂型的血液和脑组织中的透析液,通过UHPLC/MS/MS测定药物浓度后,用DAS2.1软件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以脑靶向指数(BIT)进行评价。结果鼻腔给药Hup A微乳温度/pH敏感型原位凝胶,血液和脑组织绝对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122.6%和120.4%,血液/脑组织分别为t_(1/2)=8.56/6.57、MRT_((0-t))=3.31/3.69和AUC_(0-t)=249.43/136.72,C_(max)=77.76/25.83,相比注射给药t1/2、MRT(0-t)和AUC(0-t)较大,C_(max)相对较小,DTI为0.982:HupA微乳鼻腔给药后,血液和脑组织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分别为97.6%和96.4%,血液/脑组织分别为t_(1/2)=4.8/5.38、MRT_((0-t))=2.96/3.59和AUC_((0-t))=198.69/109.45,C_((max))=64.62/20.41,相比于注射给药t1/2、MRT(0-t)较大,AUC(0-t)和C_(max)相对较小,DTI为0.987。结论鼻腔给药后HupA部分药物可直接转运入脑,具有一定的脑靶向性,且药物在脑部的驻留时间更长,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给药途径。(本文来源于《2016“定量药理学与药物临床评价”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论文集》期刊2016-10-29)

刘聪敏,白洁,杜守颖,陆洋,GUO,Qingli[2](2013)在《微透析技术在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脑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在体或离体脑化学采样技术,测定的是脑细胞外液中非结合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在脑靶向、脑内活性效应药物的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由于血-脑屏障及血液-脑脊液屏障的存在,药物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限制,而通过鼻黏膜给药可以绕开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本文将围绕微透析技术、鼻黏膜给药,及微透析技术在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举例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鼻脑靶向制剂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下)》期刊2013-10-26)

徐攀,杜守颖,黎迎,李鹏跃[3](2013)在《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血液中的药物难以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近些年研究表明,经鼻腔给药后,药物可以绕过血脑屏障直接进入脑部,而且其对机体的损伤和副作用都较小,因此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不断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首先探讨了药物经鼻入脑的通路及机制,并针对鼻腔给药的不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还介绍了脑靶向性的评价方法,为进一步研究鼻脑靶向制剂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药物与临床》期刊2013年02期)

苏柘僮[4](2009)在《胆酸经鼻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胆酸经鼻给药系统的基础问题进行研究,解决胆酸经鼻给药关键性问题,确保胆酸经鼻给药的安全性、稳定性、有效性,为含胆酸的中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突出其在治疗鼻炎、脑中风等病症的优势提供有力支撑。方法采用HP-β-CD制备胆酸包合物以解决胆酸经鼻给药的关键性问题,应用正交试验优化包合物制备工艺以及物相鉴别对包合物进行鉴别确证,并设计鼻粘膜刺激性评价试验对HP-β-CD缓和胆酸鼻粘膜刺激性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此外,还采用相应试验考察HP—β—CD对胆酸的溶解性、体外鼻粘膜渗透性、抗炎作用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最佳制备工艺为:投料比例1:3,包合温度为60℃,搅拌时间60min,药液滴加速度1.6ml·min~(-1);通过四种物相鉴别研究证实胆酸—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成功形成;纤毛毒性实验、急性刺激性形态学评价结果显示胆酸经过HP—β—CD包合后,其鼻粘膜刺激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p<0.05)。连续给予含胆酸0.5mg·ml~(-1)的包合物溶液对大鼠鼻粘膜刺激性是非常微弱的,并且停止用药后鼻粘膜可以自我恢复;包合常数K=564.30 L.mol~(-1),当HP—β—CD浓度为40mM时,胆酸的溶解度为原来溶解度的11.81±0.10倍;采用绵羊鼻粘膜进行渗透试验,包合物的渗透系数和稳态流量分别为胆酸的1.46、1.44倍;胆酸经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其抗炎作用不会受到影响(p>0.05);胆酸经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后,不会导致其在高温、高湿、强光照等环境下不稳定,也不会导致其在相对湿度75%、温度40℃条件下放置而不稳定。结论羟丙基-β-环糊精可以改善胆酸鼻粘膜刺激性,增加胆酸溶解性和体外鼻粘膜渗透性,并且不影响胆酸抗炎作用以及稳定性,表明采用HP-β-CD制备胆酸包合物以解决胆酸经鼻给药关键性问题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01)

孙宇[5](2008)在《甲氨蝶呤微球的制备及其经鼻给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甲氨蝶呤(methotrexate)为模型药物,制备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并对其鼻腔给药脑靶向传递系统进行了研究。由于鼻腔中存在鼻纤毛清除系统,溶液剂在鼻粘膜滞留的半衰期仅为15 min,因此提高药物在鼻黏膜表面的滞留时间成为鼻腔给药的关键。甲氨蝶呤在脑肿瘤治疗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将其制成具有生物粘附性的壳聚糖微球用于鼻腔给药,可以延长药物与鼻黏膜的接触时间,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脑内的药物浓度,用于治疗脑部肿瘤以减轻不良反应等。方法与结果:在文献调研和预实验的基础上,确定以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采用喷雾干燥法制备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然后分别对制备工艺、处方等进行单因素考察,在此基础上通过四因素叁水平正交实验,以微球的收率和包封率为评价指标,确定制备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的最佳工艺条件。其中壳聚糖与甲氨蝶呤的浓度和液体的流速对制备过程有显着的影响。按优化处方制备的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5μm,符合鼻腔给药要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微球表面光滑,有凹陷、中空的结构。DSC结果显示药物以无定形状态分布于微球的骨架结构中。进一步对壳聚糖微球的特性进行了考察,发现壳聚糖的性质对微球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随着壳聚糖分子量的增加,药物的释放速度减慢,且不同载药量的微球释放行为也不同。释放机理研究表明,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体外释放行为符合Ritger-Peppas模型。黏膜粘附性及纤毛毒性考察结果表明,未交联的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具有很好的粘附性,而且其粘附性与壳聚糖的分子量、脱乙酰度和载药量有很大的关系。在体蟾蜍上颚给予壳聚糖微球后,仍可见纤毛规律的摆动,表明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纤毛毒性很小。影响因素实验结果发现,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在强光4500±5001x,高温60℃下外观无明显变化,在相对湿度75%的环境下,吸湿增重明显,表明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具有一定的吸湿性,应于干燥处密封保存。将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在室温下密封放置6个月期间,外观、含量、释药行为均无显着变化。药物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甲氨蝶呤注射给药在脑内几乎测不出药物浓度,而鼻腔给予甲氨蝶呤溶液剂及自制的微球制剂,甲氨蝶呤可以经鼻入脑,且微球的生物利用度是溶液剂的118%。这一方面是源于壳聚糖的粘附性,可以提高药物在鼻腔中的滞留时间;另一方面,壳聚糖作为吸收促进剂,也可以增加药物的吸收。结论:以上各项体内外实验证明壳聚糖微球延长了甲氨蝶呤在鼻腔中的滞留时间,利于药物的充分吸收,且缓释效果良好,可以提高甲氨蝶呤在脑内的生物利用度。因此,甲氨蝶呤壳聚糖微球通过鼻腔给药增加了药物在脑内吸收,对于提高生物利用度具有实际意义。(本文来源于《沈阳药科大学》期刊2008-05-01)

周晓通[6](2006)在《盐酸锥双净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盐酸锥双净(trybizine hydrochloride,SIPI-1029,T-46)是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发现并研制的高效低毒的新型抗锥虫药,作为兽用药已完成临床试验,申报生产。但体内药效学表明它不能治愈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感染的小鼠,这可能是因为该药亲水性好,难透过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而人被锥虫感染后,锥虫会侵入CNS。本课题旨在通过制剂学研究促进药物透过BBB,使其在CNS达到有效杀虫浓度。 测定了不同pH条件下T-46的表观溶解度和表观油/水分配系数,随溶液pH值得增加,T-46的平衡溶解度逐渐增大,在6左右达到最大,而后随pH的增大逐渐减小;随溶液pH值得增加,T-46的油水分配系数逐渐增大,在6左右达到最大。 采用小脑延髓池插管法采集脑脊液,用尾部取血收集血样。以HPLC法测定脑脊液和血液中的T-46,其灵敏度可以达到药物动力学研究要求。 以相变温度,透牛嗅黏膜累积扩散量和体外累积释药量为考察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试验了原位成胶剂泊洛沙姆407浓度,相变温度调节剂PEG6000浓度和促透剂HP-β-CD浓度叁因素的影响,得出T-46原位凝胶的优选处方组成为:1.5%T-46,20%泊洛沙姆407,2.5%PEG6000,2.5%HP-β-CD,0.9%苯甲醇。制剂处方稳定,重现性良好。 大鼠鼻腔给予T-46原位凝胶和静注T-46溶液,经鼻给药血药AUC_(PLASMA)为静注的26.8%,脑脊液T-46的AUC_(CSF)是静注的2.68倍,显示T-46原位凝胶鼻腔给药有明显的脑靶向性。 研究表明,T-46原位凝胶作为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期刊2006-05-01)

沈莹[7](2005)在《自微乳化胰岛素经鼻给药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微乳作为一种新型药物传递系统,稳定、吸收迅速完全、能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在药剂学领域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本研究将自微乳化技术与生物粘附技术结合起来应用于呼吸道给药的干粉吸入剂中,首先借助于叁元相图的绘制,确定四组分的合适配比,将胰岛素制备成浓缩微乳,再与天然高分子材料-壳聚糖复合,经冷冻干燥制得具生物粘附性的固体粉末。给入鼻腔后,在湿润环境中自乳化成纳米大小的微乳,易于透过鼻粘膜的屏障,经鼻粘膜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进入体内;具生物粘附性的含药附聚物吸水膨胀后,可以长时间滞留于鼻腔内,使药物吸收和利用更为完全,从而显着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 本实验采用蟾蜍上腭粘膜模型离体法和在体法考察单次给药后鼻纤毛毒性,用大鼠鼻中隔粘膜扫描电镜观察法考察多次给药后的鼻粘膜毒性。结果证明本研究最后筛选的处方中所用的辅料均对鼻纤毛无毒性,制剂经七天(每日叁次)连续给药后对大鼠鼻粘膜组织结构和表面形态无影响,安全可靠。 为证明制剂的有效性,实验采用正常大鼠、糖尿病大鼠、正常家兔、正常犬进行自制胰岛素微乳及自微乳制剂的药效学研究。家兔试验可以初步证明胰岛素自微乳制剂可以在鼻腔中水性粘液环境下自发乳化成微乳,粒径为纳米级大小的质点可以帮助药物更好地与鼻粘膜接触,迅速进入体循环,发挥全身作用。 1.0IU/kg剂量的胰岛素微乳制剂经正常大鼠鼻腔给药,10min即起效,持续至给药后180min,在50~90min降糖幅度最大,最大降糖百分率为39.49±4.17%,与腹腔注射同剂量胰岛素中性溶液相比,相对药理生物利用度约为25.46%。糖尿病大鼠鼻腔给1.OIU/kg剂量的胰岛素微乳制剂,10min即起效,降糖效果持续至180min,50~70min降糖幅度最大,最大降糖百分率分达45.47±3.64%,与腹腔注射的相对药理生物利用度为31.7l%,显着高于正常大鼠。 2.0IU/kg剂量的胰岛素自微乳制剂经正常犬鼻腔给药,20min即起效,降糖效果持续至180min,50~70min降糖幅度最大,最大降糖百分率达36.42±2.78%,药理相对生物利用度为20.23%;经放射免疫法测定各时间点血液中胰岛素含量,T_max=40min,C_max=137.8mU/L,经3P97软件计算,相对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为12.0%。正常犬的初步药动学研究表明血药浓度升高与血糖浓度下降趋势相符。 实验结果表明自制的胰岛素自微乳制剂经鼻给药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期刊2005-05-01)

经鼻给药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脑微透析技术是一种在体或离体脑化学采样技术,测定的是脑细胞外液中非结合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在脑靶向、脑内活性效应药物的研究中具有广泛应用。由于血-脑屏障及血液-脑脊液屏障的存在,药物到达中枢神经系统受到限制,而通过鼻黏膜给药可以绕开血脑屏障,到达中枢神经系统。本文将围绕微透析技术、鼻黏膜给药,及微透析技术在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举例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研究鼻脑靶向制剂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经鼻给药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程刚,胡容峰,王斌,王丽娜.微透析技术进行石杉碱甲微乳温度/pH敏感型原位凝胶经鼻给药系统的脑靶向性研究[C].2016“定量药理学与药物临床评价”国家级继续教育培训班论文集.2016

[2].刘聪敏,白洁,杜守颖,陆洋,GUO,Qingli.微透析技术在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中的应用[C].“好医生杯”中药制剂创新与发展论坛论文集(下).2013

[3].徐攀,杜守颖,黎迎,李鹏跃.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

[4].苏柘僮.胆酸经鼻给药系统的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9

[5].孙宇.甲氨蝶呤微球的制备及其经鼻给药系统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8

[6].周晓通.盐酸锥双净经鼻脑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6

[7].沈莹.自微乳化胰岛素经鼻给药系统的研究[D].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2005

标签:;  ;  ;  ;  

经鼻给药系统论文-程刚,胡容峰,王斌,王丽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