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模型论文-张佳书,田嘉琳,向叙昭,傅晋华

协同发展模型论文-张佳书,田嘉琳,向叙昭,傅晋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协同发展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京津冀,农业协同,多层级耦合协调模型

协同发展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书,田嘉琳,向叙昭,傅晋华[1](2019)在《基于多层级耦合协调模型的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是京津冀可持续发展的依托,农业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了解京津冀农业的协同发展程度,针对不足提出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然而,目前对京津冀农业协同程度的定量研究较少。因此,本文以2004—2017年京津冀农业产业数据为研究样本,分为京、津、冀,京津、京冀、津冀,京津冀3个层级,采用多层级耦合协调模型对农业产业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内部两两之间耦合协调度不断上升,但3地整体的农业耦合协调度自2010年进入勉强协调阶段,2013年后出现增长迟缓态势,这与各地优势产业的发展和各地当前发展与定位间的差异有关。最后,本文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世界农业》期刊2019年11期)

李昌明,刘海滨,张向东,张富强[2](2019)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合作发展模型及模式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叁地新能源产业集群间的合作共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借鉴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产业集群协同合作发展模型;其次,对京津冀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内跨省市合作展开障碍分析;再次,提出京津冀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内跨省市合作的模式选择建议。(本文来源于《科技经济导刊》期刊2019年31期)

张晨,李诗珍[3](2019)在《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港口物流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港口物流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水平,采用2011-2017年荆州港及荆州市相关数据,利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港口物流能力子系统与产业结构升级子系统有序度较低;产业结构升级子系统有序发展程度滞后于港口物流能力子系统;港口物流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系统的有序度整体不断下降。(本文来源于《物流技术》期刊2019年10期)

杨柳,王元明[4](2019)在《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协同发展对于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从协同学的视角构建跨区域产学研协同创新框架,结合京津冀2002-2016年相关数据,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京津冀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北京产学研创新子系统有序化程度最高,内部协同效应最强,其次为天津,河北有序化程度最低。②京津冀各子区域产学研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较高均达到良好协同水平。③京津冀各子区域产学研两两子系统协同中科研机构—高校子系统协同合作水平均高于企业—科研机构和企业—高校,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协同合作需进一步加强。④京津冀区域整体产学研创新复合系统协同度水平较低且波动较大。最后,依据结论提出促进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建议,为构建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发展新格局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科技和产业》期刊2019年10期)

程皓,阳国亮[5](2019)在《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腹地的PVAR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来,区域一体化、区域协同发展成为中国主要经济区域用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实施的新机制。在此背景下,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作用效果如何,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采用2003-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腹地的城市样本数据,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VAR)模型探索了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作用大小及发展趋势。接着从基础设施关联效应、产业结构效应、科技创新效应叁个中介效应的角度重点剖析了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之间存在显着的双正向互动关系,且区域协同发展对区域一体化的作用要强于区域一体化对区域协同发展的作用。内在机理考察显示,基础设施关联效应、产业结构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均能够在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互动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其中产业结构效应在互动关系中的传导作用最强,基础设施关联效应和科技创新效应则在不同的互动方向上表现不一。本文的研究对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和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腹地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9年10期)

鲁彦[6](2019)在《川黔渝叁省市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城市间引力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先有长叁角经济区、珠叁角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作为国内经济叁大增长极,后有学者指出第四增长极在西南地区的"成渝经济区"。重庆和成都作为西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带动上具有不容小觑的能力,随着贵州经济的崛起,川黔渝的协同发展问题也被大家所提出探讨,川黔渝叁省市发展研究也相继出现。从资源互补性和城市圈发展两方面,对川黔渝叁省市协同发展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川黔渝经济圈区域化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本文来源于《科技和产业》期刊2019年09期)

樊国敬,徐超[7](2019)在《基于AHP分析模型的浙赣皖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色旅游在我国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角色,在旅游消费市场中所占份额也在日渐上升,对游客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增强。浙赣皖因地缘相近、文脉相通,在红色旅游协同发展方面极具可行性和必要性。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深入分析浙赣皖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建立多层次红色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浙赣皖叁省协同发展红色旅游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本文来源于《红色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张英[8](2019)在《基于耦合模型的水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有效反映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状况,基于驱动力、状态、响应叁个维度甄选出50个指标,分别建构了水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DSR指标体系,利用熵权值法得到两个系统中各指标的权重值和综合评价值,分析了水生态环境系统评价、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状况,探讨了水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演化,提出修复、改善、优化当前水生态环境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康慧聪,郭子雪[9](2019)在《基于距离协同度模型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实现二者之间的协同发展是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为了研究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问题,更好地发挥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构建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距离协同度评价模型,并利用河北省2007—2017年间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2007—2017年期间,河北省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度和协同发展度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协同度则呈小幅度上下波动趋势。(本文来源于《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戚广平,陆冠宇[10](2019)在《基于站域空间耦合模型的站城协同发展模式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站与城是一个多维度、多要素和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以站城协同效应为目标,以站域空间为研究对象,针对六个样本案例,运用归纳、聚类等方法构建站域空间系统。同时,基于空间耦合概念,建立站域空间耦合模型。通过对样本案例的分析研究,从站域空间耦合的整体层面、系统层面和要素层面进行解析,总结出站城协同发展的叁种不同模式,对我国站城协同发展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选择开展了有益的探索。(本文来源于《建筑技艺》期刊2019年07期)

协同发展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京津冀叁地新能源产业集群间的合作共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首先借鉴Logistic增长模型构建产业集群协同合作发展模型;其次,对京津冀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内跨省市合作展开障碍分析;再次,提出京津冀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内跨省市合作的模式选择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协同发展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佳书,田嘉琳,向叙昭,傅晋华.基于多层级耦合协调模型的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研究[J].世界农业.2019

[2].李昌明,刘海滨,张向东,张富强.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新能源产业集群区域合作发展模型及模式选择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

[3].张晨,李诗珍.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港口物流能力与产业结构升级协同发展研究[J].物流技术.2019

[4].杨柳,王元明.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的京津冀区域产学研协同发展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9

[5].程皓,阳国亮.区域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及其腹地的PVAR模型和中介效应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9

[6].鲁彦.川黔渝叁省市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城市间引力模型[J].科技和产业.2019

[7].樊国敬,徐超.基于AHP分析模型的浙赣皖红色旅游协同发展研究[J].红色文化学刊.2019

[8].张英.基于耦合模型的水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9

[9].康慧聪,郭子雪.基于距离协同度模型的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10].戚广平,陆冠宇.基于站域空间耦合模型的站城协同发展模式解析[J].建筑技艺.2019

标签:;  ;  ;  

协同发展模型论文-张佳书,田嘉琳,向叙昭,傅晋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