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机短信广告的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郭燕[1](2014)在《三网融合背景下垃圾短信治理策略研究 ——以XX移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大力推进三网副合的背景下,网络融合下的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伴随网络及时性、迅捷性、互动性、分布式、共享式的优点也将出现的大量网络滥用行为,如垃圾信息问题。因此,伴随着手机的普及而存在已久的垃圾短信问题已经不再适宜孤立看待之。作为现代通信业和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无法逃避的“灰色话题”,短期来看,垃圾信息会随着智能手机各项属性的开发而得到新的发展,如基于手机位置属性的短信推送等。中长期来看,随着下一代网络的诞生,垃圾短信也将会拥有更多的传播途径。现在基于业务层的融合发展较为活跃,新的业务形式不断涌现。目前,垃圾短信还仅存在于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电信网之间,随着三网融合业务层面的推进,垃圾信息有可能会借助智能终端、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等业务的发展而从电脑、手机终端蔓延到电视终端以及其它终端。从传媒角度来看,垃圾短信也将直接影响到移动广告的发展和普及。因此,必须从正面研究解决方案,忽视、逃避都将纵容此类“灰色业务”的发展,都将给互联网、通信业、传媒业带来无限的隐患。本文在三网融合背景下,侧重于运营商在治理垃圾短信中的功能和作用,从用户的切身需求和运营商的治理需求两方面出发,搭建用户和运营商之间的需求桥梁。本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项工作:①基于北京移动后台海量数据总结出了具有规范性的短信内容维度的分类,为进一步的治理奠定了基础。②设计调查问卷,了解用户对于垃圾短信的态度以及定制手机短信广告的态度;并对北京移动内部员工进行深入访谈,获取一手数据。③立足于运营商视角,结合调查问卷和内部访谈,从事前、事中、事后治理三个维度提供全面且兼具操作性的长效治理举措。④从政府、协同联动和公民个人角度,提出垃圾短信在法律、监管、宣传等方面的治理举措,对运营商治理起到支撑和补充的作用。本文弥补了传统研究中仅站在政府视角提供指导性建议的不足,所提出的垃圾短信治理策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可移植性。本文认为不能孤立看待垃圾短信问题,垃圾短信既是现代通信业由来已久的顽疾,也是未来三网融合普及中的绊脚石,是三网融合推进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所提出的长效治理策略将可以为三网融合内容安全和监管方面提供新的思路,起到较好的示范作用。
伍阳[2](2011)在《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研究 ——以长沙大学城大学生为例》文中认为手机短信广告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告运营商的追捧,在快速的发展。手机短信广告成为人们常见的、有效的新型广告模式,随着手机用户的快速增长,短信广告的市场潜力也在不断膨胀。短信广告作为一种广告形式已经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间,被广大手机用户所熟悉,但是相对于传统媒体广告而言,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接受度仍然比较低,因此,对于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研究尤为重要,通过对短信广告受众的实际调查研究,以期扩充这一领域的研究方面,也为探讨手机短信广告的新模式以及3G时代的手机短信广告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以长沙大学城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结合前人研究和路边访谈所得,总结出影响手机短信广告受众接受手机短信广告的因素包括:态度、可信度、和谐性、复杂性、兼容性、社会影响、传播境遇、选择性、个体创新性、信息用户化以及行为意向。利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这些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研究过程中,利用EXCEL和SPSS17.0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进行相关性分析时,以态度和行为意向作为手机短信广告受众心理和行为的分析基础,分别分析可信度、和谐性、复杂性、兼容性、社会影响、传播境遇分别与态度的相互关系,态度、选择性、社会影响、个体创新性、信息用户化分别与行为意向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大学生对手机短信广告普遍持不认可的态度,且无明显性别差异。分析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心理得出,对短信广告受众态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是:传播境遇>兼容性>社会影响>可信度>和谐性,同时短信广告受众的态度与复杂性没有相关性;分析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行为得出,手机短信广告受众行为意向的影响因素从大到小排列为:个体创新性>选择性>信息用户化>态度>社会影响。最后,依据结论,在如何提高手机短信广告受众接受态度的问题上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黄良友,徐创,樊少武[3](2011)在《手机短信广告的法律规制》文中认为手机短信广告是一种新型的广告形式,具有发送方便快捷、成本低廉、投放准确、接受率高等优点。目前,手机短信广告存在着发布主体混乱、虚假和违法短信广告泛滥、侵犯手机用户合法权益的现象严重等问题。为此,应通过完善短信广告相关法律规范、加大短信广告监管力度、强化通信运营商监控职责、健全用户权利保障机制、转变短信广告经营模式、强化短信广告行业自律等措施来促进手机短信广告的健康发展。
周洪辉[4](2011)在《手机短信(彩信)广告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发展预测》文中研究说明从2008年4月1日国产3G标准TD-SCDMA首次试用,到5月23日电信重组,再到8月份的北京奥运3G使用承诺,都说明中国已经于2008年正式进入3G时代。3G网络的发展将带来手机媒体的巨大变化,手机媒体的内容和应用都面临巨大发展空间,其中给手机广告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本文首先对手机媒体的定义、特征、传播形态以及国内外的发展概况等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第三章,选择手机短信广告为研究对象,进行用户分析、产业链分析以及营销策略分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用户的体验。剖析手机短信广告上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了解受众群对手机短信广告的态度与认知。第四章选取亿动广告传媒作为手机彩信广告的研究样本,初步对亿动广告传媒在结构布局、内容编辑上进行简单的分析。选取亿动传媒为肯德基夏日酷饮制作的无线推广案例,从活动背景,活动目标,亿动方案、用户手机、效果评估5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通过综合比较和归纳,总结亿动手机广告运作的经验,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最后对手机短信(彩信)广告进行比较,分析其优劣,预测手机广告的发展方向。结论如下:第一,目前人们对手机短信广告的接受度仍然有限。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群主要是青年人,他们的消费特征呈现多种变化。手机用户对娱乐资讯类广告兴趣较为浓厚,多数人喜欢在空闲时间接收广告,字数在30个字以内为宜。第二,当前广告主,运营商,到用户等几方面组成了手机短信(彩信)广告的产业链。未来手机市场呈现由运营商主导产业链的特点,而手机广告营销策略还尚待发展完善。第三,亿动广告传媒(Madhouse)是中国最大最智能的移动广告网络之一,以领先的无线营销解决方案,通过整合广告主和无线互联网络资源,充分实现手机媒体的巨大作用。第四,亿动广告传媒具有多重智能定向投放,广告效果优化、完整的报表分析以及评估体系。第五,基于客户认知习惯的改变,广告业务制作水平的提高以及技术的更新,3G时代的手机媒体广告将呈现多种发展趋势。
李慧[5](2010)在《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手机广告业务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商业生态系统的内涵、结构、企业角色和发展阶段的研究,总结运用此理论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同时,着重分析手机广告用户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并构建手机广告用户态度及使用意向研究模型,根据模型提出假设并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手机广告的收益性、可信性、娱乐性、干扰性是影响用户态度的主要因素。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和对中国手机广告业务现状及用户的分析,本研究构建了手机广告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界定了手机广告生态系统正处于生态系统的扩展阶段,并对系统中的主要成员,即广告主、手机广告代理商、手机广告运营商、电信运营商、终端制造商和用户做出了深入分析。本研究选取了中国移动为研究对象,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从企业角色、STP营销、市场推广、传播媒介这四个方面对中国移动开展手机广告业务的策略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中国移动在手机广告生态系统中应发挥骨干企业的作用,整合多方资源,制定不同细分市场、不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营销策略,推动整个手机广告生态系统的发展。
蒋琳[6](2010)在《短信广告的模式创新与发展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手机短信广告指的是以短信息(SMS)或多媒体信息(MMS)为广告媒介,向消费者发送有关产品、服务、概念等信息内容的广告形式。在众多的移动通信网
裘贤,梁文玲[7](2010)在《基于消费者信任的短信广告有效性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机短信广告作为一种新式的广告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被商界誉为"最具有前景的媒体",但是消费者对短信广告的态度却差强人意。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基于消费者信任理论,对短信广告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
李大为,孙瑞国[8](2009)在《从传播学视角透视中国的手机短信广告》文中指出手机广告是一种强大的新型广告媒体。在多种类型的手机媒体广告中,手机短信广告具有潜在的巨大的广告价值。在论述手机短信广告发展存在障碍的同时,提出了建立短信广告经营登记制,适度集中短信广告发布权和实行适度的短信广告审查等建议。
孔秀祥,翁婷瑾[9](2009)在《手机媒体及其广告营销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手机正在成为人们的信息终端。除了基本的通话功能,手机还具有无线网络媒体终端机的特征。手机给广告人无限的遐想,并吸引了很多人在那里跃跃欲试。我们从手机媒体的特性及其对广告的意义、国外的先进模式及其借鉴价值,综合各方数据,通过分析手机广告的类型、特征、市场规模、产业模式,结合中国市场发展实际,以求探讨中国市场手机广告将来的发展趋势。
贾嫚丽[10](2009)在《手机短信广告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做为一种新的广告媒体脱颖而出。手机短信广告是以短信平台为依托,以手机短信为广告媒介,向消费者发布有关企业产品、服务、概念等信息内容的广告形式。相对于传统的广告媒介,手机短信广告具有潜在用户庞大、传播即时快捷、到达率高、发布的可控制性、受众准确、互动性、个性化等几方面的优势。短信广告是手机广告的初级形式,它具有手机媒体优势,但其形式、内容简单,存在着许多缺陷,如侵犯个人隐私权;不良信息众多,缺乏监管;用户对手机短信广告接受度低;运行模式单一,缺少精细化运营;发布门槛低,市场混乱等等。由于法律监管的不善,很多恶意短信、欺诈性短信强制性地进入用户手机中,不仅污秽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洁净空间,还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问题使得人们对短信广告深恶痛绝,也让许多商家对短信广告这一方式抱有怀疑态度。要排除这些障碍,使手机短信广告在中国顺畅地发展,需要在培育广告用户、加强内容生产、提高服务意识、建立合理的营销模式、出台相关政策、加强监督管理、加强保护手机短信广告消费者的隐私等层面上做文章。3G技术是手机短信广告媒体的催长剂和发展方向,它代表了移动通信发展的新趋势。随着3G技术的完善、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手机短信广告可以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二、手机短信广告的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机短信广告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三网融合背景下垃圾短信治理策略研究 ——以XX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案设计 |
1.2.1 研究内容 |
1.2.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2.3 研究方法 |
1.2.4 技术路线 |
1.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概述 |
2.1 三网融合相关理论 |
2.1.1 网络融合理论 |
2.1.2 三网融合概念及意义 |
2.2 三网融合与垃圾短信 |
2.2.1 三网融合下的内容安全与垃圾短信问题 |
2.2.2 垃圾短信相关概念 |
2.2.3 垃圾短信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治理现状 |
2.2.4 三网融合下的垃圾短信发展趋势预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垃圾短信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
3.1 运营商层面 |
3.1.1 缺乏长效治理机制 |
3.1.2 对服务提供商的监督不力 |
3.1.3 过滤技术仍有待提高 |
3.2 政府层面 |
3.3 协同联动层面 |
3.4 个人层面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模型的建立及实证调查 |
4.1 研究对象 |
4.2 问卷设计 |
4.3 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
4.4 数据分析 |
4.4.1 用户基本属性描述统计分析 |
4.4.2 样本信度分析 |
4.4.3 样本效度分析 |
4.4.4 问卷数据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运营商层面的垃圾短信治理策略研究—以北京移动为例 |
5.1 基于海量数据下的端口类垃圾短信分类 |
5.2 事前治理维度 |
5.2.1 建立疏堵结合治理机制 |
5.2.2 建立高危端口先审后发机制 |
5.2.3 建立分层分级管理体系 |
5.2.4 提升垃圾短信过滤技术手段 |
5.2.5 规范代理商放号制度 |
5.3 事中治理维度 |
5.3.1 完善端口类事中监控流程 |
5.3.2 引入第三方监控 |
5.3.3 对存量非实名制用户进行实名制登记 |
5.4 事后治理维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其他层面的垃圾短信治理策略 |
6.1 政府维度 |
6.1.1 加强垃圾短信治理的立法工作 |
6.1.2 清理垃圾短息群发器和伪基站市场 |
6.1.3 成立专门监管机构,多方联防联动 |
6.1.4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
6.2 公民个人维度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问卷 |
附录2:深度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研究 ——以长沙大学城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3 课题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1.5 核心概念界定及论文构成 |
1.5.1 核心概念界定 |
1.5.1.1 手机短信广告 |
1.5.1.2 手机短信广告受众 |
1.5.2 论文构成 |
第2章 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研究设计 |
2.1 调查目的 |
2.1.1 调查目的 |
2.1.2 访谈调查 |
2.2 研究假设 |
2.3 问卷设计 |
2.4 样本抽取 |
2.5 数据收集 |
2.6 资料处理 |
第3章 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研究结果 |
3.1 短信广告受众研究研究的总体情况 |
3.2 手机短信广告受众研究各因素分析 |
3.2.1 手机短信广告受众研究中各因素的描述 |
3.2.2 手机短信广告受众研究中各因素的测量 |
3.2.3 手机短信广告受众研究中各因素的统计分析 |
3.2.4 手机短信广告各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2.4.1 手机短信广告受众心理分析 |
3.2.4.2 手机短信广告受众行为分析 |
3.2.5 假设验证 |
第4章 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研究结果讨论 |
4.1 手机短信广告受众心理分析 |
4.1.1 传播境遇方面 |
4.1.2 态度方面 |
4.2 手机短信广告受众行为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问卷调查 |
(3)手机短信广告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手机短信广告概述 |
(一) 手机短信广告的涵义和类型 |
(二) 手机短信广告的发送途径 |
(三) 手机短信广告的优势 |
二、手机短信广告存在的问题 |
(一) 发布主体混乱 |
(二) 虚假、违法短信广告泛滥 |
(三) 侵犯手机用户合法权益的现象极为普遍 |
三、发展手机短信广告的对策 |
(一) 完善短信广告的相关法律规范 |
(二) 加大对短信广告的监管力度 |
(三) 强化通信运营商的监控职责 |
(四) 健全用户权利保障机制 |
(五) 转变短信广告的经营模式 |
(六) 强化短信广告行业的自律 |
四、结语 |
(4)手机短信(彩信)广告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发展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2章 手机广告理论概述 |
2.1 手机广告的定义以及特点 |
2.1.1 手机广告的定义 |
2.1.2 手机广告的特点 |
2.2 手机广告的类型 |
2.2.1 PUSH类 |
2.2.2 手机客户端广告 |
2.2.3 彩铃广告 |
2.2.4 WAP广告 |
2.2.5 业务嵌入类广告 |
2.2.6 移动搜索类广告 |
2.2.7 无线定位类广告 |
2.3 手机媒体广告与其他媒体广告的区别 |
2.4 国内外手机广告的发展现状 |
2.4.1 国外手机广告的发展情况 |
2.4.2 我国手机广告发展现状 |
2.4.3 中国手机广告发展存在的问题 |
2.5 3G时代的手机广告 |
2.5.1 手机广告发展的新机遇 |
2.5.2 手机终端服务的变革 |
第3章 手机媒体传统广告形式——短信广告的分析 |
3.1 研究对象以及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和目的 |
3.2 手机短信广告用户分析 |
3.2.1 受众分析 |
3.2.2 消费特征 |
3.2.3 接受度分析 |
3.2.4 用户体验分析 |
3.3 手机短信广告的功能分析 |
3.4 产业链分析 |
3.5 手机短信广告营销策略分析 |
3.5.1 数据库营销策略 |
3.5.2 精准营销策略 |
3.5.3 动营销策略 |
第4章 亿动手机广告运作分析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亿动手机广告方案 |
4.2.1 亿动无线营销 |
4.2.2 亿动无线广告系统 |
4.2.3 亿动无线广告网络 |
4.3 亿动智道 |
4.3.1 开发者 |
4.3.2 广告主 |
4.3.3 合作伙伴 |
4.4 亿动广告传媒数据平台 |
4.4.1 亿动广告传媒广告数据统计 |
4.4.2 统计方法 |
4.5 广告案例分析 |
4.5.1 活动背景 |
4.5.2 活动目标 |
4.5.3 挑战和创新 |
4.5.4 亿动方案 |
4.5.5 用户手机分析 |
4.5.6 效果评估 |
4.6 对亿动手机广告运作思考与建议 |
4.6.1 资源的整合与开发 |
4.6.2 运营模式策略的多样化 |
4.6.3 丰富广告内容与娱乐化、个性化的业务 |
4.6.4 手机广告推广的探索 |
第5章 3G时代手机广告的发展趋势 |
5.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5.1.1 手机彩信广告与短信广告的区别 |
5.1.2 亿动手机广告运作的优点 |
5.1.3 存在的问题 |
5.2 3G时代手机媒体广告发展的趋势 |
5.2.1 短信电网的发展 |
5.2.2 手机视频广告的兴起 |
5.2.3 传统媒体广告形式与手机广告形式的结合 |
5.2.4 手机广告的新定义 |
5.2.5 定制方式的改变 |
5.2.6 广告计费方式的改变 |
5.2.7 免费化、精确性和互动性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手机广告业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研究框架 |
1.3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学者对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 |
2.1.1 商业生态系统的来源、定义及研究方向 |
2.1.2 商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分析框架 |
2.1.3 商业生态系统中的企业角色 |
2.1.4 商业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 |
2.2 国内外学者对手机广告业务的研究 |
2.2.1 手机广告业务的定义、种类及特点 |
2.2.2 手机广告业务的相关政策法规 |
2.2.3 手机广告业务的用户研究 |
2.2.4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手机广告研究 |
2.3 研究的问题与不足 |
2.4 本文的研究视角 |
第三章 中国手机广告现状及用户分析 |
3.1 手机广告业务的发展状况 |
3.1.1 国际手机广告业务发展状况 |
3.1.2 中国手机广告业务发展状况 |
3.2 中国手机广告业务的分类、特点及商业模式 |
3.2.1 中国手机广告业务的分类 |
3.2.2 中国手机广告业务的特点 |
3.2.3 中国手机广告业务的主要商业模式及比较 |
3.3 手机广告用户分析 |
3.3.1 手机广告用户的特点 |
3.3.2 手机广告用户认知分析 |
3.3.3 手机广告用户态度分析 |
3.3.4 手机广告用户认知、态度和行为分析 |
3.4 用户态度及使用意向实证分析 |
3.4.1 研究模型和假设 |
3.4.2 问卷设计 |
3.4.3 调查对象及抽样方法 |
3.4.4 数据分析及检验 |
3.4.5 实证分析结论 |
第四章 中国手机广告生态系统分析 |
4.1 中国手机广告生态系统的结构及其特征 |
4.1.1 中国手机广告生态系统的结构 |
4.1.2 中国手机广告生态系统的特征 |
4.1.3 中国手机广告生态系统的问题 |
4.2 中国手机广告生态系统的发展阶段 |
4.2.1 发展阶段的界定 |
4.2.2 发展阶段的问题 |
4.3 中国手机广告生态系统主要节点分析 |
4.3.1 广告主 |
4.3.2 手机广告代理商 |
4.3.3 手机广告运营商 |
4.3.4 电信运营商 |
4.3.5 终端制造商 |
4.3.6 手机广告用户 |
第五章 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中国移动手机广告策略 |
5.1 企业角色生态策略 |
5.1.1 中国移动在手机广告生态系统中的角色 |
5.1.2 中国移动在手机广告生态系统中的策略 |
5.2 STP营销策略 |
5.2.1 手机广告业务的市场细分 |
5.2.2 手机广告业务的目标市场 |
5.2.3 手机广告业务的定位 |
5.3 市场推广策略 |
5.3.1 建立手机广告用户许可机制 |
5.3.2 建立用户数据库及分析体系 |
5.3.3 加强广告形式和内容创新 |
5.4 传播媒介策略 |
5.4.1 短信广告 |
5.4.2 彩信广告 |
5.4.3 彩铃广告 |
5.4.4 WAP广告 |
5.4.5 游戏广告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未来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手机广告业务用户态度及使用意向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基于消费者信任的短信广告有效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信任理论综述 |
1. 信任定义 |
2. 信任前因 |
3. 信任结果 |
三、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
四、数据采集与分析 |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
1. 广告企业自我提升策略 |
2. 接收增值策略 |
3. 短信广告形象改变策略 |
4. 法律、制度保障策略 |
(8)从传播学视角透视中国的手机短信广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手机短信广告定位分析 |
1.互动性强。 |
2.受众群庞大, 传播范围广泛。 |
3.受众定向化。 |
4.受众定量化与高传达效果。 |
二、中国手机短信广告的现状 |
三、手机短信广告发展存在的障碍 |
1.广告信息含量低。 |
2.外部环境的影响。 |
四、手机短信广告发展对策 |
1.建立短信广告经营登记制 |
2.适度集中短信广告发布权 |
3.实行适度的短信广告审查 |
(9)手机媒体及其广告营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手机作为广告媒体的潜力与实力 |
(一) 手机信息平台的建设 |
(二) 手机信息平台优势与劣势 |
1、用户数量庞大, 用户资料相对清晰, 隐私保护的灰色地带 |
2、互动性高、富媒体形态, 屏幕与带宽受限较大 |
3、私密性高、干扰度小, 可屏蔽部分信息, 对窜入的广告信息有抵触情绪 |
4、移动便捷、随时随地的通讯平台 |
5、手机信息平台运作模式复杂、技术制约 |
6、手机平台资费相对较高 |
(三) 手机广告市场推演 |
1、“推”与“拉” |
2、广告主的态度 |
3、广告代理商的作为 |
(四) 手机广告价值 |
1、精准营销 |
2、数据库营销 |
二、中国手机广告发展现状 |
(一) 手机媒体广告市场规模 |
(二) 手机媒体的广告业务模式 |
1.短信广告 |
2.3G时代的手机广告 |
(1) WAP网站广告 |
(2) 移动搜索 |
(三) 日本I-MODE模式借鉴 |
(四) 中国手机广告发展趋势展望 |
(10)手机短信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综述 |
(一) 选题的意义 |
1. 选题缘起 |
2. 选题意义 |
3. 创新之处 |
(二) 文献综述 |
1. 基于新媒体角度的研究 |
2. 基于营销角度的研究 |
3. 基于文化现象角度的研究 |
(三) 研究方法 |
二、手机媒体与手机短信广告 |
(一) 手机媒体的发展及其媒介特性 |
1. 手机媒体的发展 |
2. 手机媒体的媒介特性 |
(二) 手机短信广告的产生及发展现状 |
1. 手机短信广告的诞生 |
2. 手机短信广告的现状 |
3. 手机短信广告的表现形式 |
4. 手机短信广告的发送方式 |
三、我国手机短信广告透视 |
(一) 手机短信广告的优势 |
1. 潜在用户庞大 |
2. 传播即时快捷 |
3. 到达率高 |
4. 传播过程可控制性 |
5. 受众准确 |
6. 互动性 |
7. 个性化 |
(二) 我国手机短信广告存在的问题 |
1. 侵犯个人隐私权 |
2. 不良信息众多,缺乏监管 |
3. 受众接受度低 |
4. 运作模式单一,缺少精细化运营 |
5. 发布门槛低,市场混乱 |
四、手机短信广告的发展策略 |
(一) 培育手机短信广告用户 |
(二) 改变受众态度 |
1. 合理获取用户群,合理开发用户资源 |
2. 注重手机短信广告内容的策划 |
(三) 建立合理的营销模式 |
1. 运用合理的盈利模式 |
2. 运用合理的行销方式 |
五、加强监督管理 |
(一) 监管时存在的难点 |
1. 手机短信广告监管主体之间的协作与掣肘 |
2. 广告活动各主体身份的重叠 |
3. 广告表现形式的多样化 |
4. 监管缺乏执法依据和取证技术 |
(二) 有效加强监督管理的措施 |
1. 建立手机实名制 |
2. 建立短信广告经营登记制 |
3. 建立“第三方认证和监控”制度 |
4. 适度集中短信广告发布权,实行适度的短信广告审查 |
5. 强制短信广告自我标记,技术手段杜绝违规行为 |
6. 加强行业自律,建立手机消费者协会 |
(三) 加强保护手机短信广告消费者的隐私 |
1. 从技术层面来保证手机用户的隐私安全 |
2. 运用法律来保护消费者的隐私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手机短信广告的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网融合背景下垃圾短信治理策略研究 ——以XX移动为例[D]. 郭燕. 北京邮电大学, 2014(04)
- [2]手机短信广告的受众研究 ——以长沙大学城大学生为例[D]. 伍阳. 湖南大学, 2011(03)
- [3]手机短信广告的法律规制[J]. 黄良友,徐创,樊少武. 商业研究, 2011(05)
- [4]手机短信(彩信)广告调查、案例分析以及发展预测[D]. 周洪辉.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5]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手机广告业务研究[D]. 李慧. 北京邮电大学, 2010(03)
- [6]短信广告的模式创新与发展策略[J]. 蒋琳. 新闻爱好者, 2010(08)
- [7]基于消费者信任的短信广告有效性实证研究[J]. 裘贤,梁文玲.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 [8]从传播学视角透视中国的手机短信广告[J]. 李大为,孙瑞国.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9(06)
- [9]手机媒体及其广告营销研究[A]. 孔秀祥,翁婷瑾. 新媒体产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第4辑), 2009
- [10]手机短信广告研究[D]. 贾嫚丽. 河南大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