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酸利用菌论文-李伟,李佳,王宇鹏,杨帆,赵华

乳酸利用菌论文-李伟,李佳,王宇鹏,杨帆,赵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乳酸利用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透明圈法,乳酸利用菌,菌株鉴定,解淀粉芽孢杆菌

乳酸利用菌论文文献综述

李伟,李佳,王宇鹏,杨帆,赵华[1](2017)在《清香型白酒乳酸利用菌的筛选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透明圈法,从清香型白酒大曲中筛选出两株可以产生透明圈的菌株B4-1和B36-1。通过对两株菌株进行16S r RNA基因测序鉴定,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合生理生化试验结果,最终确定两菌株均为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单一碳源发酵及葡萄糖-乳酸混合发酵试验结果表明,在葡萄糖存在的情况下菌株B4-1和B36-1的乳酸利用量分别为1.91 g/L和1.26 g/L,符合乳酸利用菌的筛选特征。因此两株菌均可以作为清香型白酒的乳酸利用菌。(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7年09期)

姜晓林[2](2015)在《猪肠道菌群对乳酸的利用和D型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等哺乳动物后肠道中栖息着种类众多的微生物,数量高达1013-1014 CFU/mL,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对维持肠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一些肠道微生物,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等代谢会产生大量乳酸,主要为两种构型:L型乳酸和D型乳酸,其中D型乳酸的积累会对动物产生严重后果。实际上,在健康动物的粪样中乳酸的浓度很低,这是因为乳酸可以被消化道内的其他菌群代谢所利用。这些细菌不仅可以代谢消化道内过量的乳酸,防止乳酸酸中毒,维持正常pH,而且可以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其对维持大肠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单胃动物肠道中乳酸利用菌的报道尚不多,特别是在猪源D型乳酸利用菌方面还未见系统研究,因此,本论文首先对猪粪样中混合菌群利用不同构型乳酸的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进一步分离和鉴定粪样中的D型乳酸利用菌,并研究其体外发酵特性。论文研究分为叁部分:一 仔猪粪样菌群对不同构型乳酸的体外利用特性本试验旨在比较猪粪样中菌群对不同构型乳酸的利用特性,分别以D型乳酸、L型乳酸或DL型混合乳酸为底物,仔猪新鲜粪样为接种物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发酵过程中乳酸的浓度,并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酵前、后发酵液中菌群变化。结果表明,发酵24 h后,添加不同构型乳酸时,在门水平上,发酵样品中菌群组成无显着差异,在属水平上菌群组成有显着变化,D型乳酸组Coprococcus、Subdoligranulum属占总菌比例显着低于L型和DL型混合乳酸组,而Ruminococcus、unclassified Clostridiales和unclassified Lachnospiraceae占总菌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两种底物组(P<0.05)。24h 后,发酵液中 Coprococcus、Desulfovibrio 和 Oscillibacter 属被 10 倍以上富集,而Blautia、Clostridium、Dorea和Faecalibacterium属占总菌比例仅为发酵前的0.1-0.5。结果表明,猪粪样微生物对不同构型乳酸的利用存在差异,乳酸在后肠道中的积累和菌群之间的互作有关,调节微生物菌群组成可能是防止乳酸积累的一个有效途径。二 猪源D型乳酸利用菌的分离与鉴定本试验旨在分离猪源D型乳酸高效利用菌,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将新鲜猪粪接种到只补充D型乳酸的YCFA培养基,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共分离纯化得到25株肠道菌。通过测定25株菌24 h内对D型乳酸的利用情况,筛选到6株高效利用D型乳酸的菌株:J1、J2、J3、J4、J5、J6,它们在24 h内对25 mmol/L的D型乳酸利用率均接近100%。通过对D型乳酸利用菌的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鉴定,6株菌分别被鉴定为:Bacteroides fragilis(脆弱拟杆菌),为拟杆菌属的代表株,革兰氏阴性杆菌;Bacteroides acidiciens(产酸拟杆菌),此菌株与脆弱拟杆菌的特性相似;Veillonella denticariosi,系统发育与啮齿韦荣氏球菌相似;Veillonella caviae(豚鼠韦荣氏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厌氧球菌;Bacteriodies uniformis(单形拟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专性厌氧型;Megasphaera elsdenii(埃氏巨型球菌)。6株菌均能利用葡萄糖、麦芽糖、乳酸等碳源并产生大量的气体。叁 D型乳酸利用菌的体外发酵性质以及对不同构型乳酸利用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6株D型乳酸利用菌对D型乳酸的体外发酵特性以及Megasphaera elsdenii J6对不同底物的发酵特性。将6株菌分别接种到补充25 mmol/L D型乳酸的YCFA培养基上生长,测定其24 h生长速率,对底物的利用情况以及发酵产物,6株菌均能在仅添加D型乳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且都可以在24 h内完全利用掉25 mmol/L的D型乳酸,产生大量SCFAs。其中,Megasphaera elsdenii J6对D型乳酸的利用速率最快,并且24 h的发酵产物中丁酸的产量远高于其它5株菌。将M.elsdenii J6接种到分别添加相同浓度(25 mmol/L)的D型乳酸、L型乳酸、DL型混合乳酸(D型乳酸:L型乳酸分别为1:1和1:2)以及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生长,结果表明:相对于L型乳酸,M.elsdenii J6更偏爱利用D型乳酸。当M.elsdenii J6生长在D型乳酸为唯一底物的培养基上时,代谢产物中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等短链脂肪酸的浓度显着高于生长在其他构型乳酸的培养基上(P<0.05)。测定M.elsdenii J6的D型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着高于L型乳酸脱氢酶的活性(P<0.05)。当M.elsdenii J6生长在仅添加葡萄糖为底物的培养基上时,M.elsdenii J6首先将葡萄糖代谢为乳酸,当葡萄糖消耗殆尽之后M.elsdenii J6利用已经产生的乳酸进行二次发酵,说明菌株M.elsdenii J6自身存在一个初级和次级代谢的关系。该结果说明,优先利用D型乳酸的肠道细菌,如M.elsdenii,对肠道内D型乳酸积累有潜在的益生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15-05-01)

宋克伟,周森,魏金旺,王勇,张如金[3](2015)在《乳酸利用菌的筛选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清香型白酒基酒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乳酸乙酯含量过高,乙乳比例失调的技术难题。牛栏山酒厂运用微生物技术,从本厂清香型大曲中分离筛选出1株可降解乳酸的细菌,编号为B001,通过PCR鉴定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同时,将B001进行中试试验,有效降低了白酒中乳酸乙酯的含量,同时少量提升了乙酸乙酯的含量,解决了乙乳比例失调的技术难题,有效改善了清香型白酒因乙乳比例失调导致的酒体不协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15年03期)

姜晓林,苏勇,朱伟云[4](2014)在《猪源D型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乳酸广泛存在于人体、动物体及微生物代谢之中,其分子存在两种理化性能相近,旋光性相反的光学对映体,即L型乳酸和D型乳酸。在实际生产中,不合理的日粮结构引起消化道内pH的改变,从而破坏乳酸产生菌和乳酸利用菌的平衡,造成了乳酸的大量积累,直接导致了乳酸酸中毒。特别是D型乳酸的积累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不仅会有诱发D型脑病的风险,严重者甚至会因呼吸衰竭而死亡。本试验旨在从猪肠道中分离D型乳酸利用菌,对其进行鉴定,并进一步进行体外发酵试验以研究其代谢特性。采用Hungate滚管厌氧培养技术,从生长猪新鲜粪样中分离D型乳酸利用菌,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所分离菌株进行鉴定,气相色谱法对代谢产物进行分析,同时,通过体外培养研究D型乳酸高效利用菌株对不同构型乳酸的利用特性。试验中共分离到25株D型乳酸利用菌,其中6株能高效利用乳酸的菌株经鉴定分别为:Bacteroides fragilis,Bacteroides acidifaciens,Veillonella denticariosi,Veillonella Caviae,Bacteriodies uni formis和Megasphaera elsdenii。6株菌均可利用D型乳酸作为唯一碳源,并且在24 h内可对25 mmol/L的D型乳酸完全利用,主要代谢产物为乙酸,丙酸和丁酸。菌株Megasphaera elsdenii在以D型乳酸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速率以及对底物的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其他5株菌,并且代谢生成的短链脂肪酸种类更具多样,其中丁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5菌株。以25 mmol/L的D型乳酸,L型乳酸,D型乳酸:L型乳酸=1:1,D型乳酸:L型乳酸=1:2为碳源底物进行体外发酵研究,发现菌株Megasphaera elsdenii对D型乳酸底物的利用效率显着高于其他叁组。在DL型乳酸混合组中,该菌可优先利用D型乳酸,当D型乳酸耗尽后其对L型乳酸的利用速度加快,进一步分析乳酸脱氢酶酶活发现,该菌体内D型乳酸脱氢酶活性显着高于L型乳酸脱氢酶。本试验从猪粪中分离到了一株高效利用D-乳酸菌株Megasphaera elsdenii,该菌可优先利用D型乳酸,并大量转化为丁酸,这提示Megasphaera elsdenii菌株对于维持猪肠道菌群生态平衡,缓解肠道D型乳酸积累,维持宿主后肠健康可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0-16)

杨望军,曹健,王德良,韩兴林,王旭亮[5](2012)在《乳酸利用菌的筛选、应用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曲和酒醅为筛选源,采用Lu-Ye选择性培养基进行筛选。通过平板初筛、静置发酵、模拟白酒工艺发酵,筛选出2株降乳酸能力较强的菌株,其在液体静置发酵和模拟发酵情况下,降乳率分别为87.58%,25.97%和98.51%,38.54%。同时采用16S rRNA序列测定和生理生化测定,初步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2年03期)

镇达,姚惟琦,陈茂彬[6](2009)在《乳酸利用菌的环境耐受性及对模拟白酒固体发酵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发酵过程中的窖池分离数十株乳酸利用菌,选取6株检测其在有氧及缺氧条件下的乳酸盐浓度、有机酸浓度、乙醇浓度耐受性及在混合碳源条件下对利用乳酸盐的影响,显示降乳菌对有关环境因素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模拟厌氧固体发酵显示大部分菌株降乳效果达到25%~50%,对乙酸等有机酸水平影响少,而对乙醇含量具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09年09期)

镇达,郭艺山,陈茂彬[7](2009)在《浓香白酒生产中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乳酸盐为碳源从枝江大曲窖泥、出窖糟醅、黄水及大曲中分离纯化了16株乳酸利用菌。其中,从黄水和大曲中分离到多种降乳菌,黄水中的3株菌可将乳酸转化为乙醇,大曲中的多数降乳菌可转化乳酸为异丁酸、己酸、异戊酸、乙醇等风味成分。通过模拟固体发酵证明部分菌株在厌氧固体发酵条件下显示有降乳作用。(本文来源于《酿酒科技》期刊2009年08期)

龙黎明,毛胜勇,苏勇,朱伟云[8](2008)在《一株瘤胃源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代谢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从饲喂高精料的本地山羊瘤胃内分离到一株利用乳酸并能产生大量丙酸的菌株L9,并进一步研究了该菌在调控瘤胃微生物发酵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厌氧培养技术,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结果】该菌株被鉴定为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该菌株体外代谢特性研究表明,L9可利用乳酸作为唯一碳源,该菌在24 h内可对90 mmol/L的乳酸完全降解。体外摸拟瘤胃急性酸中毒的发酵试验结果表明,以淀粉为底物时,与对照组相比,添加菌株L9可显着降低瘤胃微生物体外培养体系中乳酸浓度,提高pH值,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丙酸浓度,并显着降低乙酸与丙酸的浓度比(P<0.05)。【结论】结果显示,菌株L9是一株可代谢乳酸,促进丙酸生成,提高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有益瘤胃细菌。(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8年12期)

龙黎明[9](2008)在《一株瘤胃源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代谢特性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反刍动物瘤胃是一个微生物种类多、数目巨大并且调控严密的天然厌氧发酵罐。日粮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主要依靠瘤胃内的各种微生物进行发酵分解,发酵产物提供给宿主动物作为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通过调控瘤胃发酵来促进反刍动物健康和提高生产性能一直是反刍动物营养研究的热点。本论文对本实验室所分离到的一株瘤胃源乳酸利用菌进行了鉴定和体外代谢特性初步研究,并在体外条件下比较了该菌株单独培养及与酵母联用在不同底物条件下对混合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第一部分:菌株的分离与筛选采用Hungate技术,从饲喂高精料的本地山羊瘤胃内分离到一株乳酸利用茵L9。利用含有90 mmol L~(-1)乳酸作为唯一碳源的LH培养基,分离与纯化到15株乳酸利用茵。通过检测24 h发酵液中乳酸浓度来确定菌株的乳酸利用能力,排除乳酸利用能力较弱的菌株。筛选到一株具有强乳酸利用能力的菌株,其24h发酵液中乳酸降解率达到99.67%。第二部分:菌株L9的形态、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菌株L9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菌体为新月状或弯的螺旋状,偶尔成对,能利用多种碳源。菌株L9在Genbank中的登陆号为EU327401,16S rRNA基因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性比较的结果表明,在与L9同源性超过97%的33条序列中,有27条属于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Selenomonas ruminantium),说明菌株L9与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的同源性最高。故将菌株L9归类为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茵。结合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菌株L9被初步鉴定为反刍兽新月形单胞菌。第叁部分:菌株L9的体外发酵代谢特性以乳酸为底物的LH培养基能很好的支持菌株L9的生长,3h能够到达对数生长期,发酵到12h,乳酸的降解率达到98.67%。补充葡萄糖、麦芽糖、纤维二糖和乳糖的LH培养基均能支持菌株L9的生长,而且比乳酸LH培养基更好促进菌株L9的生长。菌株L9发酵葡萄糖、麦芽糖、纤维二糖和乳糖的过程中会产生乳酸,但是,发酵24h后,绝大部分乳酸可被降解掉。丙酸是菌株L9降解乳酸和各种糖的终产物中短链脂肪酸主要的成分,但是丙酸生成比例因碳源的不同而异。菌株L9可以耐受较低的pH值,其生长合适的pH值范围为5.5~6.5。第四部分:菌株L9单独培养及与酵母联用对混合瘤胃微生物体外培养的影响采用体外培养,研究了菌株L9单独培养及与酵母联用在分别以羊草、玉米和淀粉为底物条件下对瘤胃混合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结果发现,菌株L9显着提高了发酵6~18h各种底物的pH值(P<0.01),并降低了乳酸浓度(P<0.01),L9与酵母联用比L9单独使用能更有效地提高pH值和降低乳酸浓度。菌株L9提高了所有底物的TVFA和丙酸浓度及其比例,并降低了乙丙比,在玉米底物条件下,L9与酵母联用组18h的乙丙比最低,比对照组降低了0.43(P<0.01),其乙酸浓度、丙酸浓度、TVFA浓度和丙酸比例均高于其他各组。在各种底物中,淀粉的TVFA浓度最高,L9与酵母联用组的TVFA浓度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丙酸比例较对照组提高了132.8%(P<0.01),而乙丙比降低了0.50(P<0.01)。菌株L9提高了所有底物的丙酸浓度及其比例。单独添加酵母在各种底物条件下效果不明显,而且在淀粉底物条件下会加剧乳酸的累积。综合各指标的发酵情况,菌株L9对各种底物均有一定效果,与酵母联用的情况下这些有益的效果得到加强。(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8-06-01)

王淑军,倪有煌[10](1989)在《山羊过食玉米后瘤胃乳酸与几种乳酸产生菌和利用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瘤胃酸中毒中瘤胃乳酸与瘤胃菌群的关系,对8只实验性过食玉米山羊瘤胃中乳酸、牛链球菌、乳酸杆茵、韦荣氏球菌以及消化链球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乳酸与牛链球菌、乳酸杆菌呈正相关,与韦荣氏球菌、消化链球菌呈负相关,且与此四种茵有一定的回归关系。(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院学报》期刊1989年03期)

乳酸利用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高等哺乳动物后肠道中栖息着种类众多的微生物,数量高达1013-1014 CFU/mL,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对维持肠道健康起着重要作用。一些肠道微生物,如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等代谢会产生大量乳酸,主要为两种构型:L型乳酸和D型乳酸,其中D型乳酸的积累会对动物产生严重后果。实际上,在健康动物的粪样中乳酸的浓度很低,这是因为乳酸可以被消化道内的其他菌群代谢所利用。这些细菌不仅可以代谢消化道内过量的乳酸,防止乳酸酸中毒,维持正常pH,而且可以产生大量短链脂肪酸(Short chain fatty acids,SCFAs),其对维持大肠的健康有重要作用。目前,关于单胃动物肠道中乳酸利用菌的报道尚不多,特别是在猪源D型乳酸利用菌方面还未见系统研究,因此,本论文首先对猪粪样中混合菌群利用不同构型乳酸的特性进行了初步探讨,进一步分离和鉴定粪样中的D型乳酸利用菌,并研究其体外发酵特性。论文研究分为叁部分:一 仔猪粪样菌群对不同构型乳酸的体外利用特性本试验旨在比较猪粪样中菌群对不同构型乳酸的利用特性,分别以D型乳酸、L型乳酸或DL型混合乳酸为底物,仔猪新鲜粪样为接种物进行体外发酵试验。测定发酵过程中乳酸的浓度,并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发酵前、后发酵液中菌群变化。结果表明,发酵24 h后,添加不同构型乳酸时,在门水平上,发酵样品中菌群组成无显着差异,在属水平上菌群组成有显着变化,D型乳酸组Coprococcus、Subdoligranulum属占总菌比例显着低于L型和DL型混合乳酸组,而Ruminococcus、unclassified Clostridiales和unclassified Lachnospiraceae占总菌比例显着高于其他两种底物组(P<0.05)。24h 后,发酵液中 Coprococcus、Desulfovibrio 和 Oscillibacter 属被 10 倍以上富集,而Blautia、Clostridium、Dorea和Faecalibacterium属占总菌比例仅为发酵前的0.1-0.5。结果表明,猪粪样微生物对不同构型乳酸的利用存在差异,乳酸在后肠道中的积累和菌群之间的互作有关,调节微生物菌群组成可能是防止乳酸积累的一个有效途径。二 猪源D型乳酸利用菌的分离与鉴定本试验旨在分离猪源D型乳酸高效利用菌,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手段对其进行鉴定。将新鲜猪粪接种到只补充D型乳酸的YCFA培养基,在厌氧条件下培养,共分离纯化得到25株肠道菌。通过测定25株菌24 h内对D型乳酸的利用情况,筛选到6株高效利用D型乳酸的菌株:J1、J2、J3、J4、J5、J6,它们在24 h内对25 mmol/L的D型乳酸利用率均接近100%。通过对D型乳酸利用菌的生理生化和16S rRNA基因序列进行鉴定,6株菌分别被鉴定为:Bacteroides fragilis(脆弱拟杆菌),为拟杆菌属的代表株,革兰氏阴性杆菌;Bacteroides acidiciens(产酸拟杆菌),此菌株与脆弱拟杆菌的特性相似;Veillonella denticariosi,系统发育与啮齿韦荣氏球菌相似;Veillonella caviae(豚鼠韦荣氏球菌),革兰氏染色阴性厌氧球菌;Bacteriodies uniformis(单形拟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无芽孢,专性厌氧型;Megasphaera elsdenii(埃氏巨型球菌)。6株菌均能利用葡萄糖、麦芽糖、乳酸等碳源并产生大量的气体。叁 D型乳酸利用菌的体外发酵性质以及对不同构型乳酸利用的研究本试验旨在研究6株D型乳酸利用菌对D型乳酸的体外发酵特性以及Megasphaera elsdenii J6对不同底物的发酵特性。将6株菌分别接种到补充25 mmol/L D型乳酸的YCFA培养基上生长,测定其24 h生长速率,对底物的利用情况以及发酵产物,6株菌均能在仅添加D型乳酸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并且都可以在24 h内完全利用掉25 mmol/L的D型乳酸,产生大量SCFAs。其中,Megasphaera elsdenii J6对D型乳酸的利用速率最快,并且24 h的发酵产物中丁酸的产量远高于其它5株菌。将M.elsdenii J6接种到分别添加相同浓度(25 mmol/L)的D型乳酸、L型乳酸、DL型混合乳酸(D型乳酸:L型乳酸分别为1:1和1:2)以及葡萄糖的培养基上生长,结果表明:相对于L型乳酸,M.elsdenii J6更偏爱利用D型乳酸。当M.elsdenii J6生长在D型乳酸为唯一底物的培养基上时,代谢产物中乙酸、丙酸、丁酸、戊酸等短链脂肪酸的浓度显着高于生长在其他构型乳酸的培养基上(P<0.05)。测定M.elsdenii J6的D型乳酸脱氢酶的活性显着高于L型乳酸脱氢酶的活性(P<0.05)。当M.elsdenii J6生长在仅添加葡萄糖为底物的培养基上时,M.elsdenii J6首先将葡萄糖代谢为乳酸,当葡萄糖消耗殆尽之后M.elsdenii J6利用已经产生的乳酸进行二次发酵,说明菌株M.elsdenii J6自身存在一个初级和次级代谢的关系。该结果说明,优先利用D型乳酸的肠道细菌,如M.elsdenii,对肠道内D型乳酸积累有潜在的益生调控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酸利用菌论文参考文献

[1].李伟,李佳,王宇鹏,杨帆,赵华.清香型白酒乳酸利用菌的筛选及鉴定[J].中国酿造.2017

[2].姜晓林.猪肠道菌群对乳酸的利用和D型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代谢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

[3].宋克伟,周森,魏金旺,王勇,张如金.乳酸利用菌的筛选及应用[J].酿酒科技.2015

[4].姜晓林,苏勇,朱伟云.猪源D型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代谢特性研究[C].第七届中国饲料营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5].杨望军,曹健,王德良,韩兴林,王旭亮.乳酸利用菌的筛选、应用及鉴定[J].中国酿造.2012

[6].镇达,姚惟琦,陈茂彬.乳酸利用菌的环境耐受性及对模拟白酒固体发酵的影响[J].酿酒科技.2009

[7].镇达,郭艺山,陈茂彬.浓香白酒生产中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J].酿酒科技.2009

[8].龙黎明,毛胜勇,苏勇,朱伟云.一株瘤胃源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代谢特性[J].微生物学报.2008

[9].龙黎明.一株瘤胃源乳酸利用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代谢特性的初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10].王淑军,倪有煌.山羊过食玉米后瘤胃乳酸与几种乳酸产生菌和利用菌的关系[J].安徽农学院学报.1989

标签:;  ;  ;  ;  

乳酸利用菌论文-李伟,李佳,王宇鹏,杨帆,赵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