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今年1月或2月为顶部周期(论文文献综述)
王京[1](2021)在《基于多源SAR数据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及时空分布研究》文中指出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水文环境孕育了全球最大的永久冻土区。近年来在温度持续升高和工程活动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冻土呈现出快速退化趋势,主要表现在活动层厚度增厚、冻土温度升高等。其中活动层位于永久冻土层上方,它的周期性的冻融过程能引起冻土地表发生季节性的抬升和沉降。另一方面,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改变了冻土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而造成铁路路基沉陷及附近热融滑塌等地质灾害。因此,开展大范围青藏高原和交通走廊沿线冻土形变监测、多年冻土的分布调查及活动层厚度估计研究对于青藏高原的环境、气候、寒区灾害预防、人类工程设施都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但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恶劣,地貌景观异质性较强,采用常规的监测手段进行冻土研究存在很多缺陷。多源SAR卫星的发射和In SAR技术的突飞猛进,为青藏高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数据源和技术支持。本论文利用Sentinel-1A数据、Terra SAR-X数据、ALOS-2 PALSAR-2数据开展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形变监测、冻土分布制图及活动层厚度反演研究,旨在为青藏高原冻土区的灾害防护和冻土环境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创新工作如下:(1)提出了基于超算平台的并行快速分布式散射体和相干散射体的时序In SAR技术(Parallel Fast Distribute Scatterer-Coherent Scatters In SAR,PFDSCSIn SAR),实现整个青藏高原的年平均形变速率反演。以TOPS干涉模式250km宽幅的Sentinel-1图像为数据源,针对CSIn SAR技术在青藏高原自然地表存在点目标不足和分布式散射体技术(Distribute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DSI)处理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融合分布式散射体(Distribute Scatterer,DS)来提高青藏高原点目标的密度,并提出DSI并行策略提升DSI算法的计算效率以适合青藏高原大区域形变解算。在DSI处理流程中,提出基于积分图的置信区间方法来提取同质像素点,针对中低分辨率SAR图像存在多种散射机制和最优相位计算迭代耗时问题,采用奇异值分解方估计DS点的最优相位。研究表明,PFDS-CSIn SAR与CSIn SAR技术对比,极大提高了低相干冻土区的干涉图质量并提高了测量点的密度。并行DSI方法将35h完成的整景Sentinel-1数据(4:20多视比)的DSI处理流程时间减少至30min,运行效率提高了近60倍。PFDS-CSIn SAR实验结果显示2018~2019年青藏高原年平均形变速率为-56~56mm/yr。青藏高原冻土形变与活动层厚度、土壤含水量呈现出弱相关关系,与年平均地表温度呈现出强相关关系。(2)提出了基于季节性形变模型的自适应分布式散射体技术和基于In SAR时序形变量冻土分布制图的新方法,实现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冻土冻融过程的形变监测和冻土分布制图。以TOPS干涉模式250km宽幅的Sentinel-1图像和ERA5-Interim再分析的日空气温度为数据源,针对永久散射体(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PSI)技术应用于青藏铁路沿线形变监测过程中存在的PS点(Persistent Scatterer)不足和形变模型适用性等问题,本研究融合分布式散射体并构建基于归一化的冻融指数的季节性形变模型来对青藏铁路沿线冻土的季节性形变进行求解。在DSI处理流程中提出基于初始数据块协方差矩阵Shapiro–Wilk W检验的同质像素点提取方法,使用稳健的M-estimator估计方法估计初始协方差矩阵。在最优相位估计中采用Phase Linking方法对最大似然估计算法进行求解,同时为了加快迭代求解速度,提出基于EMI(Eigendecomposition-based Maximum-likelihoodestimator)方法的初始解作为迭代的初始条件,进而提升最优相位求解速度和精度。基于上述求解的季节性形变量、时序形变量和日空气温度数据,分析青藏铁路沿线不同地区的冻融过程。最后采用Savitzky-Golay滤波算法对In SAR时序形变量做预处理并利用非监督ISODATA分类方法进行冻土分布制图。实验结果表明:2017/03/16~2020/03/24期间研究区季节性振幅范围为-70~20mm/yr,LOS形变速率范围为-40.0~20.0mm/yr。青藏铁路沿线10公里缓冲区的季节性形变范围为-50~10mm/yr。沉降区域较大的路段集中在格尔木至西大滩、不冻泉至可可西里、五道梁至北麓河、风火山至乌丽、沱沱河至雁石坪、唐古拉山至安多、那曲至当雄、羊八井至拉萨。经验证,In SAR时序测量值与四个地点的水准测量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0.91、0.89、0.83。此外,基于日空气温度数据和时序形变量变化发现青藏铁路沿线不同地区冻土的冻融循环时间不同。基于时序In SAR形变量冻土分类结果将冻土区分类为永久冻土区、季节性冻土区和退化永久冻土区,分类结果与赵林等人冻土分类结果基本一致。(3)基于多源SAR数据分析永久冻土区不同地貌景观冻土冻融过程的形变,并提出基于分层土壤含水量和分层土壤孔隙度活动层厚度反演方法,实现北麓河地区不同地貌景观冻土的活动层厚度的反演。以Sentinel-1数据、Terra SAR-X数据、ALOS-2 PALSAR-2数据为数据源,针对北麓河地区冻土分布异质性强且地貌类型复杂等问题,提出基于分层土壤含水量和分层土壤孔隙度的活动层厚度估计方法,并构建季节性形变模型与新小基线集(New Small baseline Subsets,NSBAS)集成的方法流程,获得了北麓河地区不同地貌景观的季节性形变特征和活动层厚度,并分析不同传感器反演的形变和活动层厚度,探索多源SAR数据在永久冻土区冻融过程形变和活动层厚度反演的适用性和差异性。多源SAR数据形变结果表明季节性形变较大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热融湖周围,辫状河平原、盆地地区、冰川的季节性径流地区以及河漫滩地区。Sentinel-1和ALOS-2 PALSAR-2数据对比结果表明季节性形变量的形变趋势较为一致,但是线性形变速率存在较大的差别。Sentinel-1与Terra SAR-X数据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季节性形变和线性形变速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78和0.84。三种传感器形变结果显示北麓河地区6个典型地物的季节性形变趋势一致。高寒草甸和河漫滩地区的季节性形变高于高寒荒漠和裸地区。结合北麓河地区日气温数据、土壤含水量、GPR数据发现冻土形变与温度、土壤含水量以及活动层厚度具有重要关系。三种传感器反演活动层厚度结果范围分别为0.3~4.23m、0.3~4.04m、0.3~4.54m,且不同地貌景观的活动层厚度差异明显。三种传感器反演活动层厚度与与探地雷达实测数据对比,可发现ALOS-2 PALSAR-2数据反演的活动层厚度在不同地貌景观区域的相关性最好,分别为0.87、0.78、0.89、0.80。Terra SAR-X数据和Sentinel-1在河漫滩地区反演的活动层厚度相关性较差,分别为0.59和0.63。本文提出的活动层厚度估计方法为青藏高原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反演提供了有效方案。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指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3](2021)在《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两代,中国与越南有密切的关系,越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继续受到中国深刻的影响。对本论文研究的越南平定省来说,从中国受到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和社会被视为越南经济和社会的典型缩影,这段时间平定省的许多历史事件也是越南国史典型的事件。因此,17—19世纪平定省的经济与社会研究,不但能多认识平定省的地方历史,而且能多认识越南国的变化和发展。根据现有的资料,本文力图全面地提示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的真实面貌。关于自然与人文,论文分析平定省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交通优势、17世纪前平定省经济与社会及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主要论述平定历代行政机关系统和军队组织;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管理在许多方面体现,集中分析了平定省政府对平定山区少数民族、山区与平原的贸易关系、海岸管理及防守、贸易活动管理及船只、人流出入港口的管理等问题。关于17—19世纪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论文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状况、土地的各部分及公共土地与私人土地之间的“斗争”、1839年平定省的均田政策,从而理清平定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的特点与作用、它和平定省农民生活和起义的关系。关于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与非农业各经济行业状况:国内贸易,主要研究集市体系、“市肆”、商港和都市的形成、活动与发展,研究平定省内各个地方之间的贸易关系、商人力量、商品供应资源、货物的价格与运输方式;国外贸易主要研究与华商①的贸易活动;非农业经济包括手工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商业与非农业经济发展使得平定省成为越南的商品和商业中心,进一步改善了平定省居民的物质生活。对于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深入研究了平定农民与人民阶层对阮氏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的爆发原因、演变及特点,包括18世纪西山起义及19世纪赫耶族的起义,重点分析在平定省的西山事业、西山力量与阮映力量的大战以及西山时期、阮朝时期的人民生活等问题。论文还研究并阐明17—19世纪平定省的社会文化,比如:思想和宗教、儒学的教育与科举、平定居民的文化物质和文化精神、平定省对形成越南语字母的作用、平定省华人共同体。17—19世纪平定社会与经济的特点和作用:在17—19世纪平定省是越南着名的贸易与商品中心之一;平定是暴动的地方,即西山起义的基地,也是阮岳皇帝中央政府的京都,在那里,西山军与阮映军之间发生过许多激烈的战斗;平定是阮朝政府于1839年唯一允许实施均田政策的地区,因此在19世纪平定是越南唯一有两集地簿(1815年和1839年);在17—19世纪平定经济和社会中,华人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平定是塘中临济佛教的起源地;平定是天主教早期传入和迅速发展的地方,为越南语字母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王姝[4](2020)在《清代女性观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女性观剧是女性参与戏曲活动的一个重要面相,举凡与女性观剧活动相关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均属本文研究的范畴。女性观剧现象既增添了戏曲接受的女性视角,又丰富了古代妇女研究的戏曲视角,是对戏曲领域的性别关照,也是性别研究中的戏曲维度,具有双重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清代女性观剧研究围绕谁在看?在哪看?怎么看?看什么?能不能看?看了以后会怎样?人们如何看待女性观剧现象?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在大量搜集整理与女性观剧现象相关的文献史料、文物遗存和民俗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戏曲学、女性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清代女性观众类型及观剧需求、观剧场所及设施、观剧习俗、观剧内容、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等方面,作一系统地梳理和研究。第一章围绕谁在看的问题,从戏曲受众的角度,将清代女性观众分为宫廷、仕宦、平民、青楼、其他女性类型,并就每一类女性观众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做了探讨。从清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家庭角色和实际需求出发,探讨女性观剧的交际、娱乐、追星、服装展示等观剧需求。认为娱乐和交际需求是女性观剧的普遍需求,而女性靓装炫服的观剧行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的性别含义。是女性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而女性观众对于不同性别伶人的追捧,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正是多种观剧需求共同促成了清代女性观剧的盛行。第二章围绕在哪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场及设施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与男性同观时,是共用一个剧场空间,特殊之处在于,各类剧场中均设置了供女性观剧的专门设施。尤以神庙剧场所存看楼,看台,女台、女厂、女亭等保存完整。女性观剧设施创设的原因,既是剧场性增强,对女性观剧行为的重视的结果,也有严男女之大防、照顾女性及牟取利益等考虑。高平市良户村田宅专门女眷观剧场所的遗存,为我们探讨明清时期女性垂帘观剧现象及剧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实物依据。清末北京金鱼胡同尼庵演剧的女性专场,尼庵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观剧空间,则表现出受到女神信仰与生殖崇拜影响的特征。第三章围绕怎么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的定戏、点戏、看戏、赏赐、禁忌习俗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观剧习俗深受传统礼教和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制约的影响,各个环节均呈现出不同于男性观剧习俗的复杂面貌,尤以女性观剧禁忌习俗表现鲜明,女性观剧禁忌是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双重标准的结合,根源在于女性特殊生理特征而产生的普遍的“厌女情结”和“女性不洁”之观念。河南新安芦院村禁忌女性观剧年龄碑刻的发现,禁忌15-50岁女性白天观剧的规定,可以看出受到女性月经禁忌和生育禁忌的影响明显。第四章围绕看什么的问题,就女性观剧内容进行探讨。女性受教育程度、个人出身、审美趣味等差异,决定了女性观剧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女性作为同一性别群体,观剧内容上又存在很大的普适性。另外,文献中对女性观剧内容的载录,又呈现出基于性别、阶层差异的种种不均衡性。第五章围绕社会各界对女性观剧的态度进行讨论,大致分为反对与排斥,支持与赞同、犹豫与矛盾、中立与客观四种态度。本文就持不同态度的各类人群的身份、目的、社会因素及个体因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持反对态度的多从维持风化的目的出发,而持赞同态度的多出于一些开明人士对妻女等的宠溺和孝亲角度考虑,持犹豫态度者多与自身的特殊社会身份有关,而外籍来华人员,对女性观剧多客观中立。
朱厢炜[5](2020)在《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分别是我国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代表性建筑作品,两座建筑的设计全过程所反映的内涵有着跨越时空的价值和意义。本文通过大量详实的历史文献资料,呈现了两座建筑设计的全过程,并从多个角度评析了这两座建筑的时代性意义和当代启示。论文共由七章组成,章节之间呈现顺序递进的关系。第一章绪论,表明了本研究的课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对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展现了本文的基本逻辑与框架。第二章,对我国1949年至1989年的建筑创作环境进行了概述,介绍了与两座建筑直接相关的自贡恐龙文化和彩灯文化。第三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展开建筑设计之前,包括前期策划等在内的诸多事件。第四章,以实录的形式再现了从建筑设计竞赛到建成的整个过程。第五章,呈现了自前期策划到建成后包括专业机构等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对两座建筑的评价。第六章,从建筑策划、建筑后评估、建筑设计竞赛、建筑设计、建筑伦理、建筑与城市文化的维度对研究对象进行了评析,揭示了其在这几个维度的意义和对当下建筑业的启示。第七章结论,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审视了此次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全文共约22万字,图片123幅,表格36个
陈帅[6](2020)在《寒冷地区无砟轨道覆盖道砟保温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超过1/2国土面积为寒冷地区,在寒冷地区修建无砟轨道是必不可免的。长期运营实践发现,寒冷地区无砟轨道出现混凝土表面开裂、混凝土面层脱落、骨料外露、混凝土粉化、钢筋锈蚀等,影响无砟轨道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温度病害。为保证寒冷地区无砟轨道稳定性和耐久性,有必要对寒冷地区无砟轨道采取表面保温措施。目前常规的保温材料多为各种保温泡沫及矿渣、干砂类保温被。泡沫保温材料质量轻、强度低,在列车高频振动下易脱落。干砂保温被易吸水,吸水后保温性能大大降低。根据高速铁路复杂的运营环境,提出在无砟轨道表面覆盖道砟层的保温措施,本文主要针对道砟保温层的保温机理及其适用性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传热学基本原理,建立无砟轨道温度场模型,对寒冷地区无砟轨道温度特性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寒冷地区无砟轨道表面温度波幅大、里表温差大、降温速率快。然后进行道砟层温度监测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发现,开放界面、无风状态下道砟层内主要以热传导为主;高温时道砟层能有效减少热量进入,低温时减缓热量流失,具有保温隔热效应;根据温度波幅衰减公式反算得到道砟层热性能参数。最后,结合无砟轨道表面保温计算理论公式,分析无砟轨道保温效果。计算结果表明,道砟层能有效减小气温周期性变化引起的无砟轨道表面温度波幅;减小寒潮期间无砟轨道表面降温幅度,减缓降温速率。
罗乔丹[7](2020)在《严寒地区温室大棚热风采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东北地区的主要产业,农业温室大棚作为设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东北地区冬季寒冷,太阳辐射能量偏少,与其它地方相比,寒冷地区温室大棚的保温隔热和采暖越冬显得更为重要。如何最大化的获得太阳能、如何更好地实现保温隔热、采用何种方式进行供暖才可保障温室大棚温度均匀性要求,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温室大棚为研究对象,展开了以下研究:(1)建立了温室大棚太阳直射得热和散射得热的数学模型,基于Dest软件,深入研究了温室大棚最冷月总辐射得热、采暖季总辐射得热、全年总辐射得热随大棚倾斜角和朝向角的变化规律,进而确定最大化利用太阳能要求下的大棚倾斜角和朝向角。以哈尔滨地区为例,大棚设计优化倾斜角度为31°,优化朝向角度为267°,即南偏西3°。通过对不采暖大棚的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进行实测,发现最冷月温室大棚的太阳辐射得热基本能保障温度要求,但是夜间温度偏低,必须进行采暖。(2)建立温室大棚动态负荷的计算模型,基于EnergyPlus软件,分别对无保温隔热措施的常规大棚、设置隔热地基的单层膜温室大棚、双层膜保温温室大棚,进行最冷月逐时负荷和供暖季负荷的动态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隔热地基和双层膜对减小寒区温室大棚的热负荷效果非常明显,是寒区温室大棚必须采取的节能措施。(3)为了解决常规采暖方式下,温室大棚温度梯度过大的难题,依据温室大棚的空间尺寸特点,提出全热风的采暖方式。在温室大棚在隔热地基和双层膜作用下动态负荷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温室大棚的热风采暖系统。为了研究热风采暖形式下温室大棚的气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的特点,基于Airpak仿真软件,对热风采暖温室大棚进行了数值模拟建模和网格划分。(4)针对上送下回、下送上回、两侧送风和低送高回等四种热风采暖送回风方式,基于Airpak仿真模拟,分别考察了这四种送回风方式下温室大棚白天和夜间的气流场、温度场和湿度场特点,结果表明最优的送风方式为两侧送风。本文指出了隔热地基、双层膜和采暖对寒区温室大棚的重要作用,提出的热风采暖方式可为寒区温室大棚的建设和运行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冯雷[8](2020)在《唐人丧葬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丧葬在我国古代一直被视为礼之大节,是任何阶层都必须面对的具有最普遍意义的极少数问题之一,它像一根无形的线串起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丧葬则要受丧葬观的支配,丧葬观是一个时代知识、思想和信仰的集中体现。探讨唐人的丧葬观可将唐人对于丧葬的态度揭示出来,这样既可从一个侧面来观察唐代的社会面貌及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又可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唐代的时代思想,有助于我们对唐代历史的整体把握与分析。而唐人丧葬观的研究现状则与其研究的重要性明显不匹配,目前学界尚无把唐人丧葬观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全景式考察的成果。有鉴于此,笔者拟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分三编八章对唐人丧葬观进行系统综合的专题研究。上编《唐人丧葬观的渊源》分“第一章唐以前人的丧葬观”和“第二章唐人的死亡观与葬俗”两章展开探讨。第一章分时段对唐以前人的丧葬观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原始人灵魂不死的观念催生出了安葬死者的意识和习惯,涂朱、二次葬及同一氏族死者头向基本一致等原始社会的典型葬俗反映了生者希望死者顺利进入死后世界与族人团聚并获得永恒的生命的愿望。夏商西周人鬼神观念浓厚,为了使死去的亲人在死后世界生活富足及获得他们的福佑,就以手中积聚的财富厚葬死去的亲人。春秋战国人的丧葬观以诸子百家的丧葬观为代表,诸子百家中,儒、墨、道三家的丧葬观相对系统和集中。儒家对鬼神采取避而不谈的态度,孔子主张葬之以礼,其虽不提倡厚葬,但以其衣钵传人自居的孟子和荀子却均提倡之。墨家主张薄葬而又右鬼,自违其术,客观上为自己极力反对的厚葬作了“嫁衣”。道家乐死的死亡观决定了其丧葬观的薄葬倾向,但是其薄葬主张太过于不近人情,后世道家薄葬观的持论者是在扬弃了其不近人情的一面后,才不断将其发展和完善的。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的死亡观已经比较系统而多元,他们通过墓葬装饰及随葬品来践行自己的死亡观。第二章对唐人的死亡观与葬俗进行了剖析。唐人的死亡观大体有死后有知和死后无知两种。死亡观与葬俗密不可分:认为人死后有知者多倾向于厚葬,由这种原因引发的厚葬之风主要表现在帝陵规模宏大、丧礼完备繁复、厚葬遍布各个阶层及随葬品丰富贵重这四个方面。在厚葬大行其道的唐代,薄葬的声音虽然微弱,但从未断绝。唐人薄葬的动机不一,但从死后无知的角度出发主张薄葬者则尤为普遍和深刻。唐人丧葬观既是唐以前人丧葬观发展的历史结果,也是唐人死亡观在丧葬上的呈现。唐以前人的丧葬观是唐人丧葬观的历史渊源,唐人的死亡观是唐人丧葬观的现实渊源。中编《唐人丧葬观的内涵》分“第三章死葬北邙:唐人归身的理想之地”、“第四章升天成仙:唐墓壁画中的死后世界”及“第五章入地为鬼:唐人观念里的冥界主宰”三章进行具体的论述。唐人的丧葬观并非仅基于现实的人间世界,还有对仙界及冥界的认知和思考。这种基于汉代天、地、人结构而形成的天、地、冥“三界”观念,正是宇宙整体结构在丧葬上的投射。唐人十分重视葬地的选择,在葬地的选择中对北邙十分推崇。北邙在唐代最终确立了丧葬圣地的地位,成为葬地的通称和意象。唐人重视葬地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风水好的葬地可以使肉体不腐,而肉体不腐是唐人死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依据。唐人的死后天上观主要表现为死后升仙的观念,而死后升仙的观念在唐墓壁画中有着集中的体现。本文通过《云中车马图》、《树下老人图》、《仙鹤图》、《四神图》、《阙楼图》等唐墓壁画中升仙的典型意象对唐人的死后升仙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唐人观念里人死后的存在方式除升天成仙之外,还有入地为鬼。入地之鬼所处的空间即冥界,冥界的最高主宰即冥王。唐代的冥王除泰山府君、阎罗王这两位主流冥王之外,还有华山神、东海公、城隍等一些小众冥王。唐代冥界多王化的现象是冥界多元化的反映。对于有升仙意象的唐墓来说,升仙意象基本上均是多重的;唐代冥界多元化的现象在唐人墓志等墓葬要素中有所反映;唐墓中升天成仙与入地为鬼这两种死后存在方式常同时出现。升仙方式的多样化、入地之鬼所处冥界空间的多维化、升天成仙与入地为鬼两种死后存在方式的拼合化,唐墓中这些多元化的设计都是墓葬设计者为了取悦墓主人,而为他们提供的有充分选择余地的一揽子有价值的死后存在方式的解决方案。下编《唐人丧葬观的外化》考察了冥婚、招魂葬及归葬这三种唐人丧葬观外化的特殊形式。冥婚者通过结婚、招魂葬者通过招魂、归葬者通过将遗体运回故乡的边缘礼仪达到了归依祖茔的条件,通过安葬祖茔的礼仪将他们聚合进了祖先居住的亡者世界,成了祖先神,享有亡祖佑护、子孙祭拜的权利,这样死者和生者都得到了慰藉。冥婚、招魂葬、归葬这三个稍加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丧葬习俗是唐人在丧葬观方面基于不完全、不完整理解世界基础上的完美主义、完整主义的倾向,是生者替死者补足人生缺憾、实现人生完美的最后努力,既是一种哲学观、人生观的投射,也是具体礼俗、仪式的反映,寄托了唐人对故乡、彼岸世界的幻想与归宿感的落实。就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俗来说,官方颁布并欲使民间践行的丧葬礼仪是大传统,而民间自发遵行的丧葬习俗则是小传统。冥婚、招魂葬与官方颁布的丧葬礼仪不合,属于丧葬礼俗小传统,但是在唐代却普遍为上至皇室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的各个社会阶层认可并遵行。冥婚、招魂葬作为民间自发遵行的丧葬礼俗小传统在程式等方面对官方认可的丧葬礼俗大传统有所吸收和借鉴,而后者对前者亦有所接纳和包容,这体现了两个传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和互动在归葬习俗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归葬是官方认可的丧葬礼俗大传统,但亦为民间所自发遵行,在唐代,上至政府、下至民间对归葬都十分重视和热衷。我国古代丧葬礼俗的形成以及发展演变就是丧葬礼俗的大、小传统之间交流和互动的结果。
宋海东[9](2020)在《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文中提出我国GDP总量长期以来都处于增长状态,但其增速却自2007年以来处于下行通道中;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则加剧了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宏观经济甚至有短期出现衰退的风险。作为朝阳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则长期处于逆势增长状态,其增速大于GDP增速,其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逐年提升——到2020年底“十三五规划”收官检验之时,“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历史任务实现可期。小微文化企业处于文化产业结构的最底层,因其自身脆弱的经济属性,受经济波动影响的程度非常大;在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面临短期衰退风险的背景下,仍处于巨大的风险中。如何实施自救、“跑赢大市”,是小微文化企业“性命攸关”的课题。本文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简称X编钟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运用价值链和安索夫矩阵等战略分析模型,对其主营的编钟业务进行分析,评价该公司所处外部环境和内部自身条件。针对分析结果,本文在公司层面提出市场渗透和市场开发战略,“多元化而不经营”战略和实施零散产业竞争战略;在职能部门层面提出以市场营销和研发设计为主的战略。依据上述战略,提出具体的战略实施举措,包括管理层意识和能力的综合提升,搭建三种基础条件(完善公司经营体系、提高研发创新能力和吸收外部资金),两个主要职能战略(以扩大销售量为目的打造市场营销体系,以实现差异化为目的完善产品研发体系)以及其他职能战略(提高政策参与度,采购和成本优化,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做好法律风险防范。依据上述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通过本文的研究,一方面期望帮助X公司进行战略转型、跑赢大市,另一方面也期望对小微文化企业的战略转型具有借鉴价值。
祝权[10](2020)在《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库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变形预测研究》文中指出我国自建国以来大量的开发长江中上游丰富的水利水电资源,兴修大坝水库的同时造成了大量新老堆积层滑坡的变形。人工智能算法是一种模拟人类思维模式的智能计算模型,目前已经被应用到了各类工程领域,解决了很多复杂的工程问题。本文作者在三峡库区及天花板水电站库区开展了大量工作,对库水诱发的堆积层滑坡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将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与传统滑坡变形理论相结合,以几种较成熟的人工智能算法为手段,以堆积层滑坡变形机理和变形响应规律为基础,建立了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库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变形预测模型,以提高库水诱发的堆积层滑坡变形预测这一研究领域的工作效率,并重点做了以下工作:(1)通过对三峡库区八字门滑坡、白家包滑坡、三门洞滑坡、淌里滑坡,天花板水电站库区田坝村堆积层滑坡等大量堆积层滑坡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和资料收集,获得了丰富的地质资料及监测数据。(2)通过对滑坡地质资料、监测数据的总结分析,结合相关领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以滑坡地质结构、气象水文情况为特征点的库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变形模式识别方法。通过总结分析滑坡地质结构特征、变形响应规律、监测数据曲线,将滑坡按照变形模式分为了阶梯型、趋势振荡型、随机振荡型、持续增长型。以matlab为平台,使用LIBSVM工具箱对滑坡进行识别分类。将滑坡坡长、坡宽、体积、碎石含量、渗透率、库水位淹没比等基础地质、水文资料进行编码,对样本滑坡进行识别分类,准确识别分类了各种变形模式的样本滑坡。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滑坡的变形是基于地质结构、水文气象情况综合影响的结果。(3)选取了BP神经网络、小波神经网络(WNN)、极限学习机(ELM)、遗传算法(GA)、粒子群算法(PSO)等人工智能领域较为成熟的算法模型,并根据滑坡的每种变形模式针对性的选取计算模型。使用小波函数将原始监测数据分解为较容易预测的趋势项数据和较为复杂的周期项数据,有效的减小了预测的误差。利用遗传算法和粒子群算法分别对BP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并对计算结果使用加权平均,对于阶梯型滑坡周期项数据有良好预测效果,且基本符合变形规律。利用小波神经网络对随机振荡型滑坡进行变形预测,通过研究降雨量和库水位变化与滑坡变形的响应关系,设置了3:7的参数权重,反应了真实的变形与库水位、降雨量响应规律。相同方法应用于趋势振荡型滑坡的周期项数据也取得很好的效果。(4)以田坝村为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分析。通过分析论证将滑坡以2016年1月为界分为两个变形阶段,各自属于不同的变形模式。收集了滑坡最新的地质资料和水文气象资料,利用LIBSVM工具箱准确识别出了田坝村堆积层滑坡的变形模式为趋势震荡型。验证了滑坡变形模式是受地质结构和水文条件综合影响的结论。对田坝村堆积体变形进行预测,评价指标RMSE为1.34。(5)人为模拟了田坝村堆积层滑坡的两种不同工况。通过改变水位和气象条件,来预测半年内库水位骤降和暴雨对滑坡产生的影响。预测结果为正常工况时,滑坡未来半年变形量最高达到53.9mm,较半年前增加了3.8mm。库水位骤降叠加暴雨工况下,半年后滑坡总位移量达到78.9mm,较半年前增加了28.8mm。可以看出即使经过库水位骤降和暴雨极端工况,滑坡仍将保持稳定,不会出现整体的失稳。这也与工程研究报告中的结论一致,可以为之后该滑坡的评价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二、今年1月或2月为顶部周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今年1月或2月为顶部周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源SAR数据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及时空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InSAR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青藏高原冻土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
1.2.3 青藏高原交通工程沿线形变监测研究现状 |
1.2.4 青藏高原冻土活动层厚度反演研究现状 |
1.2.5 青藏高原冻土分布研究现状 |
1.2.6 有待研究的问题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第2章 青藏高原形变和活动层厚度反演InSAR方法研究 |
2.1 引言 |
2.2 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形变反演InSAR技术 |
2.2.1 永久散射体技术 |
2.2.2 分布式散射体技术 |
2.3 青藏高原冻土InSAR形变模型 |
2.4 基于InSAR技术的活动层厚度反演方法 |
2.4.1 基于季节性形变量活动层厚度反演方法 |
2.4.2 基于热传导定律的活动层厚度反演 |
2.4.3 基于MT-InSAR形变和多维土壤水分分布的活动层厚度反演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超算平台PFDS-CSInSAR技术青藏高原形变反演 |
3.1 引言 |
3.2 PFDS-CSInSAR技术 |
3.2.1 Sentinel-1 数据预处理和干涉流程 |
3.2.2 CSI处理 |
3.2.3 DSI处理 |
3.2.4 DSI并行策略 |
3.2.5 时序InSAR流程 |
3.2.6 多轨InSAR形变结果拼接 |
3.3 青藏高原介绍 |
3.4 实验数据集 |
3.5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5.1 DSI处理结果 |
3.5.2 青藏高原形变速率结果图 |
3.5.3 青藏高原形变速率成因分析 |
3.5.4 并行DSI处理效率分析 |
3.6 实验结果对比与验证 |
3.6.1 PFDS-CSIn SAR与 CSIn SAR结果对比 |
3.6.2 部分区域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冻融过程形变监测及冻土分类 |
4.1 引言 |
4.2 基于季节性形变模型自适应分布式散射体技术 |
4.2.1 青藏高原自适应分布式散射体技术 |
4.2.2 基于季节性形变模型的时序解算部分 |
4.3 基于季节性形变模型时序形变结果冻土分类方法 |
4.4 研究区和数据集介绍 |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1 青藏铁路沿线自适应分布式散射体技术结果与分析 |
4.5.2 Sentinel-1 数据青藏铁路沿线季节性形变结果 |
4.5.3 青藏铁路沿线季节性形变结果区域性分析 |
4.5.4 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分类制图结果与分析 |
4.6 青藏铁路沿线结果对比与验证 |
4.6.1 青藏铁路沿线形变结果与NSBAS技术对比 |
4.6.2 青藏铁路沿线水准数据验证 |
4.6.3 青藏铁路沿线冻土分类结果野外采样点验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多源SAR数据冻土冻融过程及活动层厚度时空分析 |
5.1 引言 |
5.2 NSBAS 技术和活动层厚度反演模型 |
5.2.1 NSBAS技术 |
5.2.2 基于NSBAS技术季节性形变活动层厚度反演模型 |
5.3 研究区和实验数据介绍 |
5.3.1 研究区 |
5.3.2 数据源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1 多源SAR数据形变参数估计结果与时空分析 |
5.4.2 北麓河地区形变结果分析 |
5.4.3 北麓河地区活动层厚度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1.1 主要研究结论 |
6.1.2 主要创新点 |
6.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
二、学术回顾 |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
一、沐浴的文明化 |
二、沐浴的知识化 |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
小结 |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
一、电力与通讯 |
二、毛巾与肥皂 |
三、燃料 |
四、自来水 |
五、铺底与房租 |
六、纳税与认捐 |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
小结 |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
小结 |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
小结 |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
一、晕堂 |
二、火灾与触电 |
三、建筑安全 |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
小结 |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
小结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学术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 |
四、研究范围、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
五、创新点与难点 |
第一章 越南平定省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 |
第一节 平定省生态环境 |
一、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
二、自然条件 |
三、交通优势 |
第二节 17世纪以前的平定省经济与社会 |
一、沙黄时期之平定省(公元前2000年纪到公元2世纪) |
二、占婆王国时期之平定省(1世纪到1471年) |
三、黎朝时期之平定省(1471—1600年) |
第三节 17—19世纪越南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概况 |
一、17—18世纪之越南概况 |
二、1802—1885年之越南概况 |
第二章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机构及对经济、社会的管理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 |
一、阮主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18世纪) |
二、阮朝时期平定省行政机关系统,军队组织和法律(1799—1885年)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经济与社会的管理 |
一、17—19世纪平定省政府对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管理 |
二、17—19世纪平定省海岸管理、防守及确保平定海域安全 |
第三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 |
第一节 阮主时期平定省农业经济和土地制度(17—18世纪) |
第二节 阮朝时期平定省土地制度和农业经济(1802—1885年) |
一、平定省土地现状和1839年均田政策 |
二、平定省的农业生产状况 |
第四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商业和各非农经济行业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商业经济 |
一、17—19世纪平定省的国内贸易 |
二、17—19世纪平定省对外贸易与华商的贸易活动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各非农经济行业 |
一、手工业 |
二、林业、渔业、畜牧业 |
第五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居民的构成、运动与生活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居民的构成 |
第二节 17—18世纪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西山起义 |
一、西山起义的爆发原因 |
二、西山起义的准备 |
三、在平定省西山起义的发展过程(1773—1786年) |
四、泰德王朝与在平定省西山军和阮映军之间的战争(1786—1802年) |
五、西山时期平定省居民的生活(1773—1802年) |
第三节 平定省居民的生活与各阶层反抗阮朝封建制度的斗争运动(1802—1885年) |
第六章 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的社会文化 |
第一节 17—19世纪平定省思想与宗教 |
一、儒教 |
二、佛教 |
三、天主教 |
第二节 17—19世纪平定的儒学教育与科举 |
第三节 17—19世纪平定居民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 |
一、饮食、居住、服装和来往工具 |
二、武术 |
三、民间文化与风俗习惯 |
四、17—19世纪平定山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和文化特征 |
第四节 17—19世纪平定省对越南语字母形成的过程所起的作用 |
第五节 17—19世纪平定省的华人共同体 |
一、17—19世纪平定省华人共同体的形成过程 |
二、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经济活动 |
三、17—19世纪华人在平定省的社会贡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笔者发表相关论文 |
附录 |
(4)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一)百年妇女史研究概述 |
(二)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述评 |
(三)清代女性观剧史料来源及书写特点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清代女性观众 |
第一节 女性观众的类型 |
一、宫廷女性 |
二、仕宦女性 |
三、平民女性 |
四、青楼女性 |
五、其它女性 |
第二节 女性观众观剧需求 |
一、娱乐需求 |
二、交际需求 |
三、服装展示 |
四、追星动机 |
五、其它需求 |
小结 |
第二章 清代女性观剧场所及设施 |
第一节 各类剧场中的女性观剧现象 |
一、宫廷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二、商业性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三、神庙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四、会馆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五、私人宅第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六、舟船水畔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七、其他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
第二节 女性专门观剧设施 |
一、看楼 |
二、看台、女台、子台 |
三、看棚 |
四、花场 |
五、女厂 |
六、女亭 |
七、其它 |
第三节 女性观剧设施创设原因 |
一、剧场性的增强及对女性观剧的重视 |
二、照顾与限制 |
三、牟取经济利益 |
第四节 女性观剧专场 |
个案研究一:山西高平良户村田宅女性剧场考述:兼谈垂帘看楼与明清女性观剧场所的变迁 |
个案研究二:清末北京尼庵演剧女性专场考述 |
小结 |
第三章 清代女性观剧习俗 |
第一节 定戏习俗 |
第二节 点戏习俗 |
一、点戏人的选择 |
二、点戏的讲究和礼节 |
三、点戏物件类型 |
四、男女观众点戏之区别 |
第三节 看戏习俗 |
一、男女分观习俗 |
二、男女落座方位 |
第四节 赏赐习俗 |
一、从施赏者角度看 |
二、从受赏者角度看 |
三、从赏赐品类看 |
第五节 禁忌习俗 |
一、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的结合 |
二、对女性观剧的诸多禁忌 |
第六节 个案研究:河南新安芦院村女性观剧年龄禁忌碑的文化阐释 |
小结 |
第四章 清代女性观剧内容 |
第一节 女性个体差异与观剧内容 |
一、女性剧场环境差异与观剧内容之雅俗 |
二、女性阶层差异与所观内容的差别 |
三、女性个体因素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
四、女性地域及生活理想差异与女性观剧内容 |
第二节 女性观剧内容的普适性 |
一、婚恋爱情剧 |
二、全本情节戏 |
三、家庭伦理戏 |
四、喜庆戏 |
第三节 女性观剧内容文献载录的不均衡性 |
一、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阶层因素 |
二、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性别因素 |
小结 |
第五章 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 |
第一节 反对与排斥 |
一、反对的方式 |
二、反对的人群 |
三、禁限效果评估 |
第二节 支持与赞成 |
一、家庭成员的赞同 |
二、社会各界的支持 |
三、女性个人的努力 |
第三节 犹豫与矛盾 |
一、汉人官员的审慎和节制 |
二、旗人官员的犹豫和矛盾 |
第四节 中立与客观 |
一、对女性观剧“直言直笔”的书写特点 |
二、女性与戏曲作为保存族群历史记忆的工具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与意义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历程层面 |
1.3.2 地域建筑层面 |
1.3.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3.4 国外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及地域文化的研究 |
1.4 国内研究现状 |
1.4.1 建筑历程层面 |
1.4.2 地域建筑层面 |
1.4.3 地域建筑与文化层面 |
1.4.4 国内学者对自贡地区城市、建筑和地域文化的研究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5.1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5.2 本文的研究框架 |
1.6 主要概念界定 |
1.6.1 界定 |
1.7 本论文写作说明 |
1.7.1 本文对“历史”与“叙事”问题的回应 |
1.7.2 阅读建议 |
2 建设背景 |
2.1 中国建筑创作环境概述 |
2.1.1 1949年至1964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2 1965年至1976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1.3 1977年至1989年的国内设计环境概述 |
2.2 自贡的地域文化 |
2.2.1 自贡恐龙的故事 |
2.2.2 自贡彩灯的故事 |
2.3 本章小结 |
3 建筑设计组织策划 |
3.1 我们为何建造 |
3.1.1 兴建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设想 |
3.1.2 兴建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设想 |
3.1.3 讨论:兴建设想 |
3.2 研究落实修建博物馆 |
3.2.1 确定修建自贡恐龙博物馆 |
3.2.2 确定修建中国彩灯博物馆 |
3.2.3 讨论:不同的投资模式,不断努力得以确定兴建 |
3.3 设计竞赛的组织安排 |
3.3.1 自贡恐龙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2 中国彩灯博物馆竞赛组织 |
3.3.3 讨论:组织经验的延续和发展 |
3.4 本章小结 |
4 建筑竞赛及后续进展 |
4.1 方案评选与审定 |
4.1.1 乱石——“恐龙群窟”与“洪荒时代”的抽象 |
4.1.2 灯的群组——“南国灯城”的新星 |
4.1.3 讨论:创作与评审 |
4.2 方案确定及后续进展 |
4.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后续进展 |
4.2.3 讨论:后续进展 |
4.3 本章小结 |
5 建筑创作回响 |
5.1 官方新闻媒体的关注 |
5.1.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1.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1.3 讨论:媒体关注 |
5.2 大众的声音 |
5.2.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关注 |
5.2.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关注 |
5.3 业内人士的评价 |
5.3.1 对自贡恐龙博物馆的评价 |
5.3.2 对中国彩灯博物馆的评价 |
5.4 获奖情况 |
5.4.1 自贡恐龙博物馆获奖情况 |
5.4.2 中国彩灯博物馆获奖情况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评析 |
6.1 建筑策划 |
6.1.1 可行性研究阶段 |
6.1.2 设计任务书阶段 |
6.1.3 自贡恐龙博物馆所带来的建筑策划启示 |
6.2 建筑后评估 |
6.2.1 自贡恐龙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2 中国彩灯博物馆的建筑后评估 |
6.2.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后评估带来的启示 |
6.3 建筑设计竞赛 |
6.3.1 建筑竞赛的方案组织 |
6.3.2 建筑评选中的“长官意志”与“明星建筑师”问题 |
6.3.3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方案组织与评选带来的启示 |
6.4 建筑设计 |
6.4.1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2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 |
6.4.3 建筑设计师 |
6.4.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所带来的启示 |
6.5 建筑伦理 |
6.5.1 建筑精神与价值判断 |
6.5.2 自贡恐龙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3 中国彩灯博物馆建筑设计全过程中的建筑伦理 |
6.5.4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表达的建筑伦理及其启示 |
6.6 建筑与城市文化 |
6.6.1 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对自贡城市文化的意义 |
6.6.2 自贡恐龙博物馆与中国彩灯博物馆带来的城市文化启示 |
6.6.3 自贡城市文化及其认同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此两案例建筑设计全过程及其评析对当代的启示 |
7.1 研究结论 |
7.2 论文的创新点 |
7.3 论文不足与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致谢 |
(6)寒冷地区无砟轨道覆盖道砟保温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概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寒冷地区无砟轨道应用及冻害现状 |
1.2.1 无砟轨道在寒冷地区应用研究 |
1.2.2 寒冷地区无砟轨道病害研究 |
1.3 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现状 |
1.3.1 混凝土结构温度场及温度应力研究 |
1.3.2 块碎石类温度场研究 |
1.3.3 土工结构表面保温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寒冷地区无砟轨道温度场研究 |
2.1 寒冷地区气候特性分析 |
2.1.1 气温 |
2.1.2 太阳辐射 |
2.1.3 风速 |
2.2 无砟轨道温度场模型 |
2.2.1 无砟轨道温度场理论 |
2.2.2 计算模型建立 |
2.2.3 计算模型验证 |
2.3 寒冷地区无砟轨道温度特性 |
2.3.1 无砟轨道温度时间变化特性 |
2.3.2 无砟轨道温度空间变化特性 |
2.3.3 无砟轨道温度与气温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3章 道砟层温度特性试验研究 |
3.1 道砟层传热过程分析 |
3.1.1 道砟内的热传导过程 |
3.1.2 道砟层内的对流换热过程 |
3.1.3 道砟层的有效导热系数 |
3.2 道砟层温度特性试验 |
3.2.1 试验设计 |
3.2.2 试验过程 |
3.3 道砟层温度特性试验数据分析 |
3.3.1 气象数据分析 |
3.3.2 道砟层温度变化特性 |
3.4 道砟层热学参数研究 |
3.4.1 道砟层导温系数研究及反演 |
3.4.2 道砟层表面放热系数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砟轨道覆盖道砟保温层计算分析 |
4.1 无砟轨道保温计算原理 |
4.1.1 边界条件近似处理 |
4.1.2 气温周期性变化对无砟轨道温度影响的理论计算公式 |
4.1.3 寒潮对无砟轨道温度影响的理论公式 |
4.2 气温周期性变化时道砟保温层对无砟轨道温度特性的影响 |
4.2.1 覆盖道砟保温层对无砟轨道温度波幅的影响 |
4.2.2 覆盖道砟保温层对无砟轨道日均温度的影响 |
4.3 寒潮期间道砟保温层对无砟轨道温度的影响 |
4.3.1 寒潮对未保温无砟轨道的影响 |
4.3.2 寒潮对保温无砟轨道的影响 |
4.4 道砟保温层设计原则及建议措施 |
4.4.1 道砟保温层材料的选择 |
4.4.2 道砟保温层厚度的确定 |
4.4.3 道砟保温层铺设方案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结论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严寒地区温室大棚热风采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温室大棚对太阳能利用研究 |
1.2.2 温室大棚热负荷特性的研究 |
1.2.3 温室大棚气流场与温度场的研究 |
1.2.4 国内外综述简析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寒区温室大棚太阳能利用研究 |
2.1 温室大棚基本情况 |
2.1.1 大棚室外气候参数 |
2.1.2 大棚的结构参数与热工参数 |
2.2 温室大棚的太阳辐射得热 |
2.2.1 温室大棚的透过体系 |
2.2.2 太阳直射辐射得热 |
2.2.3 太阳散射辐射得热 |
2.3 大棚倾斜角对太阳辐射得热的影响规律 |
2.3.1 不同倾斜角下的最冷月辐射得热量 |
2.3.2 不同倾斜角下采暖季总辐射得热量 |
2.3.3 不同倾斜角下的年辐射得热量 |
2.4 大棚朝向角对太阳辐射得热影响规律 |
2.4.1 不同朝向角下的最冷月辐射得热量 |
2.4.2 不同朝向角下的采暖季辐射得热量 |
2.4.3 不同朝向角下的年辐射得热量 |
2.5 太阳能利用测试 |
2.5.1 测试方法 |
2.5.2 大棚土壤温度测试结果 |
2.5.3 大棚空气温度测试结果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寒区温室大棚动态负荷特性研究 |
3.1 大棚负荷计算方法 |
3.2 EnergyPlus简介与模拟建模 |
3.2.1 EnergyPlus软件简介 |
3.2.2 EnergyPlus模拟建模 |
3.3 无隔热措施大棚的负荷分析 |
3.4 隔热地基对大棚负荷的影响规律 |
3.5 双层隔热膜对大棚负荷的影响规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温室大棚热风采暖系统数学建模 |
4.1 大棚热风采暖系统 |
4.1.1 大棚采暖特点分析 |
4.1.2 大棚热风采暖基本参数 |
4.2 数值求解的基本理论 |
4.2.1 Airpak软件介绍 |
4.2.2 湍流流动基本方程 |
4.2.3 湍流模型的选择 |
4.3 大棚模型求解设置 |
4.3.1 网格划分 |
4.3.2 边界条件的设置 |
4.3.3 求解参数的设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棚热风采暖的气流场与温度场分析 |
5.1 上送下回式热风采暖效果 |
5.1.1 白天采暖效果 |
5.1.2 夜间采暖结果 |
5.2 下送上回式热风采暖效果 |
5.2.1 白天采暖效果 |
5.2.2 夜间采暖效果 |
5.3 两侧送风式热风采暖效果 |
5.3.1 白天采暖效果 |
5.3.2 夜间采暖效果 |
5.4 左送右回式热风采暖效果 |
5.4.1 白天采暖效果 |
5.4.2 夜间采暖效果 |
5.5 采暖送风方式的对比及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唐人丧葬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有关本文资料搜集及运用的两点说明 |
上编 唐人丧葬观的渊源 |
第一章 唐以前人的丧葬观 |
第一节 原始人的丧葬观 |
第二节 夏商西周人的丧葬观 |
第三节 春秋战国人的丧葬观 |
第四节 两汉魏晋南北朝人的丧葬观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唐人的死亡观与葬俗 |
第一节 唐人厚葬的鬼魂观背景 |
第二节 唐人厚葬的表现 |
第三节 死后无知与薄葬 |
本章小结 |
中编 唐人丧葬观的内涵 |
第三章 死葬北邙:唐人归身的理想之地 |
第一节 同名异地而多葬地的北邙 |
第二节 北邙丧葬圣地确立的过程 |
第三节 北邙丧葬圣地确立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升天成仙:唐墓壁画中的死后世界 |
第一节 《云中车马图》与升仙 |
第二节 屏风式墓室壁画《树下老人图》与升仙 |
第三节 《仙鹤图》与升仙 |
第四节 《四神图》、《阙楼图》与升仙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入地为鬼:唐人观念里的冥界主宰 |
第一节 泰山府君 |
第二节 阎罗王 |
第三节 华山神 |
第四节 东海公 |
第五节 城隍 |
第六节 北斗君 |
第七节 其他冥王 |
本章小结 |
下编 唐人丧葬观的外化 |
第六章 唐人冥婚的渊源、盛况、程式及意蕴 |
第一节 唐以前冥婚的发展演变 |
第二节 唐人冥婚的盛况 |
第三节 唐人冥婚的程式 |
第四节 唐人冥婚的文化意蕴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唐人招魂葬的渊源、盛况、尸骨阙位原因及招魂形式 |
第一节 唐以前招魂葬的发展演变 |
第二节 唐人招魂葬的盛况 |
第三节 唐人招魂葬之尸骨阙位原因 |
第四节 唐人招魂葬之招魂形式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唐人归葬的渊源、群体、盛况及不归葬的原因 |
第一节 唐以前归葬的发展演变 |
第二节 从墓志看唐代归葬的群体 |
第三节 唐人归葬的盛况 |
第四节 从墓志看唐人不归葬的原因 |
本章小结 |
余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9)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对文化产业的研究 |
1.2.2 对战略管理的研究 |
1.2.3 对小微文化企业的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技术路线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理论框架 |
2.2 价值链分析 |
2.3 安索夫矩阵 |
第3章 X编钟公司的内外部环境 |
3.1 企业外部环境 |
3.1.1 宏观经济环境 |
3.1.2 文化产业市场环境 |
3.1.3 小微文化企业发展和政策环境 |
3.2 企业内部环境 |
3.2.1 公司基本情况 |
3.2.2 研发设计管理 |
3.2.3 生产组织管理 |
3.2.4 营销组织管理 |
3.2.5 法律风险和政策经验 |
3.2.6 编钟业务价值链 |
第4章 内外部环境分析和战略选择 |
4.1 外部环境分析 |
4.1.1 宏观经济下行,疫情引发衰退 |
4.1.2 文化产业发展整体向好 |
4.1.3 独特的曾侯乙编钟文化资源 |
4.1.4 小微文化企业面临巨大风险 |
4.2 内部环境分析 |
4.2.1 以传承编钟文化为使命 |
4.2.2 业务模式清晰,配置满足常规生产 |
4.2.3 创新研发不足,知识产权管理落后 |
4.2.4 采购规模劣势,产能存在闲置 |
4.2.5 营销组织缺失,售后服务亮点 |
4.2.6 政策参与度低,潜在法律风险 |
4.3 战略选择 |
4.3.1 基于战略分析调整的价值链 |
4.3.2 进行市场渗透和开发,多元化而不经营 |
4.3.3 实施零散产业竞争战略 |
4.3.4 以市场营销和研发设计为主的职能战略 |
第5章 X编钟公司的战略实施举措 |
5.1 管理层提升 |
5.1.1 提升职能管理能力 |
5.1.2 管理意识的提升 |
5.1.3 资源整合的意识和能力 |
5.1.4 文化企业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
5.2 基础条件搭建 |
5.2.1 深挖特色文化资源 |
5.2.2 完善公司经营体系 |
5.2.3 提高研发创新能力 |
5.2.4 吸收外部资金 |
5.3 两个主要职能战略措施 |
5.3.1 打造市场营销体系,扩大销售量 |
5.3.2 完善产品研发体系,实现差异化 |
5.4 其他职能战略 |
5.4.1 提高政策参与度 |
5.4.2 采购和成本优化 |
5.4.3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5.4.4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
5.4.5 做好法律风险防范 |
5.5 战略部署结构图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表3-3数据说明 |
附录2: 客户分类和需求简介 |
附录3: 竞争企业简介 |
附录4: 《大羽甬钟及复原曾侯乙编钟》发明专利 |
附录5: 《一种双音的编钟》实用新型专利 |
附录6: 初步访谈提纲 |
附录7: 正式访谈提纲 |
附录8: 临时补充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库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变形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堆积层滑坡变形研究现状 |
1.2.2 库岸滑坡变形研究现状 |
1.2.3 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滑坡变形预测研究现状 |
1.2.4 滑坡敏感性及分类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创新性 |
第2章 库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变形规律及机理研究 |
2.1 滑坡样本选取及分析 |
2.1.1 样本滑坡分布 |
2.1.2 典型滑坡监测及变形模式 |
2.2 不同地质结构滑坡的变形响应规律分析 |
2.2.1 坡体几何特征 |
2.2.2 滑体物质结构 |
2.2.3 滑床形态 |
2.3 滑坡变形的外界影响及响应分析 |
2.3.1 库水位变化与降雨量响应规律研究 |
2.3.2 降雨量与库水位参数取值方法研究 |
2.4 基于人工智能的滑坡变形模式分类 |
第3章 库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变形预测模型选取分析 |
3.1 基于小波函数的样本数据分解 |
3.1.1 小波变换的理论基础 |
3.1.2 小波变换原理 |
3.1.3 离散小波变换与分解 |
3.1.4 监测数据分解结果研究 |
3.2 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库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变形预测模型 |
3.2.1 人工智能算法简介 |
3.2.2 计算模型选取 |
3.2.3 计算模型分析及选取研究 |
第4章 不同变形响应规律滑坡变形预测及模型优化研究 |
4.1 阶梯型滑坡位移量预测 |
4.2 趋势振荡型滑坡位移量预测 |
4.3 随机振荡型滑坡位移量预测 |
4.4 持续增长型滑坡位移量预测 |
4.5 预测结果评价及优化 |
第5章 田坝村堆积层滑坡变形预测分析 |
5.1 滑坡地质概况 |
5.1.1 地质结构特征 |
5.1.2 水文与气象特征 |
5.1.3 监测数据分析 |
5.2 滑坡分类预测及参数预处理 |
5.3 预测结果分析研究 |
5.4 不同工况预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今年1月或2月为顶部周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源SAR数据青藏高原冻土冻融过程及时空分布研究[D]. 王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17-19世纪越南平定省经济与社会研究[D]. 阮功成(NGUYEN CONG THANH).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4]清代女性观剧研究[D]. 王姝.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建筑设计全过程实录及其评析 ——以自贡恐龙博物馆和中国彩灯博物馆为例[D]. 朱厢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寒冷地区无砟轨道覆盖道砟保温机理研究[D]. 陈帅.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7]严寒地区温室大棚热风采暖特性研究[D]. 罗乔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8]唐人丧葬观研究[D]. 冯雷.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9]小微文化企业战略管理研究 ——以X编钟文化发展公司为例[D]. 宋海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库水诱发堆积层滑坡变形预测研究[D]. 祝权. 成都理工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