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本质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伊格尔顿,文学本质,理论之后
文学本质论论文文献综述
王长才,唐诗佳[1](2019)在《后理论时期伊格尔顿的文学本质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之后"标志着伊格尔顿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的一次转折。自此之后,他的理论研究开始对神学、哲学和伦理学问题表现出更多的关注,但是文学与文学理论仍然是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伊格尔顿在探讨文学本质问题时,倾向于不给文学下明确定义,而是诉诸寻找各类所谓的"文学"之间的共性。他以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论为主要思路,提炼出了关于文学本质的五要素:语言性、道德性、非实用性、虚构性和规范性。但是并未给这五个要素下明确定义,讨论的方法是先对他人的观点予以归纳,再进行反驳,从而推导出自己的观点,所得出的结论都具有开放性。其在论述中对伦理道德、仁爱救赎等问题的关注,体现出他在后理论时期的人文主义情怀和重返宏大叙事的倾向。(本文来源于《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王伟[2](2019)在《被误读的文学“本质”——韦勒克文学观辨正》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80~90年代,韦勒克与沃伦合着的《文学理论》一书是中国当代文论重建的重要参照。值得注意的是,经历过新世纪以来反本质主义思潮的洗礼之后,韦勒克却因对文学"本质"的言说而成了许多学者眼中的本质主义者。事实上,韦勒克认为文学是交织着多层意义与关系的复杂结构,坚决反对以偏概全与寻求术语不变本质或终极意义的做法。他在探讨文学定义时一直有着清醒的自反意识,这种理论自觉在其梳理相关文论术语时也有十分鲜明的体现。另外,韦勒克对"历史主义"的高调批判,也被拿来作为其陷入本质主义泥潭的力证。问题在于,这一指责忽视了韦勒克谈论"历史主义"的特定语境——其时欧洲文学研究中对实证主义的反抗,从而望文生义地以为其回避历史性。无论是韦勒克为新批评学派并未否定历史的明确辩护,还是其一系列批评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本文来源于《华中学术》期刊2019年02期)
朱岚武[3](2019)在《对文学本质与意义的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毋庸置疑,文学应当是人生的镜子,是真理的映象。散文集《一路风景》的成功之处便在于作者刘晓平在这部作品集里以朴实的文字记录了一路行走所看到的风景、所发生的故事、所体会的感动与所获得的哲思,他将故土经验转化为审美体验,将民族地区的诗性精神融入现代性的艺术追求(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6-10)
李维兴[4](2018)在《变与不变:西方文学经典形成机制中的文学本质特征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论是站在创作者的角度,还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形成都有其不变的对文学语言的审美追求、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真善美的宣扬;但不同的文化群体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真善美的艺术准则和内涵的认识和理解是有所发展和变化的。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形式、内容和功用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在不同的文化群体中和不同的社会环境中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社会需求;这些因素促成或制约了文学经典的形成。因此,要创作出经典文学作品,既要不断追求和准确把握历代经典文学那些不变的普遍价值;又要敏于洞悉独特的社会文化环境,从形式、内容和功用上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使作品植根于民众的现实生活。(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8年11期)
郝桂敏,董绘丽[5](2018)在《刺激源哲学视域下文学本质问题的再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的本质问题,是文学的基本问题。以往关于文学本质的探讨众説纷纭。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刺激源这一新的哲学观点,目的是力图从发生学的哲学视角阐释文学的本质。文学和其他事物的产生一样,都是外在刺激源与内在刺激源共同作用的结果。文学作品的内在刺激源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家,外在刺激源是作家所处的自然生活环境及现实社会生活。文学在本质上是作家受到外在刺激源的刺激后,产生思想情感的激荡,从而出现某种心理不平衡状态。通过文学创作,作家释放了某种情绪,达到了某种心理平衡。世界文学出现不同风格特点的主要原因是外在刺激源的不同。外在刺激源不仅影响了文学作品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影响了不同民族作家的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及文学表现手法等。外在刺激源对世界文学特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本文来源于《汉籍与汉学》期刊2018年02期)
徐晋如[6](2018)在《《中国文学的正脉》(之一) 君子之学——对中国文学本质的体认》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文化运动确立了白话文的主体地位,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民族共同语的雅言退居边缘,成为潜行于地下的洑流。然而,语言的变革只是表象,新文化运动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更深刻的变化是,它让这个民族的文化基因产生突变,从此以后,几乎不再有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相应地,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文学,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中国文学。新文学的拥护者为之欢欣鼓舞,宣称中国文学从此融入世界文学,但在新文化运动的反对者——比如我——看来,这却意味着中国文脉的沦丧。盖一国之所以能(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2018年05期)
齐婉迎,陈连丰[7](2018)在《文学本质论研究——以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当今文艺批评理论中重要的理论之一。本文从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入手,旨在对文学的本质进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研究背景,并对何为意识形态做了界定。接下来本文探讨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和文学的本质并得出结论:文学在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具有审美特性、意识形态性的社会意识形式。(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8期)
王中原[8](2018)在《文学本质论的存在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代的文学反本质论在解构主义的语境下重新提出了文学本质论为何及其何以可能的问题,对上述问题的回应需要从存在论层面对文学本质论的内涵及其可能性进行探讨。文学的本质指涉文学存在,文学本质论是对文学存在的理论阐释。文学本质论是文学研究的首要课题、文艺学的元理论。文学本质论奠基其中的存在论区域显示为"文学是什么""文学如何是"和"文学是"叁个区间的区分着的统一。对文学本质论的存在论区域的清查,使形形色色的文学本质论的合法性根据及其边界得以洞察,从而使具体形态的文学本质论的本质性力量得以释放,文学理论研究乃至文学研究由此才得到源始的奠基。(本文来源于《文艺理论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孔令然[9](2018)在《《金色笔记》的事件性与文学本质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特里·伊格尔顿从文学哲学的视角探索"文学本质"的运作机制,认为文学作品的结构可以实现文学自身的意义,在阅读行动中的自我实现即事件,读者的阅读行为是不断重构文学事件的"结构化"过程。本文将《金色笔记》作为"事件"探寻"文学本质"的运作机制、文本形式的"结构化策略"及作品的道德空间,最后从文本、读者、作者之间的戏剧性对话中操演性解读《金色笔记》中的"文学事件"。(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黄筠然[10](2018)在《童庆炳文学审美本质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的本质问题是文艺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当代的文学本质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引起了文论界的极大关注。作为当代文艺美学学科的重要奠基者,童庆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待文学本质,把文学看作一种审美的价值系统,对文学的本质进行了新的思考,并由此提出了审美反映论和审美意识形态论,后者更被其称为“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文学审美本质论”纠正了以往的“文学认识论”和“文学意识形态论”的片面性,带来了文学观念的革命,开创了新时期文艺美学理论研究的新天地。在童庆炳后期的研究当中,他将审美本质进行深化、拓展,建构起了以“审美”为主题,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为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突破性的研究思路。展开对其文学审美本质论的研究,不仅可以对当代文艺理论研究和创作产生重要的实践意义,为文艺学学科和文学理论教材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还可以为当代文学理论,文化研究提供借鉴意义。论文主要从四个部分展开论述:绪论部分主要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整理和评述来引入文本的研究切入点和研究思路,阐释出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确立论文的研究对象;第一章立足于中西方文学本质论的流变历程,考察新时期社会的变化和文艺政策的转型,并从“文学是人学”、“巴黎手稿”、西方现代流派的美学观点和中国古代的审美体验论这四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对童庆炳文学审美本质论的历史文化语境进行探究;第二章以童庆炳对文学本质的定义——审美作为切入点,阐述童庆炳的文学理论着作中以“审美”为特征的具体理论观点,分析其文学审美本质论观念的具体呈现方式,再概述童庆炳后期理论研究的新视野,在将心理学、中国古代文论、语言、文化等因素与文学的审美本质进行有机地结合后,童庆炳提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理论;最后一章将在前面两个部分的基础上,对童庆炳文学审美本质论思想的价值诉求展开探讨。童所构建的这种以“审美”为中心的理论体系,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之上,立足于新的时代和新的理论现实而提出的,不仅显示出了其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兼收并蓄的学术品格,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回归和超越。结语部分将在整个论文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关于本质主义和建构主义的论争作延展性和价值性的思考。(本文来源于《西华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文学本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世纪80~90年代,韦勒克与沃伦合着的《文学理论》一书是中国当代文论重建的重要参照。值得注意的是,经历过新世纪以来反本质主义思潮的洗礼之后,韦勒克却因对文学"本质"的言说而成了许多学者眼中的本质主义者。事实上,韦勒克认为文学是交织着多层意义与关系的复杂结构,坚决反对以偏概全与寻求术语不变本质或终极意义的做法。他在探讨文学定义时一直有着清醒的自反意识,这种理论自觉在其梳理相关文论术语时也有十分鲜明的体现。另外,韦勒克对"历史主义"的高调批判,也被拿来作为其陷入本质主义泥潭的力证。问题在于,这一指责忽视了韦勒克谈论"历史主义"的特定语境——其时欧洲文学研究中对实证主义的反抗,从而望文生义地以为其回避历史性。无论是韦勒克为新批评学派并未否定历史的明确辩护,还是其一系列批评实践,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本质论论文参考文献
[1].王长才,唐诗佳.后理论时期伊格尔顿的文学本质观[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9
[2].王伟.被误读的文学“本质”——韦勒克文学观辨正[J].华中学术.2019
[3].朱岚武.对文学本质与意义的探寻[N].文艺报.2019
[4].李维兴.变与不变:西方文学经典形成机制中的文学本质特征思考[J].湖北社会科学.2018
[5].郝桂敏,董绘丽.刺激源哲学视域下文学本质问题的再探讨[J].汉籍与汉学.2018
[6].徐晋如.《中国文学的正脉》(之一)君子之学——对中国文学本质的体认[J].社会科学论坛.2018
[7].齐婉迎,陈连丰.文学本质论研究——以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中心[J].北方文学.2018
[8].王中原.文学本质论的存在论探究[J].文艺理论研究.2018
[9].孔令然.《金色笔记》的事件性与文学本质阐释[J].外语学刊.2018
[10].黄筠然.童庆炳文学审美本质论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