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和自然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物艺术,人和自然,实验室,策展人
人和自然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邓菡彬[1](2019)在《人和自然的新关系——“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策展人魏颖访谈》一文中研究指出魏颖,策展人、研究者。"泛生物艺术工作室"(PBS)创始人,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科技艺术研究员。于近期获得"Hyundai Blue Prize"(中国青年策展人艺术大奖),由她策展的获奖科技艺术大展"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正在位于北京798艺术区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展出(2019.3.22—2019.6.16)。她近期的研究及兴趣方向包括:生物艺术、后人类语境下的科技艺术、科技与社会研究(STS)、科学史与艺术的融合等。魏颖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获生物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艺术界,参与策划了一系列重要的展览。她是欧盟科技艺术奖STARTS的国际顾问(2019年)和"意识重塑"国际会议的科学委员会成员(2019年),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和第二届"EAST-科技艺术季"国际教育大会的会议召集人(2017年、2018年)。她首次在国内的艺术学院开设"生物艺术"课程,并致力于该学科的发展。(本文来源于《西湖》期刊2019年05期)
薛曜松[2](2018)在《“天人合一”——在传统文学中解读自然与人和艺术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儒家、道家、佛教叁家观点,探索并解读传统文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涵义。同时,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天人合一"不同的阐述理解以及我们如何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最后,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深入了解自然与艺术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8年10期)
李建平[3](2018)在《在文本分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师范大学黄雯博士撰写的《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一书,是一部在马克思文本分析上下了很大功夫的专着。作者对散见于马克思着作、手稿、笔记、书信中有关人和自然关系的论述作了细心整理、归纳,详细分析了19世纪40年代初、40年代中后期和50年代后马克思的人和自然关系思想,以及马克思是如何由抽象论述转而"把人和自然关系的(本文来源于《经济纵横》期刊2018年09期)
刘双双,江雪松[4](2018)在《马克思生态观创见:人和自然的叁重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生态思想是在资本扩张、社会关系异化、自然观扭曲、生态帝国主义抬头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从时间维度探究,马克思生态思想有其丰富的理论意蕴,它由人和自然的"平衡"、"对抗"与"和解"叁重关系构成。马克思生态思想中人和自然叁重关系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在探讨如何推进生态文明螺旋式前进发展,并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关系方面提供新启示方面,提供了有益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王福成[5](2016)在《绿色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原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又一次升华。绿色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解决的是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正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所指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家》期刊2016年07期)
阎晓峰[6](2015)在《消灭狼的同时也会挖断人类自己的“根”》一文中研究指出《狼图腾》是中法合拍的一部冒险剧情片,改编自姜戎同名小说,采用3D实景拍摄。中影股份有限公司、紫禁城影业、荷贝拉芝公司(法)联合出品。本片由曾拍摄《兵临城下》《虎兄虎弟》的法国着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这位被誉为最会拍摄动物题材的导演,历经7年筹备这部(本文来源于《人民代表报》期刊2015-03-28)
岳花[7](2015)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产力急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由于对自然的无度索取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极度紧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阐释,对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5年04期)
王婷婷,吴贵凉[8](2014)在《论人、自然与人造物世界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是自然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造物是人类创造活动的产物,人们可以将物品当作人们功能的延伸,从人造物世界发展的叁个阶段可以看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是由适应到激化到缓和再到协调的辩证发展历程。(本文来源于《中华民居(下旬刊)》期刊2014年08期)
陈业新[9](2014)在《环境史“深描”人和自然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关注历史时期气候、水文、植被等地理或环境要素的变迁,是历史地理学的传统。但将环境作为史学一个专门领域加以研究,则是最近20余年的事。环境史主要探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即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人类对环境的作用和人类关于环境的认知,大概包括环境变迁史、环境保护史(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7-09)
耿言虎[10](2014)在《从生活世界到自然资源:“人—自然”关系演变视角下的森林退化——基于云南M县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以来,"人—自然"关系呈现人类中心主义化的趋势。"人—自然"关系剧烈转型是生态危机的重要根源。以云南少数民族林区为例,阐释人—自然关系演变与生态危机的关联。借鉴日本环境社会学"生活环境主义"视角理解传统时期自然与生活者的关系。作为生活者的生活世界,森林作用体现在以下叁个层面:(1)提供物质资料来源;(2)建构社会组织与规范;(3)魅化观念与信仰体系。现代社会的科学、国家、市场将自然祛魅化、资源化、资本化。1949年后,M县森林"异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国家主导的森林资源化阶段与市场主导的森林资本化阶段。人—自然关系不可逆转的演变某种程度上表明,生态危机是一种现代性的困境。(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1期)
人和自然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儒家、道家、佛教叁家观点,探索并解读传统文学中的"天人合一"的精神涵义。同时,探讨中西方文化对"天人合一"不同的阐述理解以及我们如何以正确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产生与发展。最后,通过"天人合一"的思想,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深入了解自然与艺术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和自然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邓菡彬.人和自然的新关系——“准自然:生物艺术、边界与实验室”策展人魏颖访谈[J].西湖.2019
[2].薛曜松.“天人合一”——在传统文学中解读自然与人和艺术的关系[J].大观(论坛).2018
[3].李建平.在文本分析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创新——《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评介[J].经济纵横.2018
[4].刘双双,江雪松.马克思生态观创见:人和自然的叁重关系[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8
[5].王福成.绿色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原理[J].经济学家.2016
[6].阎晓峰.消灭狼的同时也会挖断人类自己的“根”[N].人民代表报.2015
[7].岳花.《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J].学理论.2015
[8].王婷婷,吴贵凉.论人、自然与人造物世界的关系[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
[9].陈业新.环境史“深描”人和自然的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
[10].耿言虎.从生活世界到自然资源:“人—自然”关系演变视角下的森林退化——基于云南M县田野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