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文论文-姚雪

诗词文论文-姚雪

导读:本文包含了诗词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雪,意象,痴,身世处境

诗词文论文文献综述

姚雪[1](2019)在《雪“痴”——诗词文里痴读“雪”》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中,"雪"这一意象处处可见,无论是《诗经》《离骚》还是《世说新语》,亦或是唐诗宋词明清的文章,都有"雪"的影子,而且这些诗词文章里的"雪",并不仅仅是写"雪"本身,它或反映作者身世处境,或揭示作者自身高洁的追求,或隐藏作者的与俗世抗争的远大理想等,蕴含着作者"痴"的情怀,"雪"已经成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意象。(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5期)

魏素素[2](2019)在《元代西湖诗词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仁宗延佑年间为界,将元代西湖诗、词、文作品划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对两个阶段内的西湖作家作品进行分类、论述。其中,笔者对玉山雅集作家群、西湖竹枝词创作作家群乃至各类同名诗题创作作家群特别加以观照,探究元代文人以西湖为题材的倡和活动。同时以两个阶段在相应文学样式创作上独具特色的作家作品为主,对作品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进行分类、论述、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得出,元代西湖诗、词、文以其涵盖的山水胜迹、岁时节候、典型意象、酬唱赠答乃至立传作记等等丰富内容,较好地展现了元代西湖作家群体在纯文学与俗生活两个方面的具体情状。就纯文学而言,元代西湖作家于创作中形成了雅正、绮丽、冲淡的西湖诗风,豪壮清疏、伉爽明丽的西湖词风以及宗唐尊宋原则下多元多样的西湖文风。就俗生活而言,这些纷繁的西湖作品也较为直观地体现了西湖作家们的倡和、文书往来,展现了西湖作家群体的交游状况。由此可见,就地域文学而言,元代传统文学样式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9-01-01)

李春林[3](2018)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吟诵浅尝》一文中研究指出面对小学语文教材的改革,面对一年级就有古诗,古诗文增幅高达80%的教学现状,如何让孩子在诗书雅乐的环境中成长,中华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才能更有底气,才能增加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这就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革教法,以适应系统而全面的语言文化知识的梳理、整合、教授,让语文教育回归"中国化"的正途。我在总结小学语文教学"读、讲、背、默、用",在这"五字诀"的基础上,课堂教学结合古诗词文的朗读教学,适当引进一点"吟诵"教学特点。引起了学生的极大(本文来源于《作文成功之路(上)》期刊2018年07期)

刘慧莹[4](2018)在《古诗词文吟诵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吟诵在我国文学及教育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近代虽有衰落但始终没有消亡,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中国古典诗词文具有独特的韵律性和节奏感,声律和谐,音乐性强,非吟诵不能体会其声律之美。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成为热门的社会话题和文化现象。古诗词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越来越受到学校教育的重视。吟诵逐渐回归大众视野,回归到语文教学当中,学界关于吟诵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论文主要研究吟诵与古诗词文的教学,集中解决两大问题,一是为什么古诗词文的教学需要吟诵,二是吟诵如何运用到古诗词文教学当中。基于此,本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叁部分组成。绪论首先陈述选题背景,然后对吟诵这一概念进行梳理归纳。本论文所研究的吟诵包括传承数千年的传统吟诵和时下兴起的新兴吟唱。正文第一章分别从诗学的角度和理解欣赏的角度探讨为什么古诗词文教学需要吟诵。第二章简述我国古诗词文吟诵的传统与发展,传统吟诵伴随着诗歌的产生而产生,与中国古代教育密切相关,到现代新兴吟唱发展,二者都可以为语文教学所用。第叁章分体裁总结吟诵技巧与教学,探讨语文课堂上诗的吟诵、词的吟诵和古文的吟诵。第四章概括分析吟诵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运用,一是吟诵贯穿教学始终;二是吟诵只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结语部分对本论文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反思了存在的不足和今后努力方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树红霞[5](2017)在《延续诗词文脉,感受闽地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4月23日,世界读书日,福建省图书馆馆前广场,一场福州诗词状元大赛就要开锣,台上十名决赛选手,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台下,不少人慕名赶来,路人纷纷驻足观看。凸显闽地文化特色“陆游在福州写过一首《渡浮桥至南台》,当时浮桥所在的位置后来(本文来源于《福建日报》期刊2017-04-24)

刘洋[6](2016)在《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是一代文宗,才华横溢,对各种文学技巧运用纯熟。比喻是苏轼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本文认为,苏轼作品中的比喻手法有叁大特点:擅长以人喻物;善用博喻;比喻中蕴含哲理。(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3期)

伍令[7](2015)在《从《琵琶记》看高则诚的家庭伦理观——并以其现存诗词文为证》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则诚剧作《琵琶记》以其"南戏之祖"的地位,明清数百年来一直盛演不衰。并且对其本事、其曲调、其创作意向等,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他对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人物形象、作品结局的改造,使人物、情节与原型有较大的差距。这源自于作者创作的生活源泉之不同,并反映出他"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创作观念。《琵琶记》虽是戏文,不可处处质实,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作者的世界观。本文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以及作者在《琵琶记》中表现的思想矛盾性的阐释,结合作者现存的诗词文,来探讨作者所表现出来的家庭伦理观。(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史志》期刊2015年13期)

任翔宇[8](2013)在《南唐二主诗词文用韵及金陵方音演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南唐二主久居金陵,他们的诗、词、文用韵可以反映唐五代金陵语音的实际面貌。通过对其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支脂相混、鱼虞无别,已经很难见到南北朝金陵雅音的孑遗。另外,唐五代的金陵语音中寒山与仙先不混,这与宋代的通语韵系有别,与金元词韵及《中原音韵》所载相似。(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11期)

张杏丽[9](2012)在《苏轼诗、词、文中的哲理思辨》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轼是宋朝着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诗、词、文等各方面造诣颇深。哲理思辨在苏轼的诗、词、文中随处闪耀,并成为苏轼文学作品的突出的艺术风格。(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吕肖奂[10](2012)在《外交往来的史性叙事与诗性叙事——金人出使高丽之相关诗词文的叙事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建立(1115)之前,高丽(918-1392)就因"(完颜)部族日强,兵益强悍,年榖屡稔",而派使节与之通好。金太宗减邃不久(1126),尚未减北宋,就迫使高丽臣服稍藩,自此两国之间外交往来持续不断,直到卫绍王大安叁年(1211),蒙古攻金,直逼金西京(本文来源于《新国学》期刊2012年00期)

诗词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以仁宗延佑年间为界,将元代西湖诗、词、文作品划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对两个阶段内的西湖作家作品进行分类、论述。其中,笔者对玉山雅集作家群、西湖竹枝词创作作家群乃至各类同名诗题创作作家群特别加以观照,探究元代文人以西湖为题材的倡和活动。同时以两个阶段在相应文学样式创作上独具特色的作家作品为主,对作品的题材内容以及艺术特点进行分类、论述、总结。在此基础上,本文探究得出,元代西湖诗、词、文以其涵盖的山水胜迹、岁时节候、典型意象、酬唱赠答乃至立传作记等等丰富内容,较好地展现了元代西湖作家群体在纯文学与俗生活两个方面的具体情状。就纯文学而言,元代西湖作家于创作中形成了雅正、绮丽、冲淡的西湖诗风,豪壮清疏、伉爽明丽的西湖词风以及宗唐尊宋原则下多元多样的西湖文风。就俗生活而言,这些纷繁的西湖作品也较为直观地体现了西湖作家们的倡和、文书往来,展现了西湖作家群体的交游状况。由此可见,就地域文学而言,元代传统文学样式仍然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词文论文参考文献

[1].姚雪.雪“痴”——诗词文里痴读“雪”[J].北方文学.2019

[2].魏素素.元代西湖诗词文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

[3].李春林.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吟诵浅尝[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8

[4].刘慧莹.古诗词文吟诵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8

[5].树红霞.延续诗词文脉,感受闽地之美[N].福建日报.2017

[6].刘洋.论苏轼诗词文比喻手法的特色[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伍令.从《琵琶记》看高则诚的家庭伦理观——并以其现存诗词文为证[J].黑龙江史志.2015

[8].任翔宇.南唐二主诗词文用韵及金陵方音演进[J].重庆社会科学.2013

[9].张杏丽.苏轼诗、词、文中的哲理思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

[10].吕肖奂.外交往来的史性叙事与诗性叙事——金人出使高丽之相关诗词文的叙事学解读[J].新国学.2012

标签:;  ;  ;  ;  

诗词文论文-姚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