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精确放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确放射治疗,影像引导技术,成像原理,食管癌
精确放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谭维立[1](2019)在《精确放射治疗中的影像引导技术成像原理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精确放射治疗中影像引导技术的成像原理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精确放射治疗中的影像引导技术成像原理,收治食管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实施影像引导强调放疗,对照组实施图像强调放疗,比较两组放疗摆位误差。结果:本研究中应用的影像引导技术为扇形束CT引导,成像原理为通过旋转治疗床获取不同角度的叁维CT图像实现图像引导。两组纠正前的X轴、Y轴、Z轴误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纠正后的X轴、Y轴、Z轴误差均较对照组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确放射治疗中扇形束CT引导通过旋转治疗床实现,影像引导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精确放射治疗摆位误差。(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24期)
本刊编辑部[2](2019)在《《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基于生命/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的精确放射治疗:思考与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影像和生命组学、区块链、数字分身、从智能云到智能边缘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新理论、新技术,正在给肿瘤放疗带来颠覆性变革,治疗精准度和疗效将获得突破性进展,智能组学放疗有望解决多年来放疗面临的困局。在放疗决策上,通过组学技术可以获得肿瘤和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及生物学特征;在放疗靶(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19年15期)
杨晓梅,金建华,吴建亭,葛彬彬,葛云[3](2019)在《头颈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个体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头颈部个体化固定技术对放射治疗摆位误差的影响,探讨它在头颈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头颈部肿瘤患者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8岁。根据头颈部固定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个体化头枕固定为个体化组,采用常规塑料头枕固定为标准化组,每组20例。在日常放射治疗摆位后,均应用锥形束CT(CBCT)进行摆位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的测量,每组均采集100组数据。结果个体化组和标准化组在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摆位线性误差分别为(0.25±1.06) mm、(0.17±1.12) mm、(-0.52±2.06) mm和(-0.65±1.68) mm、(0.81±1.49) mm、(-0.29±1.31) mm;两组在头脚方向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 041 <0.01)。个体化组和标准化组绕左右、头脚和前后方向的摆位旋转误差分别为0.31°±0.58°、0.42°±0.53°、0.22°±0.76°和0.92°±1.29°、0.51°±0.71°、0.86°±1.43°;两组绕左右、前后方向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 15、0.000 43 <0.01)。结论与标准化固定技术相比,个体化固定技术的摆位误差更小,对于提高头颈部放射治疗摆位精度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期刊2019年04期)
杨波,吴爱东[4](2019)在《老年肿瘤治疗中应用传统放射与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价值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对应用传统放射与精确放射治疗技术治疗老年肿瘤患者的临床价值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加深对老年肿瘤患者的治疗研究。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肿瘤患者共65例,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式实验,对照组患者选择接受传统放射治疗,研究组患者则选择接受精确放射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数据统计,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97%,而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75%,明显较低于研究组,而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03%,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21.88%,P<0.05两组差异明显。结论在对两组患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的对照实验中,发现精确放射治疗对老年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治疗较好,且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临床价值要高于传统放射治疗法。(本文来源于《当代临床医刊》期刊2019年03期)
金梦[5](2019)在《乳腺癌精确放射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乳腺癌不同定位方式对放疗靶区确定的影响目的通过比较全乳放疗中,基于MR和CT模拟定位靶区勾画的差异,探究在无术中定位标记辅助的情况下,MR模拟定位在保乳术后放射治疗靶区确定方面的优势,从而减少危及器官的受照射剂量,为临床精准放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研究共纳入20例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放疗科、病理分期为T1-2N0M0的乳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已行保乳手术、术中未放置银夹标记,并拟行放射治疗。所有患者均各自在同一天内完成CT模拟定位和MR模拟定位,分别获取扫描图像上传至叁维放射治疗计划系统中。由3名放疗科医生按照共同协商的标准,分别基于CT和MR模拟定位图像进行全乳临床靶区(CTVwB)和瘤床勾画。靶区勾画和参数获取均基于Varian Eclipse放疗计划系统。采集的主要参数包括:靶区体积、术腔可视化评分(CVS)、适形度指数(CIgen)和质心间距(dCOM)。不同模拟定位方式间的参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不同观察者间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或非参数检验。结果纳入的20例患者的中位年龄为48岁,所有放疗医生完成了全部患者瘤床的勾画和其中14例患者CTVwB的勾画。叁名放疗医生基于MR模拟定位勾画瘤床的平均体积较CT模拟定位分别缩小了约22%、27%和21%。而放疗医生基于两种定位方式勾画的CTVwB体积无明显差异。不同放疗医生基于同一模拟定位方式勾画的瘤床和CTVwB体积大小无统计学差异。与CT模拟定位相比,不同放疗医生基于MR模拟定位勾画瘤床的CIgen明显增加(0.52 vs 0.59,P=0.008),并且瘤床dCOM减小(1.39 cm vs 1.30 cm,P=0.095)。纳入20例患者在MR图像上的CVS高于CT图像(3.23 vs 2.43,P=0.035),在基于CT评定的CVS≥3亚组中,利用CT模拟定位勾画的瘤床dCOM明显大于MR模拟定位(1.19cmvs 1.35 cm,P=0.048)。最后,MR模拟定位的CVS与CIgen高度正相关(r=0.895,P<0.001),与dCOM高度负相关(r=-0.752,P<0.001);CT模拟定位的CVS与CIgen同样呈正相关(r=0.699,P=0.001),但与dCOM间的相关性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104)。结论保乳术后辅助放疗时,与CT模拟定位相比,MR模拟定位可以提高瘤床的可视化程度,从而减少观察者间变异、提高不同放疗医生在无银夹标记瘤床的靶区勾画的一致性。然而,基于CT和MR模拟定位的全乳临床靶区勾画无明显差别。第二部分乳腺癌放疗的临床剂量学研究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放疗中,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技术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技术的剂量学差异,探索两种技术在瘤床同步推量中的特点。方法选取10例左侧乳腺癌行保乳手术后放疗的患者,所有患者按照第一部分标准完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MR)模拟定位。由同一名放疗医生参考MR模拟定位图像,在CT模拟定位图像上完成靶区和危及器官,包括肺、健侧乳腺、心脏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的勾画。利用Varian Eclipse计划系统,分别设计IMRT和VMAT计划,瘤床计划靶区(PTVTB)处方剂量为60Gy/25f,全乳计划靶区(PTVwB)处方剂量为50Gy/25f。评价优化参数包括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和靶区、危及器官的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或Wilcoxon符号秩检验,P值<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IMRT和VMAT计划均满足100%的处方剂量覆盖至少95%的PTVTB、PTVWB体积,VMAT计划与IMRT计划100%处方剂量覆盖靶区体积相当(PTVWB:98.08%vs 97.30%,P0.162,PTVTB:97.36 vs 96.95%,P=0.349)。与 IMRT 计划相比,VMAT将PTVWB和PTVTB的HI均降低了 0.02(均P<0.01),从而提高了靶区的均匀性;VMAT靶区的最高剂量(Dmax)和2%体积接受的剂量明显优于IMRT计划(均P<0.05);而二者在最低剂量和98%体积接受的剂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靶区适形性方面,VMAT技术中PTVWB和PTVTB的CI值显着高于IMRT(PTVWB:0.82 vs 0.75,P=0.004;PTVTB:0.88 vs 0.77,P<0.001)。IMRT可以显着降低患侧肺、全肺、心脏和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低剂量区(V5)的体积。此外,相比于VMAT计划,IMRT计划的患侧肺和全肺的平均剂量(Dmean)和接受20Gy剂量的体积比(V20)更小(P<0.01)。然而,VMAT在心脏和LAD的高剂量区(≥30Gy)方面优于IMRT计划。另外,VMAT在LAD的V10、V20、Dmean和Dmax均低于IMRT计划,而IMRT计划的健侧乳腺Dmean和心脏Dmean略低于VMAT计划。结论在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瘤床同步加量放疗中,与固定野调强放疗相比,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能够改善靶区剂量分布的适形性和均匀性,减少乳腺内高剂量区。容积旋转调强放疗在降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的高剂量区方面可能具有优势。然而,固定野调强放疗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相比,在靶区覆盖率相似的情况下,虽然靶区适形度和均匀性略有降低,但可以有效降低肺、心脏和健侧乳腺等正常组织受照射剂量,显着降低危及器官低剂量照射区域。(本文来源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期刊2019-06-01)
张静[6](2018)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精确放射治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机器视觉技术,对放射治疗过程中运动靶区实施跟踪,以提高放射治疗的准确性。设计一套机器视觉系统,采集患者靶区运动的图像,跟踪靶区运动的方向。系统运行稳定,图像传输速率快,满足实时要求,并且有充足的升级余量。在放射治疗过程中应用机器视觉技术能减小运动靶区造成的靶区周边组织的剂量,提高肿瘤治愈率。(本文来源于《机电工程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唐璠[7](2018)在《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精确定位和质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技术已经发展到精确放射治疗时代,定位精度是影响精确放射治疗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只有实现肿瘤的精确定位并做好其质量控制,才能使精确放射治疗达到预期效果,提高肿瘤的控制率,降低正常组织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本文来源于《医疗装备》期刊2018年19期)
刘敏,李敏,李晓玲[8](2018)在《新型精确放射治疗肿瘤靶区呼吸控制系统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在进行精确放射性治疗的过程中,人体器官是会随着呼吸运动而运动的,很难达到一定的精度,而且许多胸部器官均会伴随着呼吸运动而产生一定程度的偏移。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研制出一套新型精确放射治疗肿瘤靶区呼吸控制系统。方法在现有的主动呼吸控制系统的基础之上,研制出一种新型的精确放射治疗肿瘤靶区呼吸控制系统,并选用Pneumotach型的PowerCube肺功能的呼吸传感器,并对呼吸控制系统进行软件程序的编写。结果新型精确放射治疗肿瘤靶区呼吸控制系统能够较好的控制患者的呼吸情况,而且也能够减少患者肺部肿瘤随着人体呼吸而产生的偏移,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精确度。结论新型精确放射治疗肿瘤靶区呼吸控制系统将集弥散、震荡、通气为一体,在现有仪器的基础之上进行改装,最终达到放射治疗中肿瘤区呼吸控制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29期)
聂佳贞[9](2018)在《老年肿瘤患者治疗应用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老年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运用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有效性。方法此次研究所选择的基本对象为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来我院治疗肿瘤的老年病患,共有90例,将他们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对照组的45例病患实施传统放射治疗法,剩余的45例观察组病患给予精确放射治疗法展开治疗,对于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比对病患的临床治疗有效率,经过治疗,两组病患均有了一定的改善,其中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显着,观察组为93. 33%,对照组为80. 00%,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老年肿瘤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应用精确放射治疗技术可提升整体的治疗有效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期刊2018年17期)
李宏奇,王颖杰,刘承利,夏廷毅[10](2018)在《精确放射治疗中的影像引导技术成像原理和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立体定向消融治疗是代表性的精确放疗技术,具有精准定位、精准照射、高效微创等特点,已在脑转移瘤、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取得与手术相当的效果。其中影像引导技术在精确放疗过程管理中发挥关键作用,分为单一成像系统和组合成像系统。前者有超声引导、电子射野成像引导、锥形束和扇形束CT引导、核磁引导以及电磁追踪等技术,后者有ExacTrac X射线六维立体定向引导系统等。本文将回顾当前应用的影像引导技术,分析成像原理以及如何改善治疗准确性和缩小肿瘤周围正常组织受照射体积,探索未来融合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导报》期刊2018年19期)
精确放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影像和生命组学、区块链、数字分身、从智能云到智能边缘计算、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新理论、新技术,正在给肿瘤放疗带来颠覆性变革,治疗精准度和疗效将获得突破性进展,智能组学放疗有望解决多年来放疗面临的困局。在放疗决策上,通过组学技术可以获得肿瘤和个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及生物学特征;在放疗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精确放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1].谭维立.精确放射治疗中的影像引导技术成像原理分析及其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9
[2].本刊编辑部.《中国肿瘤临床》文章荐读:基于生命/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的精确放射治疗:思考与展望[J].中国肿瘤临床.2019
[3].杨晓梅,金建华,吴建亭,葛彬彬,葛云.头颈部肿瘤精确放射治疗个体化固定技术临床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9
[4].杨波,吴爱东.老年肿瘤治疗中应用传统放射与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临床价值对比[J].当代临床医刊.2019
[5].金梦.乳腺癌精确放射治疗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
[6].张静.基于机器视觉的精确放射治疗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8
[7].唐璠.肿瘤患者放射治疗的精确定位和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8
[8].刘敏,李敏,李晓玲.新型精确放射治疗肿瘤靶区呼吸控制系统的研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
[9].聂佳贞.老年肿瘤患者治疗应用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分析[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
[10].李宏奇,王颖杰,刘承利,夏廷毅.精确放射治疗中的影像引导技术成像原理和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