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储蓄率论文-许维鸿

高储蓄率论文-许维鸿

导读:本文包含了高储蓄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储蓄率,视角,杠杆率,发达国家资本,风险投资基金,股票市场,高额投资,资本来源,商业银行,人民银行

高储蓄率论文文献综述

许维鸿[1](2019)在《以新视角看高储蓄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有关中国国民储蓄率偏高的话题再次引起舆论关注。数据显示,中国总储蓄率在2018年底达45.7%,依旧是全球第一。多年来,高储蓄率一直被视为是中国消费低迷、经济内生动力缺失、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居民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的体现。但在宏观经济新形势下,再来(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9-11-15)

夏常源,于莉莉,胡秋明,何娜[2](2019)在《商业健康保险与中国家庭高储蓄率之谜——来自预防性储蓄的理论构建与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之谜一直是实务界和理论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命题,但鲜有学者关注商业健康保险对中国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拓展Dynan(1993)预防性储蓄模型以分析商业健康保险对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并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家庭投保商业健康保险可以显着降低其健康和一般储蓄率;这一影响在存在健康隐患、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中更加明显;进一步区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发现,商业健康保险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本文以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为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之谜提供了来自商业健康保险的全新解释,拓展和丰富了预防性储蓄理论与家庭储蓄的现有研究,也为我国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提供实证依据。(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07-17)

姚东旻,许艺煊,张鹏远[3](2019)在《再论中国的“高储蓄率之谜”——预防性储蓄的决策机制和经验事实》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预防性储蓄理论能否有效地解释中国居民的储蓄行为尚未可知。本文以地震为不确定性事件克服收入波动的内生性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系统检验。理论上首先提出了"地震通过影响预期收入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影响居民储蓄率"的作用路径。然后分别基于中国微观家庭收入分配调查(CHIP)和宏观省际数据,在微观层面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系统GMM法,在宏观层面借助合成控制法和工具变量法,为该路径提供直接和间接的证据支持。研究发现:首先,汶川地震后,在不同的收入状况下,四川家庭预期收入的方差增大,居民储蓄率相比震前显着提升;其次,家庭所在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与预期收入的方差负相关,并且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存在显着的替代关系,间接地证明了地震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依赖于预期收入的方差,最终明确了预防性储蓄动机的现实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文汇》期刊2019年02期)

章元,王驹飞[4](2019)在《预期寿命延长与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率——来自地级市城镇家庭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首先从生命周期的角度解释预期寿命延长会提高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预期寿命的延长意味着退休后存活的时间更长,从而工作期间需要更多地储蓄以应对退休后更长时间内的收入下降;但这一机制不适合解释农户的储蓄行为,这是因为农民不存在退休和退休后收入的急剧下降。文章基于中国城镇部门的数据进行检验后发现:(1)基于2005~2013年地级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预期寿命延长1年会使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提高3.7%;(2)基于2005~2012年国家统计局城镇家庭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显示,如果退休后的预期存活时间长于剩余工作时间,城镇居民的家庭储蓄率更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预期寿命对城镇居民家庭储蓄率的影响。文章基于宏观和微观数据检验了预期寿命延长对中国城镇居民高储蓄率的影响,有助于理解储蓄率的走向和影响因素,为评估延迟退休政策对家庭储蓄率的影响奠定实证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口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王建英,韩燕明,喻逸涵,蒋明雅[5](2018)在《劳动力转移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对高储蓄率的影响——基于199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的城乡居民高储蓄率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模式的典型特征,正确分析这一现象有利于我国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本文应用199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广义最小二乘法,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研究劳动力转移率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率和城乡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储蓄率均有显着影响,其中对农村储蓄率的影响尤为明显。引入劳动力转移率和城乡收入差距的交叉项可以发现,通过提高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农村居民获取的非农收入,能有效弥补城乡收入不平衡。劳动力转移规模和转移速度共同通过收入差距的缩小对农村储蓄率存在间接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提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期刊2018年07期)

付才辉,郑洁,林毅夫[6](2018)在《发展战略与高储蓄率之谜——一个新结构储蓄理论假说与经验分析及其政策主张》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高储蓄现象长期以来备受国内外学界和政策界的关注,但也备受流行思潮的"诟病"。然而,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却是战后发展典范的特征事实之一,主流理论却难以给出一般性的解释,各种求助于特殊因素的解释又缺乏理论一般性而经不起推敲,遂被称之为"高储蓄率之谜"。本文应用新结构经济学解释了"高储蓄率之谜",提出了一个新结构储蓄理论假说:如果一个经济体的结构变迁遵循由其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那么其可供储蓄和投资的经济剩余将最大,储蓄与投资的边际回报率也最大,储蓄倾向和投资倾向也最大,总的储蓄率也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在基于最优生产函数理论所构建的模型中,结构变迁使得索罗模型中的黄金储蓄率比没有结构变迁状态下要高,结构变迁也使得欧拉方程中的跨期储蓄倾向更高,如果结构变迁的跨期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边际储蓄倾向也会更高。来自跨国和省级的经验分析也支持上述新结构储蓄理论的基本假说。这个假说也是新结构资本积累理论的主要内涵:通过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实现高储蓄高投资进而提升禀赋结构促进生产结构升级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渠道。(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第十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07-16)

冯虹,李晨曦[7](2018)在《高储蓄率、转移成本与农民工储蓄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探讨了储蓄率问题的分析思路,结合中国二元经济体制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认为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及其高储蓄率是中国居民整体高储蓄率的重要原因,考虑到农民工群体的高流动性的特征,那么转移成本是农民工必然要面对的社会现实。研究解释了转移成本存在的必然性,通过农民工的消费储蓄决策模型从理论上论述了转移成本与农民工储蓄率存在正相关,并进一步结合2013年和2015年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了验证。(本文来源于《会计与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赵昕东,张文栋[8](2018)在《未来十五年中国还能维持高储蓄率吗?——基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的分析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我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逐渐显现出未富先老、规模更大、速度更快、抚养负担更重、二元结构明显等特点。从长期看,一方面,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加剧,储蓄将出现下降,投资也将下降,进而导致资本积累增长缓慢;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少儿抚养比长期处于下降之中,这也是维持高储蓄率的原因。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行,未来20年,新出生人口增多,少儿抚养比将逐步上升,储蓄率将出现下降,进而导致资本积累增长缓慢,这个过程持续到全面放开两孩政策后新出生的婴儿成长为劳动人口才有可能缓解。(本文来源于《学习与探索》期刊2018年03期)

李雅娴,张川川[9](2018)在《认知能力与消费:理解老年人口高储蓄率的一个新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字词识记能力和数学能力两个维度来衡量认知能力的大小,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3年数据(CHARLS 2013)从经验上检验了中老年人认知能力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控制收入的前提下,中老年人字词识记能力每提高一个标准差使家庭消费显着增加大约2.5~3.0个百分点,中老年人数学能力每提高一个标准差使家庭消费显着增加大约2.1~2.5个百分点,并且认知能力与旅行、保健、美容等非必需品的消费显着正相关。进一步研究显示,科技发展程度越高的地区,认知能力对家庭消费的正向作用越强。本文的研究表明,随着科技发展,中国老年人口较低的认知能力水平无法适应复杂的消费模式,从而抑制了家庭消费,导致了较高的储蓄率。(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8年02期)

赵柯然[10](2018)在《浅析我国高储蓄率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政治、经济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我国居民储蓄率过高。为确保我国经济在未来能够继续实现持续较快增长,必须重视我国的高储蓄率问题。本文在分析储蓄率过高对经济的不利影响的同时,探讨了该现象的成因,并对症下药,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本文来源于《现代商业》期刊2018年04期)

高储蓄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之谜一直是实务界和理论界重点关注的研究命题,但鲜有学者关注商业健康保险对中国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影响。鉴于此,本文拓展Dynan(1993)预防性储蓄模型以分析商业健康保险对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并基于2013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城市家庭投保商业健康保险可以显着降低其健康和一般储蓄率;这一影响在存在健康隐患、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中更加明显;进一步区分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分析发现,商业健康保险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的影响在中部地区最强,西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弱。本文以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为中国家庭的高储蓄率之谜提供了来自商业健康保险的全新解释,拓展和丰富了预防性储蓄理论与家庭储蓄的现有研究,也为我国大力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必要性提供实证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储蓄率论文参考文献

[1].许维鸿.以新视角看高储蓄率[N].环球时报.2019

[2].夏常源,于莉莉,胡秋明,何娜.商业健康保险与中国家庭高储蓄率之谜——来自预防性储蓄的理论构建与经验证据[C].2019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国际年会论文集.2019

[3].姚东旻,许艺煊,张鹏远.再论中国的“高储蓄率之谜”——预防性储蓄的决策机制和经验事实[J].世界经济文汇.2019

[4].章元,王驹飞.预期寿命延长与中国城镇居民的高储蓄率——来自地级市城镇家庭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9

[5].王建英,韩燕明,喻逸涵,蒋明雅.劳动力转移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对高储蓄率的影响——基于1996—2015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

[6].付才辉,郑洁,林毅夫.发展战略与高储蓄率之谜——一个新结构储蓄理论假说与经验分析及其政策主张[C].中国经济发展:改革开放40年与新时代——第十二届中华发展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摘要集.2018

[7].冯虹,李晨曦.高储蓄率、转移成本与农民工储蓄率[J].会计与经济研究.2018

[8].赵昕东,张文栋.未来十五年中国还能维持高储蓄率吗?——基于人口年龄结构视角的分析预测[J].学习与探索.2018

[9].李雅娴,张川川.认知能力与消费:理解老年人口高储蓄率的一个新视角[J].经济学动态.2018

[10].赵柯然.浅析我国高储蓄率现象[J].现代商业.2018

标签:;  ;  ;  ;  ;  ;  ;  ;  ;  ;  

高储蓄率论文-许维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