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节角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多裂肌,腰椎滑脱,真性,假性
关节角度论文文献综述
郭新友,刘汉卿,张健,谭惠冰,黄嘉甜[1](2019)在《椎间小关节角度及多裂肌形态与真、假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椎间小关节角度及多裂肌形态与真、假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滑脱患者100例和同期4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GE64排CT分别测量每一位入选者椎间多裂肌净横截面面积(LCSA)、多裂肌区域横截面面积(GCSA)及椎间小关节角度,根据CT检查结果将腰椎患者分为真性组和假性组,43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组。分析各组不同腰椎节段LCSA/GCSA比值和椎间小关节角度的差异。结果:真性组、假性组、正常组任意滑脱部位各节段LCSA/GCSA比值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真性组各节段LCSA/GCSA比值均比假性组低(P<0.05)。真性组、假性组各节段椎间小关节角均大于正常组(P<0.05),对应各滑脱节段,真性组该节段椎间小关节角度大于假性组(P<0.05)。L3滑脱者,L3/L4节段LCSA/GCSA比值最低,椎间小关节角度最大(P<0.05),L4滑脱者,L4/L5节段LCSA/GCSA比值最低,椎间小关节角度最大(P<0.05);L5滑脱者,L5/S1节段LCSA/GCSA比值最低,椎间小关节角度最大(P<0.05)。结论:腰椎滑脱患者椎间小关节角度和多裂肌形态发生改变,且真性腰椎滑脱者LCSA/GCSA比值更低,椎间小关节角度越大,使用不同节段LCSA/GCSA比值和椎间小关节角度可用于判断腰椎滑脱情况。(本文来源于《现代医用影像学》期刊2019年11期)
李旭鸿,范年春,喻美鑫[2](2019)在《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模式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在步态周期内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希望籍此来帮助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完善其治疗方案和临床评估,以恢复患者正常行走时下肢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表现。研究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TM(采样频率500Hz)和两块叁维测力台KISTLER(采样频率1000Hz),对27名老年女性(63.41±3.13岁)在自然行走(CW)和快速行走(FW)过程中的步态参数进行采集。根据受试者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的速度增加方式分成叁组:1)增加步频;2)增加步幅;3)同时增加步频和步幅,并对其矢状面内下肢踝、膝和髋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原始的运动学参数通过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进行过滤,其截止频率为12Hz)。对步态周期内重要时相进行划分和定义:承重反应期T1(loading response,0-10%)、支撑中期T2(mid-stance,10-30%)、支撑末期T3(terminal stance,30-60%)、摆动初期T4(initial swing,60-70%)摆动中期T5(mid-swing,70-85%)、摆动末期T6(terminal swing,85-100%)。提取受试者步态周期数据:右侧足跟触地(0%)至右侧足跟再次触地瞬间(100%),上述标准是根据叁维测力台上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来完成。进而得到每名受试对象叁次CW和FW的角度和角速度平均值,再对其步态周期做归一化处理。另外,由于每名受试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都不会完全重合,因此本文把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提取后再做统计分析呈现在表格中,各组步态周期内的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示意图仅以G2组为代表在文中出现。本文也定义整个步行过程中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为正值(+),对应的踝关节跖屈、膝关节和髋关节伸展为负值(-)。叁组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BMI和下蹲力以及各组间CW和FW过程中步速、步频、步幅、步行周期、下肢叁个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为显着性差异。另外,同组间CW和FW过程中的下肢叁个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叁组老年女性不论是身高、体重和年龄,还是在CW过程中的步速、步幅、步频和步行周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G1组的下蹲力分别与G2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自然行走过程中,叁组老年女性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自然行走相比,老年女性在快速行走时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呈现随步速加快而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以增加步幅来提高行走速度的老年女性。FW步态周期中,G1组HT3时相的伸展角度和AT1时相的跖屈角速度较小,AT5时相的背屈角速度较大,分别与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与此同时,AT4时相的跖屈角速度较大、HT2时相的伸展角速度较小,分别与G2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G2组KT2时相的屈曲角度较大,分别与G1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KT4时相的屈曲角速度较大,并与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23)。不管是CW过程还是FW周期内,老年女性在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的出现时相(T)基本相同,仅G2组的屈曲角度峰值是在触地瞬间(HT1),并非摆动末期(HT6)。与CW过程相比,老年女性在FW周期内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变大,特别是G2组的关节角速度峰值大多数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有意思的是,叁组老年女性髋关节摆动末期(HT6)的角速度峰值却并未随着步速的加快明显变大。踝关节在支撑末期(AT3)的背屈角度峰值却出现一定的减小,但无显着性差异。另外,G2组在踝关节摆动初期(AT4)、膝关节支撑中期(KT2)、髋关节承重反应期(HT1)和支撑末期(HT3)的角度峰值均出现了显着性增大(P<0.05)。研究结论:不论任何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其步态周期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轮廓较为一致。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老年女性下肢叁个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都随之增大,但以增加步幅或者同时增加步幅和步频的老年女性拥有较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角度峰值来匹配其相应的快速行走。而且踝和髋关节的角速度峰值均出现在摆动初期,而膝关节则出现在摆动末期。(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许飞虎,袁峰,陆炜强,朱俊,陈加成[3](2019)在《退行性L_4椎体滑脱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退行性腰椎滑脱(DLS)患者的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及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分析叁者在DL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节段L_4椎体DLS患者33例(DLS组),同期正常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行立位腰椎侧位X线检查,测量腰椎间盘高度指数(DHI),根据MR扫描图像计算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行腰椎CT横断面扫描,测量腰椎小关节突头尾侧的小关节角度,计算双侧小关节不对称度;根据腰椎X线片测量脊柱-骨盆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尾倾斜角(SS)和腰椎前凸角(LL)。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指标在DLS发病中的作用,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小关节角度与DHI、椎间盘退变指数、PI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LS组DHI降低,椎间盘退变指数升高,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PI、PT、SS加大(P均<0.05),LL无明显变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HI(HR=0.00,95%CI为0.00~0.02)、PI(HR=1.16,95%CI为1.14~1.18)、小关节角度(HR=0.90,95%CI为0.88~0.91)是DLS发病的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显示,腰椎间盘退变指数与DHI、与小关节角度呈负相关(r分别为-0.619、-0.614,P均<0.05),与PI呈正相关(r=0.561,P<0.05);DHI与小关节角度呈正相关(r=0.546,P<0.05),与PI呈负相关(r=-0.267,P<0.05);小关节角度与PI呈负相关(r=-0.298,P<0.05)。结论 DLS患者存在腰椎间盘退变,小关节角度更偏矢状位,骨盆后倾;DHI降低、PI增大、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者是发生DLS的危险因素,且叁者相互作用,PI增大,进一步加重DHI降低、小关节角度偏矢状位,引起DLS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山东医药》期刊2019年29期)
李旭鸿,喻美鑫,范年春,徐玉明,韩晓鸣[4](2019)在《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策略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在步态周期内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TM和两块叁维测力台KISTLER对27名老年女性在自然行走和快速行走过程中的步态参数和下肢关节运动参数进行采集,根据受试者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的速度增加方式分成3组:增加步频组(G1,n=10),增加步幅组(G2,n=8),同时增加步频和步幅组(G3,n=9)。对上述3组老年女性矢状面内下肢踝、膝和髋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进行数据统计和结果分析。结果:无论自然行走还是快速行走,3组老年女性步态周期内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均值曲线轨迹相似性较高(复相关系数CMC>0.850)。自然行走时3组之间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自然行走相比,快速行走时的下肢各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呈现随步速加快而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以增加步幅来提高行走速度的老年女性(G2)。与此同时,G2组的下蹲力最大,其次是G3组,并分别与G1组呈显着性差异(P=0.000和P=0.002)。另外,3组老年女性的踝和髋关节的角速度峰值均出现在摆动初期,而膝关节则出现在摆动末期。结论:无论何种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其步态周期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轮廓较为一致,一些重要时相的峰值大小与自身的下肢肌肉力量和步行策略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运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姚步堂,赵江海[5](2019)在《机器人关节角度测量装置的设计及标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降低机器人关节角度测量成本,保证测量精度,提出一种机器人总线绝对值角度测量装置设计及标定方法。首先,系统以ARM为开发平台,采用SSI接口采集AS5045角度测量装置芯片数据,并在单片机内部进行数据处理、存储和传输;采用RS422总线和CAN总线冗余设计,保证多环境应用;然后设计了上位机测试软件,方便调试和检测;最后提出使用基于高斯核函数的最小二乘学习法对其进行标定。实验证明,该设计和标定方法有效保证角度测量装置精度,单圈可达0.1°,且经济可靠,便于其在机器人领域的推广和(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9年14期)
袁雪雪[6](2019)在《跑步机坡度为4时不同跑步速度的关节角度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实验方法,在坡度为4、跑步速度分别为4m/s、5m/s、6. 5m/s的跑步机上进行健身跑运动试验,对受试者的踝、膝、髋关节角度以及重心等参数进行研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跑步速度为4m/s,右脚踝关节运动角度一直远远大于左脚踝关节;左右膝关节角度折线变化都非常明显;左右髋关节角度折线变化都有一定的变化但不明显;重心运动长度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跑步速度为5m/s,左右踝关节运动角度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左膝关节运动角度变化相对较小,右膝关节角度幅度变化幅度较大;左髋关节运动角度远远大于右髋关节角度;重心运动长度变化与4m/s相比变化幅度减小。跑步速度为6m/s,左右踝关节运动角度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左右膝关节运动角度变化幅度差距不大;左右髋关节的角度都有一定的变化幅度但不明显;重心运动长度变化幅度趋于稳定。(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文献通报》期刊2019年07期)
刘筱璨[7](2019)在《惯性传感器与高速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测量步态下肢关节角度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惯性传感器微型化技术的发展,使其能够用于测量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关节角度。与传统的红外运动捕捉系统相比,它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携带、价格便宜、可用于室外等优点。作为新兴工具,通过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进行对比,可以检验其测量人体关节角度的效果。本研究检验惯性传感器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对步态下肢关节角度的测量值能否进行横向比较,并比较两套运动捕捉系统的重测信度。研究方法:对20名受试者分别进行2轮步态测试,每轮测试5次,每次采集一个完整的左腿步态周期。必须同时使用惯性传感器和红外运动捕捉系统采集步态数据。第1轮测试结束后,拆卸受试者体表的红外反光标志和惯性传感器,然后重新粘贴反光标志和佩戴传感器,再进行第2轮测试。通过计算系统间复相关系数(CMC)、系统误差值来综合评价两套运动捕捉系统测量值能否进行横向比较。通过计算标定内复相关系数、标定内误差值来综合评价两套运动捕捉系统的标定内重测信度。通过计算标定间复相关系数、标定间误差值来综合评价两套运动捕捉系统的标定间重测信度。研究结果:系统间矢状面下肢关节角度可以进行横向比较(CMC>0.86),额状面和水平面的下肢关节角度不能进向横向比较(0.28<CMC<0.72)。系统间矢状面和髋关节外展内收的关节角度变化趋势可以进向横向比较(CMC>0.89),其他下肢关节角度的变化趋势不能进行横向比较(0.51<CMC<0.74)。惯性传感器对于矢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非常高(CMC>0.97),对髋关节外旋内旋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不高(CMC<0.70),对其他下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较高(0.75<CMC<0.91)。惯性传感器对于矢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没有显着性差异(p=0.104~0.416),对其他下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显着性小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p=0.000~0.002)。惯性传感器对于矢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非常高(CMC>0.96),对于额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较高(0.77<CMC<0.85),对于水平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不高(CMC<0.66)。惯性传感器对于髋关节外旋内旋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显着性小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p=0.013),对于其他下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9~0.801)。研究结论:两套运动捕捉系统对于矢状面关节角度的测量值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且对关节角度变化趋势的横向比较效果更好。惯性传感器对下肢关节角度的标定内重测信度较高,但略低于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惯性传感器对下肢矢状面和额状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较高,对水平面关节角度的标定间重测信度不高。总体而言,惯性传感器的标定间重测信度和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没有显着性差异。(本文来源于《北京体育大学》期刊2019-06-01)
赵玉婷,钮建伟,张人杰,刘海笑,冉令华[8](2019)在《卷积神经网络用于关节角度识别与姿势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快速准确地输出各种工作姿势风险评估结果,提出采用Kinect v2与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人体各关节角度,并输出标准姿势风险的评估得分。首先使用亚像素角点提取的棋盘标定算法标定Kinect两个摄像头,其次使用改进后的双边滤波对深度图像去噪,使用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人体关节二维位置,结合深度信息获取实际叁维坐标并计算人体关节角度,最后输出姿势风险评估得分。通过两种实验分别验证了提出的Kinect角度识别与姿势评估的准确性,表明该方法关节角度识别与姿势风险评估的准确率均较高,是一种低成本、高可靠性的姿势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期刊2019年16期)
徐辉[9](2019)在《从解剖学角度分析羽毛球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根据肩关节的生理结构,从解剖学的角度对羽毛球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原因进行科学分析,找到导致肩关节损伤的原因,为羽毛球运动员合理科学地安排训练提供方法和建议。(本文来源于《安阳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魏卫兵,周宾宾,李波霖,黄灏,肖敏[10](2019)在《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痛镇室治疗的的颈椎小关节紊乱患者7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2例运用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对照组30例运用理筋手法配合牵引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47. 6%,对照组治愈率13. 3%,治疗组治愈率比对照组治愈率高34. 3%;治疗组总有效率92. 9%,观察组总有效率70%,两组总有效率相比,治疗组比观察组高22. 9%;两组疗效相比,差异明显(χ2=6. 853,P=0. 01 <0. 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小角度矢状位扳法配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疗效好,疗效巩固,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关节角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在步态周期内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的变化规律,希望籍此来帮助临床医生、康复治疗师完善其治疗方案和临床评估,以恢复患者正常行走时下肢关节和肌肉的运动表现。研究方法:利用红外高速运动捕捉系统QTM(采样频率500Hz)和两块叁维测力台KISTLER(采样频率1000Hz),对27名老年女性(63.41±3.13岁)在自然行走(CW)和快速行走(FW)过程中的步态参数进行采集。根据受试者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的速度增加方式分成叁组:1)增加步频;2)增加步幅;3)同时增加步频和步幅,并对其矢状面内下肢踝、膝和髋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原始的运动学参数通过Butterworth低通滤波器进行过滤,其截止频率为12Hz)。对步态周期内重要时相进行划分和定义:承重反应期T1(loading response,0-10%)、支撑中期T2(mid-stance,10-30%)、支撑末期T3(terminal stance,30-60%)、摆动初期T4(initial swing,60-70%)摆动中期T5(mid-swing,70-85%)、摆动末期T6(terminal swing,85-100%)。提取受试者步态周期数据:右侧足跟触地(0%)至右侧足跟再次触地瞬间(100%),上述标准是根据叁维测力台上的垂直地面反作用力来完成。进而得到每名受试对象叁次CW和FW的角度和角速度平均值,再对其步态周期做归一化处理。另外,由于每名受试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都不会完全重合,因此本文把其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提取后再做统计分析呈现在表格中,各组步态周期内的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示意图仅以G2组为代表在文中出现。本文也定义整个步行过程中踝关节背屈、膝关节和髋关节屈曲为正值(+),对应的踝关节跖屈、膝关节和髋关节伸展为负值(-)。叁组人群的年龄、身高、体重、BMI和下蹲力以及各组间CW和FW过程中步速、步频、步幅、步行周期、下肢叁个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P<0.05为显着性差异。另外,同组间CW和FW过程中的下肢叁个关节角度和角速度用配对T检验统计分析,P<0.05为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叁组老年女性不论是身高、体重和年龄,还是在CW过程中的步速、步幅、步频和步行周期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G1组的下蹲力分别与G2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自然行走过程中,叁组老年女性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与自然行走相比,老年女性在快速行走时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呈现随步速加快而增大的趋势,尤其是以增加步幅来提高行走速度的老年女性。FW步态周期中,G1组HT3时相的伸展角度和AT1时相的跖屈角速度较小,AT5时相的背屈角速度较大,分别与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与此同时,AT4时相的跖屈角速度较大、HT2时相的伸展角速度较小,分别与G2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G2组KT2时相的屈曲角度较大,分别与G1和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5);KT4时相的屈曲角速度较大,并与G3组呈显着性差异(P=0.023)。不管是CW过程还是FW周期内,老年女性在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的出现时相(T)基本相同,仅G2组的屈曲角度峰值是在触地瞬间(HT1),并非摆动末期(HT6)。与CW过程相比,老年女性在FW周期内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峰值均变大,特别是G2组的关节角速度峰值大多数出现了显着性差异(P<0.05)。有意思的是,叁组老年女性髋关节摆动末期(HT6)的角速度峰值却并未随着步速的加快明显变大。踝关节在支撑末期(AT3)的背屈角度峰值却出现一定的减小,但无显着性差异。另外,G2组在踝关节摆动初期(AT4)、膝关节支撑中期(KT2)、髋关节承重反应期(HT1)和支撑末期(HT3)的角度峰值均出现了显着性增大(P<0.05)。研究结论:不论任何增速策略的健康老年女性,其步态周期内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轮廓较为一致。从自然行走到快速行走,老年女性下肢叁个关节的角度和角速度都随之增大,但以增加步幅或者同时增加步幅和步频的老年女性拥有较大的下肢肌肉力量和关节角度峰值来匹配其相应的快速行走。而且踝和髋关节的角速度峰值均出现在摆动初期,而膝关节则出现在摆动末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节角度论文参考文献
[1].郭新友,刘汉卿,张健,谭惠冰,黄嘉甜.椎间小关节角度及多裂肌形态与真、假性腰椎滑脱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9
[2].李旭鸿,范年春,喻美鑫.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模式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3].许飞虎,袁峰,陆炜强,朱俊,陈加成.退行性L_4椎体滑脱患者腰椎间盘退变指数、腰椎小关节角度、脊柱-骨盆参数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9
[4].李旭鸿,喻美鑫,范年春,徐玉明,韩晓鸣.老年女性不同步行增速策略的下肢关节角度和角速度变化[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9
[5].姚步堂,赵江海.机器人关节角度测量装置的设计及标定方法[J].电子世界.2019
[6].袁雪雪.跑步机坡度为4时不同跑步速度的关节角度对比分析[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
[7].刘筱璨.惯性传感器与高速红外运动捕捉系统测量步态下肢关节角度的比较[D].北京体育大学.2019
[8].赵玉婷,钮建伟,张人杰,刘海笑,冉令华.卷积神经网络用于关节角度识别与姿势评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9
[9].徐辉.从解剖学角度分析羽毛球运动员肩关节损伤的原因[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
[10].魏卫兵,周宾宾,李波霖,黄灏,肖敏.小角度矢状位扳法结合针灸治疗颈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