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视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武田泰淳,女性视界,战后日本,现实观照
女性视界论文文献综述
周晨曦[1](2018)在《武田泰淳的女性视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武田泰淳是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日本战后派作家,中日双方的研究者迄今多将研究视角集中于武田泰淳的战时体验和战后在上海的经历,以及基于这些经历产生的思想,而较少关注其有关女性的文学创作。事实上武田泰淳是一个对女性有着自己的思考,并对书写女性有强烈欲望的一个作家。武田泰淳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却因为与中国有关的作品吸引了大部分研究者的目光,以致以女性为主题的系列作品长期被忽视。该系列作品极具特色,与大部分男性作家将女性视作客体进行书写的他者视角不同,武田是将女性作为叙述主体和观察世界的观看主体,在文本中构建了一个从女性视角出发,以女性为主导的文本空间。这个空间既能反映整个文本内部世界,也能观照文本外的现实世界。笔者将这一具有女性特质的文本空间定义为作家的“女性视界”。女性书写、女性观、女性视角、女性形象等概念都涵盖在了“女性视界”的语义范畴内。本论文以“女性视界”为研究基调,以武田泰淳的女性主题系列作品为研究对象,分为绪论、本论四个章节、结论叁个部分展开论述,试图回答以下几个问题:一、一个男性作家,在文本中构建以女性为主导的话语空间,从女性主体出发去书写、观察、反映文本内外的世界,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二、文本中的“女性视界”是如何建构的,具有怎样的特征。叁、透过女性主导的文本空间反映出作家怎样的思想内涵和现实观照。希望本论能充分挖掘这部分作品的价值,为武田泰淳研究提供新的视角。绪论部分对中日两国的武田泰淳研究进行综述,并着重介绍其中与“女性”有关的先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武田泰淳的女性主题系列作品的研究价值,对“女性视界”的概念予以界定,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本论部分第一章以文本《圣女侠女》为研究对象,该文本是武田泰淳第一篇公开发表的,以女性为第一人称视角的作品,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武田泰淳“女性视界”的构建过程。文本以“侠女”——“梅女士”为第一人称叙述者“我”,通过“我”的叙述构建了一个具有女性主体性的话语空间。在这个话语空间中有个一直被“我”观看和评价的“圣女”——“玛利亚”,两名女性在文本中形成一种二元对立结构。两人的对立结构不仅是对“肉体与精神”、“西方宗教思想与东方侠义精神”的隐喻,其在文本最后的消解更是对二元对立的等级颠覆。这一等级颠覆背后的意义是武田泰淳对女性主体性的关切,对中国侠义精神的“发现”,也是对以西方思想为主导的日本近代文明社会的解构与批判。在《圣女侠女》这一文本中,可以看到武田泰淳通过构筑一个“侠女圣女”的二元对立使女性彻底成为文本的中心,言说的主客体和观看的主客体皆为女性,男性被边缘化,成为烘托女性主体的背景,由此文本的“女性视界”得以构建。这个“视界”,打破了以男性为中心的话语结构模式,颠覆了“男女”的二元等级秩序,具有跨越社会性别界限的解构力量。第二章以文本《杀死情妇》为研究对象,从“女性视界”看战后日本主体性的迷失。《杀死情妇》取材自20世纪50年代初东京连续发生的五起妻子杀死情妇案件。其时正是美国对日占领期,在美国权力机构主导下,日本全面推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层面的民主化改革,女性解放运动的社会潮流也由此兴起,连发的妻子杀死情妇案件与这一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因此,对以该系列案件为题材的小说文本《杀死情妇》进行分析时,必须结合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笔者通过查找同时代报刊杂志对案件的报道,以及日本官方妇女组织对妇女民主意识的调查问卷等资料,将同时代媒体报道的叙事与小说文本中的叙事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文本中有个与现实中一致的,由报刊杂志上的言论构成的公共言说空间,该空间中的话语提倡妻子杀情妇乃正当防卫,应该被判无罪。文本中的出场人物都是报刊杂志的读者,盲信公共言说的话术,采取与公共言说一致的言说范式,权力通过公共言说逐渐渗透入大众言说空间。最终,文本的视点人物“辰子”本对情妇没有杀意,却因为“妻子”身份而被迫走向杀死情妇之路。“辰子”对情妇由“不杀”到“杀”的过程,即权力透过由媒体构筑的公共空间对个体言说空间进行层层渗透,最终抹杀个人主体性的过程。20世纪50年代日本民主解放运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在“女性视界”内得以被重新审视和反思。现实中“妻子”与“情妇”紧张的对立关系通过文本中陌生化的“妻子”、“情妇”形象得以消解,揭示了战后日本社会妇女生活的实态,以及“妻子”与“情妇”矛盾激化的真正原因。进而批判美国占领机构对日本的“文化殖民”导致日本主体性被抹杀,也对女性被权力体制利用而互相伤害这一悲剧展开了控诉。该文本充分体现了武田泰淳的“女性视界”对战后日本社会现实的观照,令“女性视界”具有了现实深度。第叁章以文本《女人的国籍》为主要研究对象,再结合另外两部以同一个女性混血儿为原型的文本——《非革命者》、《上海的萤火虫》进行比较分析,从女性视界看武田泰淳的“混血”思想。“混血”是武田泰淳颇有特色的一种思想,也是其认知世界、书写世界的方法论,在诸多创作中都能看到武田“混血”思想的体现。混血儿、混血城市等意象成为武田作品中承载混血思想的符号载体。《女人的国籍》以混血儿女性为第一人称叙述者,讲述了“我”和“我”的中国人父亲、日本人母亲于中日两国交恶的战时、战后两个历史时期,在上海、东京两个“混血”城市苦苦求生的经历,该文本是武田泰淳“混血”思想的集中体现。混血儿这一身份揭示出“民族”、“国籍”、“人种”等看似属于人的本质属性的符号,不过是将自我禁锢的“外壳”,是权力体制对人施加的分类暴力。混血儿这个无法被分类、被定义的身份,使之遭到体制的排斥,但也相对的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以及可以打破界限的多元性。除此以外,文本透过女性视角,还反映出女性婚后随夫姓、入夫籍的传统对女性主体性的抹杀。将混血儿和女性结合起来设定为第一人称叙述视角,赋予“女性视界”双重解构意义,除了颠覆男权中心以外,女性视界还具有了可以打破界限、摆脱束缚的多元性。第四章以武田泰淳作家生涯晚期的两部长篇——《十叁妹》、《秋风秋雨愁煞人——秋瑾女士传》为研究对象,研究武田泰淳的“侠女”视界。两部长篇中的侠女,一个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儿女英雄传》中的“十叁妹”,一个来源于中国现代社会的革命女侠——“秋瑾”。侧面反映出武田泰淳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接受情况,以及对同时代中国革命人士的关注,这两方面也是武田泰淳作品中侠义精神的主要来源。两部长篇的写作形式——拟话本与拟纪实文学也很有研究价值。前者是武田基于中国侠义小说浪漫主义情怀之上的想象,试图让日本读者所陌生的中国“江湖”和侠义精神内涵与战后日本社会文化语境结合;后者是武田基于史料研究和实地考察基础上的想象,力求追寻一个立体而全面的,具有文学性经典意义的秋瑾形象。通过研究这两部作品,可以从女性视界考察武田泰淳“发现”侠女,书写侠女的意义。在重视西方文化价值观,轻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日本战后社会,武田泰淳通过反复塑造强大有力的侠女形象,希望其能成为如莎士比亚戏剧中女性形象般的经典。只有这样,“侠女”才能够跨越文化和国别界限,在日本社会语境中拥有足以对抗西方价值观侵蚀的强大生命力,也可以为生活在战后日本社会的妇女们带去希望和反抗的勇气。两部长篇中的“侠女”将武田泰淳“女性视界”的边界推向了至高的极限,使“女性视界”维度上升到精神层面,具有象征性意义,拓展了“女性视界”的精神高度,再结合前几章论述的“女性视界”的现实深度,最终一个立体、多面向、多维度的“女性视界”得以呈现。结论部分对武田泰淳“女性视界”的建构过程、大致轮廓,构建的意义进行总结,对“女性视界”的特殊性以及丰富内涵进行阐释。为今后课题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做准备。(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8-05-01)
[2](2018)在《“视·界——2018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研究展”开幕》一文中研究指出"视·界——2018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研究展"在炎黄艺术馆开幕。展览聚焦"80后"青年女性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以提名艺术家导师与青年艺术家共同参展的方式,呈现出从绘画媒介出发的当代女性艺术创作的时代面貌。"视·界"的主题突出艺术与生(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Frank,Qian[3](2016)在《爱马仕“伊人视界”在舞蹈中发现当代女性之美》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九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在爱马仕女性世界创意总监Bali Barret与女装艺术总监Nadège Vanhée-Cybulski的指导下,化身为一座"伊人视界"(The View from Her),汇聚了爱马仕201 6年秋冬系列新品。依托舞蹈、音乐、展览与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展品与空间碰撞共融,构成了充满活力的多维度视角,引领宾客们自由穿梭其问,潜入技艺与创意的深处,探索并定义现代女性,阐述爱马仕对时尚风格的理解。布景艺术家Antoine Platteau将美术馆打造为11个令人惊叹的独立而又融会贯通的展览空间——视角、《九重奏》、秘密抽屉、催眠方阵、矿石纪元、钉(本文来源于《艺术界》期刊2016年05期)
袁佳[4](2016)在《贾科梅蒂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体验方式与视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西方艺术史的现代主义篇章中,贾科梅蒂被归在"存在主义"的艺术概念下。因为二战时期,战争对于整个欧洲的政治经济乃至思想的故有格局都带来了巨大的摧残与改变。贾科梅蒂移居美国,故乡离别与精神家园的破坏使得他去重新思考人的价值意义并以作品来对此作出表现。他的艺术风格的产生是伴随着整个时代巨变对于人类思想所带来的全面改变而出现(本文来源于《雕塑》期刊2016年04期)
周岩丽[5](2016)在《女性主义视界下的张小娴小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在女性主义视界下对于张小娴的作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张小娴是当代华语文学界最杰出、最具特色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都市男女的爱情生活,被誉为“爱情小说的掌门人”。其作品展现了现代都市男女关系及女性地位的演变,从中表现出现代社会女性意识的觉醒。第一章阐述张小娴的都市爱情小说创作特色:语言平凡朴实,善于在生活的琐碎中表现都市男女的爱情,常以第一人称来讲述,篇幅较为短小,适合现代快节奏都市男女的生活阅读习惯,其主题与叙事风格在当代小说的叙述方式中独树一帜。第二章在现代女性主义思潮生成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上,分析了张小娴创作中的外来影响与内在张力。作为女性作家,她的都市情感书写中表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女性视角、女性价值观,以及这些现代女性的价值观与传统思想的区别。第叁章结合社会生活及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具体分析了张小娴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她的小说常常描写敢爱敢恨的女主人公,为了理想的爱情不惜一切代价,从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时代女性对于自由与爱情的追求与向往。第四章则阐述张小娴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所表现的现代女性心理和意识,从不同的视角分析了这些现代都市女性的生存状况及其心理特征,探讨了在这些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身上展现的现代女性精神的成因。结语部分对张小娴小说的女性形象书写特点,女性心理意识和女性价值追求的表达等内容进行了思考与总结。(本文来源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期刊2016-05-01)
彭莉琼[6](2014)在《美在女性视界——《简·爱》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阅读》一文中研究指出《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女权主义的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简·爱,而她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我萌生了拿《简·爱》和其他文学作品展开对比阅读的想法:一则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以《简·爱》为引子,读中外名着;二则通过比较东西方的女性及相关的文化,探讨女性之美的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婚姻观、价值观。为此,我把教学目标定为:1探讨女性之美。2探讨女性相同或不同命运的原因,感受(本文来源于《中学语文教学》期刊2014年11期)
郝莉[7](2014)在《女性通俗小说的跨文化视界融合——以虹影作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女性通俗小说如虹影的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中,受到西方读者的关注,主要原因在于作品中包含符合西方读者期待视界的中国元素,并且部分融合了西方文化元素,较好地达到了跨文化的视界融合,为进一步增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舒文琼[8](2012)在《ICT女性的新视界》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残疾人、青少年到农民,近年来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大多聚焦于弱势群体。今年,关注的目光则投向另一个弱势群体——女性。诚然,提升女性地位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不过国际电联将其提升到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主题的高度,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女性的社会地位在不断提升: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我们看到越来越多自信、勇敢、智(本文来源于《通信世界》期刊2012年17期)
黄瑶[9](2012)在《女性文学“新视界”:徐坤小说创作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徐坤小说为研究对象。在观照中国当代女性文学发展之后,徐坤创作的意义以及在当代女性文学发展方面的价值得以展现。徐坤创作,尤其是写女性,表达女性意识的文本,不同于此前执着反对男性的对立基调,转而将男性纳入关怀内容。真正实现“男女平等”,必须重新审视两性性别角色,打破“二元模式”,号召男女两性沟通对话,达到和谐发展,这是徐坤小说创作的当代追求。徐坤站在人性纬度,为我们提供了某种富有启发意义的当代女性生存样态和话语模式,也可以说为当代女性文学提供了新的视界。论文利用女性主义理论,结合主题学、叙事学、现象学等理论,从小说主题、文本叙事、价值意义层面展开论述。目的通过徐坤小说创作,更清晰地认识徐坤小说中“女性意识”的发展脉络,借此探寻当代女性文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导言部分梳理了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过程,比较了中西方女性主义由于基本出发点不同导致的观念诉求上的各异,以及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文本的基本特征。论文第二、叁、四部分通过对徐坤小说创作的梳理,分析作家作品中流露的女性主义意识的变化过程,一是为徐坤小说的研究做出补充,二是确定徐坤小说对当代女性文学发展的引导意义。第二部分论述徐坤小说与女性主义的关系。通过“女性写作”概念的认定,对徐坤小说中符合女性主义意识的部分进行框定。主要依照“发生—转折—变化—发展”这一顺序,对徐坤女性小说进行阶段划分,凭此分析徐坤小说文本,总结徐坤小说的女性主义意识特征。第叁部分特别借用后经典叙事中的“女性主义叙事”概念,从语言意识、叙事距离、叙事空间层面探讨徐坤小说中展现出来的女性主义叙事模式。与同时期男女作家进行对比,意在通过对徐坤小说叙事上的分析,探求女性主义叙事的独特价值。第四部分以第二、叁部分的阐释为基础,导入性别视角观照,分析徐坤小说文本中传达出的关于现代新女性的时代关怀,对于家庭重要性的再次论证,以及女性性别角色在当代的新要求,结合女性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实践”,对两性发展提出沟通交流的迫切希望。对女性主义诗学的建构,也体现出中国本土的女性主义发展的“新视界”。(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非子,Ingrid[10](2010)在《“她视界”中的伪问题——成都两场艺术展的女性主义审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于是,当"趣味"水墨群展处在"她视界"这样一个女性艺术家集群展的同时进入我们的视野,这一点就变得尤为重要:"她视界"的策展人梁克刚将众多女性艺术家同置于同一展览,并强调她们的作品与男性艺术家不同——这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男性视角,也造成一种很奇特的主题悖论。相比之下,在有着强烈的女性主义立场的艺术家靳卫红的趣味选择下出现的水墨群展,也因此暗含了一种女性主义的话语指向。(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0年Z2期)
女性视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视·界——2018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研究展"在炎黄艺术馆开幕。展览聚焦"80后"青年女性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以提名艺术家导师与青年艺术家共同参展的方式,呈现出从绘画媒介出发的当代女性艺术创作的时代面貌。"视·界"的主题突出艺术与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视界论文参考文献
[1].周晨曦.武田泰淳的女性视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2]..“视·界——2018当代中国女性艺术研究展”开幕[J].美术教育研究.2018
[3].Frank,Qian.爱马仕“伊人视界”在舞蹈中发现当代女性之美[J].艺术界.2016
[4].袁佳.贾科梅蒂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体验方式与视界[J].雕塑.2016
[5].周岩丽.女性主义视界下的张小娴小说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6
[6].彭莉琼.美在女性视界——《简·爱》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阅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4
[7].郝莉.女性通俗小说的跨文化视界融合——以虹影作品为例[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
[8].舒文琼.ICT女性的新视界[J].通信世界.2012
[9].黄瑶.女性文学“新视界”:徐坤小说创作新论[D].重庆师范大学.2012
[10].非子,Ingrid.“她视界”中的伪问题——成都两场艺术展的女性主义审视[J].西部广播电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