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总供给总需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总供给,总需求,投资
总供给总需求论文文献综述
禹泓[1](2019)在《“总供给-总需求”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经济管理政策演变中,形成了"供给管理"经济学派和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经济学派,并在不同的经济时期给予经济发展以必要指导,促进经济的繁荣。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应根据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特征进行供给和需求管理,促进总供给与总需求实现新的均衡,促进经济平稳、快速、高效增长。(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范建军[2](2019)在《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总需求不足 总供给过剩》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议央行继续加大降准和基础货币投放的力度,力争将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尽快压低并稳定在1.5%附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名义总需求快速下滑,供给端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从刚公布的2018年经济运行数据反映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时报》期刊2019-01-25)
邵琳琳,朱晓林[3](2018)在《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的作用性分析——基于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理论展开》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就共享模式及共享经济对流通经济与流通领域的影响展开分析。首先从理论层面归纳了供需关系的四大功能点,其次就共享模式对供需关系的影响确定了叁大影响途径,再次以最优平衡点分析构建了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进行影响的量化因子。完成上述叁项理论研究之后,以西安地区的共享单车为例,通过其共享模式盈利能力分析及最佳盈利模式分析,量化确定了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的作用形态。最后,结合前述分析结果,提出了六点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的作用性结论。(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14期)
邹蕴涵[4](2017)在《总供给与总需求良性互动增强经济复苏稳健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经济复苏的核心在于总供给与总需求如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只有当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形成正向反馈、互促互利的循环之时,经济才可以真正走向稳健复苏。我国供给侧改革带来了产业链“自上而下”的复苏,但只有当终端需求非常强劲时,才能给企业带来持续的利润。当前,我国经济(本文来源于《上海证券报》期刊2017-11-14)
闫风格[5](2017)在《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理论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主流宏观经济学总供给-总需求理论以GDP为总产出变量,无法很好解释中间需求变化引起的滞胀现象。本文建立基于投入产出框架下的AS-AD分析模型,解决西方经济学的缺陷,为宏观经济分析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首先,在国内外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相关理论基础,并对不同学派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的区别和联系进行评析。其次,建立单部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考察宏观经济参数对均衡状态的影响。比较静态分析结果表明: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货币政策是刺激产出和就业水平的有效手段。宏观经济效果并不是微观经济效果的简单迭加,例如经营盈余率的提高会减少而不是增大均衡产出。最后,设计两部门总供给-总需求模型,考察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经济技术联系。分析发现:货币政策和减税政策对两部门的产出水平、消费水平、投资水平都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增加政府消费支出、提高劳动生产率能显着提高物质生产部门的总产出水平。根据该模型对中国经济应用的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含义。(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7-05-01)
贾康[6](2016)在《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学的认识框架里面,需求和供给谁也不能脱离谁,这对概念到了政府这边,政府发挥的作用首先就是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和调控。需求管理在过去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最简单的就是以反周期的方式来实现政府职能,弥补市场缺陷。它的内涵理论假设是,政府只要针对市场缺陷实行反周期调节,剩下的主要体现在供给侧的结构性问题,只要靠市(本文来源于《资本市场》期刊2016年Z3期)
崔秀妹,费腾,王希文[7](2016)在《以马克思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理论角度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结构性改革是深层次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改革,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个矛盾交织迭加在一起形成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需要改革方面的先后顺序做出结构性的安排,确保改革平稳有(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规律研究报告(2016)》期刊2016-05-21)
金微[8](2015)在《高层首提“供给侧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供给派经济学说正式在中国启程。 11月10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会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央经济治理思路现重大转变”。习近平表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文来源于《华夏时报》期刊2015-11-16)
伍戈,李叁[9](2015)在《成本冲击、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基于总供给-总需求框架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系统地回顾了有关中国通货膨胀的文献,我们发现,现有的研究通常偏重于数据挖掘,而忽视了普适性宏观经济理论的约束,因而所得出的结论其经济学含义值得商榷。尽管总供给-总需求框架是十分简洁的宏观分析框架,但是很少有人用它的具体方程来推导通货膨胀的决定式,并将所得来的决定式用之进行中国的实证分析,使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互印证。本文创新性地在总供给-总需求框架下,首先对封闭经济下的通货膨胀成因做了较为深入分析,接着将模型推广到开放经济中以获得计量上可估的线性方程,并利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通胀的形成是由供给面和需求面两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这也在数量上验证了总供给-总需求框架在中国的适用性。其中,产出缺口增大、劳动力增速放缓、货币增速变大、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同比增速减缓、大宗商品价格增速走高都显着性地导致通胀率的抬升,且它们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的显现具有一定的时滞性。鉴于此,我们建议,当经济体遭遇供给冲击(刘易斯拐点、大宗商品价格高企等)时,货币政策尤其需要审慎,以避免因刺激性宏观政策形成成本推动与需求拉动相互强化所导致的螺旋式价格上涨。(本文来源于《金融评论》期刊2015年01期)
陈爱民[10](2014)在《调整总需求构成改善总供给条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总需求管理和总供给管理的关系上分析,“调结构”就是从以前过度依赖总需求刺激,调整为更加重视对总供给条件的改善。这是因为,通过刺激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只能是短期的权宜之计,而稳健的、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必须根植于总供给条件的不断改善。 蒙代尔认为,供(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4-01-15)
总供给总需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建议央行继续加大降准和基础货币投放的力度,力争将银行间债券质押式回购的月加权平均利率尽快压低并稳定在1.5%附近,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我国名义总需求快速下滑,供给端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从刚公布的2018年经济运行数据反映出我国当前宏观经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总供给总需求论文参考文献
[1].禹泓.“总供给-总需求”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
[2].范建军.当前经济的主要矛盾:总需求不足总供给过剩[N].中国经济时报.2019
[3].邵琳琳,朱晓林.共享模式对流通经济的作用性分析——基于总供给总需求平衡理论展开[J].商业经济研究.2018
[4].邹蕴涵.总供给与总需求良性互动增强经济复苏稳健性[N].上海证券报.2017
[5].闫风格.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中国总供给—总需求模型理论及应用[D].燕山大学.2017
[6].贾康.平衡总需求与总供给[J].资本市场.2016
[7].崔秀妹,费腾,王希文.以马克思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理论角度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C].中国经济规律研究报告(2016).2016
[8].金微.高层首提“供给侧改革”[N].华夏时报.2015
[9].伍戈,李叁.成本冲击、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基于总供给-总需求框架的实证分析[J].金融评论.2015
[10].陈爱民.调整总需求构成改善总供给条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