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纳米薄膜形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一维单晶TiO_2纳米棒薄膜,水热法,钛酸丁酯用量,水热反应次数
纳米薄膜形态论文文献综述
邓亚丰,李新利,马战红,明晓丽,任凤章[1](2018)在《一维单晶TiO_2纳米棒薄膜的形态及光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维TiO_2纳米材料良好的电子传输特性为有效提高钙钛矿太阳电池等新型太阳电池的光电性能提供了理论基础。采用水热法在FTO上制备了垂直定向生长的一维单晶金红石相TiO_2纳米棒薄膜;利用XRD、SEM、UV-Vis、TEM和SAE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研究了钛酸丁酯的用量和水热反应次数对纳米棒薄膜的形态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浓盐酸∶钛酸丁酯=30∶30∶1(体积比)和循环水热反应2次时,得到均匀致密且沿[001]晶向定向生长的一维单晶TiO_2纳米棒薄膜,它在紫外光、可见光区的光吸收增强,且带边红移,禁带宽度为3.0eV。(本文来源于《半导体光电》期刊2018年06期)
刘轲,汪元,刘琼珍,李沐芳,王栋[2](2015)在《蕉麻纤维表面化学沉积纳米镍薄膜的形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天然植物纤维功能单一及应用领域狭窄问题,通过化学溶液丝光化处理,获得不同形态的蕉麻纤维,再通过纤维表面硅烷接枝处理及常温化学镀等步骤,在蕉麻纤维表面生长纳米镍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纤维及纳米镍薄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化学镀的方法使蕉麻纤维表面获得了致密的纳米镍薄膜,未处理纤维的表面纳米薄膜比较平整,而丝光化处理的纤维表面的纳米镍薄膜呈现出明显的微凸结构,说明可以通过化学处理蕉麻纤维基体来实现纳米镍薄膜微观形态的调控。(本文来源于《产业用纺织品》期刊2015年10期)
刘晓旭,殷景华,闫凯,程伟东,吴忠华[3](2009)在《Al_2O_3/PI薄膜纳米颗粒形态的SAX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酰亚胺(PI)/无机纳米杂化材料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优异的机械性能以及高耐热等特性,广泛地应用于电气电子领域。本文利用同步辐射小角X射线散射(SAXS)技术对聚酰亚胺纳米杂化薄膜(Al2O3/PI)进行微观结构分析,结合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的结果,研究了杂化薄膜中无机纳米颗粒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无机纳米颗粒尺寸约为4–7nm,纳米颗粒与基体之间具有明锐的界面,薄膜体系分形维数为2.48。(本文来源于《核技术》期刊2009年12期)
王建清,徐梅,金政伟,赵明旭,张莉[4](2009)在《纳米SiO_2/纤维素包装薄膜结构形态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具有活性基团的硅烷偶联剂KH550(γ-氨丙基叁乙氧基硅烷)对纳米SiO2粒子的表面进行改性。以NMMO为溶剂,以纤维素为原料,并向铸膜液中添加改性纳米SiO2,制备改性纳米SiO2/纤维素膜。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了改性纳米SiO2/纤维素薄膜的表面形态,结合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其断面结构,并测定了薄膜的力学性能和透氧透湿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SiO2较好的在铸膜液中分散,当SiO2粒径为30nm,添加量为2%,偶联剂用量为5%时,纳米复合纤维素膜的各项性能达到最佳。(本文来源于《包装工程》期刊2009年09期)
李鸿岩,施杰,姜其斌,刘斌[5](2007)在《纳米粒子对聚酰亚胺薄膜电晕老化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无机纳米氧化物在提高聚合物耐电晕性能方面所起的作用,采用高分辩率光学显微镜比较了聚酰亚胺(PI)薄膜和纳米Al2O3填充聚酰亚胺薄膜在相同条件下的老化形貌,发现纯PI表面老化形态早期为山谷状,随着时间的延长山谷的深度增加,最终形成凹坑;而PI-Al2O3复合薄膜则呈浅凹坑状,随着老化的进行最终发展成浅的由纳米粒子组成的蜂窝状孔洞,且老化速度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绝缘材料》期刊2007年05期)
宋玉明[6](2007)在《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及聚偏氟乙烯压电薄膜在心音心电监测仪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采用熔融插层法成功地制备了聚偏氟乙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通过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热分析、偏光显微镜(POM)等现代结构研究方法对聚偏氟乙烯/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进行了表征;采用拉伸和溶胀实验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和阻隔性能。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硅酸盐片层对复合材料中聚偏氟乙烯基体等温和非等温结晶行为的影响,采用Avrami方程,Jeziorny修正的Avrami方程和Mo法,对聚偏氟乙烯及其层状硅酸盐纳米复合材料的等温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硅酸盐片层是以插层、剥离和纳米碎片的形式混合存在于聚偏氟乙烯基体中,硅酸盐片层的加入改变了复合材料中聚偏氟乙烯基体的结晶行为,对复合材料的结构和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同时我们还研究了聚偏氟乙烯(PVDF)压电薄膜的制备及其在心音心电动态监测仪中的应用。用PVDF压电薄膜制成的心音心电动态监测仪性能良好,具有体积小,携带方便,价廉的特点,利于基层及家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7-10-01)
赵勇,程国安,郑瑞廷,刘华平,梁昌林[7](2006)在《高温氨刻蚀对硅基纳米铁薄膜显微形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了750℃高温氨刻蚀对硅基铁纳米薄膜显微形态变化的影响。找到了纳米铁颗粒平均直径和平均分布密度随刻蚀时间、薄膜厚度等参数变化的规律,并对氨在其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5~10nm的薄膜原始厚度和8~12m in的刻蚀时间是硅基铁纳米薄膜催化高定向碳纳米管阵列化学气相沉积生长的较理想条件。(本文来源于《人工晶体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张丽华,隋曼龄,张磊,李斗星[8](2002)在《纳米Pb薄膜的形态不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Pb/Al膜在电子束辐照下的形态变化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纳米Pb膜的形态不稳定或形态变化以Pb薄膜的球化和Pb颗粒的团聚长大为特征. 从热力学角度对纳米Pb膜球化的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球化与界面状态或界面能大小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金属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樊瑞新[9](2000)在《反应蒸发沉积的纳米硅氧化硅薄膜的发光及其氧的存在形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改变蒸发源、衬底温度和氧的流量 ,用反应蒸发法制备了不同晶粒尺寸的Si/SiOx 薄膜。用X射线衍射、X光电子能谱和红外光谱分别测试了薄膜的结构、组分及氧在薄膜中的存在形态。实验发现氧的存在形态与蒸发条件密切相关 :对以硅为蒸发源的样品 ,衬底温度较低时 ,以间隙氧形态存在。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 ,SiOx 量逐渐增多 ,间隙氧逐渐减少 ,72 0℃以上产生SiO2 。氧流量的增加有利于间隙氧的生成和氧含量的增加 ;对以SiO为蒸发源的样品 ,衬底温度较低时 ,主要以间隙氧的形态存在 ,同时存在SiO2 和SiOx。随着衬底温度的升高 ,有利于SiOx 和SiO2 的增加。 80 0℃退火后 ,SiOx 增多 ,同时产生大量SiO2 白硅石。荧光光谱表明 :薄膜的发光跟氧的存在形态密切相关 ,其可能原因是纳米硅被大量宽禁带的SiO2 或SiOx基体包裹所产生的量子效应。(本文来源于《真空科学与技术》期刊2000年02期)
李戈扬,吴亮,张流强,李鹏兴[10](1997)在《金属-绝缘体复合薄膜中的纳米颗粒形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多靶磁控溅射仪旋转基片的方法,利用红外灯管加热基片,制备了不同基片温度的Ag-SiO2复合薄膜(15.0at%Si)。采用TEM分析了薄膜的微观结构并测定了薄膜的电阻率。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改变基片温度,可以控制Ag-SiO2复合薄膜中Ag粒子的形态;当基片温度高于300℃时,复合膜中孤立的Ag颗粒直径为10~100nm;薄膜的电阻率亦可通过基片加热在102~106μΩ·cm范围内改变。(本文来源于《功能材料》期刊1997年04期)
纳米薄膜形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对天然植物纤维功能单一及应用领域狭窄问题,通过化学溶液丝光化处理,获得不同形态的蕉麻纤维,再通过纤维表面硅烷接枝处理及常温化学镀等步骤,在蕉麻纤维表面生长纳米镍薄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纤维及纳米镍薄膜的表面形貌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化学镀的方法使蕉麻纤维表面获得了致密的纳米镍薄膜,未处理纤维的表面纳米薄膜比较平整,而丝光化处理的纤维表面的纳米镍薄膜呈现出明显的微凸结构,说明可以通过化学处理蕉麻纤维基体来实现纳米镍薄膜微观形态的调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纳米薄膜形态论文参考文献
[1].邓亚丰,李新利,马战红,明晓丽,任凤章.一维单晶TiO_2纳米棒薄膜的形态及光学性能研究[J].半导体光电.2018
[2].刘轲,汪元,刘琼珍,李沐芳,王栋.蕉麻纤维表面化学沉积纳米镍薄膜的形态研究[J].产业用纺织品.2015
[3].刘晓旭,殷景华,闫凯,程伟东,吴忠华.Al_2O_3/PI薄膜纳米颗粒形态的SAXS研究[J].核技术.2009
[4].王建清,徐梅,金政伟,赵明旭,张莉.纳米SiO_2/纤维素包装薄膜结构形态及性能研究[J].包装工程.2009
[5].李鸿岩,施杰,姜其斌,刘斌.纳米粒子对聚酰亚胺薄膜电晕老化形态的影响[J].绝缘材料.2007
[6].宋玉明.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形态结构及聚偏氟乙烯压电薄膜在心音心电监测仪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7
[7].赵勇,程国安,郑瑞廷,刘华平,梁昌林.高温氨刻蚀对硅基纳米铁薄膜显微形态的影响[J].人工晶体学报.2006
[8].张丽华,隋曼龄,张磊,李斗星.纳米Pb薄膜的形态不稳定性研究[J].金属学报.2002
[9].樊瑞新.反应蒸发沉积的纳米硅氧化硅薄膜的发光及其氧的存在形态[J].真空科学与技术.2000
[10].李戈扬,吴亮,张流强,李鹏兴.金属-绝缘体复合薄膜中的纳米颗粒形态控制[J].功能材料.1997
标签:一维单晶TiO_2纳米棒薄膜; 水热法; 钛酸丁酯用量; 水热反应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