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雀稗麦角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雀稗麦角菌,原生质体,亚硝基胍,诱变育种
雀稗麦角菌论文文献综述
韩增飞,刘志国,曾丽娟,房国梁,付云洁[1](2009)在《雀稗麦角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获得麦角碱高产菌株,提高雀稗麦角菌(Claviceps paspali strain3103)发酵的产碱率,用溶壁酶水解处理菌丝体、不同浓度的亚硝基胍诱变处理制备的原生质体,经再生培养获得诱变菌株,再经紫外初筛后进行发酵复筛,采用Van-Urk方法测定产碱量。筛选得到的高产菌株进行二级发酵并优化其发酵条件。实验结果表明,经亚硝基胍诱变处理,麦角总碱的产率由90mg/L提高到了1600mg/L,增加了约16倍;单位产碱率由22.5mg/L/g提高到了400mg/L/g,增加了约17倍;连续传代培养可以得到稳定的高产菌株,接种量为20%时可有效缩短发酵周期。结果表明,用亚硝基胍对原生质体进行诱变处理可有效提高C.papspali的产碱率。(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09年06期)
刘志国,王亚林,赵静国,熊万斌,王柳[2](2004)在《雀稗麦角菌产麦角碱发酵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雀稗麦角菌产麦角碱发酵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雀稗麦角菌产碱的主要因素为色氨酸,其次是琥珀酸胺,进一步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了各影响因素的浓度与产碱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较为理想的发酵条件,即:色氨酸0.1%、甘露醇10%、琥珀酸胺4%、MgSO4·7H2O 0.025%,用氨水调pH 5.2,于24-26℃,使用二级种子摇瓶发酵培养,经11-13 d培养,平均产碱率为58.6 mg·L-1。(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04年02期)
朱平,何惠霞,岳德超[3](1992)在《麦角菌和雀稗麦角菌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快速制备麦角菌(Claviceps purpurea)和雀稗麦角菌(Claviceps paspali)原生质体的方法及影响原生质体形成的若干因素。用适当方法培养菌丝体,利用商品溶壁酶制剂(10mg/ml),以0.7mol/l KCl为原生质体高渗液,28℃为酶解温度,处理时间仅需1—2h,菌丝体细胞壁即被彻底消化而释放出大量原生质体。在适当的固体再生培养基上,两种麦角菌原生质体的再生频率分别为7.7%和13.2%左右。培养基中添加25mg/l脱氧胆酸钠有利于形成易于计数和分离的小菌落。本文还就CaCl_2,MgCl_2及低温保藏(3—4℃,30天)对于原生质体稳定性与再生的影响作了初步探讨,并证实溶壁酶对原生质体有明显的破坏作用。(本文来源于《真菌学报》期刊1992年04期)
王继英,江炎昌,李玉然,李维[4](1988)在《奶牛雀稗麦角菌中毒病(Claviceps paslitoxicosis)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皱稃雀稗(Paspalum scrobiculatum)感染雀稗麦角菌(Claviceps paspali)后饲喂奶牛,引起妊娠母牛流产。有关本病的研究,目前在国内是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畜牧兽医学报》期刊1988年S1期)
雀稗麦角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了雀稗麦角菌产麦角碱发酵条件。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影响雀稗麦角菌产碱的主要因素为色氨酸,其次是琥珀酸胺,进一步用单因素分析方法探讨了各影响因素的浓度与产碱量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较为理想的发酵条件,即:色氨酸0.1%、甘露醇10%、琥珀酸胺4%、MgSO4·7H2O 0.025%,用氨水调pH 5.2,于24-26℃,使用二级种子摇瓶发酵培养,经11-13 d培养,平均产碱率为58.6 mg·L-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雀稗麦角菌论文参考文献
[1].韩增飞,刘志国,曾丽娟,房国梁,付云洁.雀稗麦角菌原生质体诱变育种及发酵条件研究[J].中国酿造.2009
[2].刘志国,王亚林,赵静国,熊万斌,王柳.雀稗麦角菌产麦角碱发酵条件的优化[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4
[3].朱平,何惠霞,岳德超.麦角菌和雀稗麦角菌原生质体的形成与再生[J].真菌学报.1992
[4].王继英,江炎昌,李玉然,李维.奶牛雀稗麦角菌中毒病(Clavicepspaslitoxicosis)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