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汽车自行车碰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交通事故,碰撞,初速度,推算
汽车自行车碰撞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1](2019)在《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形态初速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道路交通事故发生以后,车辆碰撞时的瞬时车速大小往往成为事故双方责任划分的重要依据。交通事故处理执法实践中,由于事故现场勘查、测量、推算等环节的影响,往往导致车辆事故发生时的瞬时车速推算存在较大的误差,从而形成事故责任划分失公。有的交通事故案件中,司法鉴定人作出的速度分析结论后,当事人提供行车记录仪等视听资料证据,反证瞬时车速与速度分析结论大相径庭,严重损害了鉴定的权威性。本文通过一起汽车与自行车碰撞的典型案例汽车分析,从事故现场各环节测量数据,提出汽车与自行车交通事故碰撞初速度的精确推算思路。(本文来源于《法制博览》期刊2019年16期)
程前,邵毅明,董兆福[2](2019)在《汽车与电动自行车正面碰撞事故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典型汽车-电动自行车正面碰撞事故建立PC-Crash和MADYMO联合仿真碰撞模型,重现碰撞事故过程和人、车停止位置,并利用事故现场信息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仿真推算的汽车发生碰撞瞬间速度和案例信息非常接近,对提高事故再现水平、减少或预防事故发生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来源于《公路与汽运》期刊2019年01期)
程启寅[3](2018)在《汽车—自行车碰撞事故中的骑车人动力学响应和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道路长期处于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的环境,而骑车人作为弱势道路使用者,将在这一环境下承受很高的死亡风险。与其他二轮车(摩托车、电动车、电动自行车等)事故相比,自行车骑车人在交通事故中的死亡率是最高的。因此,在我国针对自行车骑车人进行损伤分析和损伤防护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整理了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CIDAS)数据库中的273例汽车-自行车事故案例,对事故规律和骑车人损伤特性进行了描述。数据表明:交叉路口是自行车事故的主要多发区域;头部和下肢是骑车人的两个主要损伤部位;轿车是主要肇事车型,占肇事车辆总数的65%;汽车-自行车事故形态以汽车侧面碰撞自行车为主,此类事故约占44%。其次,本文通过PC-Crash软件建立自行车、骑车人和汽车模型,并进行事故仿真实验。分析典型碰撞事故中自行车座椅高度参数对骑车人头部和下肢损伤的影响,输出骑车人的HIC值和下肢接触力曲线,并建立数学模型,最终通过CIDAS数据库中的74例真实自行车事故案例重建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最后,本文通过PC-Crash进行四组仿真实验并探究骑车人骑行姿态对头部损伤的影响,并从CIDAS数据库中挑选出轿车-自行车事故79例,用于分析实际案例中坐姿对头部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在四个姿态分组下,将头部碰撞速度、绕转距离(WAD)、损伤程度与车速之间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进一步研究骑车人头部损伤风险,并比较不同姿态之间的区别。综上所述,本文以汽车-自行车事故为研究对象,对骑车人损伤因素和伤亡风险等方面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对CIDAS数据库中的273例汽车-自行车事故进行统计分析;(2)分别建立和调整自行车和骑车人模型,使自行车具有相应的结构参数、骑车人具有相应的骑行姿态。运用PC-Crash对79起汽车-自行车碰撞事故进行重建,对骑车人损伤情况进行分类和统计;(3)分别对汽车-自行车碰撞事故中自行车结构参数和骑车人骑行姿态进行研究;(4)结合Logistic回归,建立骑车人损伤程度与车速、自行车参数、骑车人姿态的相关性模型,同时评估骑车人AIS3+风险曲线。(本文来源于《长沙理工大学》期刊2018-04-01)
王兴华,彭勇[4](2018)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碰撞事故中骑车人头腿部动力学响应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不同碰撞条件下自行车骑行者与摩托车骑行者头部及腿部动力学响应的差异。首先,以车速(30 km/h、35 km/h、40 km/h、45 km/h和50 km/h)、车型(小轿车和越野车)和碰撞部位(两轮车前部、两轮车中部和两轮车后部)为试验变量,设计了60组自行车事故和摩托车事故仿真试验。然后,利用PC-Crash事故再现软件,对不同碰撞条件下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侧面碰撞事故进行了仿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侧面碰撞事故中自行车骑行者和摩托车骑行者的动态响应参数(如头部合成加速度、头部合成速度、头部碰撞速度和撞击侧小腿撞击力等)。结果表明:与小轿车碰撞时,自行车骑行者首先会在发动机罩上滑动,然后以臀部和发动机罩的接触部位为旋转中心向着风挡玻璃旋转,而摩托车骑行者则直接以大腿和发动机罩边缘的接触部位为旋转中心向着机盖尾部或风挡玻璃旋转。并且在相同的碰撞条件下,自行车骑行者更容易遭受严重的头部损伤,而摩托车骑行者的撞击侧小腿则需承受更大的撞击力。该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合适的自行车骑行者和摩托车骑行者保护策略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振动与冲击》期刊2018年01期)
张鹏,张道文,尹均,王鑫[5](2017)在《电动自行车与汽车侧面碰撞对骑车人的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电动自行车与汽车侧面碰撞过程中各因素对骑车人损伤的影响规律,基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的事故案例,运用多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PC-Crash开展重建仿真试验,研究电动自行车与不同汽车车型侧面碰撞的角度和接触位置对电动自行车骑车人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动自行车与汽车侧面碰撞接触位置对骑车人的损伤影响较大,SUV车型,中部碰撞骑车人头部损伤最严重,后部碰撞下肢损伤最严重;而电动自行车与汽车碰撞角度的变化对骑车人损伤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李晓明,郭亮,白鹏,李充[6](2017)在《基于CIDAS调查的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中头部伤害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中国交通事故深入研究China In-Depth Accident Study(CIDAS)2011—2015年的乘用车与自行车(含电动自行车)的统计结果,选取156例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的原始数据,对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中头部伤害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中自行车控制人头部碰撞最多的区域是汽车风挡玻璃的区域;接触点在右侧的交通事故明显比碰撞中间及左侧的多,碰撞事故样本中有73%的自行车控制人的头部伤害程度较轻,而另外27%的比例属于比较严重的头部伤害。(本文来源于《交通世界》期刊2017年11期)
王鑫,张道文,张光辉[7](2016)在《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重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重建主要包括传统模型、经验模型和基于PC-Crash和Madymo软件的多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3类,分别用3类模型对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一起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案例进行了事故重建,对各模型的相关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能够较好地还原事故的碰撞过程,重建事故过程中的碰撞车速、碰撞对应关系、人员损伤等;基于Madymo软件的仿真模型能够更好地重建骑车人损伤的详细事故过程。(本文来源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鑫,张道文,冉启林,尹均[8](2016)在《电动自行车骑车人与汽车碰撞的动力学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电动自行车骑车人在汽车碰撞过程中的动力学响应过程,基于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13起汽车与电动自行车碰撞事故案例,运用多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Pc-Crash进行事故重建,分析车型、碰撞类型和碰撞速度对碰撞过程中电动自行车骑车人动力学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骑车人的动力学响应与汽车车型有明显的相关性;在不同碰撞类型情况下,骑车人的动力学响应随着碰撞速度的变化有所差异;在碰撞事故中,骑车人的头部损伤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而增加。(本文来源于《中国安全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李忠东[9](2015)在《智能头盔减少自行车与汽车碰撞事故》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保证骑车者的安全,沃尔沃在2013年推出带全力自动刹车的PCDT系统基础上,联合自行车防护装备制造商POC和瑞典爱立信移动通讯设备商,共同研发了一款能够与周围汽车中的传感器交换信息的安全头盔。"安全头盔展示了自行车智能安全互联概念,能防止自行车与汽车的碰撞事故。"POC创始(本文来源于《湖南安全与防灾》期刊2015年09期)
聂进,杨济匡[10](2015)在《基于汽车-自行车碰撞事故重建的骑车人动力学响应和损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从深入调查的交通事故数据库中挑选出与轿车碰撞的自行车事故案例24例,运用轿车-自行车/骑车人碰撞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了事故重建。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典型碰撞形态下自行车骑车人的动态响应过程和骑车人头部碰撞条件(如头部碰撞速度、碰撞时间和碰撞角度)与车辆碰撞速度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了骑车人身体各部位损伤分布和头部损伤与下肢骨折风险。结果表明:自行车骑车人头部绕转距离(WAD)、碰撞速度、碰撞时间、碰撞角度和骑车人的抛出距离与车辆碰撞速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车辆碰撞速度和抛出距离对骑车人损伤有明显影响;骑车人头部AIS 2+、AIS 3+损伤风险和下肢骨折风险与车辆碰撞速度显着相关。(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5年02期)
汽车自行车碰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典型汽车-电动自行车正面碰撞事故建立PC-Crash和MADYMO联合仿真碰撞模型,重现碰撞事故过程和人、车停止位置,并利用事故现场信息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仿真推算的汽车发生碰撞瞬间速度和案例信息非常接近,对提高事故再现水平、减少或预防事故发生具有重大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汽车自行车碰撞论文参考文献
[1].陈静.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形态初速度分析[J].法制博览.2019
[2].程前,邵毅明,董兆福.汽车与电动自行车正面碰撞事故重建研究[J].公路与汽运.2019
[3].程启寅.汽车—自行车碰撞事故中的骑车人动力学响应和损伤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8
[4].王兴华,彭勇.汽车-自行车/摩托车碰撞事故中骑车人头腿部动力学响应对比研究[J].振动与冲击.2018
[5].张鹏,张道文,尹均,王鑫.电动自行车与汽车侧面碰撞对骑车人的损伤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7
[6].李晓明,郭亮,白鹏,李充.基于CIDAS调查的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中头部伤害情况分析[J].交通世界.2017
[7].王鑫,张道文,张光辉.汽车与自行车碰撞事故重建研究[J].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学报.2016
[8].王鑫,张道文,冉启林,尹均.电动自行车骑车人与汽车碰撞的动力学响应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6
[9].李忠东.智能头盔减少自行车与汽车碰撞事故[J].湖南安全与防灾.2015
[10].聂进,杨济匡.基于汽车-自行车碰撞事故重建的骑车人动力学响应和损伤研究[J].汽车工程.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