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死亡主题诗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尔维娅·,普拉斯,死亡,创伤,自白
死亡主题诗歌论文文献综述
苏明荃[1](2019)在《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尔维娅·普拉斯(Sylvia Plath,1932-1963)堪称自白派诗歌的领军人物,其诗歌的死亡主题,不仅伴随着她的一生,也伴随着其诗歌创作。从普拉斯众多描写死亡的自白派诗歌中来看,其遭受的家庭创伤、社会创伤以及女性创伤不容忽视。这些"死亡诗歌"深刻地探析了诗人的"死亡"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诗人造成的叁重创伤之间的关系,深切地表达这位传奇女诗人对于自身的探索,对当时美国社会黑暗的控诉以及如何通过诗歌创作治疗创伤达到自我救赎的目的。(本文来源于《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于晓婷[2](2019)在《悲剧的世界:波普拉夫斯基诗歌中的死亡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波普拉夫斯基被认为是俄国侨民诗歌的第一人,也是一位重要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但长期以来,读者对他所知甚少。本文对诗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重探讨了其诗歌创作中的一大主题——死亡,通过分析《两人王国》《我喜欢,当全身冻僵……》《死亡的玫瑰》《美妙的黄昏充满了微笑与声响》等几首典型诗作展示了波普拉夫斯基笔下死亡的悲剧性、诗歌中死亡主题与神秘主义的联系,以及死亡的悲剧和欢乐之间的矛盾性。(本文来源于《俄语学习》期刊2019年02期)
陈茹[3](2018)在《李立扬诗歌死亡主题研究——以《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李立扬作为当代着名华裔美国诗人,爱与死亡的主题在其诗集中贯彻始终,但评论界始终对死亡主题讳莫如深。在李立扬的代表作《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中,不仅有关于死亡的直接书写,即直接以死亡为主题或是描写死亡场景的诗歌,也充斥了对死亡的间接书写,即通过描写性意象侧面反映死亡,其中以玫瑰、黑夜、海洋叁种意象最为引人瞩目。(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8年08期)
谌幸[4](2018)在《弥散、疯狂和羞涩 试论包慧怡诗歌中的死亡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宗教的语境中,死亡是一个环节,不同于当代很多诗人作为个体极具感受力和共情的体验书写以及对现实的关照,在包慧怡笔下,死亡几乎从未与具体事件挂钩,始终只是一种间接的转喻或诱惑。生命体的死亡在唯物主义者眼中意味着活动可能性的消失,而神秘主义恰恰相反,包慧怡在诗歌中通过死亡,描绘着秘境之内的新旧。如果说死亡是一个打碎镜面的过程,那么包慧怡的诗歌在一地碎镜中,反射出的恰恰是死亡和与死亡相联系的丰富。死亡场景和要素在包慧怡笔下成为了一种素材,宗教艺术通过迭加的装饰和转喻描(本文来源于《上海文化》期刊2018年01期)
夏汉[5](2017)在《死亡赋格之后:我们依然得挽回——多多诗歌中死亡主题的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人类步入文明社会以来,生命的珍贵与珍惜是毋庸置疑的,在哲学上被叔本华作为无可争议的两项"权利"中就有生命这一项选择~①。这固然缘于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的本然性。那么,死亡作为一个生命的戛然而止,就不能不引起人的意识中复杂而强烈的感受—一恐惧、悲伤、同情、慨叹等,而与之同步的是对于死亡的展示与表达的多样性——哲学的、伦理学的、社会学的、政治学的以及医学的,等等。在诗的层面,对于死亡的表达尤为丰富而深刻,概源于诗人在对于死亡的呈现中,除(本文来源于《诗探索》期刊2017年03期)
刘丽明[6](2016)在《浅谈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及其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创作的一大特色在于她对于死亡独特的见解和新鲜的视角。本文旨在分析了狄金森诗歌"死亡主题"的书写,并试图从清教徒家庭的影响,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几方面进行分析狄金森沉迷于死亡主题的原因。笔者认为,清教徒复杂的死亡观念,当时文坛创作死亡诗歌的风气,诗人对死亡的亲身目睹以及与世隔绝的隐居生活都促使艾米莉沉溺于死亡诗歌写作。(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26期)
李慧[7](2016)在《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与永生主题诗歌的矛盾》一文中研究指出狄金森是美国十九世纪着名的女诗人。她以清新洗练的笔触,抒写了许多关于死亡与永生主题的诗歌。狄金森成长的社会环境,传统思想与新思想交替影响所形成的文化氛围,造成诗人复杂的精神世界。本文作者意图结合女诗人的人生经历及社会历史背景,对所选的两首诗歌进行文本分析,揭示在其诗作中所反映出的矛盾,分析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原因,去探寻诗人内心世界的神秘和她诗歌中的独特魅力。(本文来源于《文史博览(理论)》期刊2016年08期)
李慧[8](2016)在《生命直观: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艾米莉·狄金森在其死亡主题的诗歌中表现出了她对生命本质的洞见,她的很多诗作都具有现象学的体验描述特征。本文运用本质直观这一现象学的基本方法,对女诗人的几首诗歌进行文本分析,以解析狄金森死亡诗歌中人类渴望永生的愿望与对于死亡的极度畏惧之间的冲突与互动,探寻其死亡主题的诗作中所折射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以及她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真知灼见。(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会论坛》期刊2016年04期)
李宜繁[9](2016)在《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德莱尔作为象征主义诗歌的领军和代表人物,其诗歌作品和诗学思想、美学思想都对同时代乃至后世、欧洲乃至全球的文学产生着一定的影响。波德莱尔诗歌的独创性也使他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鼻祖,尤其是其诗歌当中各种意象的运用,使其诗歌带有着鲜明的“波德莱尔式”的印记。论文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法,对波德莱尔诗歌中突出的死亡主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不拘于前人已有的对其诗学研究的成果,从美学和哲学的视角来探究其诗歌更为深刻的内涵。论文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归纳了诗人诗歌中直接与间接的死亡书写,从诗人对其诗歌直接的死亡书写,即诗歌死亡主题的有意安排,探究其中所包含的意义。同时对其诗歌中“地狱”“坟墓”“尸体”“灵魂”等意象的具体细读,对其诗歌中间接的死亡书写,即死亡意象的运用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从时代背景、个人经历、受宗教信仰和神秘主义影响、受爱伦·坡影响等客观因素,以及诗人“应和论”“二重性”等诗学思想的主观因素,综合分析了其诗歌死亡主题的成因。通过对其成因的梳理,也更好地为理解和接受波德莱尔诗歌作品和美学思想打下基础。本文绕过了惯有对波德莱尔诗学研究的道路,没有对其“应和论”“以丑为美”等美学思想做具体的介绍,而是从美学的视角,首先从表情符号功能、叙事结构功能、象征写意功能的具备,肯定了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的审美价值。其次,从本体论、存在论、超越性叁方面,分析了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的美学意义。论文在研究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对中国新诗创作影响的前提下,不拘于学界已有的波德莱尔对中国诗人的影响研究,选择尝试探讨我国浪漫主义诗人海子对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的接受,研究分析了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对海子诗歌创作的影响以及二者存在的差异,从而对两位诗人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进行了完善,也使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的诗学思想与美学价值得到了深化与升华。(本文来源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期刊2016-06-30)
黄斐悦[10](2016)在《博纳富瓦诗歌中的死亡主题》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夫·博纳富瓦是法国现当代着名的诗人。他一方面继承了波德莱尔、兰波和瓦雷里以降的法国象征主义传统,而另一方面又适当地在其诗歌中融入了现代主义的艺术活力。其诗歌风格既有含蓄与神秘,也有瓦雷里的哲学辩证思想,象征主义诗歌的音乐性。他曾多次获得法国国内和国际上知名的文学大奖,因此在国际上享有较高声誉。博纳富瓦对于“死亡”的思考一直贯穿于他创作始终,它直接关切到诗人对于诗歌风格、诗歌主题和诗歌任务等诸多方面的思考,总体而言,国内外对此的研究分布得还是较为零散且不全面。博纳富瓦始终认为意蕴丰富的“在场”不应被其命名的概念简单地固定,“在场”应该是流动且多样的,概念应该被打碎。所以诗人在创作风格上就不倾向与言语和辞藻上的华丽,而更关注运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极端简洁的意向,从而表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而打碎概念的否定性力量即被称作“死亡”。本文试从此角度和研究现状切入,通过切实的基于文本的研究,对博纳富瓦在其诗歌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死亡主题加以分类梳理,综合归纳以及研究分析。第一部分,首先交代西方文学传统中的对于“死亡”的叙述脉络,分析博纳富瓦死亡认识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来源,进而讨论他自身对死亡的个性化解读,为下文基于诗歌作品的解读和阐释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主要提炼出博纳富瓦的诗集《杜弗的动与静》、《昨日大漠一片》、《刻字的石头》中表现死亡主题的人物、动植物和场景要素并加以归类,通过文本细读工作,分析各要素特点与其在死亡主题过程中的呈现与意义。第叁部分,结合上一部分中对呈现死亡主题的要素分析,探求博纳富瓦在叁本诗集中阐述死亡主题时的整体一贯性和各自特殊性,进一步分析诗歌中涉及生死问题,对“真正的地点”的追求,以及对彼岸问题的思考,探讨蕴含于其中诗人对于生活、生命意义的思考。(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死亡主题诗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波普拉夫斯基被认为是俄国侨民诗歌的第一人,也是一位重要的超现实主义诗人,他短暂的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作,但长期以来,读者对他所知甚少。本文对诗人进行了简要介绍,并着重探讨了其诗歌创作中的一大主题——死亡,通过分析《两人王国》《我喜欢,当全身冻僵……》《死亡的玫瑰》《美妙的黄昏充满了微笑与声响》等几首典型诗作展示了波普拉夫斯基笔下死亡的悲剧性、诗歌中死亡主题与神秘主义的联系,以及死亡的悲剧和欢乐之间的矛盾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死亡主题诗歌论文参考文献
[1].苏明荃.论西尔维娅·普拉斯诗歌中的死亡主题[J].叁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2].于晓婷.悲剧的世界:波普拉夫斯基诗歌中的死亡主题[J].俄语学习.2019
[3].陈茹.李立扬诗歌死亡主题研究——以《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为例[J].文化学刊.2018
[4].谌幸.弥散、疯狂和羞涩试论包慧怡诗歌中的死亡主题[J].上海文化.2018
[5].夏汉.死亡赋格之后:我们依然得挽回——多多诗歌中死亡主题的辨识[J].诗探索.2017
[6].刘丽明.浅谈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及其成因[J].青年文学家.2016
[7].李慧.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与永生主题诗歌的矛盾[J].文史博览(理论).2016
[8].李慧.生命直观:艾米莉·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J].山东工会论坛.2016
[9].李宜繁.波德莱尔诗歌死亡主题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
[10].黄斐悦.博纳富瓦诗歌中的死亡主题[D].上海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