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候情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气候变化,HLZ生态系统模型,植被生态系统,未来情景
气候情景论文文献综述
范泽孟,范斌,岳天祥[1](2019)在《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潜在分布情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未来如何变化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亟需研究的关键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在对HLZ生态系统模型进行修正、拓展和完善的基础上,结合欧亚大陆气候观测数据(1981~2010年)和CMIP5 RCP26、RCP45和RCP85叁种情景数据,实现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潜在分布变化特征及未来情景的模拟,并采用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模型和生态系统斑块连通性模型,定量揭示欧亚大陆HLZ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的变化情景.模拟结果显示,寒温带潮湿森林、冷温带湿润森林和荒漠是欧亚大陆最主要的植被生态系统类型,占整个欧亚大陆总面积的36.71%;叁种情景下,极地/冰原面积减少最多,平均每10年减少26.75×106km~2,亚极地/高山湿润苔原减少最快,平均每10年减少10.49%;其中, RCP85情景下的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的变化速度快于其他两种情景,亚极地/高山湿润苔原减少最快,平均每10年减少10.88%.欧亚大陆HLZ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整体呈减少趋势,其中RCP26、RCP45和RCP85叁种情景的HLZ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在2010~2100年间,平均每10年将分别减少0.09%、0.13%和0.16%;植被生态系统斑块连通性在叁种情景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国区、蒙俄区、西亚区、中亚区、南亚区、东南亚区和欧洲区的HLZ生态系统时空分布及其变化差异特征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韩炳宏,孔祥萍,周秉荣,石明明,赵恒和[2](2019)在《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物候研究的若干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物候被认为是气候变化最敏感、最易观测的自然指标之一。自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显着改变了生态环境,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青藏高原物候变化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整体来看,青藏高原的物候初始期变化总体表现为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黄期推迟的趋势,而果实期则保持相对稳定;青藏高原的物候变化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放牧的驱动,暖湿化和适度放牧有利于植物提前或延长物候期,而暖干化则延迟或缩短物候期。物候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都会产生显着的影响。然而,目前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尤其是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更少。综合分析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从生理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的不同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对物候响应策略的影响以及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反馈机制。(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学珍,李侠祥,张丽娟,席建超,戴尔阜[3](2019)在《RCP 8.5气候变化情景下21世纪印度粮食单产变化的多模式集合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跨部门影响模型比较计划(ISI-MIP)中20种气候模式与作物模型组合的模拟结果,预估了RCP 8.5排放情景下21世纪印度小麦和水稻单产变化。研究发现:①多模式集合模拟结果基本再现了印度小麦和水稻单产的空间差异;同时,再现了小麦和水稻单产对温度和降水变化的响应特征:与温度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②RCP 8.5情景下,水稻和小麦生长季温度和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小麦生长季的温度、降水增加幅度大于水稻。空间上,温度增加幅度自北向南逐渐减小,降水增幅则逐渐增加,并且小麦种植区升温幅度大于非种植区,降水增幅则少于非种植区,水稻种植区升温幅度小于非种植区,降水增幅则多于非种植区。③RCP 8.5情景下,小麦和水稻单产均呈下降趋势,21世纪后半叶尤为明显。小麦单产的下降速度明显大于水稻,其中21世纪前半叶小麦和水稻单产下降速度约分别为1.3%/10a(P <0.001)和0.7%/10a(P <0.05),后半叶分别增至4.9%/10a(P <0.001)和4.4%/10a(P <0.001)。小麦和水稻单产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小麦单产的最大下降幅度出现在德干高原西南部,降幅约60%,水稻单产最大下降幅度出现在印度河平原北部,降幅约50%。这意味着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印度粮食供给将面临较大的挑战。(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李慧[4](2019)在《基于多元模型的全球变暖升温2℃情景下温暖气候持续时间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数十年间,极端热浪和强降雨的发生愈加频繁,而且在未来全球变暖情景下,预计这种变化趋势仍将延续。极端气候历时较长会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影响,如温暖干燥的气候条件会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持续的强降雨会引发洪灾等。建立了一个多元模型模拟工业化前气温升高2℃的情景。分析表明,与现今气候条件相对比,模拟情境下北极地区夏季的持续时间发生了系统性延长。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对温度进行平均化处理后,在不考(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09期)
罗伟,王闫利,林姗,王明田,段修荣[5](2019)在《气候变化情景对柑橘木虱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柑橘木虱检疫检验和有效防控提供参考,选用MaxEnt软件研究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柑橘木虱在中国的适生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970-2000年气候条件下,柑橘木虱高适生区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面积为129.13×10~4 km~2;中适生区主要分布在高适生区北部,面积为44.81×10~4 km~2。1970-2000年至2061-2080年,在温室气体浓度情景RCP2.6、RCP4.5和RCP8.5情景下,高适生区面积呈先减后增趋势,而高适生区和总适生区的几何中心均呈向东北方向移动趋势。(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魏博,孙芳芳,马新,黄婷婷,马松梅[6](2019)在《荒漠濒危植物裸果木适宜分布区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可能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模拟未来气候变化对荒漠孑遗植物裸果木的地理分布与格局的影响,对指导该植物的保护/恢复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裸果木的25个居群分布点和12个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和GIS工具,模拟基准(1961-1990)气候,并预测未来气候下(2050和2070时段,基于RCP6. 0情景)裸果木在蒙古南部和我国西北的潜在分布范围和最适宜分布,并分析适宜分布区内各驱动因子的数值范围。结果 1)基准气候下,裸果木的潜在分布区集中于我国西北荒漠区,在蒙古的准噶尔戈壁省、南戈壁省和东戈壁省仅有少量破碎化的适生区; 2) 2050和2070时段该植物在我国西北荒漠区的分布区将减少32%左右,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西端、河西走廊东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及宁夏北部地区;最适宜的分布区也将明显缩减; 3)主要是年均降水量、最湿季降水量和降水季节性限制了裸果木植物的潜在分布。上述3个因子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4. 00~162. 01 mm、26. 00~103. 44 mm和40. 36~145. 78。结论未来气候下,裸果木在我国西北荒漠区的适宜分布范围和最适宜分布区都将明显减少。(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曹雪萍,王婧如,鲁松松,张晓玮[7](2019)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青海云杉潜在分布格局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是我国青藏高原东北缘特有树种,在维系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平衡、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其分布范围内的69个地理分布样点,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对现实气候条件下青海云杉的潜在分布及其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进行分析,同时结合3种大气环流模型模拟青海云杉在3种气候变化情景(温室气候排放量不同)下未来2050s和2080s潜在分布区的变化。结果表明:Maxent模型对青海云杉潜在分布区的预测具有极高的准确度,所有模型的平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测试值)均高于0.99;Jackknife检验和气候因子响应曲线表明年最低降雨量是限制青海云杉分布的主导因子;当前青海云杉的潜在分布区主要集中于青海东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大部分地区、西藏东部、四川西部山区以及陕西、新疆和内蒙古部分地区。在未来3种增温情景下,青海云杉在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总面积与当前相比变化不明显,但不同适生等级的潜在分布面积变化较大,其中,中度适生区和低度适生区受气候增温影响显着,中度增温下这些区域在2080s的面积明显增大,而高度适生区(核心分布)则在所有增温情景下均呈缩小趋势。同时,在未来3种增温情景下,青海云杉在2050s和2080s的潜在分布区有向北移动趋势,但其心分布区域(高度适生区)仍然以青海东部、甘肃北部为主,无明显变迁趋势。从气候因素角度考虑,本研究表明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青海云杉依然在西部高山地区,特别是作为我国重要生态屏障的祁连山、贺兰山等山区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并将持续其生态服务功能。(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4期)
李慧[8](2019)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城市排水管网防洪能力研究——以印度沿海城市防洪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气候变化不确定条件下的城市暴雨洪水防控研究受到广泛关注。印度沿海大城市金奈(Chennai)有多次被暴雨洪水袭击的历史记录。近几十年来,金奈的洪水灾害愈加频繁。在当前和未来两种气候情景条件下,对金奈弗拉切瑞(Velachery)区易受洪水侵袭地区暴雨洪水排水管网现状进行了评估,提出了加强洪水防御的相关措(本文来源于《水利水电快报》期刊2019年07期)
金安琪,张昂,赵昕奕[9](2019)在《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东部地区未来气候舒适度变化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中国东部691个数据记录较完整的站点,统计各站点1971—2010年间每年每季的热日、冷日和舒适日天数,利用温湿指数(THI),评价中国东部季风区近40年的舒适度变化,并结合未来情景下气象数据的比较和分析,展望21世纪末中国东部地区的舒适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971—2010年间,中国东部季风区在一定程度上变暖,东北和华南的气候敏感度高于其他地区,沿海的气候敏感度高于内陆,东北地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较高。(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金林雪,武荣盛,吴瑞芬[10](2019)在《内蒙古大豆气候适宜性变化及未来情景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内蒙古大豆主产区14个气象站1981—2016年气象观测资料与RegCM4.0区域气候模式,在低排放RCP4.5和高排放RCP8.5 2种情景下,基于气候适宜度指数的构建,分析和预估内蒙古大豆主产区光、温、水及综合气候适宜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5年,内蒙古主产区大豆日照适宜度东部偏北及赤峰呈微弱的下降趋势、通辽为上升趋势,降水适宜度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气温适宜度均呈显着上升趋势,综合气候适宜度赤峰小幅降低、东部偏北及通辽变化相对较为平缓;总体而言,1981—2016年内蒙古主产区大豆气候适宜性影响为弱的负效应。在未来2种气候情景下,2021—2050年,日照适宜度变化总体平稳,温度适宜度基本呈上升趋势,降水适宜度线性倾向率以正值为主,综合适宜度呈略微增加的趋势,未来气候对大豆生产为弱的正效应影响可能性大,并根据模拟的2种未来气候情景,提出对内蒙古主产区大豆生产的相应适应对策。(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2期)
气候情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物候被认为是气候变化最敏感、最易观测的自然指标之一。自1980年以来,青藏高原气候变暖显着改变了生态环境,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青藏高原物候变化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异质性。整体来看,青藏高原的物候初始期变化总体表现为返青期和初花期提前、枯黄期推迟的趋势,而果实期则保持相对稳定;青藏高原的物候变化主要受温度、水分和放牧的驱动,暖湿化和适度放牧有利于植物提前或延长物候期,而暖干化则延迟或缩短物候期。物候变化对植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都会产生显着的影响。然而,目前青藏高原植物物候研究仍然十分缺乏,尤其是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研究更少。综合分析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尽可能从生理尺度到生态系统尺度的不同视角来研究气候变化对物候响应策略的影响以及物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反馈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候情景论文参考文献
[1].范泽孟,范斌,岳天祥.欧亚大陆植被生态系统潜在分布情景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2].韩炳宏,孔祥萍,周秉荣,石明明,赵恒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物候研究的若干进展[J].草业科学.2019
[3].张学珍,李侠祥,张丽娟,席建超,戴尔阜.RCP8.5气候变化情景下21世纪印度粮食单产变化的多模式集合模拟[J].地理学报.2019
[4].李慧.基于多元模型的全球变暖升温2℃情景下温暖气候持续时间预测[J].水利水电快报.2019
[5].罗伟,王闫利,林姗,王明田,段修荣.气候变化情景对柑橘木虱潜在地理分布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9
[6].魏博,孙芳芳,马新,黄婷婷,马松梅.荒漠濒危植物裸果木适宜分布区对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可能响应[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曹雪萍,王婧如,鲁松松,张晓玮.气候变化情景下基于最大熵模型的青海云杉潜在分布格局模拟[J].生态学报.2019
[8].李慧.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城市排水管网防洪能力研究——以印度沿海城市防洪为例[J].水利水电快报.2019
[9].金安琪,张昂,赵昕奕.气候变化情景下中国东部地区未来气候舒适度变化预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金林雪,武荣盛,吴瑞芬.内蒙古大豆气候适宜性变化及未来情景预估[J].江苏农业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