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水模式论文-金正宇,郗皓,苑泉,王凯军

进水模式论文-金正宇,郗皓,苑泉,王凯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进水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好氧颗粒污泥,强化脱氮,进水模式,高品质水

进水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金正宇,郗皓,苑泉,王凯军[1](2018)在《进水模式对强化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不同进水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培养及强化脱氮效果的影响尚无统一定论的问题,系统比较研究了快速进水直接曝气、快速进水厌氧搅拌和厌氧推流慢速进水3种模式对好氧颗粒污泥形成特性及脱氮效果的影响.研究发现,快速进水直接曝气模式所形成颗粒污泥表面易生长丝状菌,颗粒粒径可达2.0mm以上,但易解体;快速进水厌氧搅拌模式可形成粒径多为1.5~2.0mm的好氧颗粒污泥,TN去除率达到80%,优于前种模式,但未能避免颗粒解体;厌氧推流慢速进水可获得粒径多为1.0~1.5mm的颗粒污泥,常规负荷下出水COD浓度约10~15mg/L,TN浓度小于1mg/L,TN去除率达90%,满足地表III类水标准.系统比较证实,厌氧推流慢速进水方式是实现强化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最佳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张若汉[2](2017)在《连续进水运行模式电容去离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淡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通过淡化海水、微盐水来获得可持续的淡水供应是最可靠、可行性最高的解决方法。现有的成熟淡化技术,例如反渗透、多级闪蒸、多效蒸馏、电渗析等,都存在维护成本高、温度高、能耗高、预处理复杂等问题。而电容去离子技术(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拥有运行模式简单、能耗低(通常在外加电压1-1.4V的条件下运行)、材料成本(市售活性炭即可)低等优点,极有潜力替换老技术成为新一代的淡化技术。现有关于电容去离子的研究多集中于新型碳材料的开发,均采用简易的间歇模式进行除盐实验。为实现该技术的实用化,有必要对连续运行模式下的电容去离子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电容去离子装置分别以间歇运行模式与连续运行模式工作,通过对比探讨两种运行方式在流速、溶液浓度、电压、溶液体积等工作条件下的各自的优缺点与异同之处,为实现电容去离子技术实用化提供参考。采用活性炭涂层电极,研究了连续运行模式下的电容去离子过程中出水酸碱度的变化情况,探讨了电吸附行为与法拉第反应之间的关系,同时以氯化钙和氯化镁溶液模拟硬度水体,分析了电容去离子技术对硬度去除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随着电压的升高,电容去离子过程中有不同的法拉第反应发生,同时阴离子的电吸附行为促进了溶解氧和过氧化氢的还原;阳离子的电吸附行为促进了活性炭电极的氧化和水的电解,而氯离子的氧化对出水酸碱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在较高电压下,电极内部溶解氧的过快消耗可能导致出水酸碱度的下降。电容去离子装置在去除钙镁离子时表现了很好的可持续性,钙镁离子不会对活性炭电极造成结垢问题。以一级动力学和二级动力学方程为基础,研究了连续模式运行电容去离子过程中连续运行模式下盐离子在活性炭电极上的吸附/脱附过程,分析了流速、进水浓度、电极厚度、工作电压对离子吸脱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佳脱附流速,高于或低于最佳脱附流速都会阻碍离子的脱附过程;随着进水浓度的增加,吸附量不会显着增加,同时离子吸附速率增加而脱附速率降低;增加电极厚度导致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显着降低;在高电压下的离子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均低于低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极间距的最小化;动力学分析表明连续运行模式下盐离子在活性炭电极上的吸附/脱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高成祥,陈璐,李建光[3](2015)在《提升信访服务纪律审查贡献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逐步深入,纪律审查比以往更需要发挥信访举报工作的问题线索主渠道作用。如何体现“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的要求,拓宽信访举报渠道,及时发现违纪违法问题,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纪律审查,是信访举报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来源于《中国纪检监察报》期刊2015-09-30)

程江,祁继英,许莉[4](2014)在《上海市成都路雨水调蓄池进水模式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内第一座运行的上海成都路雨水调蓄池为例,分析了其进水模式存在的不足,基于充分使用调蓄池容积和"放清蓄浓"的运行理念,从进水泵运行水位、开启台数及开启时间等叁方面优化了调蓄池的进水模式,并利用InfoWorks CS城镇排水系统水力模型对优化方案进行了比对验证,建议采用调蓄池2台进水水泵同时启动、启动水位调整至-4.5 m的优化方案。(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14年05期)

王莎莎,汪传新,巩有奎,杨庆,彭永臻[5](2012)在《短程脱氮中不同分段进水模式下氧化亚氮产量》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BR反应器,控制曝气量为60 L/h,考察实际生活污水在不同分段进水模式下短程脱氮过程中N2O的产量。结果表明:N2O主要产生在硝化阶段;随着分段进水段数的增加,NO2-的积累减少。不同进水方式下SBR短程脱氮N2O产量不同,3种进水方式N2O产量由小到大顺序为:3次进水,2次进水,1次进水。其原因是由于氨氧化细菌(AOB)主要是以NO2-为电子受体,以还原性氢或者氨为电子供体进行好氧反硝化。(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2年12期)

周燕,梅小乐[6](2012)在《膜生物反应器间歇式进水模式下处理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公共厕所污水排放的间歇性,本研究对膜生物反应器(MBR)间歇式进水模式下各处理段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进水Q=1l/d,SRT=90d的条件下,脱氮槽CODCr变化较大,而膜槽出水CODCr保持平稳;对脱氮槽DO影响显着,而膜生物反应槽DO基本保持平稳。(本文来源于《北方环境》期刊2012年05期)

薛媛媚,王波[7](2010)在《基于SOM的成都水处理进水水质变化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水处理过程中,进水水质经常在发生变化。为分析汶川地震后成都水质变化,使用自组织神经网络对进水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揭示了进水水质变化的模式分类情况,并对各模式及其异常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解释,从而为污水处理设施运营和决策提供支持。(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0年02期)

来彦伟,刘超[8](2009)在《城镇污水处理厂低浓度连续进水间歇曝气运行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南方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初期的实际运行情况,对低浓度进水的运行模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运行中,污水处理厂MLSS浓度调整为2.5g/L,采用曝气3h、停曝5h、连续进水的运行模式,实现了生物系统稳定运行,出水达标。(本文来源于《四川环境》期刊2009年04期)

孙赛武[9](2009)在《进水模式对SBBR作用机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四种不同进水模式下SBBR所表现的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氮形态转化的差异分析,比较不同进水模式对SBBR性能及氮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机理.结果表明,在四种不同进水模式下,一方面分散式进水模式表现出比一次性进水更高的抗负荷能力,在达到相同的处理效率的前提下,分散式进水模式M4的COD和氨氮负荷最高可达2540 mg.L-1.d-1和540 mg.L-1.d-1,而一次性进水模式M1仅能分别达到2000 mg.L-1.d-1及420 mg.L-1.d-1;另一方面在分散进水模式下,分散模式的进水规律越接近运行模式的循环规律,则反应器的氮素转化效率就越高,残留的各形态氮素的浓度也就越低。(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09-04-01)

孙赛武,杨朝晖,曾光明,徐峥勇,许朕[10](2009)在《进水模式对SBBR性能及氮形态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4种不同进水模式下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BBR)的性能、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氮形态转化的差异分析,比较不同进水模式对SBBR性能和氮形态转化的影响及其产生的机制.结果表明,分散式进水模式表现出比一次性进水更好的脱氮效率和更高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在达到相同的处理效率的前提下,分散式进水模式M4的COD和氨氮负荷最高可达2 540和540 mg.(L.d)-1,而一次性进水模式M1仅能分别达到2 000和420 mg.(L.d)-1;分散进水模式能降低一次性进水所带来的冲击性负荷,将负荷均化分散到周期内的各个时段,同时也减少了进水对微生物的稀释作用,使得单位体积内有效微生物的数量相对充足,从而提高反应器的负荷能力.在分散进水模式下,从M4与M2、M3的对比来看,分散模式的进水规律越接近运行模式的循环规律,反应器的氮素转化效率就越高,残留的氮素总量也就越低.(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01期)

进水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淡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越来越严重的问题。通过淡化海水、微盐水来获得可持续的淡水供应是最可靠、可行性最高的解决方法。现有的成熟淡化技术,例如反渗透、多级闪蒸、多效蒸馏、电渗析等,都存在维护成本高、温度高、能耗高、预处理复杂等问题。而电容去离子技术(Capacitive deionization,CDI)拥有运行模式简单、能耗低(通常在外加电压1-1.4V的条件下运行)、材料成本(市售活性炭即可)低等优点,极有潜力替换老技术成为新一代的淡化技术。现有关于电容去离子的研究多集中于新型碳材料的开发,均采用简易的间歇模式进行除盐实验。为实现该技术的实用化,有必要对连续运行模式下的电容去离子技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将电容去离子装置分别以间歇运行模式与连续运行模式工作,通过对比探讨两种运行方式在流速、溶液浓度、电压、溶液体积等工作条件下的各自的优缺点与异同之处,为实现电容去离子技术实用化提供参考。采用活性炭涂层电极,研究了连续运行模式下的电容去离子过程中出水酸碱度的变化情况,探讨了电吸附行为与法拉第反应之间的关系,同时以氯化钙和氯化镁溶液模拟硬度水体,分析了电容去离子技术对硬度去除的可持续性。研究表明,随着电压的升高,电容去离子过程中有不同的法拉第反应发生,同时阴离子的电吸附行为促进了溶解氧和过氧化氢的还原;阳离子的电吸附行为促进了活性炭电极的氧化和水的电解,而氯离子的氧化对出水酸碱度的影响可以忽略。在较高电压下,电极内部溶解氧的过快消耗可能导致出水酸碱度的下降。电容去离子装置在去除钙镁离子时表现了很好的可持续性,钙镁离子不会对活性炭电极造成结垢问题。以一级动力学和二级动力学方程为基础,研究了连续模式运行电容去离子过程中连续运行模式下盐离子在活性炭电极上的吸附/脱附过程,分析了流速、进水浓度、电极厚度、工作电压对离子吸脱附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存在一个最佳脱附流速,高于或低于最佳脱附流速都会阻碍离子的脱附过程;随着进水浓度的增加,吸附量不会显着增加,同时离子吸附速率增加而脱附速率降低;增加电极厚度导致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显着降低;在高电压下的离子吸附速率与脱附速率均低于低电压,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电极间距的最小化;动力学分析表明连续运行模式下盐离子在活性炭电极上的吸附/脱附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进水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金正宇,郗皓,苑泉,王凯军.进水模式对强化脱氮好氧颗粒污泥培养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8

[2].张若汉.连续进水运行模式电容去离子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7

[3].高成祥,陈璐,李建光.提升信访服务纪律审查贡献率[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

[4].程江,祁继英,许莉.上海市成都路雨水调蓄池进水模式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14

[5].王莎莎,汪传新,巩有奎,杨庆,彭永臻.短程脱氮中不同分段进水模式下氧化亚氮产量[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

[6].周燕,梅小乐.膜生物反应器间歇式进水模式下处理效果研究[J].北方环境.2012

[7].薛媛媚,王波.基于SOM的成都水处理进水水质变化模式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

[8].来彦伟,刘超.城镇污水处理厂低浓度连续进水间歇曝气运行模式分析[J].四川环境.2009

[9].孙赛武.进水模式对SBBR作用机制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D].湖南大学.2009

[10].孙赛武,杨朝晖,曾光明,徐峥勇,许朕.进水模式对SBBR性能及氮形态转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

标签:;  ;  ;  ;  

进水模式论文-金正宇,郗皓,苑泉,王凯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