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金属工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杨柳[1](2021)在《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云南鹤庆新华村发展的三股力量》文中认为传统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9年8月,新华村金属工艺已从新中国成立以前的"小炉匠"挑着担子走村串寨"讨生活",发展到全村72.7%的家庭,共972户、2928人从事金属工艺生产经营的规模[1]。分析新华村金属工艺振兴乡村经济的历程发现,传统工艺的韧性与活力、"非遗"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以及在交流互鉴中的创新,这三股力量共同铸就了新华村金属工艺的创新性发展。而农业文明的底色促进了新华村工匠间的合作而非竞争,使当地金属工艺呈现出手工业、工业与信息文明之间共存、共享、共赢的发展面貌。
汪正虹[2](2020)在《疫情期间手工艺术学院在线教学实践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以金属工艺Ⅳ-(金属折叠)课程为例》文中认为2020年初,新冠肺炎呈大爆发趋势,高校被迫停课。教育部于2月4日发布了《关于在疫情期间做好高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相关院校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认真制定"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实施方案。并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合理选择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科学制定居家学习计划,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实施效果,精准分析学情,对学习质量进行诊断评估,有针对性地制定在线教学计划。
沈吉[3](2020)在《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论文旨在通过探索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从而在一定范围内解决精准扶贫的问题,重点落在如何服务上,而不是某个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或者机制。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精准扶贫战略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过渡之年。扶贫阶段的推进,伴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地区劳动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扶贫阶段的推进,伴随着农村产业的转型升级,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对职业教育帮扶贫困地区劳动素质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论文第一、二章采用文献研究法梳理现有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以协同理论为基础,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架构。基于对当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的文本分析,为了更有针对性的提升职业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科学化水平,论文除了从相对宏观的角度对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整体结构的组成要素进行构建之外,对人才培养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的探索,从“是什么what”走向“如何形成how”,从现实案例出发,总结经验,提出问题,为探寻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科学化路径提供现实基础。并以扎根理论三级编码为研究方法,Nvivo12.0软件为研究工具,对“全国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写作联盟”创办至今的144篇“职教扶贫精选案例”进行质性研究的过程与结果,参考“比较法”、“2R原则”、预留法保障研究的信效度和编码的饱和度。编码结果进一步从实践角度检验了第二章所构建的人才培养架构,得出的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要素内涵,主要包括“能力本位”的微观协同、“量质并举”的中间协同、“三维协同”的外部协同、“开放共融”的宏观协同四个部分,具体有17个核心要素组成。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以区域性自然、经济、文化、产业发展为基础,以党建为引领,依托自身优势,借助科研、政策、平台等力量,加强师资建设,完善农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专业设置、制度规范和层次结构,从而达到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功能性能力、认知性能力和元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现存问题和论文构建的范式,提出以下对策: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需要注重纵向上贯通,形成普职成各级相互衔接的培养目标,横向上融通,政企校协协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时空上打破限制,建设全息式教学资源库,更好地适应和推动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第七章,总结了研究结果,分析了存在不足,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展望,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理论,最终形成可推广的研究成果。
周树霞[4](2020)在《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中国传统民族民间手工技艺之一,云南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艺随着其生产结构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手工艺类型和工艺文化体系。本文以大理区域代表性的村落鹤庆新华村与祥云汪情村为主要田野点,其他地域为辅,对其所从事银器制作工艺的工匠、工坊、传习馆、私人博物馆等进行深入访谈调研,对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匠、制作工具、工艺进行全面的图像采集与文字记录并获取第一手资料,为本文的撰写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研究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艺体系提供了真实客观的资料,希望能为后人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以纵向的银器工艺的发展演变为线索,对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民族习俗以及地域条件对白族工匠手工技艺与其工具产生的影响;从白族工匠的价值观和传承观角度,围绕工具、工艺、器物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的演变、工具的系统化、以及工具与工艺对应关系;力求探索推动白族银器技艺中工具的演变对器物形态的影响以及银器工艺发展中与工具、工匠的相互关系。揭示了白族银器制作工艺中工具的重要性。进一步阐释蕴含其中的生存智慧以及其造物思想。本文试图建立起以工匠、工具、工艺物化载体三者及其相互关系的系统研究框架并进行实践探索,激发相关学者对传统民族手工技艺的现实境遇的认知和理性思考。为传统民族民间手工艺的多元化传承与发展添砖加瓦。
洪兴宇,杨佩璋[5](2019)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育20年》文中提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成立20年来,在发展过程中传承了优良育人的理念,并继往开来。工艺美术系的金工、漆艺、纤维、玻璃各专业顺时而为,人才培养不偏离设计学科方向,服务于国家经济和文化发展,服务当代人的生活。通过课程与教学改革,在保持各自专业发展的特殊性基础上,工艺美术课程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课程设置与设计学科知识体系大框架取得统一。通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术研究影响力和引领性,为推动中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唐晓斌[6](2019)在《木纹金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木纹金工艺有着深远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木纹金以其特有的艺术魅力渗透于当下生活,逐渐成为了当下首饰艺术领域的主要表现语言之一。但是由于木纹金金属工艺的制作方法当中难点繁杂且无法批量生产满足市场的需求,使得这一优秀的金属工艺未能全面向世人展现出其独有的文化艺术魅力。通过学习研究木纹金属工艺的制作流程,梳理木纹金历史发展等问题,整理了木纹金工艺中难点,提出相应的规避方法与新型机械设备辅助制造。同时结合当下首饰艺术的设计理念,分析了其在首饰设计中的发展应用。论述了部分影响木纹金在市场当中的发展因素以及拓展市场方法。文章总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介绍木纹金的发展因素,通过社会、技术以及审美情趣三个角度分析了木纹金的文化艺术底蕴。第二部分论述了木纹金的金属工艺的制作材料性能、流程以及难点,梳理了部分现代机械设备在木纹金属工艺制作当中的应用以及相关难点的规避方法。第三部分阐明了当下木纹金金属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以及现代元素的介入、其他首饰材料与木纹金艺术的结合等现状。第四部分分析了制约现代木纹金在首饰艺术领域当中发展的工艺、设计、市场三大发展因素及发展方法。
郭兰[7](2017)在《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先锋性建筑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671年法国“皇家建筑研究会”建立至今,西方建筑教育随着社会环境、技术水平和文化艺术的发展变化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在整个建筑教育的发展历史中,不时的涌现出一些先锋性的建筑师和团体,他们不满足于建筑教育现状,致力于进行具有创造力、探索性以及突破学科边界的设计和教学,开拓了别样的建筑教育路径,推动着建筑教育的进步。1919年包豪斯的成立顺应了时代精神和社会要求,开启了西方现代建筑教育的历程,它促成了一场艺术和建筑教育领域的革命,在建筑、美术、工业设计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它被引入美国并发展成为一种体制,现代建筑及其教育中的先锋精神也逐渐枯竭。这时,德州骑警在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历史性批判的基础上,试图重新建立一套现代建筑设计的理性方法和形式话语体系,并最终发展出了一系列建筑教学改革的计划,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影响。1960年代世界范围内爆发的社会文化运动,引发了建筑学教育的剧烈变化,这期间以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为代表的一些独立建筑院校都反对主流的教育方式,并从学校体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建筑教育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各自的探索。进入199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建筑教育的先锋性有了新的内涵,尤其体现在建筑和教育研究在数字领域的不断拓展。这些历史上重要的先锋性教育实践,是引发建筑教育发生转向的推动力量,也是本文进行历史时期和章节划分的主要依据。它们串联起了现代建筑教育从包豪斯诞生、被引入美国并逐步体制化、随后被德州骑警修订、又为后现代主义者反叛、直至在当代获得新的发展这一充满波折却具有思想连续性的过程。本文对先锋性建筑教育的研究探索置于西方建筑教育总体发展历史的宏观背景之中,使其在整个教育发展中所处的坐标更为明确。笔者对不同历史时期先锋性建筑教育的研究包含几个层次:首先是对具体时代语境的讨论,包括社会、文化和艺术背景、建筑教育和建筑理论发展概况等,并分析它们对先锋教育的影响;其次是对该时期代表性建筑院校的案例研究,包括学校建立与发展状况、主要代表人物、主导教学思想及相应课程体系、以及重要教学实验等,指出其先锋性的具体体现;最后是对先锋性建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的剖析,以便对其整个发展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论文最后总结了西方先锋性建筑教育得以产生的条件及其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并与中国建筑教育中的先锋性探索相对照,分析并总结了两者间的差异及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李悝[8](2016)在《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培养学生成为专业、全面现代手工艺人才的重要课程体系。首先,本文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整理2005至2014年有关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相关六个专业实践课程:纤维艺术课程、陶瓷艺术课程、金属工艺课程、玻璃工艺课程、漆艺课程、首饰课程。将586门课程按照种类、课程数量、课程学分分值分别归类汇总,找出变化趋势,剖析课程设置的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梳理每个相对独立专业的课程体系脉络,进而归纳与挖掘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体系结构与学校的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的关联性。其次,分析阶梯型课程、渗透性课程、专业成长性课程以及大师进课堂课程这类灵活的特色课程怎样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得以落实。再次,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的内涵是教学的基本点,综合现代手工艺各专业的共性,探究现代手工艺课程体系的特点,深入分析现代手工艺课程内涵即课程之间的课程的层级、内在的垂直关系。不仅强调手工艺的民族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要素,也要落脚于课程的灵活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再次,理清课程思路,提出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体系需要着力加强实践课程精神建设,发现目前课程体系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探寻改正策略,例如:现代手工艺实践教材的缺失成因、现状及补救方法;实践课程教师动手能力的提高及实践课程难度深浅的把握;探讨艺术设计这一关键环节在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中的引导;学生实践情感的培养等。进一步提出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要坚持课程设计原则和课程实施原则:从课程计划与课程大纲入手确保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课程内容的完整性,从而在质量上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并且同时注重实践三个重要方面:技术工艺、设计方法、社会性在课程中的的启发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为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提出实践教学体系畅想,设定在理想状态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模式,分为观摩课程、交流课程、专项训练课程、专业设计课程、社会实践课程、专业实践大赛这六个前后相继、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进行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的教学。
于东林,姜峰,高路[9](2014)在《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与改革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阐述了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整合与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改革的措施。从结果上看,激发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这一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达到了目标,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探索了该课程立体化教学和教学实践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赵阳[10](2014)在《高职院校金属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规避措施》文中研究说明金属工艺课程是高职院校专研机械行业的必修课程,金属工艺学涉猎范围广,知识全面,并且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从教师素养、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考查方式和最后的实验实习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做出分析。
二、金属工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属工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云南鹤庆新华村发展的三股力量(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华村金属工艺形成的背景 |
二、依托金属工艺实现乡村振兴的四个阶段 |
1. 开拓藏族聚居区金属工艺市场(1983-1996年) |
2. 发展新华村民族手工艺旅游业(1996-2013年) |
3. 面向城市消费者定制化生产银饰、茶器(2011年至今) |
4. 以金属工艺为依托的乡村文旅发展进行时 |
(1)建设高校实践基地:大学生和工匠相互学习(2004年左右) |
(2)将工坊打造成文化景观(2016年) |
(3)建设大理传统工艺工作站鹤庆基地(2019年) |
(4)安民于本土:民风民俗得以传承 |
三、推动新华村发展的三股力量 |
1. 传统工艺的韧性与活力 |
2.“非遗”资源的开发和产业化 |
(1)从卖产品到卖文化(始于2003年) |
(2)传统工艺向旅游商品转化(始于2005年) |
3. 在工艺文化交流互鉴中获得创新的力量 |
(1)传承人群培训:挖掘“非遗”新的生产力 |
(2)复兴中国式的雅致生活和文人追求 |
四、手工业、工业,信息技术共存、共享、共赢 |
五、结语 |
(2)疫情期间手工艺术学院在线教学实践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以金属工艺Ⅳ-(金属折叠)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 研究型教学与东方性的回归 |
二 节点课程与国际课程的构建 |
三 生活场域与创作场域的打通 |
四 结论 |
(3)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职业教育 |
1.4.2 精准扶贫 |
第二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 |
2.1 协同理论基本概念 |
2.2 协同理论基本特性 |
2.3 协同理论基本类型 |
2.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协同架构 |
第三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审视 |
3.1 “理论+实训+实习+就创业”全过程育人模式 |
3.1.1 设置特色理论课程 |
3.1.2 稳步推进项目实训 |
3.1.3 保障顶岗实习质量 |
3.1.4 助力就业创业孵化 |
3.2 “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四维模式 |
3.2.1 政府+高校,搭建非遗研创基地 |
3.2.2 企业+高校,践行人才双育理念 |
3.2.3 科研机构+高校,科学助力精准扶贫 |
3.3 “文化+思政+产业+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 |
3.3.1 “思政+红色文化”,开创教育扶贫新思路 |
3.3.2 “产业+生态基地”,找准精准扶贫突破口 |
3.3.3 “文化+产业”,形成区域品牌影响力 |
3.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
3.4.1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
3.4.2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
3.4.3 贫困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匮乏 |
第四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要素编码过程 |
4.1 研究的对象 |
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依据 |
4.1.2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
4.2 编码结果检验 |
4.2.1 “比较法”确保信度 |
4.2.2 “2R”原则确保效度 |
4.2.3 预留法确保饱和度 |
4.3 案例材料文本分析 |
4.3.1 一级:开放式编码 |
4.3.2 二级:主轴式编码 |
4.3.3 三级:选择式编码 |
4.4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理论构建 |
第五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内涵阐释 |
5.1 “能力本位”的微观协同 |
5.1.1 功能性能力 |
5.1.2 认知性能力 |
5.1.3 内生性元能力 |
5.2 “量质并举”的中间协同 |
5.2.1 “需求导向型”培养目标 |
5.2.2 “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 |
5.2.3 “优势特色型”专业设置 |
5.2.4 “阶梯式”层次结构 |
5.2.5 “双元”师资队伍建设 |
5.2.6 “五位一体”制度规范 |
5.3 “三维协同”的外部协同 |
5.3.1 党建引领聚民意 |
5.3.2 产业发展励民志 |
5.3.3 平台奠基解民忧 |
5.3.4 科研助力扶民智 |
5.3.5 政策支持保民生 |
5.4 “开放共融”的宏观协同 |
5.4.1 自然环境 |
5.4.2 文化环境 |
5.4.3 经济环境 |
第六章 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人才培养的优化策略 |
6.1 明确普职成协同的人才培养目标 |
6.1.1 中职塑技:职业明晰+技能培养+创新意识 |
6.1.2 高职立志:职业规划+技能提升+创新能力 |
6.1.3 成教赋能:职业分析+技能提升+创业信心 |
6.2 构建政企校协协同的人才质量保障体系 |
6.2.1 政府:完善顶层设计,充分发挥资源配置效能 |
6.2.2 企业:产学深度融合,参与人才培养与考核 |
6.2.3 行业协会:完善行业准入标准,提高院校机构教学质量 |
6.2.4 职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就业力 |
6.3 建设国内外协同的人才培养资源库 |
6.3.1 突破时空限制,打造全球化络平台 |
6.3.2 发展区域经济,建设农村实践基地 |
6.3.3 依托各界资源,打通产销供应链 |
6.3.4 借力职教联盟,创造国际交流机会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案例原始文本资料以湖南工艺美术学院为例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课题的来源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3.1 相关概念界定 |
3.2 相关研究现状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4.1 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的发展演变 |
4.2 大理白族银器制作中工具与工艺的设计表现 |
4.3 工具与工艺在银器作品中的发展思考 |
(五)研究方法 |
5.1 资料收集法 |
5.2 调查归纳法 |
5.3 个案研究法 |
5.4 行动研究法 |
一、大理白族银工艺的历史沿革 |
(一)历史背景 |
(二)区域背景 |
(三)本章小结 |
二、银器制作技艺中的工具 |
(一)工具的类型 |
2.1.1 工具的材料 |
2.1.2 工具的种类 |
(二)工具的改良 |
2.2.1 因意赋型,因型则具 |
2.2.2 就地取材,废物利用 |
(三)本章小结 |
三、特有的地域性工具系统分析 |
(一)工具的整体性 |
(二)工具的定量性 |
(三)工具的综合性 |
(四)本章小结 |
四、从设计角度分析银器制作的工具与工艺 |
(一)工具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
(二)银器主要制作工具与工艺的设计意识分析 |
4.2.1 “锻制”工艺、工具及设计演变分析 |
4.2.2 “錾刻”工艺、功能及设计演变分析 |
4.2.3 其他工具的结构、功能及设计演变分析 |
(三)本章小结 |
五、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的意义与价值 |
(一)以人为本的造物思想体现 |
5.1.1 白族银器制作工艺中的人与物 |
5.1.2 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以简约、朴素、质真为美 |
5.1.3 白族银器制作工具设计以省力便捷为美 |
5.1.4 白族银器制作工艺中功能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
(二)银器制作工具的设计价值与启示 |
5.2.1 材尽其用取材制美 |
5.2.2 物以致用功能至上 |
5.2.3 物以载道审美追求 |
5.2.4 惜物用物朴素本质 |
(三)本章小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二 、制作工具与工艺的创新设计实践 |
(一)特定工具对于特定器物的设计探索 |
1.1.1 “工具”基因符号的重新构建 |
1.1.2 传统文化基因的融入 |
(二)设计概念预设工具的设计 |
2.2.1 工具对器物形态的影响设计 |
2.2.2 工具与工艺建立联系 |
(三)小结 |
附录三 、学位论文相关调研实录 |
一、缘起 |
(一)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培计划 |
(二)个旧锡工艺文化创意产业园课程实践 |
二、田野初探 |
(一)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集体调研 |
(二)实践-器形制作的尝试 |
三、田野再探 |
(一)当地走访调 |
(二)检验课题研究的价值 |
(三)预想问题与调研内容 |
(四)小结 |
四、访谈记录与总结 |
五、总结 |
六、工具的分类 |
七、理论与实践案例分析 |
八、相关调研汇总 |
九、设计实践制作过程 |
(一)作品《相由心声》八音盒设计实践过程 |
(二)作品二十四节气-《万物·生》设计实践过程 |
(5)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育2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艺美术系的发展方向 |
1. 追源溯流,历史回顾 |
2. 不偏离设计学科主体方向 |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
1. 优化课程结构 |
2. 课程内容调整 |
3. 丰富、完善课程体系 |
4. 规范教学与教法 |
三、人才培养状况 |
1.学生基本状况与师资队伍建设 |
2. 学科交叉与合作创新发展 |
3. 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互助发展 |
四、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 |
1. 加强学术研究影响力和引领性 |
2. 以社会服务项目带动人才培养 |
3. 针对需求,拓展人才培养 |
结语 |
(6)木纹金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 |
2 日本传统的木纹金 |
2.1 日本木纹金工艺发展背景 |
2.2 影响木纹金工艺发展的因素 |
2.2.1 社会因素 |
2.2.2 技术因素 |
2.2.3 审美因素 |
2.3 日本木纹金现阶段的发展 |
3 木纹金属工艺 |
3.1 木纹金工艺技法及流程 |
3.1.1 制作材料及其性能 |
3.1.2 工艺制作流程 |
3.1.3 工艺的难点 |
3.2 木纹金工艺的创新应用 |
3.2.1 传统材料与新材料的应用 |
3.2.2 表面处理的尝试与创新 |
3.2.3 现代工艺文明在木纹金工艺中应用的必要性 |
4 木纹金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与创新 |
4.1 木纹金工艺在首饰设计中的应用 |
4.2 木纹金首饰设计的创新 |
4.2.1 现代元素的运用 |
4.2.2 从首饰金属材料到装饰元素的转变 |
4.2.3 木纹金首饰与其他材料的结合 |
4.3 现代木纹金首饰设计现状 |
5 影响木纹金在首饰设计中发展与应用因素 |
5.1 影响发展的技艺因素 |
5.2 影响发展的市场因素 |
5.2.1 木纹金首饰市场定位的不明确性 |
5.2.2 木纹金首饰设计师的稀缺 |
5.3 影响发展的设计因素 |
5.3.1 木纹金首饰设计师与工艺的脱离 |
5.3.2 造型与题材的禁锢 |
5.4 现代木纹金首饰的发展条件 |
5.4.1 提高木纹金的影响力 |
5.4.2 构建新的木纹金市场发展环境 |
5.4.3 木纹金新工艺的开发 |
5.4.4 多元素设计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及结论 |
6.2 论文不足以及研究展望 |
6.2.1 论文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先锋性建筑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相关概念说明 |
1.2.1 先锋 |
1.2.2 先锋派和新先锋派 |
1.2.3 先锋性建筑教育和新先锋性建筑教育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相关研究综述 |
1.5.1 国外研究现状 |
1.5.2 国内研究现状 |
1.6 创新点 |
1.7 论文总体结构 |
第二章 1920-1945:包豪斯现代建筑教育及其在美国的影响 |
2.1 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基础 |
2.1.1 对“再现”传统的颠覆 |
2.1.2 向抽象艺术的转变 |
2.1.3 抽象艺术对现代建筑的直接影响 |
2.2 包豪斯现代建筑教育的先锋性 |
2.2.1 始终保持的社会理想 |
2.2.2 有理论指导的预备课程 |
2.2.3 与艺术结合的手工作坊 |
2.2.4 走在前沿的建筑设计思想 |
2.3 现代主义建筑教育思想在美国的传播与演变 |
2.3.1 先锋性建筑教育实验的学院化 |
2.3.2 欧美现代建筑教育的差异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1945-1968:以“空间”为核心的现代建筑教学体系的确立 |
3.1 时代背景 |
3.1.1 战后美国建筑教育的变化 |
3.1.2 艺术观念的转化及对建筑的影响 |
3.1.3 新先锋派的出现 |
3.2 德州骑警的现代建筑教学改革 |
3.2.1 方法论基础:形式主义批评 |
3.2.2 理论基础:透明性 |
3.2.3 重拾构图原则:形式与意义的统一 |
3.2.4 转变教学方向:以“空间”作为核心 |
3.3 德州骑警教学思想的传播及其多样化发展 |
3.3.1 “装配部件教学法” |
3.3.2 ETH:苏黎世模式及其影响下的东南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 |
3.3.3 库伯联盟:立方体问题、菱形住宅和胡安·格里斯问题 |
3.3.4 以埃森曼为代表的自主建筑学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1968-1990:形式探索驱动的建筑教育实验 |
4.1 时代背景 |
4.1.1 西方国家的社会背景 |
4.1.2 艺术与建筑的关系 |
4.1.3 60-80年代的美国建筑 |
4.1.4 60-80年代的建筑教育 |
4.2 新先锋性建筑教育的质疑 |
4.2.1 对学院机构的质疑 |
4.2.2 对建筑学科的质疑 |
4.2.3 对教学模式的质疑 |
4.3 南加州建筑学院的创建:一场教育和社会的实验 |
4.3.1 追寻自由的独立院校 |
4.3.2 志在革新的关键教师 |
4.3.3 敢于失败的教育实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1990以后:新先锋性建筑教育在当代的探索 |
5.1 时代背景 |
5.1.1 信息时代的数字技术 |
5.1.2 90年代以后的建筑教育 |
5.1.3 革新设计的理论与艺术基础 |
5.2 当代新先锋性建筑教育的数字转向 |
5.2.1 数字形式语言的开拓 |
5.2.2 设计工作室的变化 |
5.2.3 计算机参与设计和建造 |
5.2.4 计算机相关课程与研究的增加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先锋性建筑教育评析及其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
6.1 先锋性建筑教育诞生的条件 |
6.1.1 特定时期的时代背景 |
6.1.2 宽容自由的办学环境 |
6.1.3 引领方向的关键人物 |
6.2 先锋性建筑教育的特征 |
6.2.1 进步前瞻的教学理念 |
6.2.2 不惧困难的探索精神 |
6.2.3 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 |
6.3 对中国建筑教育的启示 |
参考文献 |
图片来源 |
表格来源 |
附件 |
作者简介 |
后记 |
(8)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1 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 |
2 实践教学课程的划分与剥离 |
3 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研究意义 |
第一章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结构变迁 |
1.1 2005 年至2014年四个阶段课程种类的拓展与延伸 |
1.2 2005 年至2014年学分制体制下实践课程重点的倾向性迁移 |
1.3 2005 年至2014年实践课课时量比例结构与培养目标的关联性 |
注释 |
第二章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特色的实施 |
2.1 厚基础-实践阶梯型课程的前承后继 |
2.2 宽口径-渗透性课程对专业融合性解读 |
2.3 强能力-专业成长性课程对设计综合能力的提高 |
2.4 高素质-大师进课堂课程对工匠精神的诠释 |
注释 |
第三章 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内涵 |
3.1 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之间的独立性与连贯性 |
3.2 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进程中观摩、体验、实训三者的层级关系 |
3.3 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的民族性、时代性、创新性 |
3.4 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的灵活性、规范性、可持续性 |
注释 |
第四章 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精神及思路 |
4.1 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中实践情感的培养 |
4.2 艺术设计在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中的引导 |
注释 |
第五章 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问题及策略 |
5.1 现代手工艺实践课程教材的特殊性与必要性 |
5.2 教师动手能力的重要性与课程难度的把握 |
第六章 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设计与实施原则及理想状态下的课程设想 |
6.1 现代手工艺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对实践课程质量的影响 |
6.2 现代手工艺课程的三个支撑:技艺实践、设计实践、社会实践 |
6.3 理想状态下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设想 |
注释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9)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与改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改革原因 |
二、改革主要措施 |
(一)优化教学过程与教学体系 |
(二)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 |
三、改革效果 |
四、结语 |
四、金属工艺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乡村振兴:推动云南鹤庆新华村发展的三股力量[J]. 杨柳. 粤海风, 2021(03)
- [2]疫情期间手工艺术学院在线教学实践及对教学改革的启示 以金属工艺Ⅳ-(金属折叠)课程为例[J]. 汪正虹. 新美术, 2020(11)
- [3]职业教育服务精准扶贫的人才培养研究[D]. 沈吉.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4]大理白族银器制作工具与工艺研究[D]. 周树霞. 云南艺术学院, 2020(07)
- [5]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教育20年[J]. 洪兴宇,杨佩璋. 装饰, 2019(09)
- [6]木纹金工艺在现代首饰设计中的应用[D]. 唐晓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7]现代主义以来西方先锋性建筑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研究[D]. 郭兰. 东南大学, 2017(01)
- [8]现代手工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研究 ——以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为例[D]. 李悝.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 2016(02)
- [9]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与改革的探讨[J]. 于东林,姜峰,高路. 化工高等教育, 2014(02)
- [10]高职院校金属工艺课程教学中的常见问题与规避措施[J]. 赵阳. 科技创新导报, 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