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树种适宜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西充县,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评价
树种适宜性论文文献综述
郭莉娟,陈果,郭超,杨明刚,唐春艳[1](2019)在《主要园林树种在西充地区的适宜性初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筛选出适宜在西充县及相似生态气候环境城市种植栽培的园林绿化树种,对试种于南充市园林管理处西充苗圃的52个树种进行存活率、生长状况及抗寒性等评价。结果表明:这些树种可大致分为最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4类。其中:32个树种表现最适宜,10个树种表现适宜,7个树种表现基本适宜,3个树种表现不适宜。本研究丰富和补充了西充县适宜园林绿化树种的种类,同时对促进相似生态气候环境城市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张晓芹[2](2018)在《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西北旱区(干旱和半干旱区)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以适应性良好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造林成为缓解人地矛盾的理想选择。气候是宏观尺度上影响物种分布的决定性因子,其与物种分布的关系研究及时空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预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了解该区常见生态经济型树种的适宜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有助于提高造林的成效,而且对于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赢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了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乌柳(Salix cheilophila)和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10个典型生态经济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3个来自BIOCLIM、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Kria指数的气候因子和来自标本馆、出版文献的物种出现记录,通过物种分布模型(Max 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工具结合,模拟了10个树种当前(1950-2000年)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分析了生境适宜性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预测了未来2070s(2060-2080年)四种温室气体排放浓度情景(RCPs)下树种适宜区的变化,并确定了各树种的最优造林区。主要结论如下:(1)沙枣、小果白刺和多枝柽柳的潜在适宜区面积最大,跨越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有明显干旱季节的湿润区。黑果枸杞、梭梭、沙拐枣和胡杨主要局限于西北干旱区,文冠果、乌柳和柠条锦鸡儿主要集中于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2)湿润指数是影响大多数树种适宜性的最重要因子,其对沙拐枣、梭梭和胡杨的贡献率均超过50%,然而对柠条锦鸡儿和乌柳则不足5%。最湿月降水量、年均降水量、寒冷指数也较为重要,其中最湿月降水量对黑果枸杞的影响最大,年均降水量对文冠果的影响最大。(3)与热量相关的气候因子在影响沙枣、柠条锦鸡儿的分布方面起到较重要的作用,与水文相关气候因子对于其它树种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多数树种生境适宜性对水文相关因子的响应曲线呈正偏态分布,对热量相关因子的响应曲线呈高斯分布。(4)沙枣在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5)下适宜区范围扩张幅度最大,其适宜区净增加率高达57.5%。柠条锦鸡儿在低浓度排放情景(RCP2.6)下适宜区范围缩减幅度最大,其适宜区消失率高达61.4%。多数树种的当前适宜区在低浓度排放情景下缩减,而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扩张,并且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缩减趋势逐渐减弱,扩张趋势逐渐增强。(5)所有树种当前的东部边缘适宜区将会缩减,不同树种缩减的幅度不同。在西北干旱区分布的树种,将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的北部获得新增适宜区。多数树种适宜区范围的地理质心向西移动,移动速度约每十年4~53km。多数树种适宜区范围的海拔质心移动不明显,以约每十年1~22m速度略微向低处或高处移动;乌柳例外,在四种情景下以每十年约18~73m的速度向更高海拔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MaxEnt模拟的各树种潜在适宜区的范围与实际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不同区域的树种,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不同,多数树种当前的适宜区是稳定的,能够适应持续的气候变化。分布在西北干旱区的树种,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适宜区面积将会增加,未来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北部可以进一步增加沙枣、小果白刺、梭梭等本地树种的造林面积。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同时能够为管理者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造林措施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8-06-01)
蔚萍[3](2018)在《基于区系分析的太原市域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及乡土木本应用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发展和园林城市的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在《太原植物志》的基础上,对太原市区绿地植物进行摸底调查,对市域各县区的植物进行选线调查,对市域内其他重点地区植物种类进行重点调查,全面地掌握了太原市市域范围的植物种类,在统计的基础上对植物区系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园林应用对太原市域全部517种木本植物进行评价,筛选兼具观赏性和生态性的优良园林绿化树种和有较大绿化潜力的野生木本植物,为园林绿化树种应用提供建议。对太原市域种子植物进行调查统计,得到以下结论:(1)数量较丰富,大科占优势地位。太原市域共有种子植物117科608属1641种,大科主要有菊科、蔷薇科、禾本科、毛茛科、豆科、百合科、杨柳科等,这些大科的许多种在群落中常为优势种或建群种。(2)区系地理成分丰富,以温带分布为主,具有明显过渡性特征。(3)区系起源较为古老。含有许多原始类群和孤立类群,种系分化系数为2.69,单型属13属。(4)特有性程度较低,太原市域有17个中国特有属,16个中国特有种,31种山西特有种。(5)珍稀濒危植物较多。太原分布的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21种,山西珍稀濒危植物38种。对太原市域的绿化木本植物的应用进行评价,从生态性、适应性、观赏性、栽培特性叁个层次,25个评价指标,对244种市区绿化木本植物(包括124种乡土绿化木本植物)的应用进行评价,选出了Ⅰ级乔木有12种,其中乡土 9种;Ⅱ级乔木35种,其中乡土有19种:Ⅲ级乔木77种,其中乡土 38种;Ⅳ级乔木29种,其中乡土 10种。Ⅰ级灌木3种,乡土 2种,Ⅱ级灌木20种,其中乡土有12种;Ⅲ级灌木24种,其中乡土有10种;Ⅳ级灌木有35种,其中乡土有17种;Ⅰ级藤本6种,其中乡土有4种;Ⅱ级1种,是乡土种,Ⅳ级藤本2种,都是乡土种。对太原市域乡土植物采用生态性、观赏性和适应性3个评价层次进行园林适宜性进行评价,对255种乡土木本植物进行筛选,Ⅰ级乔木3种,Ⅱ级乔木2种,Ⅲ级乔木23种,Ⅳ级乔木67种。Ⅰ级灌木有4种,Ⅱ级灌木17种,Ⅲ级灌木67种,Ⅳ级灌木68种。Ⅰ级藤本2种,Ⅲ级藤本2种,Ⅳ级藤本4种。(本文来源于《山西农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朱甜甜,朱玉伟,刘康,张云,陈启民[4](2018)在《伊犁河谷生态经济林树种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伊犁河谷生态经济林包括经济林、防护林、用材林和园林绿化4部分,本研究结合该地区生态环境特点和实际发展需求以及树种利用情况,以树种的生态适应性、生态功能、观赏性和经济性作为生态经济林树种选择的主要依据,选择抗旱性、抗寒性、耐盐性、抗病虫害等14个适宜性评价指标,采用3级评分制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分级,运用指数和法对生态经济林参选树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经济林树种宜选用树上干杏(Armeniaca vulgaris)、苹果(Malus pumila)和葡萄(Vitis vinifera);防护林树种宜选用银×新(Populus alba×P.bolleana)和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pyramidalis);用材林树种宜选用夏橡(Quercus robur)、大叶白蜡(Fraxinus americana.)、小叶白蜡(Fraxinus sogdiana)和银×新;园林绿化树种宜选用夏橡、黄榆(Ulmus macrocarpa)、大叶白蜡、小叶白蜡、桦树(Betula platyphylla)、水曲柳(Fraxinus mands churica)、山桃(Persica davidiana)、叁球悬铃木(Platanus orientalis),可供伊犁河谷生态经济林树种选择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杨生权[5](2017)在《基于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土着树种生态适宜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晋北地区年降水量少且分布不均,长期以来高强度的煤炭资源开采,给当地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形成许多难以恢复的植被和再利用的废弃荒地。因此,选择耐旱、抗逆、适生的树种是植被恢复的关键。本文采用样方法,分析了柠条、刺槐、榆树、沙棘、柽柳和沙枣6个树种在不同植物配置模式中经过10年自然演替树种的生态适宜性。结果表明:柠条×沙枣×刺槐混交模式是最适宜于当地植被恢复的配置模式,柠条和榆树可作为排土场植被恢复的推广树种。(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期刊2017年05期)
张宗艺[6](2016)在《基于数据挖掘的储备林树种适宜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林地资源作为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之一,肩负着森林的生存和发展,承载着生态建设的重任,具有环境优化与促进发展的双重使命。为解决我国森林资源产出的结构性矛盾问题,国家建设储备林基地、实行储备林制度。储备林基地的划定首要原则是适地适树,对树种适宜性的评价研究十分重要。随着我国林业调查体系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的发展完善,森林资源数据日益多元化和海量化,但目前其利用情况还并不充分。我国传统的具体树种适宜性研究主要使用基于样地调查的统计分析方法,消耗大量人力物力,现有数据未被综合利用,同时也难以处理树种适宜性和各个环境因子之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森林资源小班调查数据为基础数据,集成多源森林资源小班数据,应用数据挖掘理论和方法,对储备林树种适宜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科学处理树种适宜性和环境因子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以期从大量数据中挖掘树种适宜性知识,为储备林基地建设提供辅助决策和技术支撑,为树种适宜性评价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1)以小班为单位的多源森林资源数据集成。本文在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基础上,使用DEM数据、土壤数据、气象数据,经过提取、转换、清洗、集成,融合成了面向树种适宜性研究应用的以小班为单位的多源森林资源数据集。扩大环境因子信息量,以提供更全面的树种适宜性研究依据。(2)储备林树种适宜性数据挖掘技术体系综合分析。通过明确储备建设重点和目标,分析树种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原则,结合现有数据挖掘算法及一般步骤,根据数据实际情况构建储备林树种适宜性评价指标,提出树种适宜性研究数据挖掘的流程和适宜算法。(3)树种适宜性评价维归约建模。与树木生长情况相关的环境因子众多,本文分析了森林资源小班数据特点,运用基于邻域粒化的粗糙集算法,选择出了对树种适宜性影响较大的重要因子。(4)树种适宜性评价分类预测建模。根据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与C5.0决策树算法的基本原理与计算流程,提出这两种算法应用于树种适宜性分类预测时的建模过程与具体实现。(5)实验结果与分析。本文以辽东山区红松林为例进行评价验证,设计多种实验方案,对比了不同方案中的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数据挖掘模型的模拟精度,分析并验证了数据挖掘模型的合理性。通过应用本文建立的分类预测模型,得到了准确率较高的树种适宜性分布图。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在储备林树种适宜性评价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构造出了基于储备林建设特点的树种适宜性评价指标,并提出完整技术流程;(2)使用粗糙集算法结合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和C5.0决策树算法实现分类预测,有效改善了模型的计算效率,并提高了数据挖掘预测的准确率。(3)实现了辽东山区红松树种适宜性定量和定性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北京林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王伟,蒋宣斌,何邦亮,彭定萍[7](2015)在《重庆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过程中造林树种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重庆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及其效益监测,从社会、经济及生态等方面开展关于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过程中造林树种的适宜性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该区石漠化树种选择综合评价体系,并提出了树种选择数量化评价模型。通过对43个初选树种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最优分割法将参选树种划分成3个等级。结果表明:川柏等16个树种综合指数较高,作为重庆市石漠化地区Ⅰ级树种;九重葛等20个树种为Ⅱ级树种;板栗等7个树种为Ⅲ级树种。该研究可为重庆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过程中树种选择提供一定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石漠化防治专业委员会年会获奖论文集》期刊2015-11-24)
张建锋,张德顺,陈光才,吴灏[8](2015)在《上海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宜性评价及生态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宜性以及沿海防护林的生态效应,选择上海海湾森林公园和金山化学工业区防护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AHP模型评价指标体系,对防护林树种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同时,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以此分析防护林的改土效果和生态效应。结果表明,营建沿海防护林能较好地促进土壤脱盐,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防护林还有助于增加空气负离子数量,调节大气温湿度,生态效应比较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5年04期)
赵娟[9](2014)在《太行山中南部造林树种适宜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对太行山中南部主要乔灌木树种的分布及适宜性进行了调查和统计分析。太行山中南部造林过程中不同海拔梯度阳坡、阴坡适宜的针叶树种、阔叶树种、灌木树种的生长适宜性呈现出:耐阴、耐寒、喜湿的树种分布在阴坡且垂直分布跨度大,多度值较高;耐旱、耐热、不耐涝的树种分布在阳坡且垂直分布跨度大,多度值较高的分布规律。并提出了<1100 m,1 100 m~1 400 m,1 400 m~1 700 m,>1 700 m 4个海拔梯度按阳坡、阴坡划分的8个立地类型适宜的乔灌木树种,为太行山中南部造林树种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山西林业科技》期刊2014年03期)
赛呼,刘润民,云胜晟,齐旭日,赵娜[10](2013)在《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正确选择绿化树种,以指导城市绿化,通过对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园林绿化树种的长势、树高、冠幅、胸径、新生枝条长度等指标进行详细调查,主要从苗木种源、不同土壤条件出发对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的生长适宜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绿化的主要树种是油松、樟子松、云杉、国槐、水蜡、金叶莸和金叶榆,常绿乔木中樟子松在不同的立地类型下生长较油松和云杉优越;落叶乔木中国槐在本地区的生长较适合,在各种立地类型下长势均较好;绿化灌木中金叶榆、金叶莸及重瓣榆叶梅的生长状况较好。由于红瑞木耐寒性较差,在越冬时经常遭受冻害。水蜡喜干燥环境,不能频繁浇水,否则会大面积死亡;樟子松、水蜡、国槐、云杉、金叶莸在风沙土条件生长较好,而金叶榆和油松在栗钙土条件下生长较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4期)
树种适宜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土地退化和沙漠化是西北旱区(干旱和半干旱区)突出的环境问题。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迅速发展使人地矛盾更加突出,以适应性良好的生态经济型树种造林成为缓解人地矛盾的理想选择。气候是宏观尺度上影响物种分布的决定性因子,其与物种分布的关系研究及时空变化对物种分布的影响预测越来越受到重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深入了解该区常见生态经济型树种的适宜区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不仅有助于提高造林的成效,而且对于实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共赢具有重要意义。选择了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小果白刺(Nitraria sibirica)、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多枝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乌柳(Salix cheilophila)和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10个典型生态经济树种作为研究对象,基于13个来自BIOCLIM、Holdridge生命地带模型和Kria指数的气候因子和来自标本馆、出版文献的物种出现记录,通过物种分布模型(Max 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工具结合,模拟了10个树种当前(1950-2000年)气候情景下的潜在适宜分布区,分析了生境适宜性与气候因子的关系,预测了未来2070s(2060-2080年)四种温室气体排放浓度情景(RCPs)下树种适宜区的变化,并确定了各树种的最优造林区。主要结论如下:(1)沙枣、小果白刺和多枝柽柳的潜在适宜区面积最大,跨越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和有明显干旱季节的湿润区。黑果枸杞、梭梭、沙拐枣和胡杨主要局限于西北干旱区,文冠果、乌柳和柠条锦鸡儿主要集中于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2)湿润指数是影响大多数树种适宜性的最重要因子,其对沙拐枣、梭梭和胡杨的贡献率均超过50%,然而对柠条锦鸡儿和乌柳则不足5%。最湿月降水量、年均降水量、寒冷指数也较为重要,其中最湿月降水量对黑果枸杞的影响最大,年均降水量对文冠果的影响最大。(3)与热量相关的气候因子在影响沙枣、柠条锦鸡儿的分布方面起到较重要的作用,与水文相关气候因子对于其它树种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多数树种生境适宜性对水文相关因子的响应曲线呈正偏态分布,对热量相关因子的响应曲线呈高斯分布。(4)沙枣在高浓度排放情景(RCP8.5)下适宜区范围扩张幅度最大,其适宜区净增加率高达57.5%。柠条锦鸡儿在低浓度排放情景(RCP2.6)下适宜区范围缩减幅度最大,其适宜区消失率高达61.4%。多数树种的当前适宜区在低浓度排放情景下缩减,而在高浓度排放情景下扩张,并且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增加,缩减趋势逐渐减弱,扩张趋势逐渐增强。(5)所有树种当前的东部边缘适宜区将会缩减,不同树种缩减的幅度不同。在西北干旱区分布的树种,将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的北部获得新增适宜区。多数树种适宜区范围的地理质心向西移动,移动速度约每十年4~53km。多数树种适宜区范围的海拔质心移动不明显,以约每十年1~22m速度略微向低处或高处移动;乌柳例外,在四种情景下以每十年约18~73m的速度向更高海拔移动。本研究结果表明MaxEnt模拟的各树种潜在适宜区的范围与实际调查的数据基本一致。不同区域的树种,对不同气候变化情景的响应不同,多数树种当前的适宜区是稳定的,能够适应持续的气候变化。分布在西北干旱区的树种,在未来气候变化下的适宜区面积将会增加,未来在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及河西走廊北部可以进一步增加沙枣、小果白刺、梭梭等本地树种的造林面积。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植物种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同时能够为管理者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造林措施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树种适宜性论文参考文献
[1].郭莉娟,陈果,郭超,杨明刚,唐春艳.主要园林树种在西充地区的适宜性初步评价[J].四川林业科技.2019
[2].张晓芹.西北旱区典型生态经济树种地理分布与气候适宜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8
[3].蔚萍.基于区系分析的太原市域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及乡土木本应用潜力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8
[4].朱甜甜,朱玉伟,刘康,张云,陈启民.伊犁河谷生态经济林树种适宜性评价[J].天津农业科学.2018
[5].杨生权.基于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的土着树种生态适宜性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7
[6].张宗艺.基于数据挖掘的储备林树种适宜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
[7].王伟,蒋宣斌,何邦亮,彭定萍.重庆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与植被重建过程中造林树种适宜性评价[C].“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暨2015年石漠化防治专业委员会年会获奖论文集.2015
[8].张建锋,张德顺,陈光才,吴灏.上海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宜性评价及生态效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
[9].赵娟.太行山中南部造林树种适宜性评价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4
[10].赛呼,刘润民,云胜晟,齐旭日,赵娜.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园林绿化树种适宜性评价[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