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希伯来圣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生育控制,希伯来圣经,犹太教,女性主义
希伯来圣经论文文献综述
阿塔雅·布瑞纳—伊丹,田海华,黄薇[1](2018)在《再论希伯来圣经与早期犹太教中的生育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圣经是否禁止生育控制和堕胎?这一点很难说,文本并没有明确禁止。在圣经中,女性的生育是很重要也很敏感的议题,若干故事中的女性人物极度渴求儿子(例如:撒拉、拉结、哈拿和参孙的无名母亲)可以证明这一点。有关男性不育几乎没有提及,而所谓自然的母性情感则被认为是女性所具有的特征,尽管如此,她们仍渴求儿子,而不是女儿。圣经佯装不包含任何有关生育控制或终止妊娠的直接知识,即便此类知识在当时的时间(圣经时代及后来,包括犹太教本身的时代)和空间(周边地区其他古代近东群体)维度上到处可见。唯一可能的例外是《雅歌》第4章中被称作"芳香类物质"的列表。在本文中,我将回到目前仍然容易引发文化争论的话题,根据我以往写作的专着《知识的交合》当中相关的部分进行讨论,目的在于重新检验记载下来的文本,重估该问题:事前的(节育)和事后的(堕胎)对女性生育的控制是被明确禁止的吗?如果确实如此,那原因是什么呢?最后,对于当代文化而言,暗含于圣经故事中的那些关注点仍然有效吗?(本文来源于《医疗社会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长谷川修一[2](2018)在《考古学与《希伯来圣经》的关系(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时间的流动可以分为叁个方面: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经常认为,过去创造了现在,也创造了未来。然而,对过去的探求总是受到现在之观点的激发,对过去事件的书写是一种不可避免地与作者/读者的当下相关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创造了过去。回顾以往,考古学的过去与《希伯来圣经》发生关联,这只不过是检视其与《希伯来圣经》的目前状况而已。要了解当前的情境并走向未来,就有必要从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中收集信息。本文将呈现考古学与《希伯来圣经》之间关系的历史,从圣经考古学的起源至其被称赞而用于证明圣经故事之历史真实性的时代、它的衰落以及考古学独立于《希伯来圣经》的兴起,直到最终这两个学科有可能在未来彼此和谐地工作。(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吴华[3](2017)在《第叁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6月2日至4日,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饶宗颐宗教与中国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叁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于四川大学科华苑宾馆召开。研讨会得益于河南大学圣经文学研究所《圣经文学研究》编辑部的大力支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山东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大、河南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汕头大学与四川大学等学术机构的30余(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7年04期)
黄薇,王婷[4](2017)在《第二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11月26—27日,第二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顺利召开。会议由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大学饶宗颐宗教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举办,旨在推动希伯来圣经研究在中国的发展。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本文来源于《圣经文学研究》期刊2017年01期)
张若一[5](2016)在《“以马内利的兆头”——希伯来圣经异象的形式特征、建构类型及拯救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异象是希伯来圣经中一类具有重大意义的典型场景,其形式庄严,建构巧妙,意蕴深远。希伯来圣经的作者通过异象,将具有强烈属灵色彩的神谕熔铸在希伯来圣经的历史叙事框架中,达成了现实历史与宗教崇拜的完满统一。本文以希伯来圣经的玛索拉文本为依据,对异象这一类典型场景的形式特征进行系统归纳,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异象的建构类型及其背后蕴含的拯救意义。通过上述归纳与分析,笔者力图展示凝聚在异象这类典型场景中的文学特质与神学、历史内涵。(本文来源于《国外文学》期刊2016年03期)
张楠[6](2016)在《希伯来圣经和上帝的起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犹太精英分子组成的各种流亡团体,对于某些古卷抄本的出现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那些抄本也成为《摩西五经》和《先知》书的原型。公元前587年巴比伦人对耶路撒冷的毁坏,给这些知识分子造成了思想危机,古代近东犹太人身份认同的支柱——国王、神殿、宗族之神、还有土地—(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6-07-22)
林培泉[7](2016)在《浅探希伯来圣经中的诗歌》一文中研究指出希伯来人是一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伟大的君王大卫就是一个大诗人和歌唱者。希伯来诗歌占了希伯来圣经的叁分之一篇幅。基督徒从诗歌中得到许多信仰和精神上的力量。本文分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先对希伯来圣经中的诗歌做简要介绍,指出诗歌在《圣经》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二部分介绍希伯来诗歌的特征,希伯来诗歌不像中国古代诗歌注重的"语音的韵律"(phonetic rhythm),而是要突出诗句间思想内容上的平衡关系,即"逻辑的韵律"(logical rhythm)。学者一般公认希伯来诗歌的特征主要有平行体(parallelism)和离合体字母序诗(alphabetical poem);其中,平行体又分同义平行体(synonymous parallelism)、反义平行体(antithetical parallelism)和组合平行体(synthetic parallelism)。第叁部分简要探讨希伯来诗歌中所包含的神学思考。笔者认为,如果希伯来诗歌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文学层面上,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希伯来诗歌震撼人的,不仅仅是她的文学形式,更是在于她丰富的思想——信仰的思考——神学的反思。(本文来源于《金陵神学志》期刊2016年Z1期)
王思杰[8](2016)在《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希伯来圣经,即基督教的《圣经·旧约》。其中记载了大量的关于古代以色列人律法和审判方面的信息。通过挖掘和整理这些信息,勾勒出古代以色列审判形态和审判观念的大致图景,复原它们形成与发展的轨迹,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寻上古民族之审判以及法律实施的真实样态,归纳和总结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意识形态在当时以及对后世产生的重大影响,是本文主要的研究任务。第一章主要证明希伯来圣经文本作为研究上古时代以色列人审判形态和审判观念之材料的证据效力。早前的研究对希伯来圣经的核心——“摩西五经”的成书年代争议极大,19世纪以来主流的“底本假说”提出,摩西五经是由四种底本组成的,这四个底本分别是:原本(P);第二伊典底本(E);耶典底本(J)和申典底本(D)。但是,关于这四种底本究竟产生于何时,以及四种底本产生的先后顺序,各派百家争鸣,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但却基本勾定了公元前6世纪为希伯来圣经成书的时代下限。另一方面,底本假说认为,希伯来圣经的原始材料多出自早期历史的记录,因此,希伯来圣经证明古代史实的基本证据效力得以奠定。按照现代人类学的观点,王国出现之前的古代以色列属于酋邦社会,综合考古学的成果,古代西亚—近东早期希伯来人生活的蛛丝马迹进一步证实了希伯来圣经的记载,结合古代姓名的发现、“赫梯条约模式”的分析以及古碑铭学的研究,希伯来圣经的很多记载与真实史实有了更多的印证,从而肯定了希伯来圣经的证据效力,并且显示《申命记》等篇章的证据力更高。第二章开始,进入以色列人审判形态和审判观念的实质研究中。第二章通过分析摩西五经中的信息,重建摩西律法中的审判架构。其中摩西律法的审判原则包括,上帝对以色列人的直接诫命,即“十诫”为审判的根本原则;以审判的公义性为审判的价值原则;以强烈的道德性及保护人身财产权利为审判的具象原则;以及以眼还眼的报复原则。审判制度方面,上帝是至高的审判者,其下包括民族领袖,祭司利未人,各支派中被选出来的官长,以及士师时代的诸位士师、以色列会众,他们都可以成为审判的主体;审判的方法相对简单,常适用巫术和神判;独特的赎罪意识与赔偿制度具有以色列民族特色,此外还有比较详尽的证据规则,初具规模的审判管辖层级和执行制度以及极具特色的“逃城”制度。通过对比分析摩西律法相关规定与《汉穆拉比法典》,可以观察到两者的亲缘关系以及显着差别。造成差别的基础是以色列人独特的信仰观,其律法更加绝对化,也更具人道主义精神。第叁章主要描述《约书亚记》与《士师记》中记载的以色列人进军迦南以及士师时代的审判实践。这一时代的主题是征服与激荡。约书亚带领以色列人征服“应许之地”,但随后的士师时代,以色列中满是残酷,杀伐与信仰的衰微。士师的字面含义是审判官,但兼有信仰领袖,军事领导的职责。士师审断案件,以调解为最重要的纠纷解决方法,这可以在现代人类学研究成果中得到相关的解释。通过分析一些具体的案例,可以深化对以色列人审判实践的认识。“埃及人之子案”奠定了属地主义管辖原则,团结和凝聚了危机之中的以色列人。“可拉党人案”展现了上古社会神判的独特意义和特有优势,即塑造审判神圣性,并快速定分止争。“摩押女子引诱案”体现了当时以色列人审判的若干局限性。“亚干案”重现了当时以色列人具体的审判方法和相关程序。此外,在《约书亚记》与《士师记》中出现了圣约与审判的重要关系。圣约是上帝与以色列人订立的约,它是审判的前提,审判是违背圣约的必然后果,而违约与审判是《士师记》最重要的逻辑线。最后,通过对《士师记》中便雅悯事件的分析,可以观察到当时以色列审判的一些具体形制,其在实质上构成了一种审判程序。第四章重点解读《申命记》、申典历史,以及以色列独特的审判意识形态。《申命记》具有特殊性,着重阐述了圣约的概念,具有“赫梯条约”的历史背景。从《申命记》到《列王纪》,可以看到一个非常清晰连贯的叙事逻辑线,而《申命记》就是该逻辑的导言,并由此形成了一种强大的史观,即申典历史观。该历史观认为,上帝是信实的,圣约是至高的,以色列人屡次背叛圣约,招致了亡国灾难。但如以色列人悔改,重新坚定圣约,那么上帝也必将重施恩典,使以色列得以复兴。申典历史观成功解释了以色列过往的所有历史;并告诉以色列人应当如何应对当下的困境;通过申典历史观,以色列人形成了本民族立世的永恒准则:持定上帝,保守圣约。以此为基础,以色列人建立起了自己的审判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包括审判的前提,即公义、严厉的审判者。审判的基础,即罪与罪之代价。审判的标准,即确定与公义的法。以色列审判意识形态强调,个人终将被置于上帝的审判之下。上帝公义,罪恶必要偿付,审判也绝不会缺席。通过审判,恩典的应许和惩罚的警诫得以兑现,并最终落实律法。结语主要总结了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所形成的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古代文明时期、中世纪和近现代叁个阶段。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在古代早期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与楔形文字法和古埃及法既存在深厚的历史联系,又存在显着不同,具有强烈的以色列特色,体现出文明发展早期阶段审判的一般特征。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在中世纪对基督教教会法和伊斯兰教审判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宗教教义的传承施加的。进入近现代,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对现代审判文化仍然起到一定的塑造作用。其已经内化为一种文化因子,嵌入西方文化的背景中。“最后的审判”代表了欧美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行恶之人必须接受正义的审判,并通过审判承受应得的惩罚。在实质层面,其也对现代司法审判产生了若干影响,例如近代检察权的产生,以及对现代审判中宣誓制度的塑造等。通过研究,可以认定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学者们认识古代文明审判样态的珍贵样本,也是理解审判意识形态和现代法治文明的重要媒介,同时还具有无尽的文化价值,因此是一笔宝贵的法律文化财富。(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6-03-20)
孙玥[9](2015)在《2015年首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11月14—15日,首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南开大学,以及马来西亚沙巴神学院、苏黎世大学等多个海内外高校的十几位学者和研究生聚集一堂,围绕"希伯来圣经研究"的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本次会议由山东大学李炽昌教授发起,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承办。(本文来源于《宗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李滟波[10](2015)在《《希伯来圣经》乱伦叙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希伯来圣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以色列民族伦理观念和道德生活的伦理故事,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看,其叙事的性质是伦理的。其中,罗得女儿们与父亲的血亲乱伦和儿媳他玛与公公犹大的姻亲乱伦,无疑是她们在特定伦理环境下为延续家族血脉而做出的无奈的伦理选择;大卫王与乌利亚之妻拔示巴的通奸罪引发了长子暗嫩与同父异母妹妹他玛的血亲乱伦和押沙龙与父王之嫔妃们的姻亲乱伦,由此导致王室家乱的伦理悲剧。《希伯来圣经》的叙事从一开始就与伦理道德结缘,由此形成了鲜明的伦理叙事传统,该传统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文学中的伦理书写。(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5年04期)
希伯来圣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时间的流动可以分为叁个方面: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经常认为,过去创造了现在,也创造了未来。然而,对过去的探求总是受到现在之观点的激发,对过去事件的书写是一种不可避免地与作者/读者的当下相关的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创造了过去。回顾以往,考古学的过去与《希伯来圣经》发生关联,这只不过是检视其与《希伯来圣经》的目前状况而已。要了解当前的情境并走向未来,就有必要从过去所发生的事件中收集信息。本文将呈现考古学与《希伯来圣经》之间关系的历史,从圣经考古学的起源至其被称赞而用于证明圣经故事之历史真实性的时代、它的衰落以及考古学独立于《希伯来圣经》的兴起,直到最终这两个学科有可能在未来彼此和谐地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希伯来圣经论文参考文献
[1].阿塔雅·布瑞纳—伊丹,田海华,黄薇.再论希伯来圣经与早期犹太教中的生育问题[J].医疗社会史研究.2018
[2].长谷川修一.考古学与《希伯来圣经》的关系(英文)[J].圣经文学研究.2018
[3].吴华.第叁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综述[J].宗教学研究.2017
[4].黄薇,王婷.第二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综述[J].圣经文学研究.2017
[5].张若一.“以马内利的兆头”——希伯来圣经异象的形式特征、建构类型及拯救意义[J].国外文学.2016
[6].张楠.希伯来圣经和上帝的起源[N].文汇报.2016
[7].林培泉.浅探希伯来圣经中的诗歌[J].金陵神学志.2016
[8].王思杰.希伯来圣经中的审判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6
[9].孙玥.2015年首届希伯来圣经研讨会综述[J].宗教学研究.2015
[10].李滟波.《希伯来圣经》乱伦叙事的文学伦理学批评[J].外国文学研究.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