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葬文化论文-张玲

墓葬文化论文-张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墓葬文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大同,辽金墓葬,火葬,密教

墓葬文化论文文献综述

张玲[1](2019)在《晋北大同辽金墓葬文化特征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同辽金墓葬分为砖室墓、土坑墓、土洞墓叁大类。火葬墓在辽金大同的盛行,与佛教发展的社会化与普世化密切相关。墓葬陀罗尼咒反映着密教在辽金大同民间社会的流行。大同辽金墓葬中墓室壁画人物服饰发式以及随葬瓷器的风格特色体现着契丹、女真民风对辽金汉地的熏染。(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汤艳杰[2](2019)在《金代墓葬文化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研究金代墓葬文化差异,包括金代墓葬的形制特征、随葬品及金代墓葬所体现的金代社会文化现象差异。主要有金代政治政策、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发展状况及原因。金代墓葬因为族属、时间、空间的不同,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它一方面体现族群习俗与族群心理的自我认同,一方面体现出受客观环境如地域、政治、生产方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而形成的交流状态。在分区标准上,根据金代墓葬的文化面貌差异,结合自然地理区域将金代墓葬划分为叁大区域,分别为1.中国东北地区;2.燕云地区;3.中原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受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在分期上,根据金代较大的政治变化,将金代墓葬分为叁期,早期为金朝建国至海陵王迁都之前(公元1115-1152年),中期为海陵王迁都至金世宗时期(公元1153-1189年),晚期为金章宗明昌以后至金灭亡(公元1190-1234年)。通过时间发展纵向对金代墓葬的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墓葬装饰等进行研究,结合分区的横向研究,总结金代墓葬文化发展的过程,探究其时空关系发展变化差异与文化交流。结合金代社会生活史探究叁大区域金代墓葬文化因素差异的原因、葬俗文化的变化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史锦义[3](2019)在《东晋、南朝时期建康地区的墓葬文化与士族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康士族内部有较大分歧和差异,但从墓葬文化来看足以将其视为同一阶层。永嘉之乱后,北人南渡,居于建康,葬于建康。初葬建康之北人由于固守北方家乡的葬俗,一度打乱了孙吴、西晋以来建康地区墓葬文化自然发展的进程。最终,南渡北人为了扩大自己在江东的实力,开始了“地方化”过程,表现在墓葬文化上,即融合本地葬制和葬俗,形成了一整套新的墓葬文化,现代考古学者称为“建康墓葬文化”。东晋以后,高门侨姓士族在政治、军事上的影响式微,但其文化一直占据社会上的主导地位。寒门和皇族等社会阶层的墓葬文化的呈现出“士族化”的趋向,而这样的“士族化”落实到具体的空间范围,本质上就是“建康化”。因此,贯穿整个东晋、南朝,建康地区的士族墓葬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地方化”色彩较为明显,进而陷入僵化。反观此时的北朝,墓葬文化却已进入多种形态共同发展的格局。从墓葬文化观察、窥探到的士族社会,是一个高度封闭而稳固的社会,不过其最终却走向崩溃。笔者的讨论主要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章讨论了建康士族的葬具问题。葬具在丧葬仪式中居于核心地位,葬具的置办亦能体现士族社会的某些方面。第一节从东晋、南朝时期建康地区的“流棺”现象切入,探讨建康士族葬具的来源及其背后的社会生态;第二节结合考古资料讨论了建康士族葬具的基本形制,及其与北朝葬具的比较。建康士族对于木质葬具的坚持,实质上也是坚持其文化传统的表现之一。第二章讨论了建康地区士族墓葬的形制问题。第一节从陈郡谢氏家族墓的个案出发,分析凸字形单室砖墓在建康地区的全面流行,从这一现象入手揭示从东晋到南朝士族在地方上的力量被削弱的过程。第二节分析士族墓葬中墓室的构造,聚焦于单室墓流行之后,士族是如何通过对墓室内部的构造,进而将自身与其他阶层的墓葬区分开来。笔者通过统计墓室内5个代表性设施(墓门、祭台、壁龛、假窗、棺床)在士族墓葬整体中所占比重,分析它们各自在士族墓葬中所充当的重要地位。第叁章借助了士族墓葬内的两类代表性随葬物品(六面印及文房用品),试图论述士族对于东晋、南朝社会其他阶层的深远影响。并分析这种影响背后的隐忧。(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5-16)

徐学琳[4](2019)在《东北地区蒙元墓葬文化因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墓葬形制,东北地区蒙元墓葬可划分为两大类八个类型,结合随葬品种类、墓葬装饰风格和纪年墓资料,可以将其分为叁期。在分型分期的基础上,总结东北地区蒙元墓特点,并对不同形制墓葬进行文化因素分析,认为室墓主要受辽墓影响,石椁墓主要受金墓影响,砖石椁墓受高丽文化的影响,随葬器物、墓室壁画、墓上设施则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体现出辽文化的复振、女真文化的骤衰,以及中原汉文化因素影响日益加深。物质文化的演变是政治情势发展的映照,金元之际,蒙古人与契丹人联合抗金,迫使东北地区女真势力大为衰减、退却;在蒙古人入主中原之后,汉文化在东北地区持续发挥影响。同时,由于东北地区生态环境、生业方式以及族群的多样性,使得本地区在文化面貌上更为丰富,总体上表现为多元文化的并存、交流与涵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期刊2019年05期)

施劲松[5](2019)在《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墓葬、文化与社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前言成都平原西起都江堰市以西的邛崃山,东到金堂附近的龙泉山,北抵茂县的九顶山,南至新津县的熊坡山。这一面积不大的区域从史前至今一直是四川盆地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先秦时期,这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文化自成系统,宝墩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城址群、叁星堆和金沙等青铜时代的中心遗址、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等都集中于此。本文以成都平原及邻近地区的先秦时期墓葬为考察对象,即因为该区域的先秦墓葬数量众多、内涵丰富,尤其是青铜时代晚期(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9年04期)

徐斐宏[6](2019)在《洛阳唐初黄釉俑试探——兼论洛阳唐初墓葬文化之渊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考察了唐初黄釉俑,明确此类陶俑产自洛阳,并论证其与安阳隋代瓷俑联系密切。进而以黄釉俑为切入点,指出洛阳唐初墓葬在随葬品与形制方面均可见对北齐以来关东地区墓葬文化的继承,且这一现象可能与唐初人口流动有一定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原文物》期刊2019年02期)

金海旺[7](2019)在《淮河流域西汉墓葬文化研究——以中小型西汉墓的考古发掘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据考古发现,淮河流域西汉早期墓葬文化受战国晚期地方传统文化的影响,区域性差别明显,可分为淮河上游北岸区、中游北岸区、下游北岸区、中上游南岸区和下游南岸区。西汉中期以后,以模拟庄园经济形态的模型明器为代表的汉文化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地方传统文化渐趋消失;西汉晚期,成熟的汉文化广泛分布在淮河流域境内。淮河流域内各地区接受汉文化的早晚及强弱程度不一,其融合诸文化的过程与该流域汉文化的发展同步。从文化的传播路径看,西汉时期汉文化在淮河流域的传播主要以徐州为中心向南传播,以及中原地区汉文化向江淮之间由西向东传播。受政治、经济等社会背景的影响,汉文化在淮河流域自北向南、自西向东逐渐扩展,至西汉晚期形成较为统一的考古学文化面貌。(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周子钦[8](2019)在《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洛阳历史地位突出,但在厚重的洛阳历史文化影响下,人们往往忽略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洛阳古代墓葬文化,如到洛阳古代艺术馆了解洛阳古代墓葬文化知识的参观者远远少于到龙门、白马寺等景点参观的人数。从汉代空心砖与壁画这个点说起,洛阳的古代墓葬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要进一步加大对古代墓葬文化的宣传力度,让人民群众正视古代墓葬文化对研究中国历史发展的贡献,更加重视对它的保护和利用,从深挖它的历史文化内涵入手,使洛阳古代艺术馆这个有"世界之最"之称的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散发应有的光彩,而不是埋没于人们的忌讳之中,把静止的东西和历史的记忆变成鲜活的、璀璨的和经久不衰的洛阳名片。(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9年01期)

王博医,杨建平[9](2018)在《汉代哲学的生死观与墓葬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汉代以其奢华的墓葬习俗着称于世,然而在生死观的问题上,汉人却有着极其淡然安详的看法和表现,这背后必定有某种精神力量为其提供了生活的范式与行为的指导。本文将从汉代的哲学思想入手,通过分析董仲舒、王充等人的形上学主张以及佛教的传入对汉人生活的影响,并以西汉楚王墓为例,探究汉代葬俗中的哲学智慧。(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8年17期)

相凌燕,梅陶明[10](2018)在《生态墓葬文化在富兴陵园规划设计中的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墓园规划设计中,需强调陵园建设的多元化、新形式,同时在园区广场设置景观小品,增加景观体验及怀思的场所,文章旨在提倡并引导受众摒弃传统的、零散的墓葬文化,向集约的、生态的殡葬方向靠近,将我国墓葬事业向生态化园林发展做一个阐述。(本文来源于《安徽建筑》期刊2018年01期)

墓葬文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研究金代墓葬文化差异,包括金代墓葬的形制特征、随葬品及金代墓葬所体现的金代社会文化现象差异。主要有金代政治政策、区域间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发展状况及原因。金代墓葬因为族属、时间、空间的不同,呈现出较大的文化差异。它一方面体现族群习俗与族群心理的自我认同,一方面体现出受客观环境如地域、政治、生产方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后而形成的交流状态。在分区标准上,根据金代墓葬的文化面貌差异,结合自然地理区域将金代墓葬划分为叁大区域,分别为1.中国东北地区;2.燕云地区;3.中原地区。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受社会政治因素影响较大,所以在分期上,根据金代较大的政治变化,将金代墓葬分为叁期,早期为金朝建国至海陵王迁都之前(公元1115-1152年),中期为海陵王迁都至金世宗时期(公元1153-1189年),晚期为金章宗明昌以后至金灭亡(公元1190-1234年)。通过时间发展纵向对金代墓葬的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墓葬装饰等进行研究,结合分区的横向研究,总结金代墓葬文化发展的过程,探究其时空关系发展变化差异与文化交流。结合金代社会生活史探究叁大区域金代墓葬文化因素差异的原因、葬俗文化的变化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墓葬文化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玲.晋北大同辽金墓葬文化特征探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汤艳杰.金代墓葬文化差异研究[D].河北大学.2019

[3].史锦义.东晋、南朝时期建康地区的墓葬文化与士族社会[D].上海师范大学.2019

[4].徐学琳.东北地区蒙元墓葬文化因素探析[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9

[5].施劲松.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墓葬、文化与社会[J].考古.2019

[6].徐斐宏.洛阳唐初黄釉俑试探——兼论洛阳唐初墓葬文化之渊源[J].中原文物.2019

[7].金海旺.淮河流域西汉墓葬文化研究——以中小型西汉墓的考古发掘为例[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8].周子钦.洛阳古代墓葬文化探析[J].大观(论坛).2019

[9].王博医,杨建平.汉代哲学的生死观与墓葬文化[J].山西青年.2018

[10].相凌燕,梅陶明.生态墓葬文化在富兴陵园规划设计中的探究[J].安徽建筑.2018

标签:;  ;  ;  ;  

墓葬文化论文-张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