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异性阻断剂论文-申法政,赵新利,金保哲,马鹏举,马继伟

特异性阻断剂论文-申法政,赵新利,金保哲,马鹏举,马继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特异性阻断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γ-氨基丁酸,γ-氨基丁酸受体,杏仁核,癫痫

特异性阻断剂论文文献综述

申法政,赵新利,金保哲,马鹏举,马继伟[1](2018)在《特异性α_5亚基γ-氨基丁酸A受体阻断剂对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成功点燃时间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特异性α_5亚基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α_5)阻断剂L-655708对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成功点燃时间的影响,探讨其对癫痫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prague-Dawle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点燃组、对照点燃组和给药点燃组,每组10只。采用A-M SYSTEMS 2100刺激器持续电刺激各组大鼠左侧杏仁核基底外侧核,检测大鼠的后放阈,按后放阈1. 5倍的强度给予刺激。正常点燃组大鼠为单纯杏仁核电点燃;点燃对照组大鼠在正常点燃组的基础上给予侧脑室注射生理盐水,每次5μL,每日2次;给药点燃组大鼠在正常点燃组的基础上侧脑室注射8μmol·L-1的L-655708,每次5μL,每日2次;生理盐水及L-655708注射均于每次电刺激开始前进行,并于大鼠电点燃成功后停止注射。采用Alpha-Lab 4通道信号采集及处理系统记录大鼠脑电活动,比较各组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点燃成功时间。结果正常点燃组、点燃对照组和给药点燃组大鼠成功点燃时间分别为(11. 50±2. 93)、(11. 88±2. 83)、(17. 88±3. 85) d,正常点燃组与点燃对照组大鼠成功点燃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 052,P> 0. 05);给药点燃组大鼠的点燃成功时间显着长于正常点燃组和点燃对照组(t=2. 901、2. 867,P <0. 05)。结论 GABAA-Rα_5阻断剂L-655708可明显延长杏仁核电点燃大鼠点燃成功时间,从而延长癫痫形成时间;突触外GABAA-Rα_5在癫痫的形成过程中可能起到关键作用。(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孙志军,李一村,马思锐,毛亮,于光涛[2](2018)在《特异性阻断CD73改变口腔鳞状细胞癌耗竭T细胞的表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腺苷诱导的免疫抑制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降低抗肿瘤免疫反应。CD73是胞外-5-核苷酸酶,能够将胞外AMP转化为腺苷。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CD7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T细胞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利用免疫健全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癌)动物模型,及CD73的单克隆抗体阻断CD73进行体内研究。研究结果:我们发现高表达CD73的CD4+和CD8+T细胞与其耗竭的表型相关,阻断CD73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并且降低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和CTLA-4的表达。然而,高表达CD73的CD4+和CD8+T细胞PD-1和CTLA-4表达明显增加。另外,人类组织芯片结果显示原发性口腔鳞癌病人的标本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高表达CD73,且在我们的样本中CD73的表达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研究结论: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CD73在口腔鳞癌进展过程中的负性免疫调控作用,并且提示CD73可作为口腔鳞癌免疫治疗的靶点。(本文来源于《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10-19)

邓伟伟,李一村,马思锐,毛亮,于光涛[3](2018)在《特异性阻断CD73改变口腔鳞状细胞癌耗竭T细胞的表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腺苷诱导的免疫抑制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逃避免疫细胞的监视,降低抗肿瘤免疫反应。CD73是胞外一5核苷酸酶,能够将胞外AMP转化为腺苷。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CD7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T细胞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免疫健全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癌)动物模型,及CD73的单克隆抗体阻断CD73进行体内研究。结果:我们发现高表达CD73的CD4~+和CD8~+T细胞与其耗竭的表型相关,阻断CD73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并且降低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和CTLA-4的表达。然而,高表达CD73的CD4~+和CD8~+T细胞PD-1和CTLA-4表达明显增加。另外,人类组织芯片结果显示原发性口腔鳞癌病人的标本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高表达CD73,且在我们的样本中CD73的表达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结论: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CD73在口腔鳞癌进展过程中的负性免疫调控作用,并且提示CD73可作为口腔鳞癌免疫治疗的靶点。(本文来源于《第十二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及脉管疾病学术会议暨第二次河南省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学会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8-09-14)

吴成林,王长希,何晓顺,李宪昌[4](2016)在《特异性阻断髓系mTOR信号通路减轻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 :器官移植受体的近期预后已得到明显改善,但慢性排斥反应仍然是临床上影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瓶颈。减轻慢性排斥反应,提高受体长期预后是移植医学领域函待解决的难题。m-TOR信号通路在获得性免疫细胞的活化及急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但对天然免疫细胞的影响及其在慢性排斥中作用尚不明确。(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集》期刊2016-11-04)

夏静[5](2016)在《缺血性脑卒中CNS表达MHC Ⅰ类分子的靶向成像及TLR4特异性阻断治疗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既往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是免疫豁免区,正常生理情况下的成年动物CNS不表达MHC Ⅰ类分子或表达量极低,近年来研究表明CNS感染及损伤刺激能够诱导MHC Ⅰ类分子的表达,且该分子与脑组织的二次损伤和修复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已经证实小鼠缺血性脑卒中7天后MHC Ⅰ类分子表达增强。作为世界范围内致死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提高对脑卒中的诊断与治疗水平,降低脑卒中的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缺血半暗带的存在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以及血管神经保护治疗的理论基础和关键靶点。而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MHC Ⅰ类分子的时空特异性表达情况,以及MHC Ⅰ类分子是否能够用作脑缺血成像分子靶标的研究未见报道。这两项研究不仅对进一步了解该分子参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及修复的机制有重要意义,也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靶向性成像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本研究首先在小鼠脑缺血性卒中模型及体外神经元缺氧缺糖模型中检测了MHC Ⅰ类分子表达变化:接着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能与小鼠MHC Ⅰ类分子H-2K~b、H-2D~b均能高亲和结合的肽;验证该肽的特异性及亲和性后,利用体外神经元OGD模型探索修饰肽的结合模式;在小鼠脑缺血卒中模型中以MHC Ⅰ类分子靶向性探针进行活体成像,获得如下结果:1、在小鼠MCAO卒中模型中,缺血6小时、24小时缺血侧脑组织MHC Ⅰ类分子显着强于对侧脑组织:在小鼠光化学法诱导皮层缺血卒中模型中,我们发现3小时组MHC Ⅰ类分子表达量最高,在24小时内随着时间点的推移,上调表达幅度逐渐降低。且发现在两种缺血卒中模型检测的各时间点,Western blot检测缺血侧MHC Ⅰ类分子表达量均高于对侧,MHC Ⅰ类分子的55KDa条带差异比45KDa更显着。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OGD模型发现MHC Ⅰ类分子在缺氧2小时或4小时后,在复氧24小时内,随着复氧时间的延长,表达量逐渐升高。以上结果提示体内及体外缺氧模型中诱导表达MHC Ⅰ类分子的机制可能不一致。MHC Ⅰ类分子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超急性期(发病6小时内)显着上调表达的模式,提示该分子可以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成像的潜力靶标。2、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获得小鼠H-2K~b/H-2D~b靶向多肽--H2BP,以人工神经网络(ANN)方法预测H2BP与H-2K~b的亲和力为51nM,与H-2D~b的亲和力为3nM。H2BP-MHC Ⅰ复合体/gp33-MHC Ⅰ复合体与CNS可能配体Ly49A分子对接及打分后,预测H2BP-MHC Ⅰ复合体、gp33-MHC Ⅰ复合体分别引起的Ly49A通路活化状况可能与外周免疫系统TCR通路的情况类似,即H2BP-MHC Ⅰ对Ly49A分子的亲和力低于gp33-MHC Ⅰ复合体。以上结果提示H2BP肽能够与MHC Ⅰ类分子发生紧密结合;且在H2BP肽-MHC Ⅰ复合体与CNS受体相互作用中,MHC Ⅰ类分子抗原结合槽内的H2BP肽可能具有重要的影响。3、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FITC-H2BP与两种品系小鼠来源的脾细胞结合百分比差异明显,C57BL/6脾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Babl/c脾细胞,说明本研究所用FITC-H2BP能够较好的区分H-2K~b、H-2D~b分子与H-2Kd、H-2Dd分子。进一步以H-2K~b-/-D~b-/-小鼠与C57BL/6野生型小鼠脾细胞进行流式细胞检测发现,FITC-H2BP肽在两组小鼠的流式检测中也存在明显差异,而FITC-control peptide则不能体现出组间差别。OGD模型成像结果证明,FITC-H2BP肽与Tuj1标记的神经元结合能力明显强于FITC-control peptide组,说明缺氧诱导神经元表达的MHC Ⅰ类分子具有抗原递呈功能,且FITC-H2BP肽能够以竞争低亲和及中等亲和表位肽的形式与神经元表面诱导上调表达的MHC Ⅰ类分子特异性结合。细胞毒性实验证明Cy5.5-H2BP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对神经元毒性低,说明Cy5.5-H2BP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能够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小鼠的活体成像研究。4、在小鼠光化学法诱导皮层缺血卒中模型的活体成像研究中,结果显示FITC-H2BP探针在小鼠缺血侧半脑有明显强于对侧半脑的信号分布。Cy5.5-H2BP探针在脑缺血性卒中模型小鼠活体近红外荧光信号分布结果显示,探针尾静脉注射5小时后,Cy5.5-H2BP分子探针在缺血侧半脑有明显强于对侧半脑的信号分布,而对照探针Cy5.5-Control组在缺血侧/对侧未见明显的荧光信号差异。离体脑组织及心肺等主要脏器组织近红外荧光信号检测的结果表明,与对照探针Cy5.5-Control相比,Cy5.5-H2BP不仅在脑组织具有更强的荧光信号,同时脑组织荧光信号强度远高于心、肝、肺组织的荧光信号强度,进一步说明Cy5.5-H2BP近红外荧光成像分子探针在脑缺血小鼠体内具有良好的缺血脑组织靶向性。5、神经元OGD诱导TLR4分子主要表达于神经元胞体及树突;MD2MP肽能够特异性结合小鼠细胞表面的TLR4分子,对于LPS或OGD诱导的神经元TLR4通路活化MD2MP肽均有靶向抑制效应;在OGD诱导的神经元损伤中,MD2MP有明显的挽救作用,并且MD2MP肽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也有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以上结果表明MHC Ⅰ类分子能够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成像的分子靶标,Cy5.5-H2BP分子探针能够用于小鼠脑缺血性卒中模型活体近红外成像,MD2MP肽能够对缺氧缺血性损伤的神经元提供神经保护作用。我们的研究将为进一步研究和证明MHC Ⅰ类分子在脑缺血病理损伤和组织修复的机制以及脑卒中病情发展与治疗效果的可视化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6-06-03)

王川,单彬,王琼,张海林[6](2015)在《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7及其特异性阻断剂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电压门控性钠通道(voltage gated sodium channel,Nav)在痛觉的产生和传导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痛觉传导通路中,Nav1.7选择性表达于小直径外周感觉神经元和交感神经节神经元,可通过强化阈下刺激并设定Nav1.8和Nav1.9激活开放的阈值,从而影响神经元兴奋性。该综述将重点阐述由Nav1.7通道基因突变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痛的研究进展。Nav1.7可作为治疗疼痛的有效靶点,高选择性的Nav1.7阻断剂将对治疗疼痛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神经药理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邓益斌,农乐根,梁祚仁,覃羽华[7](2015)在《LNAzyme特异性阻断丙肝病毒5'-NCR/C基因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对HCV 5'-NCR/C双靶基因位点的锁核酸核酶对病毒基因复制与表达的特异性抑制作用。方法实验分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和脂质体对照组。实验组分别为单靶区NCR组、单靶区C组和双靶区NCR/C组。半乳糖配体介导转染Hep G2.9706细胞,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培养液中HCV mRNA表达;化学发光技术检测细胞培养液中荧光素酶基因表达;荧光显微镜系统检测细胞内荧光蛋白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法检测细胞代谢。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分析。各组间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SNK检验和Kruskal Wallis H检验。结果加入锁核酸核酶后,对HCV RNA的复制均显示有较强的抑制作用(F=77.50,P<0.05),单靶区NCR组、单靶区C组和双靶区NCR/C组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62.12%、61.39%和75.37%;对荧光素酶的表达有抑制作用(F=48.65,P<0.05),平均抑制率分别为66.49%、65.06%和73.30%。给药后24、48和96 h,HCV mRNA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2.36%、66.81%和75.05%;荧光素酶的平均抑制率分别为53.02%、62.98%和79.45%;细胞内的荧光蛋白表达阳性细胞数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对5'-NCR/C基因位点的LNAzyme能特异性抑制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与表达,且双基因靶位优于单基因靶位。(本文来源于《基础医学与临床》期刊2015年07期)

易秋艳,刘艳清,张珍,刘春燕,卢斌[8](2015)在《RNA干扰特异性阻断胰岛局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对第一相胰岛素分泌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RNA干扰技术阻断胰岛局部血管紧张素II 1型受体(AT1R)表达后db/db小鼠胰岛第一相胰岛素分泌的变化并探讨其潜在机制。方法分离db/db和db/m小鼠的胰岛并检测AT1R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构建针对小鼠AT1R基因的RNA干扰重组腺病毒(Ad-si AT1R)及含对照序列的重组腺病毒(Ad-si Control)。将分离培养的db/db小鼠胰岛细胞分为叁组:Ad-si AT1R感染组、Ad-si Control感染组、空白对照组。腺病毒感染后继续培养胰岛细胞72 h。检测各组AT1R、GLUT-2及葡萄糖激酶(GCK)的表达,并用胰岛灌流系统检测胰岛素动态分泌。结果 db/db小鼠胰岛中AT1R m 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比db/m小鼠胰岛高2倍左右(P<0.05)。腺病毒感染后,Ad-si AT1R组较Ad-si Control组胰岛AT1R m RNA表达水平下降75%,蛋白表达水平下降65%,而GLUT-2及GCK表达水平分别升高190%、121%(均P<0.05)。胰岛灌流显示:空白对照组和Ad-si Control组小鼠的胰岛素第一相分泌显着下降,仅为基础水平的1.8倍;而Ad-si AT1R组在高糖负荷后1~2 min即达到最高峰值140 m U/L,为基础水平的2.8倍,表明第一相胰岛素分泌明显改善。结论 RNA干扰特异性阻断胰岛局部AT1R表达可上调GLUT-2及GCK表达,恢复第一相胰岛素分泌,这可能是AT1R阻滞剂改善胰岛分泌功能的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刘艳清[9](2015)在《RNA干扰特异性阻断胰岛局部RAS对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千百年来,医学不断前进,寻求治疗人类疾病的良方,探寻的脚步从未停歇。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从来都是医者的崇高使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的进程,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得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正呈急剧上涨的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又一个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重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WHO估计2005-2015年间中国因为糖尿病及其相关心血管疾病而致使的经济损失高达5577亿美元。近些年的大量调查表明,不论是欧美发达国家亦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控制状况都不大乐观。长期以来,为抑制糖尿病病魔肆虐,国内外同仁共同为防治糖尿病做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开展了大量糖尿病宣传教育、流行病学调查、防治研究、临床以及基础研究。全球范围内不断涌现的新型降糖药物,为防治糖尿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然而,不论是增加胰岛素分泌还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亦或是胰岛素泵替代治疗,大多局限于“胰岛p细胞/胰岛素”这个单一的靶点,尚不能完全纠正糖尿病状态下机体的病理生理紊乱,而且单纯改善血糖控制水平并未带来预期的获益。因此,寻找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对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胰岛α细胞数量占胰岛细胞总量的15%-20%,其分泌的胰高血糖素是由29个氨基酸构成的直链多肽,与胰岛素作用相互拮抗,具备很强的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胰岛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正常情况下,餐后血糖升高会刺激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α细胞则会减少胰高血糖素的分泌;随着血糖及胰岛素水平的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而加强对肝糖的输出,从而升高血糖。一般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紊乱是T2DM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而胰高血糖素在其中的作用考虑的很少。近年来,胰岛α细胞上同样被发现存在胰岛素受体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并证明胰岛素是经过胰岛素受体底物(I 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 IRS)-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 inositol-3-kinase, PI3 K)途径抑制胰岛α细胞胰高血糖素的基因表达和释放。α细胞膜上受体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受损,致使胰高血糖素合成和分泌亢进。因此,在糖尿病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受损削弱对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抑制作用或α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胰高血糖素分泌出现不适当上升。近年来,大量证据表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过度激活参与了T2DM的发展,与此同时,国外一些大规模人群临床研究发现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blockers, ARB)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ACEI)治疗显着降低了高危人群中新诊断糖尿病的发生率,但其改善糖尿病的确切机制目前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改善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有关。经典的系统RAS在调节血压、水电质平衡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此外,RAS的所有组分均被证实存在于肾上腺、肝、心脏、脑、神经元、生殖器官、血管、骨骼肌、脂肪及胰岛等许多组织中,即存在局部独立的RAS,在局部的生理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胰岛局部RAS可能影响胰岛功能。实际上,不管在体动物研究还是离体动物研究均表明,RAS可诱导胰岛纤维化、氧化应激以及炎症的形成,并可削弱胰岛素分泌,而RAS拮抗剂或ACEI拮抗剂处理后可改善胰岛结构及功能,并对糖耐量有一定改善。目前,关于胰岛局部RAS的作用多集中于其对胰岛β功能的影响,而胰岛局部RAS对胰岛α细胞功能的研究及其对胰高血糖素分泌改变有何影响?其相关细胞信号转导通路机制如何?尚不清楚,目前国内外相关资料甚少。当前证据表明RAS通过介导胰岛血流减少、胰岛纤维化、氧化应激和炎症等而影响胰岛素分泌以及其敏感性。我们前期研究也发现ARB能显着改善db/db糖尿病小鼠的糖耐量,减轻胰岛素抵抗,并对胰岛p细胞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同时观察到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但无法确定这些保护作用是源于胰岛局部RAS阻断还是全身RAS阻断。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 Ⅱ, AT Ⅱ)作为RAS的最主要活性物质,需与靶器官或靶组织上的相应受体即血管紧张素Ⅱ 1型受体(Angiotensin Ⅱ type 1 receptor, AT1R)结合才能发挥生物学作用。因此,本研究利用db/db小鼠为研究对象,观察其胰岛局部AT1R的表达,通过腺病毒介导RNA干扰(RNAinterference, RNAi)特异性抑制胰岛局部AT1R的表达,观察其对胰岛素相关信号通路分子表达的影响,并利用胰岛灌流评估其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动态分泌功能,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而揭示胰岛局部RAS在内分泌胰腺中的作用及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为寻找糖尿病防治药物的新作用靶点拓展新思路。具体研究分为以下叁个部分:第一章 db/db糖尿病小鼠胰岛局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的表达[目的]观察db/db小鼠胰岛局部AT1R的表达,以进一步揭示胰岛局部RAS在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5只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雌性C57BL/KsJ-db/db小鼠及15只同周龄同窝出生的C57BL/KsJ-db/m小鼠。分离培养db/db和db/m小鼠胰岛,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 及 Western blot检测AT1R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db/db小鼠胰岛AT1R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为db/m小鼠胰岛的3倍左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RNA:(320±25)%vs(100±8)%, P<0.05;蛋白:(310±20)%vs(100±8)%), P<0.05]。[结论]db/db糖尿病小鼠胰岛局部AT1R过度表达。第二章 db/db糖尿病小鼠胰岛局部AT1R基因RNA干扰重组腺病毒的构建[目的]构建AT1R基因靶向RNAi重组腺病毒,并在293包装细胞中扩增制备重组病毒。[方法]由生物公司合成针对db/db小鼠AT1R mRNA的特异性小分子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真核表达质粒psiRNA-ATIR;双酶切得到siRNA-AT1R表达片段;插入pAdTrack载体上,获得转移质粒pAdTrack-siRNA-AT1R;后者经线性化处理后,转化含有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的大肠杆菌BJ5183进行同源重组;Pac Ⅰ酶切鉴定,筛选出正确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siRNA-AT1R;酶切线性化后转染293细胞包装成重组病毒Ad-siAT1R,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表达,行PCR鉴定。通过反复感染扩增病毒,以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纯化重组腺病毒。同法扩增空载病毒Ad-siControl至相当量,并纯化。[结果]Pac Ⅰ酶切鉴定证实重组腺病毒质粒pAdEasy-siRNA-AT1R构建成功;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pAdEasy-siRNA-AT1R转染293细胞后有绿色荧光蛋白表达;PCR鉴定说明重组腺病毒中含siRNA-AT1R片断,成功构建了携带含AT1R干扰RNA的重组腺病毒Ad-siAT1R,在293包装细胞中扩增后,利用氯化铯梯度离心纯化法获得约3.6×109 efu/ml滴度的重组腺病毒。[结论]利用A dEasy-1系统可快速高效制备表达AT1R干扰RNA的重组腺病毒,为进一步研究胰岛局部RAS在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第叁章 胰岛灌流评估db/db小鼠胰岛局部AT1R基因沉默后的胰高血糖素动态分泌功能[目的]观察AT1R基因靶向RNAi重组腺病毒对db/db小鼠胰岛中AT1R表达以及IRS、PI3K调节亚基p85[PI3K(p85)]以及磷酸化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2)的表达,并利用离体胰岛灌流系统评估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动态分泌情况,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db/db小鼠胰岛过夜培养,分为3组处理:Ad-siAT1R组,按MOI 100,加入Ad-siAT1R病毒液,作用2小时,更换新培养液;空病毒组:以不表达任何目的基因的腺病毒Ad-siControl用相同的MOI感染;空白对照组:同等条件下培养但未行任何干预处理的胰岛。胰岛继续培养48小时,此后检测/T1R、IRS-1、IRS-2、PI3K(p85)及p-Akt2表达,并利用胰岛灌流评估胰高血糖素及胰岛素动态分泌。[结果]1、与Ad-siControl组相比,Ad-siAT1R组AT1R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2. Ad-siAT1R组IRS-1、IRS-2、PI3K(p85)及p-Akt2蛋白表达水平Ad-siControl组均显着上调;3、胰岛灌流显示Ad-siATIR组在高糖刺激1-2min后,胰岛素分泌急剧上升达到高峰140 mU/L,为基础水平的2.8倍,而其胰高血糖素分泌立即出现显着性下降,达14pmol/L,与基础值相比,下降13pmol/L;而Ad-siControl组在高糖刺激1-2min时胰岛素分泌也出现一定程度的升高,峰值仅为90 mU/L,为基础值的1.8倍,其胰高血糖素分泌逐渐下降至35pmol/L,仅比基础值下降5pmol/L。[结论]RNAi技术特异性抑制胰岛局部RAS显着改善了db/db小鼠胰高血糖素的过度分泌情况,这可能得益于胰岛素分泌增加导致的抑制作用增强,但是否与α细胞胰岛素敏感性相关,有待采用a细胞株进一步研究探明。(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5-03-18)

刘艳清,张珍,刘春燕,易秋艳,卢斌[10](2014)在《RNA干扰特异性阻断胰岛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胰升血糖素分泌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阻断胰岛局部ATⅡ1型受体(AT1R)表达,观察其对小鼠离体胰岛胰升血糖素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db/db和db/m小鼠的胰岛细胞,采用RTPCR、Western blot检测AT1R表达。构建小鼠AT1RRNA干扰基因重组腺病毒(Ad-siAT1R),将分离培养的db/db小鼠胰岛细胞分为Ad-siAT1R感染胰岛细胞组(Ad-siAT1R)组、空病毒感染胰岛细胞(Ad-siControl)组和空白对照(Mock)组,培养48h后检测AT1R表达,利用胰岛灌流系统检测胰岛素和胰升血糖素动态分泌。结果 db/db小鼠胰岛AT1R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为db/m小鼠胰岛的3.2、3.1倍。腺病毒感染后,Ad-siAT1R组胰岛AT1R mRNA表达水平较Ad-siControl组下降70%~80%,蛋白表达水平下降60%~70%(P<0.05)。胰岛灌流显示,Ad-siAT1R组在高糖刺激1~2min后胰岛素分泌达峰值140mU/L,胰升血糖素分泌立即出现下降,达14pmol/L,较基础值下降13pmol/L。Ad-siControl组在高糖刺激1~2min时胰岛素分泌也出现一定程度升高,峰值仅为90mU/L,为基础值的1.8倍,其胰升血糖素分泌逐渐降至35pmol/L,仅较基础值下降5pmol/L,提示Ad-siAT1R组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和胰升血糖素过度分泌情况均改善。结论 RNA干扰特异性阻断胰岛局部RAS可减轻胰升血糖素过度分泌。(本文来源于《中国糖尿病杂志》期刊2014年11期)

特异性阻断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目的:腺苷诱导的免疫抑制能够促进肿瘤细胞的逃避免疫系统的监视,降低抗肿瘤免疫反应。CD73是胞外-5-核苷酸酶,能够将胞外AMP转化为腺苷。本研究的目的是明确CD7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T细胞中的作用。研究方法:利用免疫健全的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癌)动物模型,及CD73的单克隆抗体阻断CD73进行体内研究。研究结果:我们发现高表达CD73的CD4+和CD8+T细胞与其耗竭的表型相关,阻断CD73能够有效地抑制肿瘤的生长,并且降低CD4+和CD8+T细胞表面PD-1和CTLA-4的表达。然而,高表达CD73的CD4+和CD8+T细胞PD-1和CTLA-4表达明显增加。另外,人类组织芯片结果显示原发性口腔鳞癌病人的标本中肿瘤浸润淋巴细胞高表达CD73,且在我们的样本中CD73的表达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因子。研究结论:综上所述,这些结果提示CD73在口腔鳞癌进展过程中的负性免疫调控作用,并且提示CD73可作为口腔鳞癌免疫治疗的靶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异性阻断剂论文参考文献

[1].申法政,赵新利,金保哲,马鹏举,马继伟.特异性α_5亚基γ-氨基丁酸A受体阻断剂对杏仁核电点燃大鼠成功点燃时间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

[2].孙志军,李一村,马思锐,毛亮,于光涛.特异性阻断CD73改变口腔鳞状细胞癌耗竭T细胞的表型[C].第十四次中国口腔颌面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8

[3].邓伟伟,李一村,马思锐,毛亮,于光涛.特异性阻断CD73改变口腔鳞状细胞癌耗竭T细胞的表型[C].第十二次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内科及脉管疾病学术会议暨第二次河南省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学会会议论文汇编.2018

[4].吴成林,王长希,何晓顺,李宪昌.特异性阻断髓系mTOR信号通路减轻移植物慢性排斥反应作用及机制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分会场交流报告集.2016

[5].夏静.缺血性脑卒中CNS表达MHCⅠ类分子的靶向成像及TLR4特异性阻断治疗的实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6

[6].王川,单彬,王琼,张海林.电压门控性钠通道Nav1.7及其特异性阻断剂在神经病理性痛中的研究进展[J].神经药理学报.2015

[7].邓益斌,农乐根,梁祚仁,覃羽华.LNAzyme特异性阻断丙肝病毒5'-NCR/C基因表达[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5

[8].易秋艳,刘艳清,张珍,刘春燕,卢斌.RNA干扰特异性阻断胰岛局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对第一相胰岛素分泌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5

[9].刘艳清.RNA干扰特异性阻断胰岛局部RAS对胰高血糖素分泌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10].刘艳清,张珍,刘春燕,易秋艳,卢斌.RNA干扰特异性阻断胰岛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对胰升血糖素分泌功能的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

标签:;  ;  ;  ;  

特异性阻断剂论文-申法政,赵新利,金保哲,马鹏举,马继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