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石河子垦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伟[1](2020)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具有广泛深刻的现实需求和重大的现实意义。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关键在于加快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和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根本途径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最终目标是实现乡村振兴。2018年12月,福建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对外发布的《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的通知》中,就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建设美丽、文明、善治、殷实乡村,提出了十条具体举措,明确了福建省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目标和具体要求。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在农村产业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农村产业融合程度低、产业融合主体实力不强、产业利益分享机制不合理、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正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习近平同志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农村产业融合这个重点,结合福建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产业融合的生动实践,对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的构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价值链建设等问题进行创新研究,针对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农村产业融合产业链延伸不足、政策体系不完善、同质化现象严重、普遍缺少龙头企业参入、利益分享机制不合理、服务机制不健全、推动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了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提升农村产业发展融合度、发掘农村产业融合地理标志农产品、培育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建立多种形式利益链接机制、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平台、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等一揽子推进福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性思路。
顾旭红[2](2019)在《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2016年国家正式开始大力推动农村产业融合以来,我国农村社会与经济都得到了稳定持续高效的发展,体现出质的飞越。国家为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道路,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下,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增加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的经济与社会的发展。通过大力发展农村产业融合,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不仅得到了有效的延伸,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也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稳定发展。作为具有14个师(市)、178个农牧团场的军垦历史基础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以现代农业发展为产业基础,全面发展工交建商、科教文卫等全面发展的地区。但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业与二三产业的低度融合等问题都影响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是使职工增收致富、促进当地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阐述了有关产业融合的相关概念,并将分工协作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系统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结合产业融合来论述其之间的相关性。其次分析兵团农牧团场发展的现实基础,包括农牧团场产业发展概况、相关政策、科技等方位支撑;再次阐述兵团对于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做出的举措;接着概括兵团农牧团场目前的产业融合发展成效,以此作为基础,为后文做整体铺垫。根据各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情况找出发展较为典型的发展案例进行分析,再次,根据对三个典型发展方式的产业融合方式、经营现状的分析,阐述农牧团场产业融合情况,产业融合存在的问题。最后从产业融合程度、法律法规、融资环境等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第一,如果要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程度高,就必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比较利益。第二,兵团农牧团场在产业内部整合型、产业链间延伸型、高新技术的渗透型和农业功能拓展型四个方面有一定的产业融合基础,但融合程度较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拓展农业多功能程度不够,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阻碍了补贴农牧团场的产业融合的发展。第三,各农牧团场应该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农业特色和优势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发展,努力延长农业产业链,从多种角度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从而使职工增收致富。此外,农牧团场职工应该与龙头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双方利益不受损。第四,为确保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顺利进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制度与法律保障用以支撑。
王志章,丛丹丹[3](2016)在《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综述》文中指出我国是统一的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加强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构建对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社区、社区建设、民族地区、嵌入式社区等概念进行阐释,通过对嵌入式理论、民族融合理论、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理论等相关理论演进的梳理,旨在掌握目前国内外关于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的研究动态和实践探索,为我国进一步加强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孙景柔[4](2016)在《兵团第六师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工就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国家新型城镇化2014年至2020年规划明确提出城镇化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决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向非农产业转移就业创收增收,通过向市民身份转变享受到了更好的公共服务。近年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按照国家关于兵团“三化”发展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兵团上下高度重视城镇化发展,强力推进各师市城镇建设。兵团第六师城镇化的进程也进一步加速,由于城镇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大量农用地被征用,使得许多团场农业职工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加之农工自身又普遍缺乏非农劳动技能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就业问题已日益显现。如何能够为失地农工提供高质量的就业保障,以维持其生计的可持续发展已逐渐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同时也是六师政府工作的重点。基于此,本文以兵团第六师所辖的3个团场为调研单位,深入到各连队,通过问卷发放与入户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对第六师失地农工的概况及就业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其就业主要存在层次低、渠道少、预期不合理、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使用SPSS19.0软件和MATLAB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后得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就业预期、补偿款的使用方式、征地区位、培训、就业信息获取渠道、非农技能和社会保障水平等因素对失地农工就业有显着影响。其中,性别、文化程度、补偿款的使用方式和就业预期是表层影响因素;培训、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和社会保障水平是中间层影响因素;征地区位、非农技能和年龄是深层影响因素。结合就业现状和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分析结果,作者从提升失地农工自身素质、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和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等方面为第六师解决城镇化过程中失地农工就业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封玲[5](2005)在《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文中提出干旱区是全球环境变迁最敏感的区域,中国干旱与半干旱区面积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2.5%,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东起乌鲁木齐市、西至博乐阿拉山口的新疆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是我国重点国土整治开发区之一。玛纳斯河流域位于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农业经济在新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变迁与农业开发有直接的渊源关系。由于玛纳斯河流域自然环境特点及社会经济发展在干旱区均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对玛纳斯河流域因大规模农业开发而引起的生态变迁的研究,是全面了解流域发展过程、研究干旱区生态环境演替的一个很好的个案,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论文分为5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第二部分为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第三部分为农业开发对生态环境变迁的影响;第四部分为生态环境变迁影响因素分析;第五部分为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技术创新。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始于唐代,但真正的大规模开发则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是新疆建国后开垦的最大的人工绿洲,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建国以后大规模农业开发引起的。过去50年来,人工绿洲代替天然绿洲,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在绿洲范围内,风沙危害减弱,气候极大改善,这一成就在世界干旱区也是罕见的,是新疆近代农业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之一。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局部地区由于不合理或过度开发,也伴生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尾闾湖泊的干涸、草场退化、盐碱化问题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威胁着绿洲的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主要从玛纳斯河流域水、土、植被及动物的变化来阐明农业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的变迁过程: 水是干旱区绿洲存在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就是对水资源的开发。随着农业开垦的深入,尤其是解放后的大规模屯垦,河水几乎被完全截入绿洲用于农业生产,自然河道被人工渠网取代,改变了地表水自然分布格局,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益大大提高。但平原水库改变了河流携带物沉积过程,同时不合理的排灌方式提高了灌区地下水位,绿洲内部遭受次生盐渍化危害。河道、湖周及下游植被也因缺水衰亡,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刘建立[6](2005)在《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发展类型及功能》文中研究指明垦区的小城镇有多种类型,不同小城镇类型有不同的功能。黑龙江垦区小城镇主要以农业服务型城镇为主,为垦区农业发展服务,兼有一些工业拉动型、旅游拉动型、市场拉动型、综合发展型城镇。黑龙江垦区小城镇的发展主要存在着体系不合理、发展定位不明确、规模普遍偏小、发展重点不突出等问题。黑龙江垦区应按中心城镇、重点小城镇、一般小城镇建立城镇发展体系,根据城镇功能定位确定其发展规模和方向。
王德成,韩海涛,彭以祺[7](2004)在《新疆兵团北泉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文中提出产业结构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本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新疆兵团)北泉镇进行了调查,并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北泉镇产业结构存在着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小的问题。并就此提出相应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即“稳定一产,做大二产,调强三产”。
刘建立[8](2004)在《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发展体系的思考》文中提出在黑龙江垦区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根据垦区的特点建构合理的城镇发展体系是垦区城镇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垦区城镇发展体系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建构垦区城镇发展体系的基本思路。
韩海涛[9](2005)在《新疆兵团北泉镇产业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兵团是促进新疆发展与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经济在新疆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发展小城镇,能够改善职工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强农牧团场的凝聚力,稳定职工队伍,促使广大职工安心边疆、建设边疆,维护新疆的稳定和祖国的统一。因此,加快新疆兵团小城镇建设具有深远的政治和经济意义。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小城镇发展的一个重要决定力量,不同的产业结构必然带来不同的经济增长效益。因此,对新疆兵团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优化调整,对于促进兵团经济的发展和早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北泉镇产业结构调整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1)通过与全国、新疆、新疆兵团以及库兹涅茨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模式相比较,分析了北泉镇产业结构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建立了北泉镇产业结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计量分析模型,量化的角度分析了北泉镇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定量关系,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剖析了北泉镇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其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方向。(3)系统分析了北泉镇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建立了劳动力就业与产业结构变化关系的计量分析模型,从定量的角度验证了二者的相互关系,从解决劳动力就业的角度,提出了北泉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4)将遥感影像图运用到小城镇的产业结构分析中,客观、直接地反映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小城镇结构相应的发展变化。
高岗仓,张凤艳,张湛[10](2001)在《积极探索,推进兵团城镇化发展步伐——石河子总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文中指出“小城镇 ,大战略”。发展小城镇是促进团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措施。 1 999年 1 2月北泉镇正式成立 ,成为兵团第一个建制、自治区第一个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石总场城镇建设的经验 ,对加快兵团小城镇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石河子垦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石河子垦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
(一)国外相关研究 |
(二)国内相关研究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主要创新点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一)乡村振兴 |
(二)乡村振兴战略 |
(三)产业 |
(四)农业产业化 |
(五)农村产业融合 |
二、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乡村发展理论 |
(二)马克思分工理论 |
(三)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四)产业融合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历任领导人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论述 |
(一)毛泽东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论述 |
(二)邓小平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论述 |
(三)江泽民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论述 |
(四)胡锦涛关于农村农业发展的相关论述 |
(五)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相关论述 |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历程 |
一、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历程 |
(一)历史背景 |
(二)发展历程 |
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机遇 |
(二)挑战 |
三、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
(一)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历史情况 |
(二)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历程 |
第四章 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情况 |
(一)农村产业 |
(二)农村产业融合 |
二、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 |
(一)政策体系不断完善 |
(二)市场环境日趋成熟 |
(三)科技基础持续夯实 |
三、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动能 |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
(二)改变农业经营方式 |
(三)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
(四)实现农民增收 |
四、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案例 |
(一)特色小镇 |
(二)田园综合体 |
(三)美丽乡村 |
五、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
(一)农村产业融合产业链条延伸不足 |
(二)农村产业融合配套政策滞后 |
(三)农村产业融合同质化现象严重 |
(四)农村产业融合普遍缺少龙头企业参入 |
(五)农村产业融合利益分享机制不合理 |
(六)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机制不健全 |
(七)农村产业融合推动机制不顺畅 |
第五章 加快推进福建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 |
一、明确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
(一)政府主导 |
(二)市场化运作 |
(三)分步骤推进 |
二、提升农村产业发展的融合度 |
(一)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 |
(二)拓展农业多功能性 |
(三)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 |
三、发掘农村产业融合地理标志农产品 |
(一)注重乡村特色产业顶层设计 |
(二)打造“一村一品”产业 |
(三)创建地方特色产业品牌 |
四、培育壮大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
(一)推进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融合发展 |
(二)打造农村产业融合龙头企业 |
(三)重构农村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机制 |
(四)引进社会资本全产业链投入运营 |
五、建立多种形式利益链接机制 |
(一)发展订单式农业 |
(二)完善股份制合作 |
(三)构建“农企+农户”合作模式 |
(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
六、完善农村产业融合服务机制 |
(一)构建农村产业融合服务平台 |
(二)创新农村产业融合金融服务方式 |
(三)加大农村产业融合人才和科技投入 |
(四)对贫困地区实施重点扶持 |
七、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
(一)扩大地方政府农业产业融合的自主性 |
(二)推动基层政府“放管服”措施有效实施 |
(三)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创新成果复制推广 |
(四)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单一窗口”管理机制 |
(五)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产业融合发展相关理论与机制 |
2.1 产业融合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现代农业 |
2.1.2 农业产业化 |
2.1.3 农业产业链 |
2.1.4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
2.2 产业融合相关理论 |
2.2.1 分工协作理论 |
2.2.2 交易费用理论 |
2.2.3 产业集群理论 |
2.2.4 系统理论 |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3 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
2.3.1 纵向一体化 |
2.3.2 工商资本引领 |
2.3.3 龙头企业引领 |
2.3.4 现代电商平台 |
2.4 产业融合发展类型 |
2.4.1 农业产业内部整合型融合 |
2.4.2 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 |
2.4.3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 |
2.4.4 技术渗透型融合 |
第三章 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现状分析 |
3.1 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现实基础 |
3.1.1 兵团农牧团场产业发展基础 |
3.1.2 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政策环境基础 |
3.1.3 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科技基础 |
3.2 兵团推动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举措 |
3.2.1 财政支持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
3.2.2 创业创新支持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
3.2.3 鼓励农牧团场申报产业融合示范点 ,拓宽产业融合发展区域 |
3.3 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成效 |
3.3.1 产业融合发展方式更加多样化 |
3.3.2 产业融合推动农牧团场新型城镇化发展 |
3.3.3 产业融合促进旅游业蓬勃发展 |
3.3.4 产业融合催生农业新兴业态 |
3.3.5 产业融合带动当地扶贫开发 |
第四章 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案例分析 |
4.1 新疆天润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产业融合发展 |
4.1.1 农业产业内部整合型融合 |
4.1.2 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
4.1.3 技术渗透型融合 |
4.1.4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 |
4.1.5 产业融合成效 |
4.1.6 小结 |
4.2 十四师224团红枣产业融合发展 |
4.2.1 十四师224团红枣产业发展优势 |
4.2.2 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 |
4.2.3 技术渗透型融合 |
4.2.4 产业融合成效 |
4.2.5 小结 |
4.3 十二师104团产业融合发展 |
4.3.1 104团基本情况 |
4.3.2 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 |
4.3.3 产业融合成效 |
4.3.4 小结 |
第五章 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存在问题 |
5.1 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且融合方式单一 |
5.2 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且管理体制不健全 |
5.3 融资途径匮乏 |
5.4 产业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
5.5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5.6 农业多功能性开发程度不高 |
第六章 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
6.1 提升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程度 |
6.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健全管理体制 |
6.3 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
6.4 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 |
6.5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6.6 大力深度发展团场多类型产业融合方式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表 |
(3)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相互嵌入式社区概念的演进 |
2 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相关理论研究的演进 |
2.1 民族地区社区建设理论 |
2.1.1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
2.1.3 社区权力理论 |
2.1.4社区社会关系理论 |
2.1.5 社会体系理论 |
2.1.6 社区冲突理论 |
2.1.7 社区发展理论 |
2.2 嵌入式理论 |
3 国内外有关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理论的研究动态 |
3.1 国外研究现状 |
3.2 国内研究现状 |
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4)兵团第六师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工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相关理论 |
第3章 兵团六师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工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六师基本情况 |
3.2 六师城镇化发展现状 |
3.3 六师失地农工概况 |
3.4 六师失地农工就业现状分析 |
3.5 六师失地农工就业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兵团六师失地农工就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
4.1 失地农工就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
4.2 失地农工就业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与变量定义 |
4.3 Logistic-ISM模型构建与分析 |
4.4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4.5 模型估计与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兵团六师失地农工就业问题解决对策 |
5.1 加强培训指导,提升失地农工自身素质和能力 |
5.2 管理和服务并重,完善就业保障机制 |
5.3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第一章 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 |
第一节 玛纳斯河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二节 玛纳斯河流域社会经济概况 |
第二章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进程 |
第一节 清代以前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的历史回顾 |
第二节 清代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
第四节 建国后玛纳斯河流域的农业开发 |
第三章 农业开发与水资源分配格局的改变及其生态效应 |
第一节 地表水地域分配格局的改变及其生态效应 |
第二节 地下水位的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
第三节 农业开发对水质的影响 |
第四章 农业开发与土壤环境的演替 |
第一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类型的演变 |
第二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肥力的变化 |
第三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盐渍化的发生及改良 |
第四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沙漠化的发生 |
第五节 农业开发与土壤污染 |
第五章 农业开发与动植物资源的变迁及其生态效应 |
第一节 农业开发与森林的变迁及其生态效应 |
第二节 农业开发与草地的变化及其生态效应 |
第三节 农业开发与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变迁 |
第六章 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变迁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自然与社会因素 |
第二节 思想观念与政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三节 制度与组织管理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四节 水资源利用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五节 农业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七章 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与技术创新 |
第一节 绿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
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创新 |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利用技术创新 |
第四节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创新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发展类型及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龙江垦区小城镇的类型及功能 |
2 黑龙江垦区各类城镇发展及功能发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 城镇规模普遍偏小, 城镇功能不健全, 各类城镇比例不够协调 |
(2) 各类城镇的布局不够合理 |
(3) 各类城镇发展定位不够明确 |
(4) 各类城镇发展重点不突出 |
(5) 城镇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
3 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发展问题分析 |
第一, 在以往的城镇发展中, 忽视城镇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
第二, 城镇发展缺乏长远规划。 |
第三, 现行的经济运行体制制约着各类城镇的发展。 |
第四, 城镇发展的社会化程度低。 |
4 加快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功能发展的基本途径 |
第一, 科学规划城镇发展体系, 明确各城镇发展定位, 健全各类城镇功能。 |
第二, 加强城镇间的联系, 发展外向型城镇。 |
第三, 提高城镇发展的社会化程度, 不断改善城镇发展环境。 |
(8)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发展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的问题 |
1.1 城镇发展结构不完善 |
1.2 城镇布局不够合理 |
1.3 具有较强扩容能力的城镇偏少 |
1.4 城镇类型比较单一 |
2 造成前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2.1 现行的农场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镇的发展 |
2.2 区域经济滞后 |
2.3 缺乏有效的城镇经营管理机制 |
3 垦区城镇体系的发展对策 |
3.1 在国有农场相对集中的地区发展区域经济 |
3.2 重点发展中心城镇和重点小城镇 |
3.3 大力发展中心城镇, 大幅度提高城镇扩容能力, 加快垦区的城镇化进程 |
3.4 理顺城镇管理体制, 探索垦区的城镇发展管理模式 |
3.5 大力发展特色城镇 |
(9)新疆兵团北泉镇产业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新疆兵团小城镇产业结构研究 |
2.1 中外产业结构状况比较 |
2.2 新疆产业结构状况 |
2.3 新疆兵团小城镇及其产业结构状况分析 |
第三章 北泉镇产业基础状况分析 |
3.1 北泉镇基本现状 |
3.2 北泉镇的产业经济模式 |
3.3 北泉镇的优势分析 |
第四章 北泉镇产业结构定量分析 |
4.1 北泉镇产业结构现状 |
4.2 北泉镇产业结构的比较 |
4.3 北泉镇产业结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 |
4.4 北泉镇国内生产总值与三次产业结构相互关系的分析 |
4.5 北泉镇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分析 |
4.6 北泉镇就业与三次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的分析 |
4.7 北泉镇产业结构的遥感影像分析 |
第五章 新疆兵团北泉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研究 |
5.1 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 |
5.2 产业结构调整的策略 |
5.3 北泉镇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
5.4 产业结构调整的保障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合作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10)积极探索,推进兵团城镇化发展步伐——石河子总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石总场建镇的基本思路 |
1.辖区管理机构 |
2.财税管理体制 |
3.党政管理部门 |
4.经济、社会管理职能 |
二、石河子总场建镇的经验及意义 |
三、对北泉镇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 |
四、对石河子垦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李佳伟. 集美大学, 2020(05)
- [2]兵团农牧团场产业融合发展调查研究[D]. 顾旭红.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3]多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理论研究综述[J]. 王志章,丛丹丹. 中国名城, 2016(08)
- [4]兵团第六师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工就业问题研究[D]. 孙景柔.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5)
- [5]玛纳斯河流域农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D]. 封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05(12)
- [6]黑龙江垦区小城镇发展类型及功能[J]. 刘建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 [7]新疆兵团北泉镇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分析[J]. 王德成,韩海涛,彭以祺. 农场经济管理, 2004(06)
- [8]对黑龙江垦区城镇发展体系的思考[J]. 刘建立.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4(03)
- [9]新疆兵团北泉镇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 韩海涛.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4)
- [10]积极探索,推进兵团城镇化发展步伐——石河子总场小城镇建设的调查报告[J]. 高岗仓,张凤艳,张湛.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1(04)
标签:小城镇论文;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生态环境论文; 城镇体系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