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静脉重建论文-王勇,史盈盈

肝静脉重建论文-王勇,史盈盈

导读:本文包含了肝静脉重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肝静脉,肝门静脉,CT,血管重建

肝静脉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王勇,史盈盈[1](2019)在《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方法及对临床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以有明确病理标本的肝癌患者为肝癌组。选择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相关影像学信息。结果肝癌组和对照组肝静脉直径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组和对照组肝门静脉系统血管直径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可以获得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叁维重建图像,显示肝静脉与肝门静脉的空间关系,可为肝癌诊断观测提供影像学信息。(本文来源于《中国处方药》期刊2019年02期)

张宇,杨冲,王燚,杨洪吉,刘军[2](2018)在《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总结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在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17年12月收治的1例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术的泡型肝包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术前评估及术中探查发现,患者的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广泛受侵,故于在体包虫病灶切除结合离体包虫病灶切除后,重建门静脉,切取自体大隐静脉重建肝右静脉、肝短静脉及右后下静脉肝静脉流出道为一完整广口流出道,将重建之流出道大补片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行侧侧吻合,残余肝行"背驮式"自体肝移植。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 h,术中出血量约1 000 mL。术后行肝切除术后常规治疗,24 h后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无胆汁漏、出血、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14 d顺利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结论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有效手术方式,术中肝脏劈裂及个体化的管道重建尤其是流出道重建是手术的难点及关键步骤。(本文来源于《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彭蓉,代远斌[3](2018)在《肝静脉、门静脉CT重建在TIPS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中,门静脉、肝静脉的CT血管重建具有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接受TIPS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伴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或顽固性腹水患者34例,按是否行上腹部的CTA、CTV分为实验组(是):22例,术前行上腹部增强CT,并用后期处理技术显示肝静脉及门静脉各吻合支走形和空间位置关系;对照组(否):12例,因紧急情况(如消化道出血等),未能及时完善上腹部增强CT而行TIPS的患者。结果:实验组:22例患者均行了肝静脉、门静脉CT叁维重建,能够清楚地显现出肝静脉和门静脉3级以上分支位置、管径,同时能够评估门静脉侧支循环分布情况,其中有20(91%)例患者行TIPS并穿刺成功;对照组:12例患者术前未行上腹部增强CT+CTA/CTV,其中有7(58%)例成功完成TIPS。结论:增强CT能清楚地显现肝脏的形态、肝静脉与门静脉的空间位置关系以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等,为TIPS术前评估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解剖信息,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期刊2018年05期)

陈永正[4](2016)在《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年来随着精准医疗理念的提出,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个性化、精准化的研究成为影像学界的研究热点。多层螺旋CT机因其为容积扫描、分辨率高以及无创扫描的特点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有关肝动脉的研究较多,对肝癌状态下,肿瘤对静脉血管的影响、转移及癌栓的叁维重建的研究较少,很少有叁维图像可供参考,在临床工作中也需要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提供更多的数据,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参考资料。目的本研究在于通过64层螺旋CT叁维重建肝静脉和肝门静脉,观测肝癌患者肝静脉各属支和肝门静脉各分支、属支直径的变化,分析其在肝脏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新乡市中心医院CT室进行上腹部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255例,分为非肝癌组(143例)和肝癌组(112例),将所得原始数据输入工作站进行叁维重建,使用多层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重现技术,分别获得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叁维重建图像,进行不同角度旋转,选取最佳层面,分别观测肝左、中、右静脉、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通过后处理软件,将肝癌肿块、肝门静脉、肝静脉及肝脏做不同透明组合,立体显示叁者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和肝静脉、肝门静脉的变异分型。使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非肝癌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7.4±1.6)mm、(6.3±1.3)mm、(6.8±1.4)mm、(11.7±1.8)mm、(8.4±0.9)mm、(9.3±1.1)mm、(7.8±1.2)mm、(9.9±1.5)mm;肝癌组肝右静脉、肝中静脉、肝左静脉、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7.3±1.2)mm、(6.4±0.9)mm、(6.8±1.0)mm、(13.7±1.7)mm、(9.8±1.0)mm、(10.1±1.3)mm、(9.0±1.2)mm、(11.7±1.6)mm。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肝癌组与非肝癌组肝右、中、左静脉直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直径大于非肝癌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性非肝癌组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12.3±1.8)mm、(8.5±0.9)mm、(9.4±1.1)mm、(7.9±1.2)mm、(10.4±1.5)mm;女性非肝癌组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11.6±1.7)mm、(8.2±0.9)mm、(9.1±1.1)mm、(6.8±1.5)mm、(9.4±1.4)mm;二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肝癌组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13.6±1.7)mm、(9.9±1.1)mm、(10.3±1.3)mm、(9.1±1.4)mm、(12.2±1.4)mm;女性肝癌组肝门静脉主干、肝门静脉左、右支、脾静脉、肠系膜上静脉的直径为(11.5±1.7)mm、(9.0±1.2)mm、(9.5±1.3)mm、(9.0±1.3)mm、(9.1±1.4)mm;二者之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255例患者肝静脉变异20例,肝门静脉变异25例,其中II型15例,III型8例,IV型1例。结论肝癌组肝静脉系统直径与非肝癌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直径大于非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男性肝癌组和非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直径大于女性肝癌组和非肝癌组肝门静脉系统各分支、属支,为临床诊断和判断疾病程度提供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期刊2016-03-01)

邓新,谭德明,钟永富,江海中,杜成友[5](2014)在《肝静脉重建术在肝切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肝静脉重建技术已逐渐应用于肝切除中,该技术可能避免单纯肿瘤切除后所引起的残余肝血管栓塞形成及肿瘤对血管侵犯后引起的肿瘤复发。笔者对目前的肝静脉重建技术应用范围、围手术期准备及其优缺点进行综述,以为临床应用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普通外科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黄振,庞桦进,李彦豪,何晓峰[6](2013)在《经皮肝静脉重建术治疗长段肝静脉闭塞型巴德-基亚里综合征一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肝静脉闭塞型的巴德-基亚里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经皮肝静脉开通和成形术具有创伤小、可以恢复生理通道、并发症少和疗效好等特点,以介入治疗为主[1-2]。但目前文献报道的肝静脉成形术均以短段狭窄或闭塞为主,对长段肝静脉闭塞的报道少见。我科近期成功为1例肝静脉长段闭塞型BCS患者行经皮肝静脉重建术,效果显着,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24岁,主因前胸壁浅表静脉纡曲8年,体(本文来源于《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期刊2013年02期)

张永祥[7](2013)在《个体化肝静脉、门静脉叁维重建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肝脏肿瘤以恶性为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肝细胞肝癌。肝细胞肝癌是世界第五大常见肿瘤,也是第叁大最容易致死的肿瘤。手术切除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然而,大部分肝癌患者伴有肝硬化,其肝功能储备缺乏,再生能力下降,导致术后肝衰竭的风险大大增加。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最大限度的保留术后功能肝体积成为目前关注的焦点。肝静脉、门静脉的走行对于肝脏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极为重要,其走行和分布有较大的个体化差异,肝切除术后静脉引流不畅是肝功能不全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肝癌有沿门静脉播散的倾向,是肝内复发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前准确的评估静脉系统的走行及分布情况对于保证术后保留完整流入流出道、完整移除受累的门静脉系统格外重要,也是最大限度保留术后功能肝体积的前提。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提供关于肿瘤浸润、肝脏重要管道走行的有效信息。近期,有报道通过观察CT肝静脉走行选择合适手术方式避免了术后肝淤血的发生。此外,也有研究通过术中超声观察肝静脉走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肝体积。上述研究对于减少肝切除术后并发症及肝衰竭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方法,然而器官的连续性、直观性依然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现今手术对可视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叁维重建在肝脏外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国家“863”等科研项目支持下,本研究运用自行研发的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edical image three-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system,MI-3DVS),基于活人体的肝脏薄层CT图像数据进行快速准确的叁维重建,可在虚拟可视的情况下立体、直观的显示个体化静脉系统的走行、分布及其与病灶的相互关系,根据肝内门静脉和肝静脉走行分布个体化划分肝段定位肿瘤,运用可视化仿真手术系统对肝脏肿瘤进行仿真切割及体积计算,为外科医师行小块或大块肝切除的术式选择时提出一种安全可行的新方法。不仅改进了肝脏肿瘤疾病的传统诊断方式,术前仿真手术还指导了实际手术操作,使更多正常肝组织得以保留,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具有显着的临床实用价值。目的1、研究MI-3DVS重建个体化数字化肝静脉、门静脉的成像特点及变异情况;2、研究肝静脉、门静脉变异对肝脏分段的影响;3、比较研究基于叁维图像的手术规划与基于CT图像的手术规划指导肝切除术的临床效果。4、仿真手术与真实手术的相互指导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这个回顾性分析包括2008.06至2012.09本中心在MI-3DVS指导下进行的81例肝切除术,其中男性61例,女性20例。年龄中位数为46岁,范围12-81。肝细胞癌66例,肝胆管细胞癌3例,肝细胞腺瘤1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4例,肝海绵状血管瘤7例,其中41例伴有肝硬化。所有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恶性肿瘤患者无肝门部及远处淋巴结转移,无临近器官的侵犯,无远处器官转移,无其他脏器器质性病变。所有患者均术前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2.设备和材料(1)64排螺旋CT (PHILIPS BRILLIANCE64排螺旋CT扫描仪,探测器组合为0.625mm×64)及其后处理工作站Mxview(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影像中心);(2)双筒高压注射器及造影剂;(3)惠普刀片式服务器;(4)计算机(CPU:4×Xeon2.8GHz.主板:X6DAL-XG、内存:4xDDR2,400,2.0G、显卡:Quadro FX2000、硬盘:金钻九代/6Y120P0250G、显示器:FP71G17寸宽屏显示器、操作系统:Windows XP);(5) DICOM CT图片查看器;(6) ACDSee10.0图片处理及转换软件;(7)腹部医学图像叁维可视化系统(MI-3DVS)(8) FreeForm Modeling System及其自带的PHANTOM设备。3.CT数据采集所用参数,数据的分割,及肝脏和脉管系统的叁维重建方法见文献(方驰华,等.数字医学技术在肝癌外科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外科杂志,2009,47(7):523-6)。4.个体化肝脏分段根据患者肝静脉、门静脉特点以“第一肝段有独立的血供及血液引流”为原则,以Couinaud分段为参考行个体化分段,将肝脏分为8个段。若出现肝右后静脉变异,且右后静脉位于门静脉右支平面以上,则以右后静脉为段边界继续分段,右半肝将多分出2个段,肝脏可分为10个段;若右后静脉位于门静脉右支平面以下,则右半肝将多分出1个段,肝脏可分为9个段。若出现Ⅳ段肝静脉,则以Ⅳ段肝静脉为段边界,将左内叶分为2个段,肝脏可分为9个段。若同时出现肝右后静脉及Ⅳ段肝静脉,分段原则同上,肝脏可分为10个段或11个段。将划分好的每一肝段配以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分。5.仿真切割和实际手术从不同角度和平面立体观察叁维模型中肝静脉系统及门静脉系统的分布及变异情况,组合观察血管与病灶和周围组织的关系,在完全可视化的情况下运用可视化仿真手术系统进行仿真切割。当有叁段或者更多肝段需要切除时(按照经典Couinaud分段方法的肝段数量),我们认为是大块肝切除,当切除小于两段时(按照经典Couinaud分段方法的肝段数量),我们认为是小块肝切除。对评估可行小块肝切除术的患者,按照个体化分段中肿瘤位置划定预切线行解剖性肝段切除或非解剖性局部切除,因预切除肝脏体积较小,无残肝体积过小的影响,可不予体积计算;对需行大块肝切除术者,在保证残肝充足流入流出道的前提下选择手术切面,进行仿真切割及体积计算,得出各种仿真术式残肝体积百分比(残肝体积百分比=残肝体积/功能肝体积×100%)。若仿真解剖性肝段切除术后剩余肝体积百分比小于50%(伴有肝硬化患者),则需根据肿瘤位置以及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改行非解剖性肝切除,而不以肉眼肿瘤边界2cm为切除线,在最大限度减少瘤细胞负荷的情况下保留更多的正常肝脏组织,保证围手术期患者安全性,而且保证剩余肝脏的各个完整或不完整的肝段都有各自的血液供应和回流通道,避免术后发生缺血坏死或淤血。这种情况下若测得剩余肝体积百分比大于等于50%,则实际手术按此方案进行,若不足50%,则放弃手术切除。对照术中实际解剖情况,指导手术操作。通过实际手术,对比术前叁维与术中解剖所见,术前仿真手术与实际手术操作情况,评价3D技术指导肝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6.随访与统计所有病理证实为恶性的肿瘤患者每3个月门诊或住院行甲胎蛋白(AFP)和肝脏超声检查来监控复发,怀疑复发的患者通过增强CT确诊。患者中最短随访时间为3个月,生存时间统计从手术时间至最后一次随访时间或至2012年12月25日。生存率采用Life Table(寿命表法)来分析,使用的统计软件是SPSS13.0。结果1.肝静脉、门静脉变异情况肝静脉、门静脉重建模型清晰、逼真、立体感强。在81例重建中,肝左静脉和肝中静脉共干的情况占大多数(50/81,61.7%),其余病例数均为肝左、肝中、肝右静脉分别汇入下腔静脉。有24人(29.6%)的肝右静脉为一细小的短支,但均有周围肝静脉代偿性引流,其中10人(12.3%)出现粗大的肝右后下静脉,8人(9.9%)出现副肝右静脉,6人(7.4%)有发达的肝中静脉代偿引流右肝血液从而保证了肝血流的引流充分。共34(41.9%)人出现了Ⅳ段肝静脉,其中18人(22.2%)的Ⅳ段肝静脉汇入肝左静脉,12人(14.8%)汇入肝中静脉,4人(4.9%)直接汇入下腔静脉。观察门静脉0-2级分支,门静脉共可分为4种类型:Ⅰ型为常见型,64例,门静脉主干在肝门处分为左支和右支;Ⅱ型,10例,门静脉主干在肝门处呈叁叉状直接分为左支、右前支和右后支;Ⅱ型,6例,门静脉左支和右前支共干从主干分出,右后支单独从主干发出;Ⅳ型,1例,门静脉左支水平段缺如。2.个体化数字化肝脏分段情况单独显示肝脏、肝静脉、门静脉的3D模型,依据患者肝静脉、门静脉本身的生长特点及在肝脏占位的影响下所起的特异性变化进行肝脏个体化分段。其中符合传统Couinaud肝脏分段法分成8段的病例有42例,由于Ⅳ段静脉、右后下静脉的出现将肝脏分成11段的有1例,分成10段的有6例,分成9段的有31例;因为肝内占位侵蚀、挤压等造成门静脉部分分支萎缩、不显影等原因将肝脏分成7段的有1例。3.实际手术规划观察3D模型中肿瘤与肝脏、肝静脉、门静脉关系,重建结果准确地显示了肝脏肿瘤的大小、部位、形态、空间的立体位置、与肝内和周围血管的关系,个体化肝脏分段结果为精细肝切除提供了空间立体结构信息。基于立体直观的叁维重建结果,5例CT评估为需行大块肝切除术的患者经叁维重建评估后认为可行小块肝切除术。共有57例患者行小块肝切除术,按照个体化分段中肿瘤位置划定预切线,在叁维重建指导下行解剖性肝段或非解剖性局部切除。24例行大块肝切除术,其中10例患者行解剖性半肝切除术,1例患者术前3D评估行右半肝切除术,术中行非解剖性右半肝+尾状叶切除,另有1例行非解剖性半肝切除,体积计算显示中位残肝体积比为52%(范围,40%-82%);12例行非解剖性相对缩小的肝切除术,体积计算显示中位残肝体积比为55%(范围,44%-79%);7例无伴肝硬化的患者残肝体积比均在40%-48%之间,评估可耐受手术。4.基于叁维图像的手术规划与基于CT图像的对比基于叁维图像的手术规划结果与实际手术方式相符率为98.7%(80/81),基于CT图像的手术规划结果与实际手术方式相符率为82.7%(67/81)。利用配对x2检验得出p<0.05(双侧),差异显着,即基于叁维图像的手术规划准确率显着优于基于CT图像的手术规划。5.实际手术及随访90天死亡率为0,5例恶性肿瘤患者失随访,恶性肿瘤患者中,行小块肝切除者1年生存率83%,行相对缩小的大块肝切除者1年生存率77%,常规大块肝切除术者1年生存率75%。在MI-3DVS实时指导下,术中可以依靠位置及管径大小轻易识别目标区域的静脉,仿真切除中预切除区域的静脉都已被标注,可以用这些结构来追踪手术进程。实际手术按照仿真切除进行,医师可以预测肿瘤位置,增加对静脉的控制,也确保了围绕肿瘤的安全切缘。所有患者均实现RO切除。术后12例(14.8%)患者出现并发症,均为胸腔积液,需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进行治疗。术后CT复查无肝淤血征象,术后均未见肝功能衰竭发生。结论1.基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的数据集,使用MI-3DVS进行数字化叁维重建速度快、效果好,肝静脉及门静脉模型清晰、逼真、立体感强、可根据需要进行随意旋转、透明化等操作;可在术前评估个体化肝静脉、门静脉变异情况,在手术风险评估、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在临床教学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2.3D技术的应用可避免部分基于二维CT的手术设计导致的剩余肝组织发生潜在血运障碍的风险,利用MI-3DVS进行叁维重建可精确直观反映肝脏内部病灶及其周围正常肝脏组织与肝静脉及门静脉的关系,个体化肝脏分段可直观显示肿瘤位置,为精确肝切除奠定了基础,在小块或大块肝切除术中为最佳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直观的依据,可以降低手术风险,最大限度保留正常肝脏组织,防止术后肝衰竭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3-04-01)

李凌霏,李恺[8](2012)在《依据肝静脉断面特点的肝段叁维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依据人体肝静脉管道系统断面结构特点的肝段数字化可视模型,为虚拟肝脏手术和数字解剖教学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我所建立的数字化可视人体数据集获取的连续肝脏断面图像,通过体数据绘制及面数据绘制的方法,根据肝静脉断面图像的位置和特点,赋予肝段和肝内静脉不同的RGB颜色值进行结构提取,通过计算机叁维重建来完成对肝段及肝内主支管道的可视化。结果肝脏数字化可视模型能够清晰显示肝段和肝脏主支管道的形态结构和边界毗邻。结论依据肝静脉断面结构特点的肝段叁维重建可视化模型能准确反映出肝段和肝脏主支管道彼此间的形态结构和边界毗邻关系,为肝脏数字解剖教学、虚拟肝脏手术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应用依据。(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丁恩慈,沈文,蒋文涛,季倩,张海明[9](2011)在《肝静脉流域评估对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式及重建方案选择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静脉属支直径与流域的关系及静脉流域研究在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前供肝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8例供体术前行MSCT增强检查,并利用IQQA(?)-liver肝脏CT影像解读分析系统对图像进行直径及流域测定,对二者进行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左、右半肝的功能肝体积,并依据术中重建情况计算有效肝体积及所对应的GRWR并进行分级。结果:220支肝中静脉或肝右静脉属支的直径与相应流域相关系数为0.752,P<0.001,二者相关性良好,但并非完全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1-10-14)

王孟龙,卢实春,池萍,朱岳,李宁[10](2010)在《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成形重建对移植肝流出道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肝静脉成形法在背驮式肝移植对移植肝流出道的影响。方法从2004年至2008年11月间,北京佑安医院肝移植中心共实施303例原位肝移植,其中采用肝静脉成形法重建移植肝流出道者占84例,回顾总结这84例病人移植肝回流情况以及该手术方式对无肝期血流动力学影响。结果采用背驮式肝移植病人,在无肝期的下腔静脉压力升高显着低于单纯经典原位肝移植而与经典原位加腔静脉转流术式相当。所有84例背驮式肝移植病人术后无一例发生肝静脉流出道梗阻并发症,也无一例因该术式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结论肝静脉成形重建移植肝流出道术式尤适合于对血流动力学要求较高的危重症肝移植病人而无流出道梗阻之虞。(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03期)

肝静脉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总结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在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人民医院于2017年12月收治的1例行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术的泡型肝包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经术前评估及术中探查发现,患者的下腔静脉及肝静脉广泛受侵,故于在体包虫病灶切除结合离体包虫病灶切除后,重建门静脉,切取自体大隐静脉重建肝右静脉、肝短静脉及右后下静脉肝静脉流出道为一完整广口流出道,将重建之流出道大补片与下腔静脉人工血管行侧侧吻合,残余肝行"背驮式"自体肝移植。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 h,术中出血量约1 000 mL。术后行肝切除术后常规治疗,24 h后以低分子肝素抗凝,无胆汁漏、出血、感染、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于术后14 d顺利出院。术后随访6个月,一般情况良好。结论离体肝切除自体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的有效手术方式,术中肝脏劈裂及个体化的管道重建尤其是流出道重建是手术的难点及关键步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肝静脉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勇,史盈盈.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处方药.2019

[2].张宇,杨冲,王燚,杨洪吉,刘军.离体肝切除和自体肝移植联合复杂肝静脉重建治疗终末期肝泡型包虫病[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8

[3].彭蓉,代远斌.肝静脉、门静脉CT重建在TIPS中的应用[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

[4].陈永正.肝静脉和肝门静脉的CT血管重建观测及临床意义[D].新乡医学院.2016

[5].邓新,谭德明,钟永富,江海中,杜成友.肝静脉重建术在肝切除中的应用[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14

[6].黄振,庞桦进,李彦豪,何晓峰.经皮肝静脉重建术治疗长段肝静脉闭塞型巴德-基亚里综合征一例[J].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2013

[7].张永祥.个体化肝静脉、门静脉叁维重建在肝脏外科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

[8].李凌霏,李恺.依据肝静脉断面特点的肝段叁维重建[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

[9].丁恩慈,沈文,蒋文涛,季倩,张海明.肝静脉流域评估对活体右半肝移植术式及重建方案选择的临床价值[C].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

[10].王孟龙,卢实春,池萍,朱岳,李宁.背驮式肝移植肝静脉成形重建对移植肝流出道影响的研究[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0

标签:;  ;  ;  ;  

肝静脉重建论文-王勇,史盈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