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课论文-王刚

公共基础课论文-王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共基础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工科,工程教育,工程认证,基础课教学

公共基础课论文文献综述

王刚[1](2019)在《“新工科”背景下公共基础课教学理念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工科"建设提出工程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公共基础课程教学要围绕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改革,为新工科建设保驾护航。(本文来源于《大学教育》期刊2019年12期)

孙鑫君[2](2019)在《设计类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理论与实验两类指标体系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但是评价指标不能突出不同专业、课程类之间的差异。本文探索了设计类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文献分析、访谈调查基础上初拟了49个评价指标,通过对60名师生问卷调查后作聚簇分析,找到了4个极其显着相关、12个显着相关的评价指标,并将这16个相关评价指标对《平面构成》课程进行了实践验证,结果表明促进了该课程教学质量提高。(本文来源于《设计》期刊2019年18期)

翁幼珍[3](2019)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招生生源变化,学生学业、职业规划变化,以及用人单位人才需求变化,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以叁年为周期,对叁门公共基础课程实施分类分层教学改革,不仅总结了一套"叁一叁二"教改模式,而且取得了良好成效,为高职院校研究并推进分类分层教学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唐洪涛[4](2019)在《高职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融通的实践性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努力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结合多年对多媒体的研究,尝试通过视频、图形图像对公共基础课程进行融合,让学生既感受到公共基础课程的新颖,又能感受到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提高学生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的积极性,进一步促进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对教学模式的设计,对专基融通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31期)

马文宁,孟彬[5](2019)在《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的推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慕课随之而兴起。高等院校也掀起了一波翻转课堂的浪潮,教师逐渐将教学的目光扩展推广至课堂之外。虽然改革后的教学效果比以前有所提高,但随着普及的科目种类和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也带来了很多诟病。教学效果随之而受到影响。该文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角度重点提出如何将传统教学和单纯慕课结合,如何设计在线学习的几项主要学习任务,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9年30期)

姜晓梅[6](2019)在《公共艺术基础课之变革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讨论的范畴主要针对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造型学专业的公共艺术,对公共艺术课程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的思考。通过公共艺术的社会需求和毕业生情况反推学校基础课设课。一些成功的公共艺术案例显示了这些公共艺术创作人员普遍存在的特点。公共艺术专业最核心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设计能力以及最终方案实施能力。(本文来源于《艺术工作》期刊2019年05期)

冯惠敏,朱秋月[7](2019)在《“一流本科”建设中的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变革审思》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校"公共基础课"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流本科人才培养的奠基石。互联网+、信息化时代和社会变革带来教育形态的变化,使课堂教学变革的内涵和目标更加明确。长期以来"公共基础课"存在着价值取向偏失、教学方式单一、质量意识薄弱、教学文化缺失等问题,使"公共基础课"必须进行课堂变革以适应一流本科教育要求。高校应当从变革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教师观、学生观、激励观、学习观等方面入手,进行课堂革命,提高"公共基础课"课堂教学效果,服务一流人才的培养和"一流本科"建设。(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管理》期刊2019年10期)

齐艳春[8](2019)在《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对于提高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系统地阐述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程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的提升路径,旨在为公共基础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期刊2019年19期)

马正瑞[9](2019)在《教育信息化2.0下应用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教育信息化2.0就是要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动教育现代化,开启智能时代教育新征程,让每个人都要成为参与者、实践者、推动者和创造者,作为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师更应义不容辞。随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深度整合和发展,公共基础课也应加强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现就应用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从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培训教师信息化能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公共基础课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这几方面探究来梳理和反思。(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39期)

张秋[10](2019)在《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大连艺术学院公共基础课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课堂教学评价可以反馈教学质量高低,教学质量决定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决定高等教育质量。笔者以高校课堂教学为切入口,结合大连艺术学院公共基础课教学实际,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思想引领,努力探索构建制度明确、管控科学、监督完整的课堂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切实保证教学运行稳定,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8期)

公共基础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理论与实验两类指标体系开展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但是评价指标不能突出不同专业、课程类之间的差异。本文探索了设计类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在文献分析、访谈调查基础上初拟了49个评价指标,通过对60名师生问卷调查后作聚簇分析,找到了4个极其显着相关、12个显着相关的评价指标,并将这16个相关评价指标对《平面构成》课程进行了实践验证,结果表明促进了该课程教学质量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共基础课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刚.“新工科”背景下公共基础课教学理念的构建[J].大学教育.2019

[2].孙鑫君.设计类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评价指标研究[J].设计.2019

[3].翁幼珍.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分类分层教学改革探索[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4].唐洪涛.高职专业课程与公共基础课融通的实践性探索[J].现代职业教育.2019

[5].马文宁,孟彬.混合式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公共基础课中的推广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

[6].姜晓梅.公共艺术基础课之变革思考[J].艺术工作.2019

[7].冯惠敏,朱秋月.“一流本科”建设中的高校公共基础课课堂变革审思[J].现代教育管理.2019

[8].齐艳春.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

[9].马正瑞.教育信息化2.0下应用型高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10].张秋.构建高校课堂教学质量内部监控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大连艺术学院公共基础课为例[J].山西青年.2019

标签:;  ;  ;  ;  

公共基础课论文-王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