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娟王训腾覃元理/重庆理工大学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是占主要的指导地位的,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们才能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而当前在高校大学生中,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我就高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误区和对加强高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展开论述,并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对高校大学生树立马克主义信仰提供帮助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信仰;误区;必要性;对策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他指出,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要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要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要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他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了第一位的重要位置,可见党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可见要想完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其理论基础必须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确立到走入认识的误区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从确立到误区
十月革命胜利的一声炮响,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送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人在迷茫中现实可及的一种信仰选择。中国在经历了百余年的外强入侵,封建压迫,军阀混战之后,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与马克思主义的主张一拍即合。从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始到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马克思主义,随着革命的胜利,马克思主义慢慢地完全扎根于中华民族的土壤之中,实现着它的中国化历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出现武力的强迫灌输,也没有宗教信仰的蛊惑。它是人民自觉的选择,并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相融合,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几十年的艰辛努力之后,马克思主义信仰实现了它在中国社会实践中的完美演绎,中国化的印记促使它拥有了更大的实践指南意义和更为丰富的理论内涵。而随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立愈发证明了这一点。显然,马克思主义以它独有的信仰魅力主导了中华民族前行的方向。
然而,至二十世纪后期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的确立,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增强。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给中国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中国经济迅速腾飞,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另一方面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各种危机逐步凸显。西方的不良思想传入中国,人们出现信仰的多元化,务实化的倾向,让许多人相信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至尊地位已经被逐步边缘化。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变得异常艰难。在现实与理想的抗衡中,更多人选择了现实性。功利化、世俗化的倾向拖垮了信仰的终极地位。信仰被认为是精神在彼岸世界奢侈的徜徉,既耗费精力,又无实际效应。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由此愈发肆无忌惮地蔓延开来。困惑、迷茫乃至失落,成为很多人的共同情感体验,尤其是在处于青春成长期的高校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思维还够成熟,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克服信仰危机,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权威地位,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当务之急。
有人在某高校中做过一项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如下表)
信仰状况调查结果(%)
在对共产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比较中,共产主义信仰依次为70.3%,33.3%,18.5%;而对拜金主义的信仰分别为3.7%,11.1%,11.1%。说明90后大学生的信仰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调查中只有33.3%的人信仰共产主义;认为周围同学和朋友信仰共产主义的只有18.5%,却有18.5%的人对信仰持无所谓态度,说明马克思主义信仰被边缘化了。
关于“马克思主义是人的精神支柱”论断调查结果(%)
图表中只有25.9%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40.7%的人认为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的精神支柱这是不现实的,33.4%的人持无所谓的态度。这一论断出现3:7的反差。
根据这项调查研究,可以发现,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下,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推动下,政治的民主进程加快下,出现了信仰的真空期,信仰的缺失,是一种对自身困惑与迷茫,它是当代大学生迷失在大千世界,从而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传承和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会马克思主义认识的误区表现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发展过程。其中,“利”是动力的源泉;“知”是增强动力的杠杆;“情”是动力的助燃剂。三个动力要素是浑然一体的,在构筑坚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缺一不可。从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内在机制分析,目前,一些大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过时论”、“怀疑论”和“无用论”之说。
1.“知”的角度-------过时论
“知”主要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水平。在当代信息快速传播,文化多元化冲击的情况下,使得部分大学生不太关注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有学习的花费的时间,投入的精力也非常的少,在这种认知程度不足的情况下,直接影响了对待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态度。“过时论”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在战争年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在和平年代,它已经没有了用武之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存在也只是暂时的,无需关注太多,做好实际工作即可;甚至有的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影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民主社会主义,至于马克思主义已经是过去的篇章了。
2.“情”的角度———“怀疑论”。
“情”主要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情感认同。马克思主义自传到中国以来,对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也存在不少争议。早期的“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论战奠定了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基础,使他们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忠诚战士。在改革开放以后,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怀疑论,具体表现在:一,资本主义并未消亡。资本主义不但没有消亡,也没有垂死的迹象,甚至发展势头正盛。二,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与理论有差距。有人反映,当前的社会状况与之前的设想并不一致,共同富裕没有实现,贫富差距继续拉大,人民内部矛盾复杂。三,信仰者的形象受到冲击。在改革的新阶段,个别党员干部本应该为人民谋福祉,但有的人却大搞腐败,权钱交易等等,是人民对执政党产生了怀疑。
3.是“利”的角度———“无用论”。
“利”主要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物质基础。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初,就是先指导工人群众认识本阶级的利益,进而认识全人类的利益,实现“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共同号召。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指导中国工农群众认识到自身作为被压迫者的不平等地位,实行土地革命,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才有了人民战争的全面开展,才有了工农大众义无反顾跟共产党走的决心和意志。而当下,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的需求已从“集体”转向了“个人”,在信仰问题上,部分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意识、功利化倾向。“是否信仰”、“信仰什么”、“如何信仰”等价值选择更倾向于从自我需要出发,关注世界、关心国事的激情洋溢的理想主义开始让位于切实的个人生活和对前途的权衡。有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奉献性、高尚性、超越性理解远远不够,认为它没有实际作用;甚至有的以谈论理想信仰为可笑的事;有的积极加入党组织,也仅仅是为谋取工作,获得实际利益等等。
二、对大学生加强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弗洛姆在《为自己的人》中讲“人不能毫无信仰而生活”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大学生健康生长的内在需要。
当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处于知识的积累,信仰的探索和形成之中,他们的信仰是动态的,尚处于摸索,寻找之中。有时候他们的价值取向呈现矛盾和困惑,具有不确定性。社会环境的变化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念体系,但是新的价值尺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当传统的和新的价值观都不能有效地说明社会现象的是非曲折时,青年学生往往以社会现实作为评价一切的标准,但新旧体制又给这种标准以不确定性,矛盾性。这样价值取向上的矛盾性也会随之而来。因此,多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大学生的人格,是非常必要的。
(二)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国家建设的需要。
虽然和平和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还依然存在,国际旧秩序依然存在,国际新秩序还没有建立。在这种总体稳定,局部动荡的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分化西化我国的情况还在继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外交往中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商品的同时,一些被西方所摈弃的价值观和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国,它们正悄然声息地影响着中国的大学生。青年人是民族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谁拥有青年,谁就拥有未来。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明辨是非,打破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企图。
(三)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然而,我国现在还处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安居难成为社会痼疾。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扩大等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的激化。在重重矛盾中,面对各种诱惑,处于成长阶段的部分大学生信仰出现非理性化、功利化的趋向。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
(一)坚决反对和抵制各种反马克思的社会思潮
马克思主义自产生以来,就不断地跟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做着坚决的斗争。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遇重大的挫折,还有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真理首先遭到现实的挑战,一系列:过时论,终结论,无用论层出不穷。由此,要树立大学生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价值性”入手,通过科学的理论透视、透彻的理论分析帮助大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性,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抓住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对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进行斗争,揭露其本质。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增强对真伪观点的辨别能力,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
(二)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中的基本原理来解释现实、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对待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正确认识各种关系。
现阶段,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发达,与马克思主义描述的社会主义不相符合,这是由社会的发展阶段决定的,是要达到共产主义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因此,这就需要高校思政教育教师通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引导学生分析资本主义的当前发展与历史命运,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性和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使学生信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从而让其接受马克思主义,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充分利用网络和其他大众传媒加强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现阶段的大学生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网络环境以海量的信息,开放的视角迅速的更新极大地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和大众传媒是把双刃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网络和传媒对当代大学生进行西化和渗透,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利用网络及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体地位。大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教育工作者们必须要抓住这个心理,善于利用网络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利用红色网站、参与论坛、聊天室、BBS等栏目,以平等的身份与大学生自由交流;紧密联系大学生思想实际,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做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引导大学生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功能的整体释放。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方法要不断地创新,更加多样化,人性化,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要不断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者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马克思主义教育者要结合社会发展,结合学生特点及需求,不但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创造性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工作。同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只有具备了较高的理论功底,才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只有坚定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只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用情感感化学生,使之重塑马克思。
【参考文献】
[1]李颖姣,从信仰危机到马克思主义—生成论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6月
[2]陈中奎,徐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问题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3]李卫,大学生信仰教育探析,高教研究,2012年4月刊
总第332期
[4]李哲赵薇,当代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及问题研究,科教导刊,2012年5月
[5]李虹,王旭,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原因与对策,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9月
[6]温凤仙胡玮,当代大学生政治信仰现状及原因分析,《新西部》2012.11期
[7]梅萍罗佳,对提高“90后”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思考,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总第425期
[8]康小兵,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及对策,长治学院学报,2012年6月长治学院学报Jun.,2012
第29卷第3期
[9]熊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人本意蕴论略,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06月(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