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踪系统论文-崔婷婷

可追踪系统论文-崔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可追踪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制品,信息不对称,信息传递机制,可追踪系统

可追踪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崔婷婷[1](2013)在《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与可追踪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食品工业的地位不断加强,对食品工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解决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备受社会的关注。乳制品工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乳制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成效显着,奶类生产、乳制品加工和市场消费实现了快速增长,在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和改善乳制品市场供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乳制品质量却远远达不到发展的需要,乳制品参差不齐,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进一步导致中国乳业的危机,使乳制品行业陷入低谷。因此,解决好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乳制品质量安全涉及乳品生产、加工、运输、消费等多个环节,关系到奶农、企业、零售商、消费者等多个主体,涉及的环节和行为主体较多,因而质量安全问题成因较复杂。但是,笔者认为从质量安全问题发生的机理分析,根源在于乳制品供应链中各主体与其上下游交易者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这不但使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遭受重大损失,还造成了市场的失灵。面对上述问题,减少乳制品供应链上的信息不对称已经刻不容缓。本文首先对我国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接着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探讨了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原因,针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基于博弈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设计了一套信息传递机制,并对乳制品的可追踪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乳制品信息传递机制,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使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能够自愿且迅速传递真实的乳制品质量信息。而当消费者发现问题乳品时,通过乳制品可追踪系统,能够迅速召回问题乳品,快速定位产生问题乳品的根源,及时解决问题,降低经济损失,明确乳制品供应链各行为主体的责任,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同时还能实现政府对乳制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将乳制品信息传递机制和可追踪系统相结合,从而缓解了乳制品供应链上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工业大学》期刊2013-12-01)

樊孝凤[2](2011)在《影响蔬菜质量信息可追踪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国际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以我国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我国蔬菜可追踪系统实施的因素;在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文献分析框架,并通过案例的实地调研观察,对文献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正,以期适合我国蔬菜产业可追踪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1年20期)

吕志轩[3](2009)在《食品可追踪系统对社区合同农业治理机制的影响——来自泰国的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对泰国Swift公司实施的基于社区的可追踪系统的描述和分析得出了两个主要的结论:(1)这种可追踪系统带来的信息显示机制和对既有合同中的产权安排的强化,将公司与种植户之间的不完全合同变成了完全合同,能够有效保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2)基于适度规模的种植社区的可追踪系统通过充分利用、维护和发展社区信任度及社区知识,能够实现低成本运行。(本文来源于《调研世界》期刊2009年06期)

林凌,刘华楠[4](2009)在《猪肉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及其管理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该研究在界定可追踪系统概念和分析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条形码和互联网技术的猪肉食品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的网络结构、系统流程、业务流程和信息标识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3期)

林凌,刘华楠[5](2009)在《猪肉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及其管理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质量责任追溯机制是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该研究在界定可追踪系统概念和分析其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了基于条形码和互联网技术的猪肉食品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的网络结构、系统流程、业务流程和信息标识方案,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制度。(本文来源于《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期刊2009年01期)

周应恒,卓佳[6](2008)在《在一村一品中建立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农产品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情况,针对我国一村一品食品安全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建立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的建议,强调政府在一村一品食品安全中应重点抓好信息系统的建设,强化农产品监督检查。(本文来源于《唯实》期刊2008年10期)

施晟,周德翼,汪普庆[7](2008)在《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及政府治理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对浙江、广东、湖北等地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开发系统的基础上,从供应链角度归纳了可追踪系统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问题,包括可追踪系统缺乏追踪所需的身份信息、农户上传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测量、企业没有提供跟踪信息的积极性、信息单元的分裂与集合使得追踪变得非常复杂、消费者选取和理解信息困难等。通过对政府建立食品安全追踪制度现状的分析,提出应从完善追踪技术、提供"优质优价"制度环境、建立信誉机制、发展供应链等方面改善可追踪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08年05期)

施晟[8](2008)在《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安全问题是由于食品质量的信用品属性引起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所致,世界各国纷纷推行可追踪系统以增强食品安全信息的透明度,然而,我国现有的可追踪系统信息传递效率总体低下。本文从农产品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了农户、企业、消费者、政府、认证机构等主体的行为互动对可追踪系统信息传递效率的影响,并探讨了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信息达到社会最优供给的治理策略。在对国内外追踪技术的特点和可追踪系统发展现状进行评述之后,作者认为我国当前可追踪系统的首要问题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社会对可追踪系统有什么样需求的管理问题。追踪技术开发的空间比较少,更多则是调整可追踪系统相应的制度环境和运行模式,然后选择国外比较成熟的适合的追踪技术。作者在对浙江、广东、湖北等地可追踪系统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开发系统的基础上,从供应链角度归纳了可追踪系统信息传递过程中的问题,包括可追踪系统缺乏追踪所需的身份信息、农户上传信息的真实性难以测量、企业没有提供跟踪信息的积极性、信息单元的分裂与集合使得追踪变得非常复杂、消费者选取和理解信息困难等。对湖北省黄冈地区政府建立食品安全追踪制度现状的问卷调查表明,政府监管的局限性造成可追踪系统信息的市场价值难以实现。在本文第四章,作者利用博弈论、契约理论、信息经济学叁个工具,对可追踪系统实施背景下,供应链中相关主体行为的互动整合进行了理论模型建构,重点从实现追踪信息的市场价值、节约追踪信息的获取成本、节约追踪信息的传递成本叁个方面推演出可追踪系统高效运作的关键因素。具体而言,包括政府提供“优质优价”的制度环境、认证机构提供有效的食品质量信号、企业和农户建立长期的契约关系、利用供应链主体的重复博弈建立信誉机制、在供应链中采取层级监管等等。接着,作者分别对深圳嘉农公司、泰国Swift公司这两个案例实施可追踪系统的模式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本文命题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作者对本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归纳,并从完善追踪技术、提供制度环境、建立信誉机制、发展供应链等方面提出改善可追踪系统信息传递效率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8-05-01)

施晟,周德翼[9](2008)在《蔬菜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的运作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可追踪系统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我国现有的可追踪系统总体效率低下。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和实践开发系统的过程,分析了可追踪系统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认为我国目前可追踪系统存在的核心问题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系统与所应用的制度环境不相适应。作者结合蔬菜质量安全问题的特点,推演出可追踪系统的高效运作机制,包括政府提供有效的市场激励、企业根据内外部制度自主开发系统、采用合作组织模式、选择固定的供应链关系、利用可追踪系统创造租金等,最后概括了实施可追踪系统后社会选择的均衡框架。(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期刊2008年04期)

张婷,韩剑众[10](2007)在《可追踪系统在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管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亟需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可追踪系统在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监管方面,有很好的效果,已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综述了发达国家在食品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应用可追踪系统(技术)对食品安全进行有效控制和监管的应用和近年来,我国的食品领域在这方面的应用和研究,并提出了该技术本身和在应用管理方面的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提高。(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07年08期)

可追踪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国际规范的案例研究方法,以我国蔬菜产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影响我国蔬菜可追踪系统实施的因素;在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文献分析框架,并通过案例的实地调研观察,对文献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正,以期适合我国蔬菜产业可追踪的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追踪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崔婷婷.乳制品质量安全信息传递与可追踪系统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

[2].樊孝凤.影响蔬菜质量信息可追踪系统实施的关键因素[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

[3].吕志轩.食品可追踪系统对社区合同农业治理机制的影响——来自泰国的经验[J].调研世界.2009

[4].林凌,刘华楠.猪肉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及其管理制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

[5].林凌,刘华楠.猪肉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及其管理制度研究[J].AnimalHusbandryandFeedScience.2009

[6].周应恒,卓佳.在一村一品中建立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J].唯实.2008

[7].施晟,周德翼,汪普庆.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及政府治理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

[8].施晟.食品安全可追踪系统的信息传递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9].施晟,周德翼.蔬菜质量安全可追踪系统的运作机制分析[J].农村经济.2008

[10].张婷,韩剑众.可追踪系统在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管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7

标签:;  ;  ;  ;  

可追踪系统论文-崔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