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大学校园论文-陈子豪,王江萍,李雪敏

开放式大学校园论文-陈子豪,王江萍,李雪敏

导读:本文包含了开放式大学校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开放式大学校园,实时热力图

开放式大学校园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豪,王江萍,李雪敏[1](2019)在《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开放式大学校园交通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式大学校园交通系统的建设,是对城市交通系统的优化与提升。便捷、高效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不仅可以为在校师生提供便利,也为周边居民及外来游客提供安全、绿色的出行服务,从而增加了开放式大学校园与外部的联络。本文通过对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周边的四所大学校园外部交通及内部交通现状进行分析,借助ArcGIS以及实时热力图对不同时间段道路交通状况及人流聚集程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时段路段拥堵状况及不同时段大学校园人群空间分布特征。通过实地调研、发放问卷等方法,对不同人群诉求进行研究分析,探究目前开放式大学校园交通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为未来大学校园开放及城市空间构建有序的城市交通系统提出建议与优化策略。(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期刊2019-10-19)

刘晓涵,王永安,丁砚强[2](2019)在《开放式大学校园边界空间设计探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边界空间的相关理论出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探究开放式大学校园边界的设计理念。通过分析柔性边界空间的组合形式,增加开放式校园边缘空间的多样性,提升校园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9年12期)

宋一鸣[3](2019)在《开放式大学校园道路交通问题与对策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开放式大学的建设背景出发,阐述了开放式大学校园的内涵,分析了目前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存在的问题,以开放式校园道路等级划分为依据,探讨了开放式校园道路规划要点。(本文来源于《居舍》期刊2019年17期)

成琦,栾佳艺,孔盼[4](2017)在《基于共生思想的开放式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共生思想,总结出现在的大学大体量上要重视校园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小体量上重视校园内部交往空间的营造,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大开放,小封闭"的组团式开放大学校园规划思想。(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17年33期)

邓宁[5](2017)在《开放式大学背景下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开放式大学越来越受到大众认可和青睐,在建设与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各大高校不得不站出来重新审视当今校园安全的管理工作。本文针对开放式大学的建立与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首先分析了校园安全管理的特征变化,极其出现变化的原因,主要针对如何创新校园安全管理的有关工作进行讨论,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适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机制,为高校实现校园的长治久安做出贡献。(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7年11期)

张亚利[6](2017)在《中国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校园是很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的场所。大学校园的环境和风景不仅增强了学校的标识性和独特感,同时也在向别人宣扬其学术追求和价值取向。1999年后的扩招运动使高校在校人数翻倍增长,促使高校扩建、改建或者重建,也为高校的校园规划建设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使教育走向国际化,使教育进入了信息化、自媒体时代,让教育不再局限于“围墙”之内。但是,我国的高校由于办学规模、办学方针、资金投入、经济水平等社会因素和一些自然、人文因素使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校园建设并不让人满意,也由于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出于人们的心理安全需求的考虑,我国的高校一直以封闭为主的状态呈现。目前,我国的交通拥堵已十分严重,不论节假日还是平时,道路瘫痪事件层出不穷,人流、车流相对密集,交通压力导致城市道路的微循环不畅,这给社会乃至个人都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是,我国封闭的校园状态使校园与城市处于割裂状态,二者没有互动和交流,校园犹如独立的王国屹立在城市中,像城市中的孤岛。我国于2016年2月份为了改善城市交通压力、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推出了“街区制”,于2016年7月底,在北京部分高校开始重新钉桩道路红线,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畅通交通微循环。政策的支撑以及校园和城市内外因共同因素的促使下,开放式的校园形态应运而生。对国外高校发展历史的分析、研究国外高校的现状,发现开放性是高校的最大特征[1]。一个较为开放和自由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增加校园活力、丰富校园路网还可以活跃学生的学习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激活城市的活力。开放的校园环境还可以将校园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和共同协调发展,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便利,让周边公民走进校园积蓄知识,提高公民整体素质带动城市的发展。所以,开放的校园形态使校园和城市在空间布局上更加亲切友好,提供了一个文化交流资源共享的机会,是校园与城市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但是,开放式校园建设不是一刀切的拆墙运动,也不是去除校门、门卫那么简单,而是让校园在空间形态、结构布局上实现开放、融入街区和城市。构建开放的校园形态也会出现校园管理治安问题、校园环境恶化、校园人群鱼龙混杂等问题,要实现开放式校园的发展需要各方人士的共同努力,同时完全开放的校园在我国现有的环境背景下是很难达到的,让人们接受从封闭走向开放式的校园形态我们还需有很长的一段长征路要走。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高校发展历史,对比中外校园的建设,反思我国高校的校园规划建设,总结出我国高校的发展趋势。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开放式大学和封闭式大学的特点,结合我国历史、现状、社会、经济成因提出我国开放式大学校园建设的策略。通过对国内知名大学的走访、问卷调查以及对优秀案例的分析解读的形式探讨构建开放式大学校园面临的问题进行总结,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解决策略。最后,落实到我国校园的建设为我国开放式的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寻找适合的方向和方法同时提出新的思路和新的理念。(本文来源于《大连工业大学》期刊2017-03-01)

刘晨光[7](2014)在《开放式大学校园环境融合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各大高校也面临着扩建、改建和重新选址规划建设,这为我国的校园规划建设实践带来新的契机。由于受到体制影响,资金问题,管理阶层的意识的差异等影响,许多校园的建设面临众多问题,如校园建设与周边环境孤立开来,形成一个地区内的孤岛,与周围的环境互不协调,校内与校外是两个世界。而有些校园的规划实践虽然为了体现开放式校园而生搬硬套的带入一些开放式元素,如将校园道路与城市道路接轨、高校后勤社会化等等,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整体上体现出大学校园的开放性以及与周围环境的有机融合。由于各方面的因素,我国的高校建设并没有涌现出像国外一些优秀的大学那样的环境建设:校园与周围环境社区乃至整个城镇融为一体,互相有机的发展,资源上的共享等特点。通过对国外着名高校的研究发现,其高校校园最大特征便是开放性。其包容力和创造力都远远超过我国高校。其开放性,不单单指仅仅将校园道路与城市道路衔接,以及后勤社会化等,而是更深层次的开放,其开放性的环境造就了活跃的学习氛围和学生的积极互动的热情。一个较为开放和自由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将校园与周围环境相互融和共同协调发展。另一方面来说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和义务教育的普及,公民的整体素质较以前已经大大的提高了,许多公民渴望进一步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但是许多城市中的文化中心较匮乏,不能满足这些人的需求,而一个高度开放性的高校就能很好的满足这些人的需求。本文概要的研究了国内外高校校园发展历史,总结了我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并提出了其在历史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对国外的大学发展做了概括性的阐述,指出了国外大学校园环境发展的影响因素。较为详细的对当今世界上着名开放式大学校园进行深入研究,对叁所国外的着名开放式大学在用地布局、交通道路、开敞空间上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归纳出了其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特点。进一步的,对其他国外大学的师生比、容积率、建筑面积等指标进行了总结,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适合我国该类型大学的初步理想指标。结合以上的分析结果、研究数据与结论探讨出在我国条件下该类型的大学校园规划建设的相关模式与方法并建立了相关模型。最后对我国国内的某大学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并提出改造建议。(本文来源于《武汉轻工大学》期刊2014-06-01)

谷力,王瑾[8](2013)在《开放式大学视域下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开放式大学的建设与发展,使校园安全管理工作面临新问题与挑战。高校要深入分析校园安全管理的特征变化与内在成因,创新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理念,从实践角度出发,提出构建适应新形势下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实现校园的长治久安。(本文来源于《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陈奕[9](2009)在《开放式大学的校园空间规划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常州工学院常澄路校区的规划设计为引子,针对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大学校园,在与城市、社区共享共建过程中,就如何打造依托城市建立校园,依托校园发展城市进行了论述,并且提出了一种适应校园面向社会开放的城市校园空间规划模式。(本文来源于《山西建筑》期刊2009年17期)

刘远[10](2009)在《开放式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步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尽管国家已经投入了很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太令人满意。当代大学的核心功能已经发生变异,大学正在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和博雅教育转向一个智力、文化、经济复合体。由一个知识的孵化器转向一个经济的增长极,由一个封闭的教育机构转向一个多元开放的社会综合体.而作为其容器和舞台的大学校园空间在调整完善之中亦出现了新的时代发展特征.通过考查国外着名的高等学校,笔者认为其校园规划的最大特征便是开放性。开放性表达了它们的包容力和创造力。开放不应该是简单的让学校的资源和社会共享,还应该包括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该论文在探讨开放式大学校园内涵基础上,通过引入城市设计和环境行为的相关理论,从校园的用地布局、道路交通系统、开敞空间系统、校园标识系统四个角度进行深入研究,探讨了各自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构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模式,为我国的校园规划提供参考。最后,通过总结我国目前校园规划的现状,找出差距和不足,明确未来我国校园规划的努力方向。(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09-06-01)

开放式大学校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边界空间的相关理论出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探究开放式大学校园边界的设计理念。通过分析柔性边界空间的组合形式,增加开放式校园边缘空间的多样性,提升校园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放式大学校园论文参考文献

[1].陈子豪,王江萍,李雪敏.基于大数据背景下的开放式大学校园交通分析[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城市交通规划).2019

[2].刘晓涵,王永安,丁砚强.开放式大学校园边界空间设计探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现代园艺.2019

[3].宋一鸣.开放式大学校园道路交通问题与对策浅析[J].居舍.2019

[4].成琦,栾佳艺,孔盼.基于共生思想的开放式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7

[5].邓宁.开放式大学背景下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

[6].张亚利.中国开放式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7

[7].刘晨光.开放式大学校园环境融合模式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4

[8].谷力,王瑾.开放式大学视域下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创新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陈奕.开放式大学的校园空间规划模式研究[J].山西建筑.2009

[10].刘远.开放式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

标签:;  ;  ;  ;  

开放式大学校园论文-陈子豪,王江萍,李雪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