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禅佛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佛教,唐宋,释教,默照
禅佛教论文文献综述
释果晖[1](2016)在《汉传禅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华禅法鼓宗话头禅修行体系之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过数百年与汉文化激荡与融合之结果,本土化最成功并截取中印两大文化——佛教文化与汉文化之精髓,而足以代表汉传佛教之特色者,可说是唐宋以来的禅宗。汉传禅佛教中,经常提到「禅门无门」、「言语道断」,历代禅宗祖师庞大的语录多以实修指导为主,禅宗向来寡谈其在整体中、印佛教发展中,汉传禅佛教思想与修行体系之建构。本论文做新的尝试,以跨越中、印佛教历史思想发(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圣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期刊2016-07-01)
释宏育[2](2016)在《圣严法师提倡「汉传禅佛教」之考察——从中国禅法源流、天台宗与禅宗交涉的历史脉络述之》一文中研究指出圣严法师提倡默照禅与看话禅,以禅法导入现代人的生活,其将佛法的实用利益当今社会各阶层,并对于净化人心,推动「人间净土」,带来具大贡献与影响力。圣严法师广纳印、汉、藏乃至南传禅法、佛学,以复兴「汉传禅佛教」为使命,将所继承与创新之中国禅法传播于世界各地,为当代重要之中国禅法传承与弘扬者。其在诸多论述皆殷殷提切振兴「汉传禅佛教」的必要性,所以深度理解「汉传禅佛教」将有助于了解圣严法师强大使命感背后的悲心、苦心与(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圣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期刊2016-07-01)
释演德,陈武雄,常慧娟[3](2016)在《汉传禅佛教的实用活用——禅修进校园》一文中研究指出承续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带领四众弟子所定下的使命—「以心灵环保为核心,弘扬汉传禅佛教;透过叁大教育,达到世界净化」,本研究案着重于探讨汉传禅佛教的修行观念与方法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实用活用,期许为健全的人格教育奠定基础。本研究报告以新北市一所完全中学的九年级班为例,班导师希望帮助学生在学校及日常生活中能安定身心以提高学习能力,面临会考压力时能专注安定成为此研究案的开端。由研究团队成员之一也是法鼓山资深禅修讲师先进行访谈,在了解老师、家长与学生的需求后,设计了一套适合学生且依循法鼓山禅(本文来源于《第六届圣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期刊2016-07-01)
李向平[4](2015)在《“生活禅”:佛教信仰资源社会化的成功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人间佛教30年的发展,既是中国佛教信仰传统的继承与光大,也是当代中国佛教新传统的建构。其中,河北柏林寺净慧长老于1993年提出的生活禅信仰理念及其20多年来的不断实践,究其最基本的时代意义与价值,应该就是探索了如何将信仰落实于社会生活。 社会化(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5-01-20)
贺柳青[5](2013)在《艾伦·瓦兹禅佛教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东西方文化交往的过程中宗教历来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在东方向西方自我表述的同时也需要西方对东方的研究、承认以及推广。在禅佛教复苏并盛行的二十世纪中期,出现了铃木大拙这位禅学大师,他是公认的将禅佛教传往美国贡献最大的人,他所做的是将东方的文化传入西方,对于他的研究也是颇多。他的学生艾伦·瓦兹则是西方主动地研究并推广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他被称为是仅次于铃木大拙对禅佛教在美国传播贡献最大的人,但是中国人对艾伦·瓦兹的了解却远远不及铃木大拙,并且对他的研究也比较少。基于这样的现实,本文将就其禅佛教思想进行梳理和剖析以发现他对禅佛教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通过这样的剖析为以后的跨文化交流提供借鉴。艾伦·瓦兹的一生其思想经历了基督教——佛教——道教这样的演变,本文将基于对文本的翻译与分析,综合与整理从禅与解脱,禅与语言,禅修的方式以及禅与艺术这几个方面来展现艾伦·瓦兹眼中的禅佛教。对于习惯了二元对立的西方人来说,要熟悉一种抽象的统一的思维并不容易,加上艾伦·瓦兹在了解了佛教的同时亦接触了道教,于是他习惯于用道来解释禅,这在某种程度上有助于西方人对禅的理解,因为禅之中的空相对于作为自发性的道来说更加抽象,艾伦·瓦兹所采取的这一措施确实降低了西方人对禅的理解的难度,对禅在西方的普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完全通过道的内涵来理解的禅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禅,这直接导致了艾伦·瓦兹对禅的胜义谛的曲解,这样的曲解虽然为当时的一部分人提供了精神上的庇护,但对佛教本身来说这是消极的方面,艾伦·瓦兹这种跨文化交流的模式不仅在积极的方面同时在消极的方面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3-03-22)
胡伟希[6](2012)在《“幸福的艺术”:庄子与禅佛教》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与禅佛教的幸福论包含四个方面:顺生、适意、无执、中观。所谓顺生,就是接受并且顺应我们每个人生而有之的有限性,幸福的实现就在每个个体的有限性存在之中。适意指的是个体幸福的独特性,强调每种生命类型都可以体现与实现幸福。然而,无论顺生或者适意都不能涵盖个体追求幸福的全部内容,真正的或完满的幸福还包括无执与中观。无执的幸福要求彻底泯消一切差别,包括泯消个体我的"有执",这其实是一种超越了世间的有执幸福才能体验到的幸福。但对于庄子和禅佛教来说,最高义的或胜谛义的"幸福"是中观的幸福,这是一种既包括有执的世间幸福,又包括无执的出世间的幸福的幸福。而这才可以称得上完满意义上的幸福。(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王欣[7](2012)在《弗洛姆精神分析学与禅佛教思想的会通》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之一是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整体化。自20世纪开始,这种学术发展的新趋势就在逐渐地形成。20世纪中叶的美国,随着禅佛教的勃兴,禅与心理学开始了意义深远的对话与交流。本文通过阐释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埃里克.弗洛姆的精神分析理论与禅佛教的对话与融通,揭示了心理学发展的这一新趋势。认为从传统宗教文化中汲取大量营养,既可以丰富和完整现代心理科学的发展,也为传统文明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2)》期刊2012-05-20)
释果光,释常谂[8](2010)在《汉传禅佛教的当代实践──圣严法师的“心灵环保”》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灵环保」,为圣严法师于1989年以来,将汉传禅佛教的观念和方法转化,所提出的新概念。「心灵环保」的主张,不但是一种生活理念和社会运动,更是汉传禅法的现代化。「心灵环保」,转化印度涉及安心法的次第禅定,将禅宗担水砍柴、着衣吃饭,生活日用的禅法修持,融入现代人的生活和环境,运用在当代社会生活中。此外,「心灵环保」更将禅法开展至社会伦理的实践层面,乃至于全球伦理如世界宗教、和平、经济、环保等社会议题,为净化人心、净化社会而努力。然而,目前社会和学术界,多将「心灵环保」放置于社会运动和生活理念实践范畴讨论,「心灵环保」与禅佛教的关联,却少有研究探讨。本文将就圣严法师之思想根源、禅法修行和当代伦理叁方面,探讨「心灵环保」与汉传禅佛教的思想和修行方法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心灵环保的思想根源:法师提出心灵的环保就是佛教所主张的「心清净」,必须将烦恼心净化,成为智慧心。据此探索「心灵环保」于汉传禅佛教的思想脉络。首先,探讨经典中之心灵环保思想,就法师所引用《维摩经》「随其心净则佛土净」、《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叁无差别」,讨论心与环境关系,和净化人心、发菩提心的理论依据。第二,深入禅宗祖师的思想,先以禅宗六祖《坛经》思想中所强调的「直心」、「一行叁昧」和日常生活中自心观照与净化,以如来藏为目标、般若为方法下手修起的观慧法门,为禅法观念。其次,再探讨五代法眼宗永明延寿禅师的「一念成佛」的思想,由《华严经》的理事圆融,倡导「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对于凡夫在娑婆世界学佛成佛的信念,提出了最好的理论基础与鼓励作用,为法师「心灵环保」禅法实践上的教理依据。第叁,以如来藏思想具哲学思辨、信仰、教理贯通和实证的功能,及具整合性、适应性、包容性和消融性,同时与伦理,乃至全球伦理结合,为当代实践。从心灵环保的思想根源可看出,其禅佛教的深层教理基础,与所富有的当代实践能力、能量和宽广格局。第二部分,心灵环保与禅法修行:此部分,就叁个阶段进行探讨。第一阶段,回顾圣严法师叁十年来致力弘传汉传禅法,在国内外带领禅修活动的禅修指导历史及禅风发展,分叁阶段进行讨论:1.因材施教的多元教学(1976-1984);2.从顿法中开出教学次第(1985-1998);3.承先启后的中华禅法鼓宗(1999-2009)。从中看出法师立足于中国禅宗的观念与方法,将中、印大小乘禅法与默照禅、话头禅会通,发展出「中华禅法鼓宗」的禅法,其法门演绎的历史过程。第二阶段,讨论「中华禅法鼓宗」禅法内涵,其教理、方法与修证。此套心法的观念和方法,以圣严法师自创的调心四层次:散乱心、集中心、统一心、无心,融通大小乘禅法、次第禅法与顿悟禅,从顿法中开出教学次第,为法师将汉传禅法立基于古今中、印佛教的传承,融合现代人身心和环境需求所做的法门演化,而开创出具当代实践力的特色教学。第叁阶段,探讨心灵环保的禅法,不仅是打坐上的禅法训练,更是在日常生活中,分为叁个禅修层次:第一层次,日常生活的起心动念为着手处,以永明严寿「一念成佛」的禅法理论︰「一念相应一念成佛,一日相应一日成佛」,在生活中念念的净化为禅法实践,以散心、妄心的日常生活中修无碍行;第二层次,从认识自我、肯定自我、成长自我,从体验小我到体验群体社会,乃至宇宙时空的大我,和练习将层层的我逐一放下,再运用《坛经》「无念」、「无相」、「无住」的放下身心与环境,达到禅宗「明心见性」之悟境;以无我的智慧与慈悲,无法可求又精进化世,为心灵环保的最高境界。第叁部分,心灵环保与当代伦理:受太虚大师「人成即佛成」的人间佛教思想影响,法师于当代实践上开展「心灵环保」,以禅佛教的心法,结合中国儒家的宋明理学,和如来藏思想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将心法会通伦理,而成为四种环保、心五四、心六伦等实践方案。更进一步,将心法会通全球伦理,如世界宗教、和平、生命、经济、环保等理念推广。以如来藏的佛性思想,会通诸佛菩萨与其他宗教的先知先觉;以佛教的人天善法,会通和不同地区、文化、种族的宗教所认同的善行与爱;以宋明理学家所讲的「心」与「理」,会通不同地区、文化、种族的人的心,与所信仰的上帝或宇宙的真理。便是法师以「心灵环保」建立全球共同伦理,化解冲突,建立和平的禅佛教思想与方法依据。心法与伦理结合,淡化宗教固有的名相色彩,将禅佛教的智慧,直接运用在个人内在心灵、个人与社会群体、个人与自然环境,乃至宇宙时空,以推动世界净化。「心灵环保」,将禅宗对「心」的转化与升华运用到伦理的层面,不仅为禅佛教于当代实践的一大特色,更为伦理现代化,如社会伦理、生命伦理、环境伦理等议题,注入了新的血液,伦理不仅仅是唯行动论或结果的评判依准,更重要是心念的影响。心灵环保的伦理观,为现代伦理学判断善恶的标准,提供另一种思维方式。心灵环保,从汉传禅佛教的教理思想、禅法到全球伦理的开展中,看出法师传承禅佛教教理与方法的智慧结晶,在当代实践上的宽广格局。从此叁个面向言之,可清晰的看出法师的汉传禅佛教,乃以「心灵环保」为核心,从理论依据的深入探讨到实践方法的整体施设,建构出禅教不二、解行并重、会通世界宗教、跨领域、跨学科的体系,而立法鼓山的使命为「以心灵环保为核心,弘扬汉传禅佛教,透过叁大教育,推动世界进化」。心灵环保,已非只是一般人以为的生活理念提倡,或环保运动当中的唯心思想;不再只是传统佛教名相对当代种种问题无法适当回应,也非创造一新的佛教观念和伦理;而是透过对当代社会脉络的洞悉,用现代的观念说明,而产生的禅佛教新论述方式,为当代人如何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与环境相处的方式,提供一生命哲学与伦理的实践。(本文来源于《《圣严研究》第二辑》期刊2010-05-01)
释果晖[9](2010)在《圣严法师之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以汉传禅佛教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大盛,而南宋之后,汉传佛教开始走向下坡,以至现今之千年间大抵呈现衰落之势,而有明末四大师之出世,复兴佛教之颓势于一时。十八世纪之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大势丕变,闭关自守之清廷终沦为列强刀俎之鱼肉,生民涂炭,国家近乎沦亡,佛教亦难以幸存,幸有太虚大师出世,远游他国考察,登高一乎,力主佛教之现代化。圣严法师与东初老和尚、太虚大师之间,有先后叁代师生徒之理念传承,从人生佛教而开展出人间净土。太虚大师说中国佛学之特色在禅宗,圣严法师除了承继虚云老和尚之禅法,更以一介比丘留学东瀛,以教育做为复兴汉传佛教之根本大计,创办高等佛学研究所二十馀载,终获纳入国家正规教育体系。法师更以弘讲、禅修、着述及创建法鼓山僧团与道场,以复兴汉传禅佛教为急务,将汉传禅法传遍海内外。又在2000年于联合国演说,提倡心灵环保做为世界永久和平之指针,获得大会之肯定与赞许,其影响力是深刻而久远的,法师的世界性贡献可说来自汉传禅佛教的智慧与慈悲。本文共分四段,第一段:先以佛教之历史背景来分析「近代至当代之汉传佛教历史现况」;第二段:再以文化层面来深入探讨「当代汉传佛教之危机与转机」;第叁段:以追溯印度经论乃至汉传修行思想来厘清「汉传禅佛教之修行理论根据」;最后则以归纳圣严法之禅法思想体系来论述其「汉传禅佛教复兴运动」。(本文来源于《《圣严研究》第二辑》期刊2010-05-01)
王欣[10](2009)在《20世纪60年代禅佛教在美国的传播》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是对美国20世纪60年代禅佛教发展及由此引起的多重文化交往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自南北战争以来最为动荡的时代之一,也是美国社会经历最深刻的历史变革的时代。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变化,导致了传统主流文化、旧价值观与新兴文化、新价值观的强烈冲突,各种社会运动、文化运动、宗教运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变革潮流,不可抵挡地冲击着美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成为多元社会。宗教现象无法脱离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60年代的禅佛教在美国的蓬勃发展绝不是一个突如其来的事件,而是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在文化层面延伸后所导致的必然结果。禅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体现了文明交往的规律:文化输入方的传播、渗透、适应和文化接受方的选择、吸收、改革。在彼此交织的历史过程中,交往双方互动的结果是相互融合,并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而时代的契机往往是互动的激发点。60年代美国社会、文化的种种变化为禅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这样一个时代的契机。本文考察美国禅佛教的发展,就是将研究置于这个宏观的语境中,描绘出以禅佛教为代表的东方文化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相遇时所展现的双向多维互动的图景,因此具有一定理论意义的同时,也在实践上为解答跨文化交流的具体问题提供了思路和参考。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广泛采用了多学科的方法,将历史学、宗教学、文化学、社会学等理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仅对禅佛教在美国的传播史进行了较为详尽的系统梳理,同时也为人类跨文化交往史提供了重要的案例。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考察了禅佛教在这一时期蓬勃发展的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多重文化交往。主要结论如下:第一,近代殖民主义为佛教在美国的传播拉开了艰难的序幕后,佛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只是一种移民的宗教,并没有深入到美国的主流社会文化中去,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中叶。第二,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面对外来的禅佛教文化时,表现出一种开放的姿态,体现在文化环境、宗教环境及社会环境上。第叁,20世纪初,日本和其他亚洲国家的佛教禅宗主要宗派先后传入美国,并开始弘法,并在20世纪的下半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第四,在日本学者的影响下,美国的禅佛教研究在学术领域里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而促进了禅佛教在社会文化领域的传播。第五,禅佛教与现代心理学的会通不仅丰富了现代心理科学,也为佛教的现代化开辟了道路。第六,禅佛教与基督宗教,尤其是与天主教的对话为宗教间的对话谱写了新篇章。第七,禅佛教与“垮掉一代”的文学运动相结合,影响了战后美国文学的发展。第八,禅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新时代运动的一部分,也是二战后美国新兴宗教的源头之一。禅佛教与美国社会文化发生的各种碰撞和融合,一方面体现出禅佛教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美国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所做的选择性的吸收和改造。经历了60年代禅佛教兴盛之后的美国佛教,告别了边缘地位,在美国多元文化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09-06-30)
禅佛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圣严法师提倡默照禅与看话禅,以禅法导入现代人的生活,其将佛法的实用利益当今社会各阶层,并对于净化人心,推动「人间净土」,带来具大贡献与影响力。圣严法师广纳印、汉、藏乃至南传禅法、佛学,以复兴「汉传禅佛教」为使命,将所继承与创新之中国禅法传播于世界各地,为当代重要之中国禅法传承与弘扬者。其在诸多论述皆殷殷提切振兴「汉传禅佛教」的必要性,所以深度理解「汉传禅佛教」将有助于了解圣严法师强大使命感背后的悲心、苦心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禅佛教论文参考文献
[1].释果晖.汉传禅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中华禅法鼓宗话头禅修行体系之建构[C].第六届圣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16
[2].释宏育.圣严法师提倡「汉传禅佛教」之考察——从中国禅法源流、天台宗与禅宗交涉的历史脉络述之[C].第六届圣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16
[3].释演德,陈武雄,常慧娟.汉传禅佛教的实用活用——禅修进校园[C].第六届圣严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手册.2016
[4].李向平.“生活禅”:佛教信仰资源社会化的成功尝试[N].中国民族报.2015
[5].贺柳青.艾伦·瓦兹禅佛教思想研究[D].华侨大学.2013
[6].胡伟希.“幸福的艺术”:庄子与禅佛教[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7].王欣.弗洛姆精神分析学与禅佛教思想的会通[C].ProceedingsofConferenceonPsychologyandSocialHarmony(CPSH2012).2012
[8].释果光,释常谂.汉传禅佛教的当代实践──圣严法师的“心灵环保”[C].《圣严研究》第二辑.2010
[9].释果晖.圣严法师之汉传佛教复兴运动──以汉传禅佛教为中心[C].《圣严研究》第二辑.2010
[10].王欣.20世纪60年代禅佛教在美国的传播[D].西北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