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道325线恩平东段一级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试验路路面结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松[1](2021)在《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文中提出现今我国热带海洋区域内的道路为水泥混凝土路面和沥青混凝土路面,但热带海洋区域有很强的地域特征,高温、高湿、高盐、高紫外线对传统的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特别是钢筋腐蚀非常严重。玄武岩纤维筋(BFRP筋)作为一种新的纤维增强高性能材料,与钢筋相比,具有高抗拉强度、耐腐蚀、重量轻、节能环保,容易施工等优点,而且随着BFRP筋的生产工艺提升,它的力学性能越来越稳定,并被证明可以在水泥混凝土路面中使用。根据这一结论,在普通钢筋水泥混凝土路面中,把钢筋用玄武岩纤维筋代替,可以达到减少路面病害的产生,延长路面的使用年限的目的,有一定的应用前景。目前针对BFRP筋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这一新型路面,基本上只是沿用钢筋的设计方法,但BFRP筋的力学性质和钢筋不同,直接用钢筋的设计方法并不合适。因此针对上述问题,为了便于推广应用BFRP筋配筋混凝土路面,本文研究了BFRP筋配筋路面的力学性质和裂缝形成规律,通过计算得到了钢筋和BFRP筋的受力区别,对该路面的设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首先,利用有限元软件建立静止车辆荷载作用时、板底连续支撑条件下的BFRPCRCP模型,分析了不同路面结构设计参数对路面板内力、裂缝传荷能力的影响,并与钢筋配筋路面相比较。其次,建立静止车辆荷载作用时,板底发生脱空条件下的BFRP-CRCP模型,研究板底脱空尺寸变化对路面板力学状态的影响。再次,为了研究路面在移动荷载下动力学的响应特性,建立了匀速和减速移动荷载作用下BFRP-CRCP路面模型,逐一分析了影响路面动力学响应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温降和干缩作用,建立BFRP筋连续配筋混凝土应力与位移理论计算模型,推导出混凝土最大拉应力,筋材最大拉应力、裂缝宽度的解析解公式。建立对应的有限元模型进行了验证,然后分析各设计参数对三大指标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只有车辆荷载作用时,路面板弹性模量、基层厚度、基层弹性模量、地基反应模量、BFRP筋弹性模量、BFRP筋间距、BFRP筋直径、BFRP筋位置对混凝土板的应力状态、裂缝之间的传荷能力影响不显着;考虑到对施工的影响,可以将BFRP筋放置于面层中部,裂缝间距对路面板的力学状态影响明显,裂缝间距过小,会导致路面板板宽方向的应力增加,在板底发生脱空时容易发生冲断破坏。在只有车辆荷载作用时,BFRP筋和钢筋配筋两种情况下,路面板所受荷载应力数值较小,荷载应力、板的竖向位移和挠度比值数值接近,随影响参数变化规律相似,钢筋的应力约为BFRP筋的3.5倍。可以忽略纵向BFRP筋对路面板应力的影响,配筋起到的更多是是约束混凝土变形的构造作用。板底发生脱空时,随着脱空区域宽度的增加,两种配筋方式下,混凝土板板长方向应力都是逐渐减小,而板宽方向应力先增大后减小。增加板厚可以改善脱空状态下板的荷载应力。温度和干缩作用时,裂缝间距对裂缝宽度、混凝土所受温缩和干缩应力、纤维筋所受应力影响显着,因此要主动考虑控制裂缝间距的方法。采用较大的配筋率可以减小裂缝宽度,降低筋材所受应力,减小裂缝间距,路面在配筋时应尽量优先选用小直径、小间距布置,如果仅从控制裂缝宽度的角度出发,建议配筋率不低于0.8%,这种布置方式有利于减小裂缝宽度,同时发挥筋材的高抗拉强度优势。
殷大泉[2](2019)在《多年冻土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有着很多的冻土区,属于世界三大冻土国家,冻土面积占国土面积超过三分之二。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修建高速公路选择的是宽幅路基,极大地增加了总吸热面积和总体积热容,导致冻土温度升高,冻土人为上限下移,路基结构就会热融沉降变形,对路面结构的使用寿命有着严重的影响。本文利用有限元法模拟路基的温度场、融沉变形的变化规律;提出不同沥青路面结构,基于融沉特性计算应力特性;提出不同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路面)结构,计算应力特性。文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多年冻土区公路路基的变形是由冻土路基的温度场、水场、应力场三场耦合引起的。首先,在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冻土路基的温度场和水场,得到了水热耦合方程。然后基于冻土弹塑性本构结构,研究了冻土路基的水热力三场耦合理论。(2)通过对多年冻土地区路基特征的分析,根据青藏高原的环境包括多年冻土的特征,确定了土体的热物理学参数、边界条件以及初始条件等,在水-热-力三场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冻土区有限元计算模型,比较不同高度普通路基的温度等值线图、地温随时间随深度的变化以及年最大融深随时间的变化,研究了不同路基高度对多年冻土区路基温度场的影响分析。随后通过COMSOL有限元软件算出来的变形场来研究冻土路基的沉降特性。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增加路基中心线处和左侧边坡位置处融沉变形均呈线性增加,且路基中心线处增加的更快。对于不同高度的路基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融沉差异变形都在逐渐的增加,而且趋势近乎相同(3)根据多年冻土地区的特点,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三种冻土地区常用的沥青路面结构。之后利用有限元方法,运用COMSOL有限元法软件计算不同路面结构组合的应力特性。进行了融沉应力影响因素的敏感性分析,包括结构垫层、基层、面层、碎石层的材料模量和厚度等。根据有限元软件计算出来的应力特性结果,找出影响应力特性的因素,为多年冻土地区考虑融沉变形的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4)提出了多年冻土区连续钢筋混凝土路面的典型结构形式,利用COMSOL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冻土区连续钢筋混凝土路面的有限元模型。根据冻土地区相关特点,对模型做了适当简化。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多年冻土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的应力特性。为多年冻土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考虑融沉变形的路面结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李海军[3](2019)在《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沪宁高速公路在国内高速公路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车以来交通量逐步扩大,为解决交通堵塞的状况决定扩建车道。本文以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为依托,主要研究内容有:本文对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资料进行了调查分析,收集了我国、江苏省及沪宁高速公路存在的超载数据。确定了完整的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荷载轴载谱参数,并选用合适的方法对超载进行了当量轴载换算,结果表明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荷载存在严重的超载现象。根据规范表明沪宁高速公路属于极重载交通范畴。本文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沪宁高速公路重载耐久性沥青路面的设计目标和技术要求,确定了适用于沪宁高速公路重载交通的柔性基层、半刚性基层、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基层耐久性沥青路面结构形式。本文对在重载条件下进行沥青混合料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对重载条件下沥青混合料的性质进行了试验分析,包括高温抗车辙性能,抗压设计参数和疲劳性能等。建议了重载沥青混合料的组成设计方法,推荐了重载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马氏和旋转压实两种设计方法的技术标准。对半刚性基层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设计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收缩性能好的水泥稳定碎石级配。本文采用弹性层状理论体系和有限元法两种方法,分析了在所选路面结构形式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力学响应、破坏机理及结构内的应力应变分布规律,为后期提高路面结构的耐久性奠定了基础。本文对所选择的路面结构铺筑了试验段,通过对不同基层沥青路面的结构受力状态、材料性能、路面使用性能的分析。其中沪宁高速公路无锡柔性基层段采用了比较厚的沥青层,有利于提高路面的整体强度和耐久性;沪宁高速公路工程半刚性基层段提出了新的半刚性基层级配,并加厚沥青层,充分发挥半刚性基层的优势,扬长避短。试验段的观测结果表明,本文中提出的几种路面结构形式都是适用于沪宁高速公路重载交通的耐久性路面结构。
陈尚武[4](2017)在《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研究及工程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是一种通过把适量的钢筋分成两层合理布置在普通水泥混凝土面板中的路面结构,该路面结构能充分利用钢筋对混凝土具有的拉结作用,整个路面具有优良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目前,我国已有较多单层CRCP的相关研究和工程应用,但关于双层CRCP结构及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因此,开展双层CRCP结构和工程应用技术的研究很有必要。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超载、不良地基、板底脱空三种不利状态下素水泥混凝土路面、单层CRCP和双层CRCP的计算模型,以最大拉应力和最大竖向位移为指标,分析了三种路面结构在三种不利状态下的适应性问题。由于钢筋对混凝土的拉结作用,单层CRCP与双层CRCP最大拉应力比素水泥混凝土高,但竖向最大位移低于素混凝土路面结构。在相同配筋率下,双层CRCP在超载、土基不良、板底脱空的状况下位移增加量相对单层CRCP依次减少3.14%、3.94%、6.84%,表明双层CRCP在城市道路中的应用具有优势。对武汉青王公路旧水泥路面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全路段路面中断板率为44%,路面状况指数PCI为36.3;分析了导致路面出现早期病害的原因:重载超载交通、基底冲刷严重导致脱空、局部地区路基薄弱。基于旧水泥路面状况调查,分析了武汉青王公路采用双层CRCP结构进行改造的必要性,并对CRCP结构中双层钢筋网、纵向施工缝、伸缩缝以及预切缝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按弹性地基双层板模型和基层复合板对板厚进行计算,得出在不考虑钢筋的作用下,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在设计基准期内设计车道标准轴载累计作用次数可达1.582×1012次。以现行规范中纵向配筋率的设计方法对该路面结构的纵向配筋率进行反算,得出所需配筋率应不小于0.65%。根据对武汉青王公路改造工程的实地调研,总结分析了实体工程的双层CRCP面板、沥青混凝土夹层、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材料技术指标与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分析了采用诱导切缝与井盖切缝对裂缝进行主动控制的技术方案及效果,以及采用环氧砂浆填补与C50砼方案来进行早期病害修复的效果;对武汉青王公路路面裂缝的发展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研究工作可供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设计与施工参考。
曹前[5](2017)在《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是指在水泥混凝土路面板中布置上、下两层钢筋,由于上、下两层钢筋都对混凝土具有拉结作用,这种结构板块整体性、稳定性更好,且能更好地适应重载交通发展的趋势。目前,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通常布置一层钢筋,采用双层布筋的工程案例不多,针对这种路面结构开展的研究分析也少,现有研究中缺少关于这种路面结构在温度作用与荷载作用的受力分析,双层布筋与单层布筋的比较分析也较少。根据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和受力特点,通过运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了均匀温降作用下的温缩变形和温度梯度作用下的翘曲变形计算模型,并且对采用同种钢筋且配筋率相同的双层布筋方案与单层布筋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温缩变形中,由于上、下两层钢筋对混凝土的收缩有抑制作用,双层布筋方案的混凝土整体拉应力大于相应的单层布筋方案。在温度翘曲变形分析中,双层布筋方案的连续配筋混凝土板板底翘曲应力略大于相应的单层布筋方案。建立了基于温克勒地基模型的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模型,对采用同种钢筋且配筋率相同的双层布筋方案与单层布筋方案在车辆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响应进行了比较分析。双层布筋方案的受荷板最大竖向位移比单层布筋方案受荷板最大竖向位移小15.63%。这是由于双层布筋起到了承受荷载的作用,能够减小受荷板的竖向位移。尤其在重载、板中底部局部脱空以及考虑冲断破坏的板边脱空的工况下,双层布筋较单层布筋有一定的优势。根据对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实体工程的分析,重载交通下的路面结构设计从下至上可采用水泥稳定碎石+水泥混凝土+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的结构。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产生的横向裂缝宽度小于1mm,裂缝间距满足Dagum函数分布。研究成果可为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应用提供参考。
王巍[6](2016)在《极重荷载下双层CRCP应力、应变及裂缝现场测试与分析》文中提出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双层CRCP)是指在面层内配置双层纵向连续钢筋和横向钢筋,不设横向缩缝的高性能水泥混凝土路面。依托武汉市城建委科技计划项目《极重荷载条件下城市道路双层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及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502)和武汉市21号公路双层CRCP工程,采用预埋应力、应变检测传感器,分时段采集数据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其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变以及路面横向裂缝发展、分布规律展开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随着混凝土龄期增加,双层CRCP钢筋应力整体呈拉应力上升趋势,并服从“空气温度越低,钢筋应力越大”、“上方钢筋应力大,下方钢筋应力小;纵向钢筋应力大,横向钢筋应力小”的规律;(2)温度荷载条件下,双层CRCP服从“越靠近幅路边缘位置,钢筋应力越小;越靠近幅路中间位置,钢筋应力越大”的规律。建立了双层CRCP应力应变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和多元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3)温度荷载条件下,自由端钢筋最大利用率为8.7%,约束段钢筋最大利用率为27.9%,车辆荷载条件下,钢筋的最大钢筋利用率为1.4%;(4)车辆荷载影响范围:纵向10m、影响大小为[-5.7,4.2]MPa,横向5.25m,影响大小为[-2.4,1.5]MPa,并服从“轴载越大,龄期越长,钢筋应力越大”的规律;(5)施工温度对早期横向裂缝数量影响非常大,表现为“施工温度越高,裂缝数量越多”的规律和“环境温度越低,裂缝数量增长越多”的规律。双层CRCP的裂缝间距以0.30.9m的小间距为主。横向裂缝间距符合改进后的Weibull分布,拟合度高达97%。
赵乾文[7](2015)在《全无缝化桥梁接线路面温度效应与锚固地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桥梁伸缩装置容易受到结构集中变形、外部环境侵蚀和汽车荷载的反复冲击作用,成为桥梁结构中最易遭到破坏的部位。伸缩缝损坏引起的桥头跳车、长期维修、定期更换的问题,一直受到是国内外公路桥梁建设者的关注。为解决伸缩缝易损难维护的问题,在量大面广的中小桥中,采用新型全无缝桥梁结构设计,即完全取消桥面伸缩缝装置,将主梁、搭板、接线路面以及锚固结构整体联接。在环境温度循环作用下,桥梁的变形主要依靠接线路面来吸纳和末端锚固地梁加以限制。本文主要以全无缝化桥梁配筋接线路面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的优化配筋方式和锚固地梁设计内容,并结合试验桥的实测数据验证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分析接线路面板温度作用下应力、变形的特点,在现有的路面配筋设计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提出一种新的配筋方式,即分段配筋设计。变配筋设计将充分发挥钢筋的受拉作用,更有利于路面裂缝的开展以吸纳桥梁变形。建立了温升状况下接线路面板的力学计算模型,推导了接线路面的应力与位移解析解。(2)开展了无缝化桥梁接线路面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进一步得到了接线路面长度预估模型与接线路面板应力预估模型。(3)锚固结构用来约束温度变化引起的接线路面端部位移。选择合适锚固端的类型、分析锚固端的受力机理,引入矩阵位移法得到地梁位移与端部力大小的关系;分析锚固端设计参数影响因素,得到了地梁的设计方法。(4)提出了接线路面长度及分段配筋设计、锚固地梁设计方法。采用VB语言编制程序,实现了接线路面长度及配筋设计,锚固地梁设计的自动化计算。与依托试验桥的实测数据对比,解析法计算与实桥监测数据较为接近,验证了理论推导结果的可行性。
刘泽亮[8](2014)在《CRCP技术状况评价及养护维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路面(CRCP)是高级路面结构形式之一,无需设置接缝,避免了接缝处产生的各种病害。我国CRCP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快速发展,但由于早期修建CRCP技术不是很成熟,部分CRCP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为保持CRCP路用性能的正常水平,保证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和舒适性,有必要对CRCP的养护维修技术进行研究。为了全面了解CRCP的路用性能,本文对京珠高速耒阳至宜章段CRCP路用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然后,对路面的各项技术状况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上行车道与下行车道、超车道与行车道破损状况差异较大的原因。并通过对耒宜高速交通量的调查、设计文件分析以及施工资料整理,来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CRCP实际路面状况,从而指导旧CRCP养护与维修。本文还分析了CRCP病害发生的原因,根据表现形态和对路面使用性能的影响等因素,将CRCP病害分为裂缝类、表面类、其他病害3大类,对不同的病害类型的严重程度进行三个等级划分:经微、中等、严重。裂缝的产生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当裂缝过宽时,路表水渗入板底会造成板底水损坏,良好的封缝可以防止这种水损坏的发生,所以有必要对CRCP灌缝技术进行.研究;当裂缝处水损害发生后,板底基层出现严重缺陷或脱空时,给出了适合CRCP板的压浆处理技术;当板发生严重破损或局部混凝土与连续钢筋脱落,通过压浆仍然不能恢复其路用性能时,就要进行换板处理,提出了采用预计力混凝土方式来来解决旧板与新板之间搭接问题,来保证CRCP整体性。
罗圆月[9](2014)在《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分析及使用寿命探索》文中研究指明针对BFRP筋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这一新型的路面结构,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二维和三维模型,考虑汽车荷载、环境温度及路面结构层厚度与层间接触条件等因素,计算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混凝土板荷载应力、路面温度场及混凝土板温度翘曲应力,并进行路面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根据有限元计算结果并结合我国现行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疲劳公式,对BFRP筋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层进行了理论寿命探索。首先,建立了基于线弹性理论、弹性半空间地基及裂缝模式下的BFRP筋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荷载应力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采用粘结单元定义裂缝接触面的法向和切向接触本构行为,采用摩阻系数定义CRC层与基层的接触关系。通过分析确定了不同裂缝间距下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的临界荷位,研究了不同路面结构参数对混凝土板荷载应力的影响,并与钢筋配筋情况相比较。其次,根据浙江某试验路所在地相关气象资料,建立了基于热力学理论及有限元方法的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二维温度场模型,分析得到不同时刻的路面温度场及温度梯度,并对比分析了不同AC层厚度对CRC层最大正温度梯度的影响。再次,建立了考虑AC层及相邻混凝土板影响的弹性半空间地基上的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温度翘曲应力有限元模型,根据温度场有限元分析得到的最大正温度梯度值,分析AC层厚度、AC层模量、CRC层厚度、CRC层模量、配筋率、板宽及裂缝剪切刚度等参数对混凝土板温度翘曲应力的影响。最后,结合荷载应力及温度翘曲应力有限计算结果,按照《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G D40-2011)中水泥混凝土疲劳公式对BFRP筋连续配筋水泥混凝土层进行寿命分析,得到基于力学分析的CRC层理论使用寿命,并研究了AC层厚度、CRC层厚度、板宽、裂缝剪切刚度及土基模量等参数对CRC层理论使用寿命的影响。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交通运输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2011318825780)资助。
魏建明,李仟,邹先云[10](2011)在《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新型端部锚固系统》文中研究表明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端部制动板锚固系统是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影响着路面的使用效果。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从锚固力、理论计算、结构分析及工作机理等方面对新型端部锚固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国道325线恩平东段一级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试验路路面结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道325线恩平东段一级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试验路路面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CRCP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2 玄武岩纤维筋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车辆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 |
2.1 引言 |
2.2 有限元模型 |
2.2.1 基本假设 |
2.2.2 BFRP筋与混凝土界面模拟 |
2.2.3 裂缝位置处传荷作用 |
2.2.4 模型和材料参数 |
2.2.5 网格密度和单元类型 |
2.2.6 车辆荷载 |
2.3 荷载最不利位置 |
2.4 裂缝传荷能力评定指标 |
2.5 横向裂缝间距对路面板内力和挠度比值的影响 |
2.6 路面板力学状态和挠度比值参数影响分析 |
2.6.1 面层板厚度 |
2.6.2 混凝土板弹性模量 |
2.6.3 基层厚度 |
2.6.4 基层弹性模量 |
2.6.5 纤维筋弹性模量 |
2.6.6 筋位置的影响 |
2.6.7 BFRP筋纵向配筋方案的影响 |
2.6.8 地基反应模量 |
2.7 本章小结 |
3 板底脱空状态下的BFRP-CRCP车辆荷载应力分析 |
3.1 引言 |
3.2 板底脱空的原因 |
3.3 板底脱空的影响因素 |
3.4 板底脱空的假定形状 |
3.5 板底脱空时的荷载作用位置 |
3.6 板底脱空尺寸对混凝土板力学状态的影响 |
3.7 板厚对板底脱空时路面板力学状态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4 移动荷载作用下BFRP筋连续配筋路面有限元分析 |
4.1 引言 |
4.2 移动均布荷载的实现 |
4.3 动力学有限元理论 |
4.4 计算模型 |
4.4.1 路面模型及材料参数 |
4.4.2 模型边界条件 |
4.4.3 车辆荷载 |
4.5 静荷载和动荷载作用下路面力学响应对比 |
4.5.1 动静载作用下路面竖向位移比较 |
4.5.2 动静载作用下路面正应力σ_z对比 |
4.5.3 动静载作用下BFRP筋所受轴向应力对比 |
4.6 匀速移动状态下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
4.6.1 竖向正应力σ_y分析 |
4.6.2 竖向剪切应力S_(12)分析 |
4.6.3 层底正应力S_(11)分析 |
4.6.4 BFRP筋所受轴向应力分析 |
4.6.5 竖向剪切应力S_(23)分析 |
4.6.6 荷载移动速度对应力的影响 |
4.7 纵向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4.8 匀速和减速移动状态下力学响应对比 |
4.9 本章小结 |
5 BFRP筋连续配筋路面温缩和干缩作用分析 |
5.1 引言 |
5.2 水泥混凝土路面开裂过程分析 |
5.3 均匀温降和干缩作用下解析法分析 |
5.3.1 玄武岩纤维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关系 |
5.3.2 基层与面板的摩阻滑移关系 |
5.3.3 均匀温降和干缩作用下解析方程 |
5.4 均匀降温和干缩作用下有限元分析 |
5.5 有限元解与理论解对比分析 |
5.6 参数敏感性分析 |
5.6.1 BFRP筋弹性模量 |
5.6.2 BFRP筋粘结刚度 |
5.6.3 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5.6.4 板厚的影响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多年冻土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年冻土地区水热力三场耦合研究现状 |
1.2.2 多年冻土地区融沉变形研究现状 |
1.2.3 多年冻土地区路面材料与结构研究现状 |
1.2.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冻土水热力耦合理论研究 |
2.1 冻土的温度场 |
2.2 冻土的水分场 |
2.3 冻土的应力场 |
2.4 三场耦合方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冻土路基变形特性研究 |
3.1 COMSOL有限元软件介绍 |
3.2 冻土路基数值模拟 |
3.2.1 不同断面形式的路基模型的建立 |
3.2.2 模型参数确定 |
3.2.3 边界条件确定 |
3.3 COMSOL建模流程 |
3.4 不同路基高度对多年冻土区路基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
3.4.1 路基等温线图对比 |
3.4.2 不同高度路基地温随深度变化研究 |
3.4.3 不同高度路基融深研究 |
3.5 多年冻土区融沉变形研究 |
3.5.1 融沉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
3.5.2 不同路基高度融沉变形对比研究 |
3.5.3 不同路基高度差异沉降变形对比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路面结构组合应力特性研究 |
4.1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
4.2 路面结构融沉附加应力有限元计算 |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 |
4.3.1 面层材料参数的影响 |
4.3.2 碎石层材料参数的影响 |
4.3.3 水稳基层材料参数的影响 |
4.3.4 垫层材料参数的影响 |
4.4 路面结构有无融沉的对比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年冻土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应力特性研究 |
5.1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材料 |
5.1.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5.1.2 钢筋本构关系 |
5.2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有限元模型 |
5.2.1 模型的基本假设 |
5.2.2 钢筋与混凝土在模型中的处理 |
5.2.3 主要参数选取 |
5.2.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CRCP面层模型建立 |
5.2.5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路基土基模型建立 |
5.2.6 荷载有限元模型 |
5.3 融沉效应作用下荷载应力研究 |
5.3.1 融沉效应作用下荷载应力COMSOL有限元模型建立过程 |
5.3.2 融沉效应对CRCP路面板应力的影响 |
5.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应力特性研究 |
5.4.1 路面板厚度的影响 |
5.4.2 基层材料参数的影响 |
5.4.3 底基层材料参数的影响 |
5.4.4 混凝土模量的影响 |
5.4.5 配筋率的影响 |
5.5 不同CRCP路面结构组合应力特性研究 |
5.5.1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
5.5.2 不同结构组合应力特性研究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沥青路面结构研究、应用现状 |
1.2.1 柔性基层及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
1.2.2 连续配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调查、分析 |
2.1 国内外超、重载概况调研 |
2.2 沪宁高速公路交通轴载谱的调查分析 |
2.3 沪宁高速公路设计交通量的计算 |
2.3.1 交通量 |
2.3.2 考虑超载的轴载当量换算方法 |
2.3.3 沪宁高速公路累计交通量及设计弯沉计算 |
2.4 沪宁高速公路重载交通的界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载耐久性路面结构研究 |
3.1 试验段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确定 |
3.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确定(我国方法) |
3.1.2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确定(AASHTO1993 方法) |
3.2 试验段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确定 |
3.3 试验段连续配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研究 |
3.3.1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连续配筋混凝土配筋率设计 |
3.3.2 连续配筋基层沥青路面的沥青层合理厚度分析 |
3.4 试验段连续配筋基层沥青路面结构的确定 |
3.4.1 路面结构方案设计 |
3.4.2 连续配筋基层AC面层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载耐久路面材料的选择、设计及性能分析 |
4.1 重载耐久沥青混合料的选择 |
4.1.1 沥青混合料的发展及应用情况 |
4.1.2 国外Superpave和 SMA的应用情况 |
4.1.3 推荐的重载耐久沥青混合料 |
4.2 重载耐久混合料沥青PG等级选择 |
4.3 重载耐久性沥青混合料的技术标准 |
4.3.1 马氏方法技术标准 |
4.3.2 旋转压实仪技术标准 |
4.4 重载条件下沥青混合料抗车辙性能研究 |
4.4.1 轮辙仪试验研究 |
4.4.2 APA试验研究 |
4.4.3 推荐的混合料高温稳定性能评价指标 |
4.4.4 压实斜率K和混合料车辙性能的关系 |
4.4.5 单轴蠕变试验研究 |
4.5 沥青混合料抗压性能和疲劳性能研究 |
4.5.1 抗压设计参数的试验研究 |
4.5.2 疲劳性能试验 |
4.6 水泥稳定碎石混合料组成设计试验研究 |
4.6.1 水泥稳定碎石的颗粒组成范围 |
4.6.2 干缩试验选择收缩最小的级配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重载下沥青路面的力学分析 |
5.1 计算的路面结构 |
5.2 弹性层状体系分析 |
5.3 有限元分析 |
5.3.1 有限元分析采用的荷载模型 |
5.3.2 有限元的后处理及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试验段的铺筑及观测 |
6.1 试验路铺筑、施工工艺的研究 |
6.1.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铺筑 |
6.1.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铺筑 |
6.1.3 连续配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铺筑 |
6.2 试验路观测 |
6.2.1 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路性能观测 |
6.2.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试验段性能观测 |
6.2.3 连续配筋混凝土基层沥青路面试验段性能观测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重载交通耐久性沥青路面试验路段的耐久性分析 |
7.1 基于路面结构受力状态的耐久性分析 |
7.2 基于路面使用性能的耐久性分析 |
7.2.1 路面结构的抗水损害能力 |
7.2.2 路面结构的抗车辙能力 |
7.2.3 路面结构的抗疲劳能力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 |
8.1 柔性基层在工程中的应用 |
8.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在工程中的应用 |
8.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研究及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双层CRCP结构及适应性分析 |
2.1 模型建立及可靠性分析 |
2.1.1 建模可靠性分析 |
2.1.2 模型的建立 |
2.1.3 车辆荷载与临界荷位 |
2.2 重载情况下的适应性分析 |
2.3 地基不良情况下的适应性分析 |
2.4 板底脱空下的适应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设计及验算 |
3.1 武汉青王公路路面结构设计 |
3.1.1 武汉青王公路旧路面调查 |
3.1.2 武汉青王公路路面结构设计 |
3.1.3 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面层结构设计 |
3.2 武汉青王公路面层板厚验算 |
3.3 武汉青王公路面层配筋率验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层CRCP实体工程修筑及跟踪观测 |
4.1 面层板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4.1.1 水泥混凝土质量控制 |
4.1.2 双层CRCP面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2 沥青砼层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4.2.1 沥青砼质量控制 |
4.2.2 沥青砼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3 水泥稳定碎石层的施工工艺及质量控制 |
4.3.1 水泥稳定碎石材料质量控制 |
4.3.2 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
4.4 裂缝的主动控制与修复 |
4.4.1 裂缝的主动控制措施 |
4.4.2 早期裂缝修复 |
4.5 早期裂缝观测与分析 |
4.6 路面平整度观测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B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参与课题与工程项目情况) |
(5)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分析 |
2.1 温度作用分析模型的建立 |
2.1.1 材料参数 |
2.1.2 地基模型 |
2.1.3 钢筋与混凝土间的界面模拟 |
2.1.4 基本假定 |
2.2 温缩变形分析 |
2.2.1 建立温缩变形计算模型 |
2.2.2 温缩变形计算模型可行性分析 |
2.2.3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2.3 翘曲变形分析 |
2.3.1 建立翘曲变形计算模型 |
2.3.2 翘曲变形计算模型可行性分析 |
2.3.3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2.3.4 温度梯度对翘曲应力的影响 |
2.3.5 地基反应模量对翘曲应力的影响 |
2.3.6 双层钢筋布置位置对翘曲应力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荷载应力分析 |
3.1 荷载作用分析模型的建立 |
3.1.1 模型基本参数 |
3.1.2 车辆荷载与临界荷位 |
3.2 建模可行性分析 |
3.3 荷载应力分析 |
3.3.1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3.3.2 重载情况下荷载应力分析 |
3.3.3 配筋率对荷载应力的影响 |
3.3.4 双层钢筋布置位置对荷载应力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板底脱空受荷分析 |
4.1 混凝土板底脱空成因分析 |
4.2 板中底部局部脱空受荷分析 |
4.2.1 板中底部局部脱空模拟方案 |
4.2.2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4.2.3 不同脱空程度比较分析 |
4.2.4 脱空区面积变化比较分析 |
4.3 考虑冲断破坏的板边脱空受荷分析 |
4.3.1 冲断破坏产生机理 |
4.3.2 考虑冲断破坏板边脱空模拟方案 |
4.3.3 不同钢筋布置方案比较分析 |
4.3.4 不同脱空程度比较分析 |
4.3.5 脱空区宽度变化比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应用技术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2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 |
5.2.1 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面层施工工序 |
5.2.2 横向裂缝的主动控制 |
5.3 路面横向裂缝观测与分析 |
5.3.1 裂缝类型 |
5.3.2 路面横向裂缝分析 |
5.4 双层布筋与单层布筋优缺点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主要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6)极重荷载下双层CRCP应力、应变及裂缝现场测试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项目背景及试验设计 |
2.1. 项目背景 |
2.2. 双层CRCP试验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温度荷载下双层CRCP应力、应变测试与分析 |
3.1. 270天内自由端钢筋应力变S化研究 |
3.2. 270天内约束段钢筋应力变化研究 |
3.3. 双层CRCP混凝土应变测试及预测模型 |
3.4. 双层CRCP应力应变差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车辆荷载下双层CRCP应力、应变测试与分析 |
4.1. 数据分析和预处理 |
4.2. 车辆荷载对双层CRCP应力应变的纵向影响 |
4.3. 车辆荷载对双层CRCP应力应变的横向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双层CRCP横向裂缝规律统计分析 |
5.1. 双层CRCP横向裂缝形成机理 |
5.2. 横向裂缝数量统计分析 |
5.3. 横向裂缝间距统计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未来工作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全无缝化桥梁接线路面温度效应与锚固地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3 无缝桥梁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无缝桥梁研究现状 |
1.3.1.1 理论研究 |
1.3.1.2 工程应用 |
1.3.2 国内无缝桥梁研究现状 |
1.3.2.1 理论分析 |
1.3.2.2 试验方法与分析 |
1.3.2.3 工程应用 |
1.4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研究现状 |
1.4.1 国外CRCP研究现状 |
1.4.1.1 理论研究 |
1.4.1.2 工程应用 |
1.4.2 国内CRCP研究现状 |
1.4.2.1 理论研究 |
1.4.2.2 工程应用 |
1.5 本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章 全无缝化桥接线路面温度效应分析 |
2.1 引言 |
2.2 连续配筋路面横向裂缝开裂机理 |
2.2.1 干缩对连续配筋路面混凝土的影响 |
2.2.2 温缩对连续配筋路面的影响 |
2.2.3 行车荷载对连续配筋路面的影响 |
2.3 无缝桥梁体系受力分析 |
2.3.1 主梁温度位移 |
2.3.2 接线路面温降内力与变形分析 |
2.4 接线路面板温降效应解析解 |
2.4.1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滑移本构关系 |
2.4.2 地基摩阻力模型 |
2.4.3 钢筋位移u_s |
2.4.4 混凝土位移u_c |
2.4.5 裂缝宽度计算 |
2.5 接线路面板温升效应解析解 |
2.5.1 接线路面内力与位移推导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无缝化桥梁接线路面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温降效应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3.2.1 层间摩阻力对配筋接线路面长度的影响 |
3.2.2 配筋方式对配筋接线路面长度的影响 |
3.2.3 温度对配筋接线路面长度的影响 |
3.2.4 接线路面长度预估模型 |
3.2.4.1 回归模型假设 |
3.3 温升效应设计参数敏感性分析 |
3.3.1 桥梁长度对路面板应力的影响 |
3.3.2 温升幅度对路面板应力的影响 |
3.3.3 端部位移对路面板应力的影响 |
3.3.4 摩阻系数对路面板应力的影响 |
3.3.5 接线路面板应力预估模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无缝化桥接线路面端部锚固结构分析 |
4.1 引言 |
4.2 锚固地梁受力分析 |
4.2.1 锚固地梁的类型 |
4.2.2 锚固地梁受力机理 |
4.2.3 锚固地梁的计算与分析 |
4.3 端部锚固地梁设计参数 |
4.3.1 地梁高度 |
4.3.2 地梁宽度 |
4.3.3 地梁间距 |
4.3.4 地梁配筋 |
4.3.5 地梁配筋验算 |
4.4 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
4.4.1 端部位移的影响因素 |
4.4.2 端部锚固力的影响因素 |
4.4.3 端部锚固地梁弯矩的影响因素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无缝化桥梁接线路面设计 |
5.1 接线路面长度及配筋设计 |
5.1.1 设计依据 |
5.1.2 设计方法 |
5.2 端部锚固地梁设计 |
5.2.1 设计依据 |
5.2.2 设计方法 |
5.3 无缝化桥梁接线路面设计示例 |
5.3.1 路面结构组合设计 |
5.3.2 接线路面板厚设计与应力分析 |
5.3.3 接线路面板长度及配筋计算 |
5.3.4 端部锚固地梁设计 |
5.3.5 接线路面实体工程监测 |
5.3.6 监测结果分析 |
5.3.6.1 接线路面板应力变化 |
5.3.6.2 土压力变化 |
5.4 本章小结 |
附表一 无缝化桥梁实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CRCP技术状况评价及养护维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CRCP状况调查及破损原因分析 |
2.1 CRCP使用状况调查 |
2.2 CRCP破损原因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RCP常见病害类型与裂缝发展研究 |
3.1 CRCP常见病害类型 |
3.2 CRCP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
3.3 CRCP裂缝发展规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CRCP养护与维修技术研究 |
4.1 概述 |
4.2 CRCP养护内容与质量标准 |
4.3 对CRCP裂缝处治技术 |
4.4 车道与路肩错台及分离处治 |
4.5 冲断的预防及维修 |
4.6 脱空板处治技术 |
4.7 CRCP换板板技术处理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C 基层顶面当量回弹模量及其变异水平 |
附录D CRCP雷达检测结果 |
(9)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分析及使用寿命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荷载应力有限元分析 |
2.1 有限元模型 |
2.1.1 基本假定 |
2.1.2 裂缝模型 |
2.1.3 基本计算参数 |
2.1.4 网格类型和边界条件 |
2.1.5 荷载 |
2.2 临界荷位有限元分析 |
2.2.1 荷载位置 |
2.2.3 板宽方向应力 |
2.2.4 板长方向应力 |
2.2.5 最大主应力 |
2.3 参数影响分析 |
2.3.1 AC层厚度影响 |
2.3.3 AC层模量影响 |
2.3.4 CRC层厚度影响 |
2.3.5 CRC层模量影响 |
2.3.6 基层+底基层厚度影响 |
2.3.7 基层+底基层模量影响 |
2.3.8 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2.3.9 BFRP筋模量的影响 |
2.3.10 BFRP筋位置的影响 |
2.3.11 裂缝间剪切刚度的影响 |
2.3.12 CRC层与基层之间摩阻系数的影响 |
2.3.13 板宽的影响 |
2.3.14 土基模量的影响 |
2.4 BFRP筋与钢筋对比 |
2.4.1 AC层厚度 |
2.4.2 CRC层厚度 |
2.4.3 筋位置 |
2.4.4 配筋率 |
2.4.5 裂缝剪切刚度 |
2.5 本章小结 |
3 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温度应力分析 |
3.1 复合式路面温度场理论分析 |
3.1.1 热传导方程及层间连续条件 |
3.1.2 边界条件 |
3.2 复合式路面温度场有限元分析 |
3.2.1 温度场有限元模型 |
3.2.2 AC层厚度对复合式路面温度场的影响 |
3.3 温度翘曲应力有限元分析 |
3.3.1 AC层厚度的影响 |
3.3.2 AC层模量的影响 |
3.3.3 CRC层厚度的影响 |
3.3.4 CRC层模量的影响 |
3.3.5 BFRP筋配筋率的影响 |
3.3.6 BFRP筋模量的影响 |
3.3.7 BFRP筋位置的影响 |
3.3.8 裂缝间剪切刚度的影响 |
3.3.9 板宽的影响 |
3.3.10 土基模量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BFRP筋连续配筋混凝土复合式路面使用寿命探索 |
4.1 寿命预估方法 |
4.2 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
4.2.1 路面基本参数 |
4.2.2 AC层厚度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2.3 CRC层厚度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2.4 裂缝剪切刚度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2.5 板宽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2.6 土基模量对理论寿命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新型端部锚固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纵向位移与端部锚固力分析 |
2.1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纵向位移分析 |
2.2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端部锚固力分析 |
3 新型端部制动板锚固系统结构及工作机理分析 |
3.1 新型端部制动板锚固系统结构的设计原理 |
3.2 新型端部制动板锚固系统设计方法 |
3.3 新型端部制动板结构及工作机理分析 |
3.3.1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正常状态时 |
3.3.2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升温膨胀时 |
3.3.3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降温收缩时 |
3.4 新型端部制动板与地梁锚固的对比 |
4 结论 |
四、国道325线恩平东段一级公路连续配筋混凝土试验路路面结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玄武岩纤维筋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力学分析[D]. 李青松.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多年冻土地区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研究[D]. 殷大泉. 东南大学, 2019(05)
- [3]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工程沥青路面结构应用研究[D]. 李海军. 长安大学, 2019(01)
- [4]武汉青王公路双层CRCP结构研究及工程应用[D]. 陈尚武.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5)
- [5]双层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结构分析与应用研究[D]. 曹前. 长沙理工大学, 2017(01)
- [6]极重荷载下双层CRCP应力、应变及裂缝现场测试与分析[D]. 王巍. 华中科技大学, 2016(11)
- [7]全无缝化桥梁接线路面温度效应与锚固地梁研究[D]. 赵乾文. 湖南大学, 2015(03)
- [8]CRCP技术状况评价及养护维修技术研究[D]. 刘泽亮. 长沙理工大学, 2014(06)
- [9]BFRP筋连续配筋复合式路面结构分析及使用寿命探索[D]. 罗圆月. 浙江大学, 2014(06)
- [10]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新型端部锚固系统[J]. 魏建明,李仟,邹先云. 交通标准化, 2011(09)